-
1 # 創新仙劍1
-
2 # 易眼看世
所有脈象歸攏只四大類。沉浮遲數,對應陰陽虛實。表現為脈博力量的大小和博動頻率的快慢。當然是和常人相比。脈博跳得快,實症。否則虛症。脈博明顯弱小,不易察覺為陽不足。國人陽氣不足,脈多沉遲。但病患例外,或沉數,或浮遲。皆不正常。其餘脈象皆從此發展而來,代表細劃出來的病態,利於醫家分辯。新手和愛好者單從這四象分析,也可得出初論,且較易掌握。
-
3 # 郎中小楊
號脈這個問題,我想我還是有發言權的。
由於我還年輕,目前在一家中醫館坐診,除了推拿師,坐診醫生就我一個人。
診斷功夫上不去,加之本身年輕,患者第一眼就會打退堂鼓。因為在老百姓的思維中,認為中醫,只有“老”的才好,還得會號脈!沒辦法,只能在診脈上下功夫了,下面說說我對於脈學的幾點體會:
1,脈學並不神秘,人人可學。
2,靠背課本,哪怕滾瓜爛熟,也還是不會號脈的。
3,號脈必須緊密的結合臨床,尤其是現如今的老百姓大部分問的都是“西醫名詞”,而過去中 醫的脈象很難對應現在病名。但是,只要功夫到了,脈象上就能找到現代大部分的病 名。
4,可以參考現在一些中醫脈學名家的書籍,這樣的能避免少走彎路。
5,脈學還要結合舌診,這樣才能相互印證自己的判斷。
如:左手的關脈,摸起來感覺比其他幾部的感覺明顯,想凸起的豆子,很多人都會認為是肝火旺。但是現在病名上就可以判斷是,膽結石或者肝囊腫,肝臟血管瘤等(具體如何判斷是石頭還是囊腫,這裡就不細講了,你們摸多自然就明白了)。其餘的你們可以按照我的思路自己多多摸索吧!
-
4 # 老中醫生
中醫透過號脈診斷辨症論治,號脈是中醫治病臨床經,心靈手感。號脈很講究,四時,男女老少不同,寸關尺,寸陽脈搏動不同,脾關脈博動和寸脈又不同等等,如何識別其是病脈,正常脈是怎樣,左右手脈搏動,男女又怎樣為正常脈,號脈,脈理非常複雜,主要還是臨床多,時間長才可得出號脈經。
-
5 # 紫癜專科
中醫診脈需要有悟性。也就是一種感覺。透過脈像可以判斷機體的陰陽氣血盛衰。從而為正確診斷病證提供依據。這需要長期反覆的臨床礪練。要正確把握某一種病證需要四診合參,綜合判斷。
-
6 # 上洋中醫
中醫脈診需要長期感悟,感受脈搏的深淺,頻率,強弱,性狀。而且這幾種感覺一般會有共同出現表現,比如浮數脈,就是頻率與位置的共同表現。脈診有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意。
①脈診病位深淺一定要輕取,中取,沉取全方面感受那好跳動才能摸清疾病情況。主要是為了辨別疾病的表裡,是在淺表之證還是裡證。比如,脈浮一般疾病在表,傷風感冒一類,但芤脈也是浮一類,但是稍沉取如按蔥管,外實中空,屬於裡虛一類;脈沉一般病位在裡,可能是體內實證。
②脈診頻率主要是感受脈搏快慢,跳動有無異常,脈數疾可能是體內有熱,加速血液執行;慢緩遲可能是有溼阻氣虛,寒邪阻滯等。還比如結脈是跳動異常,脈來遲緩,有無規則間歇,主氣機鬱滯,陰盛氣結。
④脈診性狀代表人體當前身體狀況,比較廣泛。如滑脈,如盤走珠,代表體內有痰溼,食積等;弦脈,如按琴絃,比緊脈更有緊繃感,指肝膽疾病,氣機阻滯。
以上脈象也只是一部分代表,脈診需要多多感悟方能判斷疾病。
-
7 # 與其眺望不如蝸行
古人沒有先進手段,把脈診病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且所謂脈相和病症之間的對應關係,也基本是屬於主觀想象。
所以,把脈診病是落後的、不可靠的,哪怕古人編了一套一套神乎玄乎的理論,終究是不可信、不可靠的。個別醫生憑經驗也許可能做出正確診斷,但侷限性和低成功率是顯而易見的。
人類進步了,科技進步了,該淘汰的古代落後手段、落後理論,就要摒棄。別把它吹得神乎其神,那是迷信。
-
8 # 四君中醫
透過脈診,瞭解人身氣血盛衰、分佈情況,之後有目的的進行治療
認識上有兩個極端,一個是故弄玄虛,把脈診神話,一個是徹底否定其診斷意義。此兩種都是瞎起鬨的,根本不知脈為何物
具體診察、判斷方法,歷史積累是非常豐富的,不是一言兩語說的清
-
9 # 一柄柳葉刀
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認為脈診非常神奇,這種認識可謂根深蒂固。
只要一號脈,全部隱疾便會了如指掌,至於自己的主要病痛與不適、患病及治療經過,月經、生育、性生活及預防接種等情況,不向醫生講述,只有醫生號脈之後,所談病症差不多,才說明這位醫生確有“真本領”,所開藥方當 然會“效如桴鼓”……
清晨號脈最準確中醫看病主要採用“望、 聞、問、切”的方法,“切”就是號脈。
許多人以為號脈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其實號脈也有講究,不少中醫專家表示,在早上空腹的時候號脈,得到的診斷資訊最準確。
正確看待中醫號脈確實,相較於望、聞、問,號脈有它獨特的好處。
望診在古時男女授受不親的情況下易受限制,聞診能提供的資訊量較少,問診較易受患者影響,而號脈,完全憑醫生手指的觸覺去直接感受脈象, 除可免受病人主觀因素影響外。
脈象對五臟六腑氣血執行情況反映較為全面。
尤其面對許多寒熱、虛實真假難辨的證候時,往往需要透過號脈作定奪。比如脾胃內傷屬虛,但卻常常表現出腔腹脹滿,氣機不暢,飲食難下,暖氣酸腐,大便不暢等各種很“實”的假 象,這時如果單憑望、聞、問,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但是,也確有那麼一些醫生在接診病人時,一不聞,二不問,只管診脈,並在診脈後故弄玄虛,滔滔不絕地講一些臨床症狀及發病原因。
這似乎可使對醫學知之不多的病人(尤其是來自農村的病人)感到神秘莫測,認為這位醫生“了不起”。
中醫脈象數字化研究其實,傳統中醫對脈診(又稱 “切脈”)早有科學的、恰如其分的評價。
《難經·六十一難》日:“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 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在望、聞、問、切四大診法中,歷代醫學家都是把望診列為四診之首,起主導作用,而把切脈診法放在四診之末位,只是起輔助作用。
傳統的脈診由於歷史、社會的諸多原因,沒能充分利用現代科學的進步,儘管有合理的內涵和豐富的經驗,卻一直停留在古代的 形式和方法上,使它們的應用和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利用光電和觸力感測器融合的脈象檢測系統,能夠同步檢測不同切脈壓力下在腕部寸、關、尺的血管收縮和舒張的位移資訊,透過客觀化脈象,可以:
比較容易地培養和訓練一批中醫方面的新人發現和豐富一些用手指號脈不能感知的脈象特徵。綜上所述,號脈只是診察疾病的手段之一,脈象亦只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參考條件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情,但應與其 它診法“合參”,才能得出更準確的診斷。
-
10 # 私人住宅安全研究所
看了這麼多回答和很多醫書,沒有人把這個玩意用很淺顯簡單的操作程式說一下。比如:男取左,女取右。整個過程是三指察六經五臟,還是單指辨臟腑了。希望有傳統經驗的中醫出來解惑。
-
11 # 藍先生易學研究
從號脈診斷言論推斷!
中醫重於切脈辨症,把握人體機能,調治五臟運化機制,調控六腑輸配糸統,使汾泌鏈正常執行,讓聽覺,視覺,味覺,感覺器官,代謝機構正常發展,抗體增強。
使健康保全,中醫文化,只是在希望,等侯良才的出現了!
-
12 # 老金頭100
中醫的神奇在於,一個是用珍奇動植物入藥,再一個就是號脈,要說大蘿蔔能治病肯定沒人信,要說千年的人叄能治病就都信了,中醫要是不號脈就說你是啥病,你不一定信,中醫裝摸作樣的一號脈,再說你有啥病你不就信了嗎
-
13 # 張國老一195669
我不知道,題主不明白,咱倆靜胡扯淡,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三年五載想懂談何容易,當今社會中醫缺的就是志氣,沒有理論,沒有經驗,沒有繼承,想出名,無人信。
-
14 # 零點爵士
中醫博大精深,不然怎麼讓西醫搶了風頭。脈 與 絡 相通 急緩 不定, 都與陰陽 高低相關 。 望其相 觸其膚 探其脈 涼熱 高低, 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瞭然。
-
15 # 我愛桂枝湯
先看浮沉,看病位在表在裡。
次看虛實,看是實證還是虛證。
再看遲數,看是熱證還是寒證。
看上中下,病位在上焦,還是中下二焦。
最後查其他相似脈相。看有何種邪氣存在。
脈證合參,辨明陽,表裡,真假,寒熱,虛實。
疾病大的方向辨明正確,治療也不會有大的錯務。
記得有死脈怪脈,三陽脈,三陰脈。
脈理浩瀚,總括於此。
-
16 # 百折不撓f
拽個詞:凡單言脈者,未解中醫者也。中醫的主要特點是整體觀和辯證論治,特別是辯證論治,單憑脈象是不能形成證侯的,這裡科普一下!號脈診斷這個事情被民間以訛傳訛放大了,這樣下去對中醫的傳承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會被個別所謂的中醫利用來謀取個人利益,最終危害的是看廣大的中醫患者,希望中醫從業者能正本清源,更希望廣大患者能擦亮眼睛,理性科學的看待,中醫是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診病的。不要因為某個中醫號脈後說對了幾個症狀就認為把你的病搞清楚了。
-
17 # 七兔之森
實際上,西醫也把脈呀,或者拿著聽診器聽,只不過西醫只注重脈搏的跳動次數,也就是脈率,其它關注的較少。每個人的脈搏不光存在跳動快慢的差異(緩數),還有脈管位置(高下)的差異(浮沉),還有脈管寬度的差異(細寬),還有脈管緊張度的差異(弦滑),還有血液脈衝的形狀以及力道等等許多方面(比如來勢有力,去勢無力),而這些方面西醫幾乎很少去研究關注,他們更關注化驗指標。而中醫對這些很重視,並且結合臨床案例研究運用了幾千年,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
18 # 無準星的槍
我不是中醫生,但明白把脈是中醫疹斷的核心,一個人的身體狀態都在三隻手指之下反映出來。沉、遲、滑、索等很多脈象,還要對應各個臟器,沒下十年八載苦功又有天分,不得要領。現在醫院裡的中醫生對脈疹都是不甚了了,被人詬病不足為奇。
-
19 # 使用者永清220340388
號脈看病以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作基礎,多看幾本號脈的書就知道了,是要講浮沉遲數滑澀虛實的,四季不同正常脈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反之則有病。上個世紀,老中醫號脈看舌苔,不用病家開口,就開處方,真是神奇。故要講傳承,實踐出真知嘛,張仲景成了名醫還去參師當學徒呢。當下嚴重的環境汙染,飲食的造假,造成不少快病挑戰中醫,不好解決形式嚴峻。僅供緣友們尊敬的老師們參考。
-
20 # 廣西李局
脈診作為中醫四診之一,是中醫入門基礎,亦是具有神秘色彩、無窮奧妙的高深學問,較為複雜難學,難理解。故常被某些人斥之為"不科學、迷信"。事實上,脈診入門,大多數疾病可知進退,更知疾之所在,預後如何。
古代流傳脈學,主要三部,為王叔和、陳修圓、李時珍所著。目前多以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作為初學基礎。相對而言,瀕湖脈學稍比王叔和及陳修圓清楚明晰,易為初學者接受。中醫診斷學採用的認為是瀕湖脈學內容,但內容有所減少。我所學為陳修圓版本,主要區別為增加四季時病脈論及納音五行等內容。類似內容如:"一息一至著床害","一息四至為常脈,再增一至亦無償,六數七極熱生多,八脫九死十歸墓,十一十二絕魂痾";
涉及四季論述如:建寅卯月兮木旺,肝弦長以相從,當期已午,心火而洪,脾屬四季,遲緩為宗…又如結合五行生剋內容:春遇脾脈難救,夏得肺脈難瘥,秋得肝脈可疑,冬得心脈不治。初學者可能不易掌握;又如判斷男女孕:″若問女子何因,尺中不絕,胎脈方真,太陰大而女孕,太陽大而男娠,若如俱供而當雙產……"
至於死脈症侯,現代診斷學為七項絕脈,但《醫宗金鑑》及陳修圓老版本則有十項,根據本人多年觀察對照,其驗如神,我們的祖宗實在聰明,令後世佩服!對於浮、沉、遲、數等脈象,各大醫家基本相同。如浮滑主風痰,浮數風熱,浮空失血,浮虛氣虛,浮弦飲症…"胸連脅滿,只為洪滑而若非,賁引背痛,卻緣沉緊而不誤……"浮空其狀相仿,沉伏殊途同歸"等,有志者學之,益之無窮。
中醫是中華獨特優秀文化,數千年來,中華大地屢起沉痾,神奇中醫一次次力挽狂瀾,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反觀歐洲,西醫出現之前,一直以阿維深納所著《醫典》作為權威,其影響範圍包括歐洲、北非、中東、西亞等地。但與中國醫學相比,顯然遜色太多。雖然他們生存環境優於中國,但一場大流感,奪去約二千萬歐洲人口,後來鼠疫亦使大量歐洲人民被奪去生命,儘管同為曾經的傳統醫學,其水平高低立判。
珍惜祖國文化,珍惜中醫榮譽,加油,中國人!
主
回覆列表
餘每見時醫於兩手六部之中,按了又按,曰某臟腑如此,某臟腑如彼,儼若臟腑居於兩手之間,可捫而得。種種欺人之醜態,實則自欺之甚也!---- 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