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屋

    因為中華民族的土地都是充話費送的。

    正經答案當然是不可能,中原王朝的每一寸土地,或者說勢力範圍都是千百年來利用強大的國力一寸一寸擴張來的,可以是軍事力量,也可以是文化力量。我們單說軍事力量,我們現在的版圖大致形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是的,你沒看錯,我種花家的版圖在2000年前就擴張到了農耕文明的地域極限。西漢疆域是怎麼樣的呢?

    這是公元前60年的,也就是2000多年的西漢的疆域圖,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疆域已經在這裡有個框架了。傳統的漢地18省在這裡已經基本成型,遼東已經拿穩,東北作為一個整體納入中原王朝的控制要等到快2000年後的清朝,後面鐵器的普及,農業科技的發展南方的開發才逐漸成熟(鐵器才能大規模砍伐森林改造為良田)。漢朝透過軍事控制河西走廊,屯田駐守,西域也從此穩穩的納入中原王朝勢力範圍。

    這個版圖別的不說,就說透過拿下河西走廊經略西域這件事,你知道漢王朝為此付出了多少代人的努力嗎?我在這裡只講兩個人的故事:

    第一個是張騫,張騫是出現在我們歷史課本里的人物,大家都知道此人牛逼,但如果只讀課本,就不知道張騫為何牛逼,出使西域有什麼牛逼的地方?張騫出使西域以前,漢王朝連西域地圖都沒有,河西走廊以西有什麼國家,他們分佈在哪裡講什麼語言,對匈奴和漢王朝分別是什麼態度都是不清楚的。張騫出使西域,率眾100餘人的使團,剛出門不久就被匈奴伏擊殺了個乾淨,僅剩他本人和隨從堂邑父被匈奴抓獲,張騫被迫娶匈奴女,說匈奴語,並且在當地生下兒子,忍辱偷生,不斷降低匈奴人的防備,整整十年!才換來了一個十年後拋妻棄子逃亡的機會。十年之後的張騫依然保留這漢節,他沒有直接跑路,他還沒有放棄自己使節的身份!在合縱連橫了西域諸國之後,最遠的距離到達了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古印度範圍,離出發地有6000公里有餘!回國途中不幸的是,由於匈奴實力在這十年中大幅擴張,原來選擇較為安全的一條歸國路線,中間的一個西域小國變成了匈奴勢力範圍,他們以為安全的路線其實在匈奴境內,他不幸再次被匈奴俘虜,再次蟄伏快兩年後,匈奴單于死亡,張騫才有機會再次逃亡。第二次攜妻帶子一起逃亡回長安時,已經距離出使時間十三年有餘!等張騫歷經十三年、帶著他的異族老婆和混血孩子回長安後,漢王朝才初步掌握西域和匈奴的情況,才有後來衛青和霍去病兩位戰神的西征和北伐,才有封狼居胥這個典故。這十三年,僅僅是西域的軍事情報獲取,就這麼的曲折離奇又波瀾壯闊!

    第二位人物在史書《後漢書·耿恭傳》裡有提及,歷史課本里沒有,此君叫耿恭。霍去病是大家公認的戰神,但此君在我心目中地位不遜於戰神。前面幾代人浴血奮戰驅趕走匈奴,拿下西域之後,此時已到東漢永平十七年,即公元74年。西域各股勢力嘗試對東漢新王朝的西域都護府進行挑戰,匈奴發兵二萬進攻西域都護府,車師國同時叛變,協同匈奴進攻。守護西域各處的將領均城破戰死(西域都護府兵力一共2000人),僅剩耿恭守住疏勒城,耿恭的兵力有多少呢?數百人。進攻方兵力有多少呢?數萬人!數百人守孤城被數萬人圍困,斷糧斷水,他們堅守城牆等援兵,鑿山為井,煮弩為糧。最艱苦的時候沒水喝,榨馬糞汁解渴。沒糧食先吃馬鞍,再吃皮甲,接著吃弓弩上的皮和獸筋做的弓弦。幸好車師王后是漢人女子(可能是個和親公主,史書上沒留下姓名),偷偷的給耿恭送糧食、送物資、送情報。也虧得上天庇護,將士們掘地十五丈(約四十多米)深,居然出水了。這裡打了多少次守城戰不清楚,將士們衣衫襤褸但殺敵以千計。單于率軍數萬久攻不下,準備招降,允以公主為妻,許以土地分封。耿恭怎麼做的?耿恭將來使請入城內,在城牆上支起燒烤架直接將來使烤熟吃了,當著匈奴眾將士的面將來使吃了!吃了!.....對了,你們熟悉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句詩詞就是千年之後岳飛對耿恭的致敬。耿恭徹底斷絕了跟匈奴和談的可能性,誓死血戰到底!援兵?對了,我前面說了堅守以待援兵,可是援兵在哪兒呢?他們全力派出的信使求援到長安的時候,正值皇帝(漢明帝)駕崩了!駕崩了!駕崩了!幾百人守的小城救援被擱置了!等到新皇帝登基再來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已經過去一年了,此時時間已經到了永平十八年冬了,而戰爭始於永平十七年冬。即便再來討論救援的事情,朝中也是吵作一團,大部分人反對出兵,反對派認為過了這麼久,資訊不暢,很有可能早就城破人亡了,發兵會將更多的將士置於危險之中。而出兵派司徒鮑昱作了一段發言,此話今天讀來仍然覺得振聾發聵: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年輕氣盛的漢章帝力排眾議,決議發兵。救援兵力一共五千人,從酒泉和張掖出發,殺敵上千,打到柳中城得時候,離疏勒城還有數百里(我查閱了古城地址,兩城今天走公路接近500公里),數百里不算什麼,重要的是中間隔著天山,而更要命的是此時是冬天,在2000年前的冬天翻越天山,還要帶著護甲武器和物資,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救援軍隊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城破人亡,都護府的一把手都早已戰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耿恭還在堅守的機率大概是低於千分之一的。此時救援軍隊發生了動搖,幾乎所有將領一致認為該班師回朝,為了這不到千分一的機率去賭數千將士的性命是不值當的。軍中只有一人拼死反對,此人為耿恭原來下屬,名叫範羌。在圍城之前奉命出來找給養而沒被圍困在城內。諸將怕皇帝問罪擔責任,遂分兵2000人給範羌翻越天山執行救援任務之後就撤退了。坦率的說我不知道2000年前的人是怎麼帶著武器、護甲、糧食、物資在冬天翻越天山的,我從飛機上看過天山全貌,完全想象不出他們是如做到的。等到範羌率部翻越天山抵達疏勒城的時候,已經是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了。他們抵達疏勒城的時候,城牆警報響起,耿恭準備率部做最後一戰。範羌又驚又喜,在城下大喊: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堅守了一年的城門開啟,城中僅剩做好了最後一戰準備的26人。由於中國史書惜字如命的緣故,對這段歷史性的見面的記錄只有: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我無法想象見面雙方的激動場景,但我想那一定是城中將士這輩子聽到的最美妙的呼喊。翌日清晨全軍撤退,匈奴單于派軍追擊,從疏勒一路追到玉門關,我查了一下路程小一千公里,歷時三個月,堅守疏勒城的將士撤到玉門關時,僅剩13人!這就是“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玉門關全體將士列隊歡迎這十三人回來,他們回玉門關的外表,史書只有八個字形容,“衣屨穿決,形容枯槁”,就是這些衣屨穿決,形容枯槁的人,堅守疏勒城長達一年之久,不論面對少次敵人的進攻,城頭的旗幟,從未變換。鎮守玉門關的將軍親自為這十三人洗澡,這十三人中,史書上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人(包括耿恭)。

    左國順先生油畫作品《十三將士歸玉門》

    兩個故事講完了,我只截取了漢朝開拓、鞏固、鎮守西域的兩個人物的故事,一個知名(張騫)一個不知名(耿恭),用他們的故事來告訴題主,種花家雖然愛好和平,種花家的領土雖大,每一寸都是祖祖輩輩,千千萬萬的人用生命開拓和守護下來的,那個默默支援張騫的匈奴妻子,那個默默幫助耿恭的漢人車師王后,她們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來。中華民族,從來都是有血性的人組成的。這樣的故事,歷朝歷代的史書都有類似的記載。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1.張騫走了多遠?張騫第一次出使,走到了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和阿富汗境內,終點在大宛(今烏茲別克境內費爾幹納盆地),我看有些人對距離有困惑,無論是百度地圖還是谷歌地圖,好像都無法直接計算從西安到烏茲別克的公路距離,不過我們可以先計算西安到喀什的公路距離,

    在今天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科技水平下,從西安到喀什的最近公路距離是3700多公里,而從喀什到最終的目的地大宛(今烏茲別克境內費爾幹納盆地),大概還有個幾百公里到(沒有直接的路網),所以以今天科技水平,點對點的過去,大約要4000-5000公里,張騫途徑了好多個國家,並非直奔目的地而去,而且古代很多地方通行不便,所以張騫最遠走了約6000公里距離是可以相信的,往返加起來一萬二三千公里,可謂古代兩萬五千里長徵了。

    2. 張騫是否被迫娶妻?這一點史料上肯定沒有提及,只記載了娶妻生子,記載了年份,對於張騫的情緒,惜字如金的史書是不可能記載的。但考慮當時張騫的出使任務在身,在當地娶妻生子,安身立命肯定是違背張騫的主觀意願的。從張騫的角度來講,無論是為了麻痺當時的匈奴首領,還是為了從長計議,張騫的各種動作都可以看做是為匈奴放鬆警惕而隨時逃跑做準備的。從匈奴的角度來講,張騫掌握西漢的大量情報,如果能留下來,也是妥妥的人才一枚,給他安排一個妻子,即可讓他放心有牽掛,也可以監視張騫。所以第一次張騫逃跑的時候,不光沒帶妻子,連兒子都沒要,但是帶上了隨從堂邑父,說明張騫並非臨時起意,但不帶妻兒卻是刻意為之的,我只能猜測為當時張騫對妻子可能有戒心。

    3. 張騫的妻子。張騫第一次出逃被抓後,匈奴把張騫重新帶回了他妻兒面前。這次重新的聚首,可能使張騫徹底放下了戒心,可能張騫發現,妻子對自己的感情是超越了民族和戰爭的,這一次的再聚,促使這個本來應該是不幸的家庭,緊緊的凝聚了在一起。在第二次逃跑時,張騫帶上了妻兒。我們有理由相信,張騫肯定將計劃提前告訴了妻子,這個史書上沒留下名字的匈奴姑娘,被匈奴指定給張騫當妻子的時候,肯定也是經過了“政審”的,而且她在匈奴肯定也有自己的親人。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她還是選擇了和張騫帶著兒子一起回到了長安,即便這段感情穿越兩千年來到現在,我們依然可以為之感動。史書寥寥數字,略過了這些兒女情長,今天我們只能憑想象重構這段堪稱偉大的感情,穿越了種族、文化、戰爭和時間,飛躍到現在。關於這位匈奴姑娘的後續不多,史書中只提到她在抵達長安的次年病故,張騫被封博望侯而沒有她的陪伴,算是一種遺憾吧!

    再說寫耿恭的這部分:

    1.耿恭的故事確實是絕佳的電影題材,拍成了一部《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由於口碑不算好,且算是網路電影的原因,我沒有去看。在我看來,這是一部需要《斯巴達300勇士》這種級別呈現方式的戰爭史詩,且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性、真實性,都遠遠超過斯巴達300勇士,歷史上的溫泉關戰役,希臘聯軍投入超過1萬軍隊,並非電影裡所說的只有300人。但鎮守疏勒城的大漢將士,卻是實打實的只有幾百人,照實拍都比斯巴達300勇士誇大的情節精彩。加上文化加成的因素,如果真的拍成大製作電影,我的期待會非常高。

    2. 新疆命名的問題,新疆的意思指的是故土新歸,左宗棠從沙俄和阿古柏手裡收復了新疆部分地區,請注意,是收復,這塊領土原本就屬於清朝,只是兩次鴉片戰爭讓清廷無暇西顧,沙俄和阿古柏趁亂據為己有。左宗棠抬著棺材帶領湘軍,擊敗了阿古柏軍隊,並逼著已經是列強的沙俄,交出了伊犁。後奏報朝廷的奏摺提到:他族逼處,故土新歸。後來定名為“新疆”,指的不是新的疆域,是故土新歸的意思。

    3. 疏勒城的地址 漢代的疏勒城不在今天的南疆喀什和田,而在天山北麓的昌吉自治州奇臺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當地村民稱其為石城子,現在大概長這樣:

    遺址鳥瞰

    城門門道和內側

    門道

    4. 救援路線和撤離路線,柳中城遺址在今天的吐魯番的魯克沁鎮,救援軍隊從柳中城翻越天山到疏勒城,大概是這麼個路線:

    今天有公路,過去只能翻天山,還是座雪山

    從疏勒城撤退到玉門關,現代公路大約一千公里左右

    漢朝軍隊在西域的作戰,從地圖就可以看見難度。

  • 2 # 青年研習社Destroyer

    1、周朝的“天下觀”奠定了民族融合的基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接受我們的制度、文化,我們就可以一起過日子;

    2、現代觀念裡的漢族,是文化認同的民族,而漢朝之後所獨尊的儒術,本質是人際關係的處理,只能在大規模聚集的農耕社會宗族內傳播,所以文化擴張的邊界也就限制在年降雨量400mm以上的地方,和長城走勢高度吻合,長城之外的遊牧民族是沒有融入的前提條件的;

    3、西域雖不適合耕種,但為了促進貿易交流,防止草原部落對中原進行圍堵,從漢武帝開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草原與高原的夾縫中——河西走廊,硬生生廝殺出來的一條通道,這也就是為什麼漢朝的版圖如此奇怪。此後對西域的控制,與中原和草原的強弱對比有很大的關係;

    4、元朝為前朝修史,奉前朝為正朔,為中國宣告對蒙古的領土權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據,同時買一贈一贈送了當時在元朝治下的西藏高原;

    4、雖然明朝放棄了草原的土地,但清朝作為中原的皇帝、草原可汗、高原的文殊菩薩,重新將草原與高原劃為治內,同時由於草原的歸順,對西域的統治也得到了加強;

    5、清室的退位詔書中,明確了“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除去民國預設的外蒙獨立,中國的版圖至此大致成型。

  • 3 # lyb1981227

    透過文化融合,透過和親來實現政權的延伸,因為漢民族經濟上的先進性、文化上的優越會逐漸將少數民族融合進來,有的民族甚至主動向漢民族學習,融入漢民族,比如鮮卑族。和親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融合,透過和親使得不再對立的民族逐漸融合,而有些民族是不願融合的,那就肯定會發生戰爭,比如漢和匈奴的戰爭,漢對匈奴的戰爭勝利後,南匈奴就融入了漢人,而北匈奴則敗退,去了歐洲。唐朝時對突厥也是如此,東突厥歸附,西突厥向歐洲進發,最後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遼宋金並立時期,漢民族就沒有實現對少數民族的融合,因為軍事弱,所以說能實現不侵略還能擴張只能是有強大的軍事後盾還得經濟先進,一如當今的美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鄭愷苗苗突然官宣,難道婚姻真的是出場順序比時間長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