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指數科技
-
2 # 平民傳播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專門看了一下b站朱一旦的《非浪》
於是,才會有《非浪》的誕生,這才是符合年輕人當下窘境的真實寫照,剛畢業就需要面臨強大的生活壓力與內心的迷茫。原本以為社會是一個小羔羊,沒成想是大灰狼……面臨社會各種壓榨,996、007,大談夢想,卻連相應的麵包都不肯給……
如果《後浪》是一場理想的盛宴,《非浪》就是現實的殘酷!
在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下,任何理想主義都是虛假!
-
3 # 菲菲聊娛樂
《非浪》則更加貼地氣,講述的底層人士的苦苦掙扎,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真實。我們大多數人還是非浪,是的,錢越來越難掙了,那又怎樣,中國是最好的國家,國外的制度貧富差距比我們還要大,在國外如果你處於社會底層,基本上很難翻身了。我們中國則不一樣,只要你努力工作還是可以過上好日子的,雖不會大富大貴,但小康還是沒問題的。這一代人的努力沒有達到的社會財富,在第二代、第三代人……身上可能會實現。總之日子越來越好,一代更比一代強。處於食物鏈的底層那又怎樣,只要有一顆同上的心,我們也會有爬上山頂欣賞美景的那一天。
-
4 # 歷史小院兒
《後浪》與《非浪》,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認知不同。
主體不同《後浪》走的是精英路線,擁有大量社會資源的一類人,按照“二八定律”,他們就是那些20%的人看到的風景:出身、機遇、天賦、相貌、拆遷……種種原因,他們走到了時代的前沿。
《非浪》走的是平民路線,80%的芸芸眾生,普通的家庭,普通的相貌,普通的天賦,普通的生活,沒有光鮮的外表,只有實實在在的生存,我們必須承認,平凡的人始終是多數。
角度不同《後浪》站在了時代的大角度上,看到了社會的活力、科技的進步,是一個宏觀的大視角,像一個天文望遠鏡,看到了未來!
《非浪》站在了個人的小角度,看到了個人在時代浪潮中的艱辛與付出,是一個微觀的小角度,像一個顯微鏡,看到了現在!
內涵相同《後浪》、《非浪》像一個硬幣的正反面,這個硬幣,名字叫生活。
回覆列表
《非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由B站釋出的《後浪》帶來的爭議成就了人們對於《非浪》的簇擁。
人們說:“白馬非馬,後浪非浪”。
也有人說,朱一旦不是想說“非浪”,而是想說“韭浪”,韭菜的韭。
但是我依然把《非浪》看作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是對《後浪》所描繪的場景不得之後的失落情緒的宣洩。
這不是說《非浪》這個創意和策劃有多好,
因為月亮能夠反射太陽的光,但不能說月亮能夠產生熱度。
《後浪》所引起的爭議是策劃團隊沒有想到的。
歸根結底,是他們忽略了當今青年群體的撕裂感。
誠然,如今的青年群體有《後浪》中所描繪的人群,
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不滿於現狀卻又無力改變的人。
這些人不在金字塔的頂端,但組成了金字塔的主體。
所以這些人在看到《後浪》時,感受到的不是鼓舞,
而是一種被金字塔頂端所代表的的失落感。
你說攻擊《後浪》的人不知道那裡面描述的事情是值得憧憬的嗎?
我想他們比誰都清楚,但也比誰都清楚那東西很難達到,
尤其是在看完影片後又要投入柴米油鹽的細節中,
更加大了這種失落感。
所以《非浪》是對這種失落情緒的迴應和代表。
《非浪》的精明之處在於它的怪誕,
它沒有主體人群,也沒有主體事件,
所有失落群體都能找到一句兩句的共鳴。
可以稱之為“精明”,也可以稱之為“投機”。
相比於《後浪》對於青年的迎合,
我更願意把《非浪》看成是對失落情緒的諂媚。
只是做媒體的不應該只是給人們看他們想看的,
而是給他們你認為他們應該看的。
就像在iphone 4出來之前沒有人會認為手機應該是這個樣子,
而它出來之後,手機漸漸地全成了那個樣子,
甚至可以說我們現在的所有人都在享用喬布斯的審美。
甚至說,所有的人都是喬布斯的審美的“韭菜”。
當韭菜沒什麼不好的,但是你不能處處都是韭菜,
你更不能享用著喬布斯的審美然後責備蘋果公司賺了那麼多錢。
所以媒體應該告訴那些失落的人,
你可以承認那不是你的生活,或者那是你做不到的;
但是你做不到的,不代表這就是錯的,就是不值得被宣傳的。
因為金字塔的主體不是這個社會的先進代表,
未來社會的發展也不全依靠主體來推進。
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社會的極大發展從來都是少數人推進的,
其他的絕大多數人都是這些發展的享用者。
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這個絕大多數的言論充斥著耳邊,
但大浪淘沙過後,都會被淘汰。
我們這個社會既需要先進代表,也需要之後的龐大主體,
但宣傳不應該因為龐大主體的體量而諂媚,而是應該宣傳先進的。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控“不敬神祗和以歪理學說腐蝕青年。”
由501名法官組成的法庭進行了兩輪投票來進行判決,
最後分別以280:220 和360:140認定蘇格拉底罪名成立。
最終蘇格拉底被判死刑,飲下毒堇而亡。
所以,多數人就一定是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