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無止境

    像李世民這種人,他說自己不想當皇帝,你都不會相信。這比狼吃齋的可能性更低。個人原因,已經有答主說了。我就不累述了。

    從李世民的時代背景和出身來看,他沒有想當皇帝的想法反而會很奇怪。在隋唐初時期,他這種想當皇帝的想法和今天想當首富一樣,是很多豪傑的目標,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神話。

    首先,時代影響。

    李世民生長於隋朝,其實準確來說,他應該算是南北朝五胡亂華時代下最後一批豪傑。南北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東西南北中總共有50餘位皇帝,平均下來,每個皇帝的統治時間約為3.5年。這麼說,你大學沒讀完,一個南北朝皇帝就木有了。皇帝在那個時代屬於一種快消品。

    南北朝當皇帝真不是稀罕事,和現在的跨國企業一樣,不多,但也不少。皇帝工作還很高危,你能壽終就寢,就算是業績。隋朝也是篡了人家北周宇文家的皇位。宇文家也是篡了西魏元家的位。隔壁的北齊一代目和宇文家還是老同事。這對於李世民來說都是眼跟前的事,皇帝隔幾年就換人家,明年為什麼就不能到我家?別說李世民,李淵想當皇帝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就說和李世民打仗那些對手,黃袍加身的也不是一個兩個。

    薛舉和薛仁杲,西秦皇帝。王世充,鄭國皇帝。竇建德,夏王。李世民在當時,按照權力的遊戲取名的話,完全有資格按上“帝王終結者”光輝的稱號。

    再說,連宇文化及那撒幣玩意都當上許國皇帝。這麼個時代下,李世民有想做皇帝的想法不是很正常嗎?

    其次,出身影響。

    李世民是八大柱國出身。八大柱國指的是當年建立西魏的八大功臣,被封為柱國。實際上他們和北齊的當家人都可以被稱為關隴集團,六鎮軍團出身。

    六鎮就是北魏鎮守邊疆的要鎮。當年北魏不要臉,吃碗麵反碗底,拖欠邊境官兵工資,還搞地域和種族歧視。於是六鎮起義,關隴集團就是在這場起義裡崛起的軍團。他們第一個滅的就是在高平鎮自立為帝的起義領袖万俟醜奴。

    關隴集團一路發家,路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的頭顱。造反?不造反,哪來的家業?!

    關隴集團裡孕育北周,北齊,隋,唐四朝血脈。來自這樣一個集團的李世民對當皇帝沒有憧憬,那才叫長歪了。

    最後,家庭影響。

    隋朝奪的是宇文家的天下。宇文家可是李世民母親的孃家。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宇文邕的親外甥女,自小被舅舅養在身邊,跟親閨女似的。

    竇氏作為一名出生自帶飄柔的美女,頭髮長見識更長,十歲就能給舅舅提政治意見。長大以後,宇文家被楊家給篡了,氣得她說,恨我不是男兒身,要不然定能把舅舅家江山保住。此話一出,把她爹媽嚇癱了。

    竇氏如此彪悍和反叛,在她活著的時候已經很有名氣了。長孫熾時任太常少卿,就對自家人說,這女孩不得了,養出來的孩子更不得了。衝著這基因,也得和他們家聯姻。

    後來,他弟弟長孫晟的女兒就成了李世民的妻子,也就是著名的長孫皇后。

    可見,想要謀反,甚至想取而代之的想法在當時的人看來不但不是什麼大逆不道,反而是值得欣賞的英勇。

    同樣,李淵的母親和獨孤皇后是姐妹,他自己七歲就是唐國公。楊堅當時還是隋國公,楊廣他們當時要見了李淵還得磕頭行禮。

    突然有一天,他就得去給姨夫當保鏢,見了楊廣,自己就得跪。將心比心,要說他啥感覺沒有,你信嗎?李淵不是沒被楊廣懷疑過,甚至還問他有沒病死。靠(* ̄m ̄)還能再刻薄一點嗎?

    李淵因為爹死得早,少年時又經歷一番政治動盪,看慣人世涼薄,性格特別好,屬於人見人愛的親民歐巴。可不代表他沒有野心啊。

    《舊唐書》:隋受禪,補千牛備身。文帝獨孤皇后,即高祖從母也,由是特見親愛,累轉譙、隴、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謂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願自愛,勿忘鄙言。”高祖頗以自負。

    所以李淵早就知道自己要反的,並且很是得意๑乛v乛๑嘿嘿,老子也是很牛逼的。

    然後,李淵雀屏中選,娶了竇美人回家,除了天天造人造狗糧,沒事兩口子還能如此鼓勵對方,比如著名的阿婆面事件。

    李淵因為臉上皺紋多,被楊廣笑他阿婆面,就是老太婆臉。李淵臉上笑嘻嘻,心裡MMP,回家就發飆。竇氏就說,“這是好事,你繼承的是唐國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就是你以後要當皇帝啊。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長大,不僅李世民想當皇帝,李建成和李元吉(他打算先殺了李世民,再殺李建成)都想啊!李玄霸死得早,要不然他肯定也想的。這一屋子的狠人,不是我們這種凡人能理解的。

    總而言之,李世民真的非常想當皇帝,就像一個做生意的人都非常想當馬雲一樣。所謂很多人勸,其實他們也不過是把李世民內心的想法說出來而已。李世民十八歲就已經和劉文靜論天下了,當時他還只是唐國公家的二公子呢。

    秦王府的謀士是很厲害的,但他們並不足以動搖李世民的信念。李世民在歷史上之所以那麼有名,除了他的功業,還有他是一個有著超強個人意識的人。這一點從他在指揮戰役中不止一次力排眾議,也可以看得出來。房玄齡和杜如晦不是中途勸不動還想跳車嗎?給李世民逼回來了。李世民不是不想當皇帝,而是想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利益。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上策。如果能在政治上就把事給辦了,當然最好。不能,那麼也要最小程度地奪位。但他的信念是不變的。這點,在李世民身邊的謀士怎麼會不清楚。

    他們對李世民也是相當瞭解的。

    比如李世民的兒子犯錯,那些個庶子犯錯,臣子一個個大義凜然,恨不得大刀向權貴頭上砍去。比如晉江寵兒李恪遊玩踩壞莊稼,被免去安州都督,並削減封戶三百戶。

    等李承乾造反了,大臣們通通扁桃體發炎,一句話也不說,包括正義的朋友魏徵,只有房玄齡站出來說:陛下,你徇私吧。我們沒意見!大臣看碟子下菜的功夫不要太精準。

    大家要明白能夠當官當到李世民身邊的都是人精,無論他看起來多麼的粗野,其實人家不過是野獸派高定瓷器,我們不懂罷了。

    李世民和很多名君不一樣,他從來不屑於去演什麼君心似海。錯就錯,對就對,讀他的歷史,更多的是感受一種強大:就算我不完美又怎樣,你依舊是贏不了我。

    面對這樣散發魅力的傢伙,真的沒有辦法不喜歡。

  • 2 # 吐槽能

    當然不是!

    是唐朝沒建立、李淵沒起義前,他己經想當皇帝。將楊廣的江山拿下,自己取而代之……

    但是他爹傻淵不支援他,不敢造反。他和劉文靜設計逼的沒辦法了,傻淵這才同意。但有個條件,打下江山,得他先當一陣兒皇帝……可以立李世民為太子!

    雙方談妥,這才開幹。十幾萬唐軍,最開始那三萬是李淵出的。後面就都是世民招募和收編的降兵……

  • 3 # 如果水瓶座

    同為八大柱國之後,本是同一個利益集團。皇帝不過是最大的勳貴,楊二陛下三徵高麗牽動太多人的利益,也開了個壞頭,給了關隴李氏機會。李淵董事長有兩個很牛的兒子,太子李大,除了漢太子劉盈,明太子朱標無人能出其右,文才武略堪稱接班人代表。秦王李二有個天策府,裡面都是些武力爆棚的野心家,李二陛下本就是個顧盼自雄的男人,絕對不是一個不想當皇帝的,天策府能答應嗎?連李董事長都被尉遲恭沒事走兩步嚇傻了,玄武門瞭解一下!不能九鼎食那就九鼎烹。所以彼能取而代之。也必須取而代之!

  • 4 # 網然

     這是一個不好回答,也不會有完全正確答案的一個話題!畢竟,不管你怎麼說李世民最後都是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了帝位的。其開創了盛世大唐,是歷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一位帝王。所以你說李世民當時沒有當皇帝的心那就很難自圓其說的。

     眾所周知,李淵父子自太原起兵。能幹的兒子李世民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對唐朝建立立下不世之功!由於李世民開明,手下也是猛將、名臣雲集。用現在話說不僅是實力派,而且是一個能人云集超強團隊老闆。李世民要是最後不當皇帝其下場一定顯而易見的!!!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那麼演繹過就就是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這是人之常情。同時,作為好主子也得為一干手下考慮。所以,從主觀與客觀上來講,李世民沒有不當皇帝的理由,關鍵他的能力也是擺在那的!

     事實證明,李世民確實也是一個稱職的皇帝。其開創的大唐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強盛的一個朝代!

     至於,李淵建立起唐朝政權後,李世民是不是就有了想當皇帝的心。這個估計也只有李世民自己清楚了。但從結果而言,這個也已經不重要了,不是嗎?

  • 5 # 虛聲大史官

    正史中,李建成待人較溫和,性格也偏軟弱。李淵造反時,只有李世民在其身邊,讓李建成帶家小去太原。李建成因為失職,把弟弟李智雲丟了,又因為急著保命,膽小不敢去找,直接去了太原。從這些可知,李建成膽略上不及李世民。但建成在李淵攻霍邑時,只有他支援李世民不撤軍的主張。可見,建成和李世民一樣也有較高的戰略眼光。在平定劉黑闥時,改變李世民武力進攻,用政治手段,恩威並用,徹底的平定了劉黑闥。說明建成政治才能也不錯。

    正史中,李元吉為人不太好,做事較為隨意,軍事才能不高,膽略也不行,政治才能更說不上,但是元吉武藝較高,有力抵十夫之稱。而且他總是惹事。在這方面,建成對他比較寬容,而世民對他要求嚴格。他認為世民做皇帝,他惹事會被世民從嚴處理,而建成卻會比較寬容他做壞事。所以他支援建成。

    李世民不是一開始就想當皇帝的,也是一步步走來,慢慢的才有。最早起做皇帝的野心,應該是在平定王世充後的一天去見一個道士,道士說他有帝王之相。這句深深的印到了他心裡,班師後,李淵親自去長安城外迎接。這是有違祖制的,天子是不會降低自己去城外迎接臣子,李淵這種破格的行為,也助長了李世民的野心,之後封世民為天策府上將,另建小中央,都助長了李世民野心的擴大。加上手下謀士,將軍在他面前鼓動。而李世民的功高,將領中很多都支援李世民,還有一部分都不支援。支援建成的很少。讓建成不放心。擔心以後繼位後,軍權全在世民手裡,對自己皇位不利。就開始針對世民。雙方就關係越來越差。

    墜馬事件,建成和元吉知道世民喜歡馬,故意找了匹烈馬。然後故意用計激世民去騎這馬。但是世民騎這馬後,被摔傷,沒生命危險。

    仁智宮事件,李淵帶世民和元吉去仁智宮避暑,建成讓慶州總管楊文幹起兵攻入仁智宮與元吉里應外合誅殺世民。但是叫去報信的人膽小。把這事告訴了李淵。李淵軟禁了建成,楊文幹知道事敗,依然起兵。李淵對世民說,等世民平定楊文幹就封他為太子,但是楊文幹平定後,回朝後發現,李淵已經放出了建成。對改立太子的事,隻字不提。

    雙方已經到了不能相容時,李淵也左右為難,本打算讓世民去洛陽,把唐朝一分為二,但是雙方都不同意。最後李淵依建成之見,想抽掉世民的軍權。世民受到手下的激勵,最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 6 # 受瘦讀歷史

    應該說沒有,只不過是後來的形勢所逼,李世明才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之變,最後才當上了皇帝。玄武之變的發生是和當時的三股政治勢力的平衡被打破有密切關係的。哪三股政治勢力呢?第一是皇帝李世明,第二是太子李建成,第三是李世明。皇帝和太子各為一派政治勢力好理解,為什麼李世明也能自成一股政治勢力呢,簡單說就是他當時的軍功卓著,官至尚書令,文官裡的最高官職了,後來還李源還發明一個官位封給李世明,叫天策上將,武官裡的最高階。李世明此時自己底下已經集聚了大量的幕僚,這些幕僚都是能出謀劃策的人,這對李建成這個將來要接李源位置的太子地位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雖然李源本人是不會廢李建成這個太子,但是當時李世明功勳卓著,這難免引起李建成疑心,也就是自己的老爹會不會廢了自己而另立李世明呢,而李源也不得不防備李建成會因自己有可能立李世明為太子而對自己這個在位的皇帝動手,至少在他心理是有這個戒心的嘛。李世明呢,這個時候也因為戰功卓著在周圍收歸了很多日後成為功臣名將的幕僚,入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他們當然是希望李世明能取李建成而代之的,這是因為一方面如果李世明當了皇帝,那他們這些幕僚日後也就能享受高官侯爵的待遇,另一方面,如果是李建成當了皇帝,那即便他不殺李世民(畢竟是他弟弟嘛),也不會放過這些曾經圍繞在李世明身邊轉的這些幕僚了,所以為了自身利益計,李世明身邊的這些幕僚也會想方設法攛掇李世明想方設法先下手為強,把太子李建成除之而後快。就這樣,這三股勢是力互相猜忌,深怕哪一方會把自己先搞下去,本來這種形勢可以形成政治上的平衡,但很快這種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

    導致這種平衡被打破的導火索就是楊文幹事件。簡單說下楊文幹事件:李建成手下有個人叫楊文幹,有一次被派到慶州去當都督,而同年的夏天李源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李世明和李元吉到仁智宮避暑,李建成則留在長安處理國事。慶州距離仁智宮很近,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候李建成派人給楊文幹賞賜了一些盔甲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在當時是用來打仗的,送盔甲的人走在半路上起了疑心,他懷疑李建成想要此時在慶州的楊文幹把李源和李世明的都扣留起來,因為此時的李源和李世明在仁智宮避暑,是沒有帶多少兵的。於是送盔甲的人跑去仁智宮等於是向李源“告密”去了,說太子謀反。此時李源非常的緊張,因為慶州離自己很近,而身邊又沒什麼兵,萬一楊文幹反叛怎麼辦。於是李源一方面把李建成叫過來,當面問此事是否屬實,李建成當然是否認了,但李源還是先把他關了起來,另一方面則讓李世明去平叛楊文幹,並和李世明講如果此事屬實,即楊文幹是在李建成的屬意下準備謀反的,以後就由李世明來當太子。後來李世明還沒到慶州,楊文幹就被他自己底下計程車兵給殺了,因為這些士兵好好的也不願造反,於是這場風波就這麼過去了。但有趣的是,李源後來把太子就給放了,也沒有讓讓李世明當太子,並且處理了李建成手下的人,同時也處理了李世明手下的人,為什麼要處理李世明手下的人呢?站在李源角度看,李建成是太子,當皇帝將來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和他無關,那會是李世明自己嗎,是他買通了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人去做這事的嗎,想想這裡面涉及的過程太多,沒有肯能把這件事計劃的這麼周到,他不可能事先計劃的這麼好,中間如果有一個鏈條出錯,那事情就敗露了,所以按常理推測最有可能做這件事的就是李世明底下的那幫幕僚們,因為此時太子和李世明正是相互角力最盛的時候,也是這幫幕僚最恐懼的時候,萬一李世明失敗,那他們這幫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所以他們才最有可能出這種點子出來想要削去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雖然這次沒有成功讓李建成丟掉太子位,但這種平衡已經被打破了。於是李世明的這些幕僚們就和李世明一起謀劃了後來的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李世明當皇帝的心是被當時的形勢一步步逼的。

  • 7 # AL世界觀

    李淵建立的大唐王朝,一半江山是李世民攻打下來的。並且李淵說過:只有建國,太子之位一定是李世民的,這也可以看出李淵還是十分器重自己這個兒子的。可建國後事實並非李世民想得那樣,太子位的最終歸屬著還是李建成。

    那李世民到底有沒有想要做皇帝的心呢?

    首先分析奪取天下過程中李世民的功勞

    可以肯定的是李淵起兵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李世民的苦苦勸說,如若當時李淵不起兵,他的下場尚未可知,可聽從李世民的話起兵後,李淵的確坐上了開國皇帝,可以說這一份殊榮源自於李世民。

    太原起兵至長安過程中,李世民一直在收納人才以及招募兵馬,一路上招募兵馬幾萬加上瓦崗寨的一些人,足足為大唐添了許多名將,而李建成的表現則十分平常,只是展現出一個大將該有的分度,對成功並無太大的關係。

    李世民穩定關中,平定周邊,李淵登基後天下仍然有多路諸侯不服唐朝的統治,此時出兵就需要李世民,要知道瓦崗寨的人都是忠心與李世民的並非大唐王朝。出戰之後屢戰屢勝,為大唐立下了蓋世功勳。

    其次分析李世民的做法,從而得知其到底有沒有奪位之心

    李世民在金殿受封的時候,聽到自己被封為秦王並沒有多大的反響,他早已認識到,父親是想做一個老好人,自然要按周天子曾經定下的禮儀來做事,立長不立賢,相信此時的李世民表明非常沒有表現出什麼不尋常的表現。

    可心裡一定暗自落淚,畢竟自己為大唐江山付出了很多,可反過來一想父親答應的時候這件事情還沒有做成,自然需要自己,現在大事已定,還是按照禮儀章程走吧!相信此時的李世民絕對沒有想要奪位。

    李建成可放心不下自己身邊這麼大一個競爭者,因此屢屢想要將其害死,李世民最終忍無可忍,在玄武門發動兵變,與李建成、李元吉一決高下,自己失敗便死、他們失敗便自己登大位,最終的結果是李建成與李元吉被殺,李淵無奈封李世民為太子登基。

    綜上所述:李世民在當時是沒有奪位之心的,並且他是非常理解自己哥哥以及父親的,但由於中期哥哥的苦苦相逼,只能發動兄弟之間的戰爭,來一決雌雄,最終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

  • 8 # 語說漫談

    從一個人心理活動的角度去看的話,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好比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具體來說,李世民內心深處有著當皇帝的心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可能從剛開始的那一刻就是存在的。

    我們都知道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按照隋唐系列小說的說法,那就是天下有著十八路反王,在李淵父子來沒有起兵造反的時候,天下已經被各地割據勢力佔領,而控制在隋朝手中的領土並沒有多少,具體來說就是關中地區,雖然楊廣身在江南地區的揚州江都,但是關中必定是隋朝的國都和老巢,也就留下了代王楊侑以及屈突通等人留守長安,另外揚州地區也在楊廣的掌控之下,而李淵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和王世充的洛陽也是名義上的隋朝領地,也就是說李淵起兵的時候,能夠有作為的地方並沒有太大,所以也就打起了反隋的旗號,這樣能夠避免其他反王的攻擊,也是趁著其他各路反王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迅速的佔領了關中地區。

    這一時期的李淵實力並不是強,至少不是天下實力最強大的一支反隋勢力,像李密的瓦崗、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以及南方的蕭銑和杜伏威等人實力都是要強於李淵的,正史上記載李世民是唐朝建立的第一功臣,其實主要是李世民抹殺了李淵和李建成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貢獻,好突出他的能力,為他後面發動政變,坐上皇位尋找一個最合適的理由。

    一個人內心深處有某個想法,一定是他要具備某些實力或者已經有很大勝算的情況下,就拿做皇帝這件事情來說吧,總不能剛剛起兵,心理就盤算這件事情吧,因為此時擺在李世民等人心頭的頭等大事,就是怎樣能夠不斷地發展壯大,然後稱帝才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在李淵起兵到攻佔長安以及扶持楊侑稱帝,最後在廢除楊侑這個傀儡皇帝,李淵自己坐上了唐朝的開國皇帝的過程中,李世民是一點當皇帝的心思都沒有的,因為這個事情是真正打天下的時候,剛剛佔據一個有力的根據地,這份心思自然是不能有的。

    而在李淵稱帝之後,也就立刻冊封了李建成為太子,而李世民和李元吉為秦王和齊王,李淵這樣冊封的理由,除了李建成是嫡長子之外,還與唐朝建立過程中李建成的功勞有關,李淵起兵之前,也就將在河東發展的李建成召回來,可以說李建成在當地發展的不錯,更是帶回了一支不弱的軍隊,而在晉陽起兵之後,李世民和李建成兩個人各自帶領一支軍隊像長安進發,而能夠攻破長安,兩個人的功勞不相上下,也就是說李淵稱帝的時候,李世民至少在軍功方面,並沒有李建成高,再加上李建成是嫡長子的身份,李世民內心深處還真的沒有這樣的想法。

    這是基於李世民的軍功的分析,也就是說此時李世民的軍功,以及在軍隊中的威望,還不足以壓制李建成,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時候的李世民指揮作戰的能力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也就是說還略顯稚嫩,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淵讓李世民負責唐朝西邊的軍事行動,李元吉負責經略老巢晉陽,在面對薛舉的進攻時,李世民帶領的唐朝大敗,《舊唐書》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是李世民生病,軍隊有劉文靜指揮,最後失利的責任也就由劉文靜承擔了,這裡面有著很大的疑點,主帥李世民生病,軍事行動就不能取消嗎?再加上李世民有著篡改史書的前科,這裡應該是劉文靜這個李世民的好朋友在替他頂雷,這樣分析下來,此時的李世民並沒有後面那樣突出的威望和軍功,自然沒有這個做皇帝的心思。

    其次就是此時的唐朝形勢嚴峻,容不得李世民有這樣的心思,我們去看看唐朝當時的四周形勢,李淵的唐朝疆域維持在山西和關中地區,西面是薛舉和李軌,北面是突厥和它扶持的劉武周,東面是佔據洛陽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東南方向就是李密了,而南面隔著大山才能夠進入四川,這樣的形勢以及唐朝並不是最強大的割據政權,說的殘酷一點,可能此時李淵父子都有過失敗的想法吧,所以面對嚴峻的形勢,自身的政權還不知道能夠堅持到哪一天,李世民不是傻瓜,此時內心深處有這樣的想法,也是不現實的。

    所以面對唐朝嚴峻的形勢,李淵在起兵的時候像突厥稱臣,後面更是像反王老大李密低頭,這樣就能夠緩和唐朝四周嚴峻的形勢,避免四周受敵,好方便唐朝發展壯大自身實力,然後各個擊破,當然有時候稱臣也是靠不住的,就像突厥給了錢財的恩惠,但是李淵依舊不得不派兵鎮守山西北部,後面劉武周和宋金剛不就是在突厥的支援下攻打山西嗎?李元吉鎮守的老巢也就丟了,可見此時唐朝形勢嚴峻,容不得李世民有做皇帝的想法。

    而且此時李世民的軍功並不大,甚至說不太突出,所以李淵在建立唐朝後,才會讓李建成坐鎮長安,負責後勤等事宜,李世民經略西方,李元吉經略東方,再開始的時候兩個人沒有高低分明的區別,李世民有著淺水原之戰的慘敗,後面捲土重來徹底消滅了薛舉的兒子,將關中以西徹底收歸唐朝的統治,而李元吉卻將老巢都弄丟了,不得已李淵將李世民調到東線擔任主帥,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淵期望的軍事平衡被打破了。

    後面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了,李世民帶兵打敗了宋金剛,得到了一員猛將尉遲敬德,接著進攻洛陽,然後在虎牢關一戰中徹底消滅了竇建德,等於一戰為唐朝消滅了最大的兩個對手,此時李世民的內心深處才萌生了做皇帝的想法,因為唐朝的疆域一半都是來自於李世民,尤其是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其他勢力比較小的割據勢力已經不能夠阻擋唐朝統一天下了,建立這樣大的軍功,李淵給與李世民的獎賞就是封為天策上將,也就是這個官職,讓李世民有了能夠和李建成平起平坐的實力,天策上將位在其他諸王之上,而且有著開府建衙的權利,所以李世民就是利用這個天策上將府招募了房玄齡杜如晦為首的十八學士,以及大量跟隨他打天下的武將。

    位置在其他王公之上,仔細想一想這不就是相當於太子的地位嗎?這樣的設定怎麼能夠讓李世民沒有想法,再加上武將們都是跟隨李世民打天下,可是將來的皇帝是太子李建成,那麼新皇帝上位,還能夠重用和重視這些曾經跟隨李世民的武將們嗎?所以即便這個時候李世民內心深處沒有這個想法,這些開國武將們也會影響李世民,而且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不用說李世民了,就是我們處在李世民的角度的話,內心深處也有著繼承皇位的想法,這就好比一個大家族,家業的一大半都是你創造出來的,最後在家裡幫襯的大哥做個家主,誰的心理能夠服氣呢?

    在消滅竇建德之後,原來竇建德的手下劉黑闥在河東起兵,李世民帶兵再一次平定河北,可是沒有做好安撫工作,導致不久之後劉黑闥再次起兵,這一次李建成親自出馬,很快平定叛亂,並且安撫河北百姓,這裡就能夠看到李建成軍事能力很強,只是歷史沒有給他太多建功立業的機會,而李世民卻透露出他的短板,那就是理政能力不足,而這也許就是李淵堅定支援李建成的原因了,畢竟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李淵要考慮的是繼承人的能力,在選擇了李建成之後,李淵果斷的採取了措施,那就是解散秦王府的十八學士,以及武將都安排到各地任職,再這樣緊急的情況下,李世民以及他的支持者們走上了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了,也就發動了血腥的“玄武門之變”了。

  • 9 # 瀟瀟談歷史

    提起李淵大家也許有的人會有所陌生,但是李世民的名氣可比他的父親李淵要大多了,李世民和李淵本是隋煬帝楊廣的臣子,但是在楊廣當皇帝期間特別的腐敗,楊廣這個人也比較昏聵,一心只顧自己享樂,根本不管朝政大事,他父親創下的基業也基本被他揮霍的差不多了,這樣無道的昏君當然會引發底層人民的不滿,常言說的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造成了很多地方發生起義的情況。

    各地反王都在討伐無道昏君楊廣,還有當朝的李淵在楊廣的壓迫下也舉起起義的大旗,對抗楊廣的暴政,在李淵起義之後,他的幾個兒子也加入到其中,陪著他一起打天下,其中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比較有能力的,為他打了許多的勝仗,最後成功的建立了大唐朝,當然在大唐建立初李世民是沒有想要當皇帝之心。

    在唐朝定國後,唐朝的太子之位就有了確定人選,當然毫無疑問是李淵的長子李建成,所以也就不會有李世民什麼事情的,只是李建成在當太子期間做的一些事情很是不得人心,而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戰,建功立業,建立的功勳多了後他自然心裡也不會滿足只是個秦王的名分,而他的哥哥只需要在朝輔政就可以得到未來的皇位,他的心裡肯定不會平衡,而且大唐朝的大半江山都是靠他打下來的,在這個時候他應該就有了想要取而代之的心裡。

    李建成看著李世民日益強大,對他構成極大的威脅,所以也會想法除掉他弟弟,而李世民在眾多將領的諫言下當皇帝的念頭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就有了史上出名的玄武門事件,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踢好邊後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