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瓷器君

    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裡這樣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世,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漢桓帝真的那麼不堪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漢桓帝比起後來的漢靈帝要高明得多。

    其一,繼位僅僅十五歲,就想著誅滅專權的大將軍梁冀一家。十四年後,他聯合宦官單超等人果然實現了願望,當時梁冀一家大權獨攬,上有太后、皇后,中間官吏盤根錯節,外戚勢力很大。漢桓帝這樣做,雖然滿足了自己獨斷朝綱的心願,只是身邊大臣對自己充滿了戒心,並且讓宦官做大了自己的勢力,自此,朝廷無法節制宦官。

    其二,在位期間,邊境上外寇入侵,下詔益州刺史平叛。犍為屬國夷寇鈔百姓,益州刺 史山昱擊破之。零吾羌與先零諸種並叛,寇三輔;先零沈氐羌與諸種羌寇並、涼二州,十一月,中郎將皇甫規擊破之。

    其三,在皇宮中為佛教的祖師釋迦牟尼和道教的祖師老子設立祭壇,以表示自己有清心寡慾的思想。只是這兩點往往被臣子指責為信異端學說。

    其四,愛好廣泛,尤其是喜歡音樂和琴笙,可見漢桓帝年輕的時候很有音樂天分,只是條件不允許,當時歷史學家稱他貪淫誤國,因為愛好音樂本身就與好靡靡之音有關。

    其五,貴有自知之明。漢桓帝曾問臣子自己是什麼樣的君主?大臣爰延說:和漢朝的歷朝歷代君主相比,陛下只能是中等君主。當時君主分為上中下三等,中等的君主介於聖人和常人之間。漢桓帝聽了並不惱火,他讚許的看看這位大臣,並且升了這位大臣的官職。

    不過,儘管漢桓帝很聰明,可是由於大漢王朝行將朽木,頑疾很難根治,因此在漢桓帝治下,各地流民紛紛起義,邊境上也不太平,另外漢桓帝儘管到處留情,可是卻沒有一個像樣的男兒流傳下來,這就是沒有後代,最後漢桓帝駕崩以後,大臣和皇后從河間王府迎請十二歲的劉宏做皇帝,來續傳漢朝的天下。劉宏就是漢靈帝,史學家和大臣們尊奉大行皇帝為漢桓帝,“桓”字意思是盛大的意思,諡法》上說:“克敵服遠曰桓。”歷史上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就是如此。

  • 2 # 青年研習社Destroyer

    事實上,桓帝劉志在東漢,甚至兩漢皇帝中論政治能力上應屬中等的,絕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不堪。

    東漢在歷史上被詬病最多的,就是外戚和宦官的輪流專權,這個問題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自公元88年章帝崩,和帝劉肇即位,竇太后臨朝稱制開始算起,到公元189年袁紹徹底誅殺宦官,前後長達101年之久,要知道東漢的歷史一共195年,這其中還包含了漢末三國群雄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30年。也就是說東漢的歷史基本就是外戚和宦官的歷史,這事兒不是桓帝和靈帝造成的,但卻在桓帝即位的時候到達頂峰。

    此時東漢的大當家的是大將軍梁冀,老梁家父子從順帝開始把持朝政已經十餘年了。梁冀權勢熏天,只因九歲的質帝說他是跋扈將軍,居然直接將其毒殺,漢朝歷史上廢立皇帝的事兒不少見,直接敢殺掉皇帝的,梁冀是獨一個。後來論擁立桓帝之功,給他的待遇是蕭何,鄧禹,霍光三個大佬加起來的總和。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會公卿,共議其禮。於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趨,斂履上殿,謁贊不名,禮儀比蕭何;悉以定陶、成陽餘戶增封為四縣,比鄧禹;賞賜金錢、奴婢、採帛、車馬、衣服、甲第,比霍光;以殊元勳。每朝會,與三公絕席。十日一人,平尚書事。

    梁冀怎麼回答的呢,

    “冀猶以所奏禮薄,意不悅。”

    大哥還嫌不夠,牛不牛?可見桓帝同志這盤棋的開局難度有多高。

    簡單的說梁冀的思路就是,管你是誰,不服的得死,擋路得死,有錢得死,反正要麼他麼全聽我的,要麼都得死。就這種殘暴強權壓制下,桓帝硬是忍了十三年。上一個這麼能忍的漢朝君主是誰?西漢中興明君漢宣帝。而事實上兩個人確有相似之處,褒獎霍光的擁立之功宣帝也做過,桓帝能在梁冀的高壓下隱忍韜晦十三年,絕對不是偶然或者一句懦弱就能解釋的。

    一般認為桓帝決心誅除梁冀的導火索有兩點,一是日食事件,梁冀殺太史令陳授。

    在位二十餘年,究極滿盛,威行內外,百僚側目,莫敢違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親豫。知

    略帝即不平之。延熹元年,太史令陳授因小黃門徐璜,陳災異日食之變,咎在大將軍,冀聞之,諷洛陽令收考授,死於獄。帝由此發怒。

    注意看後漢書何以才說完百僚側目,莫敢違命,天子恭順,馬上就接太史令的彈劾梁冀,帝由是發怒?桓帝發怒的原因是什麼,僅僅因為梁冀殺的是史官嗎?這裡的時間標註很重要,延熹元年,沒錯,距梁皇后死還有一年,皇帝在內廷的勢力應該已經在復甦了。現在明白了吧,第一次日食事件看似偶然,實際則很有可能是桓帝指使太史令攻擊梁冀,或至少提前知情,桓帝伺機試探梁冀,並向百官釋放的政治訊號。然而梁冀依舊我行我素,殺掉太史令,所以皇帝發怒。這樣看,劉志這人絕對是極有心機的。

    二是梁冀看到老婆安排進宮的,叫鄧猛的女人得寵了,想收她做女兒,讓她改姓梁繼續控制內廷。結果怕鄧猛家的人改變心意阻撓他的計劃,竟然派人去刺殺鄧猛的姐夫邴尊和母親,結果人沒殺了,事情反而敗露了。

    初,掖庭人鄧香妻宣生女猛,香卒,宣更適梁紀。梁紀者,冀妻壽之舅也。壽引進猛入掖庭,見幸,為貴人,冀因欲認猛為其女以自固,乃易猛姓為梁。時猛姊婿邴尊為議郎,冀恐尊沮敗宣意,乃結刺客於偃城,刺殺尊,而又欲殺宣。宣家在延熹裡,與中常侍袁赦相比,冀使刺客登赦屋,欲入宣家。赦覺之,鳴鼓會眾以告宣。宣馳入以白帝,帝大怒,遂與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五人成謀誅冀。

    桓帝此時的表現史書記載又是大怒,這僅僅是他在整個13年忍氣吞聲中第二次對梁冀發怒。兩次發怒時間上挨的很近,看似皇帝是被壓抑的時間太久了,所以突然發作誅除了梁冀。但梁冀這人前面也說過,之前幹過的比這些過火的混賬事兒多了去了,從來也沒見桓帝發作過,一直以來劉志的態度都是“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親豫”。為啥這次突然爆了?

    公元159年也即是延熹二年,桓帝應該是認為誅除梁冀的時機到了。東漢外戚把持朝政的套路是皇太后或皇后掌握內廷監視控制皇帝,大將軍掌握外庭控制軍隊。在桓帝向梁冀發難之前,公元150年皇太后梁妠還政於皇帝,同年去世。又過了9年也就是延熹二年,梁皇后瑩去世,此時梁冀和內廷的聯絡基本被切斷了,敗局已定。兩次政治事件看似毫無關聯,但實際上是桓帝逐步試探準備發動政變的前奏。

    之後桓帝在誅除梁冀中的表現,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油冀心疑超等,乃使中黃門張惲入省宿,以防其變。具瑗敕吏收惲,以輒從外入,欲圖不軌。帝因是御前殿,召諸尚書入,發其事,使尚書令尹勳持節勒丞郎以下皆操兵守省閣,斂諸符節送省中。使黃門令具瑗將左右廄騶、虎賁、羽林、都候斂戟士,合千餘人,與司隸校尉張彪共圍冀第。使光祿勳袁盱持節收冀大將軍印綬,徙封比景都鄉侯。冀及妻壽即日皆自殺。悉收子河南尹胤、叔父屯騎校尉讓,及親從衛尉淑、越騎校尉忠、長水校尉戟等,諸梁及孫氏中外宗親送詔獄,無長少皆棄市。不疑、蒙先卒。其它所連及公卿、列校、尉刺史、二千石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餘人,朝廷為空,惟尹勳、袁盱及廷尉邯鄲義在焉。是時事卒從中發,使者交馳,公卿失其度,官府市裡鼎沸,數日乃定,百姓莫不稱慶。

    梁冀這麼多年在宮中應該還是有眼線的,但是因為此時缺了太后和皇后的內應,還是無法準確探到宮變的實情,所以派人到宮中打探。結果一進宮就被宦官具瑗關押。這時桓帝終於露出了獠牙,一旦扣押梁冀的眼線,意味著已經和大將軍撕破臉,再無退路。於是他馬上親臨前殿掌控內廷的局面,召集尚書揭露梁冀罪行,果斷做了四項部署,掌握東漢政權將近三十年的梁氏一族就此終結。

    一、封鎖調兵權。尚書令是內廷最高官員,此人聽皇帝調動,說明這時皇帝確實如我們所推論的已經完全控制內廷,同時第一時間把可以調動軍隊的符節全部收歸宮內,梁冀即便真的造反也無兵可調。

    二、迅速就近集結軍隊控制梁冀。司隸校尉屬監督京師的監察官,能在短時間內集結在京師附近一千人左右的武裝部隊,包圍梁冀府,徹底切斷梁冀和外界的聯絡。

    三、以近臣持節削去梁冀封爵。光祿勳主要的職責是守衛宮禁,和皇帝十分親近,所以由光祿勳持節去沒收大將軍印,宣讀詔書是萬無一失的安排。

    四、將梁氏一族一網打盡,徹底剪除外戚的勢力。整個過程只持續了幾天。

    一系列的操作,乾淨利索,百姓莫不稱慶,其實對於梁冀來說,內廷失去掌控,他也只剩一條路可走,就是先於皇帝發動政變,可這麼多年來桓帝裝孫子裝的太好了,以至於梁冀還幻想著皇帝會像以前一樣俯首帖耳任他擺佈,這就是歷史上被大家無數次當做反面教材的昏君的真實政治水平。

    桓帝“放飛自我”的最後八年,看似是被史家稱為最荒淫無道的八年,事實上,他的總體為政思路也不過是中國歷史上其他君主的常規操作,利用各方勢力互相制衡強化皇權。梁冀做大,所以桓帝聯合宦官滅了梁冀。梁冀死後,桓帝是一味寵幸宦官嗎?誅除梁氏中,功勞最大的單超,受封車騎將軍,結果第二年就死了,史書沒有說他死的原因。其他四候,具瑗,左悺,唐衡,徐璜被人彈劾,桓帝一律照準對他們的貶斥,當時廁所裡共患難的情誼呢?

    黨錮之禍這件事兒,被後世太過渲染正邪之爭了。其實本質還是朝廷裡的權利之爭。本來桓帝認為梁冀已死,朝中沒有太大的能量威脅皇權。所以扳倒梁冀之初,陳蕃這些人勸諫,桓帝本沒當一回事兒,甚至怕宦官做大,順水處置了五侯。後來名士李鷹公然在朝廷已經宣佈大赦的情況下,殺了宦官一黨的人。 桓帝大怒,因為在他看這不是一個正直的官員為民除害那麼簡單,而是地方公開違背中央的政令。剛要處置李鷹等人,陳蕃這些中央官員竟然也公開反對皇帝,維護地方官員。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政治嗅覺敏感的皇帝都不會任其發展。桓帝的表現算是正常,而且看他的舉措,也能體會到其希望強中央集權的內在用意,陳蕃這些外庭的官員被罷免,轉而啟用光祿勳接替太尉和司空的職位。光祿勳和皇帝的關係前文已經闡釋,這裡也不再多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小籠包用老面好還是現發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