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司頂層設計
-
2 # 女神陶矜說
以前是由供到需,如今是由需到供。
市場的需求導向企業持續改善,包括您企業的商業模式如何重新做規劃,再到您的組織架構怎麼變動來適應市場的變化。內部組織怎麼去做最佳化和改進
-
3 # 老張解讀
企業和人一樣,都需要持續成長和進步。我們從內外來看。內因是促進生產力,這個很好理解,當一個團隊習慣某種環境,在無壓的情況下,整個團隊都是機械式的代謝生存,並且容易滋生多種問題,比較形象的是當年的國民政府。外因很簡單,市場導向。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企業面臨多重考驗,消費者群體的轉移,共享資訊的發展,消費群體的技術成長,這些導致消費者對企業的依賴度不斷下調,反過來由於消費者開始消費精神消費,對企業的期望值在不斷上調,企業導向也變為市場導向性。
-
4 # 安格格Anna
企業持續改善的動因就是不斷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獲利能力。效率改善的方法有很多,做一些改善專案,一些新技術的使用,流程再造等等,都是改善的一些很好的工具。
-
5 # 雜裡雜談
持續改善是企業謀求發展和保持競爭力的永恆主題,其動因來自於企業的持續發展需求。
當今時代,企業要進行改善,就得從持續創新開始。下面就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觀點:
一 、組織創新——改善組織模式,企業搭建資料雲臺,一面匯入使用者,一面匯入創客
企業要發展,就需要不斷地滿足使用者需求。在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需求呈長尾分佈,且無限極致、快速迭代,必須有最靈活的組織模式進行匹配。於是,“扁平化”成為應有之義,企業不斷地減少自己的決策層級,不斷地向一線授權。當扁平化到極致,企業成為一個平臺,員工成為了平臺上的無數創客。如此一來,創客嗅到使用者的需求,再呼喚志同道合、能力匹配者共同行動,大家按需聚散,組織變得更加靈活。
企業需要構建一個大資料平臺,大資料的最大特點就是隨時線上,所有的活動都會被資料化,沉澱在平臺上。有了這個平臺,企業只要開放使用者介面,就可以與使用者互動,最大程度發掘出需求;同時,企業只要開放創客介面,所有的優秀者都可以進入平臺發揮作用(創業)。
這才是企業組織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終極狀態。
二 、激勵創新——內部市場化驅動“創客行為”
海爾執行長張瑞敏對於創客的定義——具有創業精神的人。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展開“創客行為”?內部市場化模式是最直接的辦法。
一旦將激勵下沉,將員工變成經營型創客,每個人都經營這一家名字叫自己的公司,人人都是CEO,每個人的錢都是自己掙出來的。
這種模式是如何運作的?當一個創客發現了使用者需求,而他自己顯然無法滿足,此時,他就可以作為發起創客找來適合的合夥人成立一個“FIRM”(企業平臺上的模擬公司),建立“合夥人關係”。這個“FIRM”也能迅速找到其他的內部供應商,建立“外包關係”。這樣一來,所有的資源都隨需求被迅速調動,連線成一條高效的價值鏈。無論是“合夥人關係”還是“外包關係”,都是以“金錢”作為載體的強激勵,都是沒有衰減的,鏈條上的所有節點上的創客,都是在“為自己打工”。
現實中,在這個方向上實踐的企業很多,最典型的是海爾,他們是徹底的內部市場化改造。任何一個部門,一個創客都必須要找自己的使用者,找不到使用者就證明這個部門或創客沒有價值,就會被企業淘汰。
對於內部市場化,有兩個典型的誤區:
1.全員持股
真正有效的治理模式,資源價值、調動資源的權利和和獲利一定要三點一線。但全員持有公司的股票後,單個員工沒有辦法決定公司業績,即使他個人決定了公司業績,也沒有辦法獲得公平的回報。所以持股的物件一定不能是公司的股權,而是創客們自己的業務的股權。換句話說,一定要激勵下沉!
2.阿米巴模式
阿米巴之間不是用貨幣進行交易,而是用虛擬的貨幣訊號,但阿米巴模式並沒有將激勵下沉到員工的單元,部門經營的業績也不會為員工帶來經濟的收益。
三、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利潤所在,而不是市場的規模有多宏大。馬雲曾在各種大會上不斷地強調,技術創新對於企業乃至國家的重要性。
目前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將到來,舊有的生產關係,存在“研而不發,發而不用,用而不靈”等問題,因而今天創新的主戰場不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而是遍佈企業。只有在競爭的第一線,才有可能誕生最先進的技術。企業與科研院所雙劍合璧,就是產學研用一體的新生產關係。
此外,資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擦亮眼睛吧,過去靠資源創新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依靠資料創新。
回覆列表
我覺得企業持續改善的動因就是企業需要不斷的成長和進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企業需要持續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