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可媽媽傻呵呵

    光著腳去上村小是什麼感覺,你們有過嗎?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心頭一緊,腦海裡像電影倒帶一般,把我的思緒迅速拉到了20多年以前……

    那是一個清貧又落後的豫南小鄉村,每天蟲鳴鳥叫聲伴隨在耳邊,山清水也秀,田間到處都是勞作的農民,村子裡也到處都是孩子們的嬉笑聲。

    可惜田間勞作的大多是中年以上的人們,村子裡嬉笑的都是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們,一個個灰頭土臉的,衣服髒兮兮的,我也是其中一員。為了生計,我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我寄居在我姥娘姥爺家。

    那時候我上小學,我們學校離我姥孃家大概有三里地,每天上學往返要走四趟,都是自己走,不像現在都是家長接送,走的都是些鄉間小道,這樣近些,走大路就繞遠了。晴天還好,小夥伴們一路嬉嬉笑笑就到了。如若碰到下雨天,那鄉間小道就滿是泥濘,溼溼滑滑的,深一腳淺一腳的,衣服上,臉上弄得到處都是泥巴。

    我小時候像個男孩子,經常光著腳去上學。池塘邊的田埂上,經常會有些菱角殼,芡實的皮(南方的朋友們應該知道他們的厲害),扎的我哎呦……哎呦……直叫。有時候還會遇到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在泥裡放棗樹刺,這個比較缺德,還好我沒有被扎到。在教室裡坐上半天,腳上腿上的泥巴都幹了,變成了一塊一塊的硬泥巴塊,手都閒不下來,總是忍不住去扣,一點一點的都給扣下來。

    有一天我去村裡一個小夥伴家喊她一起去上學,她比較幸福,爸爸媽媽都在家裡,沒有外出打工。她媽媽說我:“你怎麼打個赤腳?一點都不像個女孩子。”……

    其實那時候我家也不是窮到沒鞋穿的地步,只是有點虎,女孩子不像個女孩子,整天像個假小子一樣。

    現在想起,那都是過去我美好的童年啊,不知憂愁,只是偶爾看到別人媽媽在身邊,也會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晃已經過去了20多年。

  • 2 # 麥小登

    如果說起小時候光著腳丫去上學是一種情懷,那大概是我心裡的一個牽絆吧!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新衣服新鞋大都是老一輩手工做出來的。而我從小失去了母親,是跟著奶奶長大的孩子,鄉野間的毛丫頭總是愛光著腳撒歡,手裡掂著一雙千層底,在泥濘得鄉間小道歡笑著跑往學校。我光腳丫的原因不止是出於孩童的樂趣,更多的情感是在鞋上。對於我來說新衣服不多,嶄新的鞋子卻是成排,但奶奶很少讓我每雙都穿,所以我穿一雙手納千層底穿到腳趾頂洞可能還要補一補。要是說起我這些捨不得穿的新鞋,那每一雙都是不同人對於我的愛,有的呢是大姑熬夜為我做的,有的是村東頭的大娘為我做的,有的是隔壁嬸子為我做的,所以奶奶格外的關注我對於鞋子的珍惜程度。奶奶是個急性子,為了不捱到巴掌所以我的鞋子就是我的寶貝,就算光著腳上學我依舊覺得腳丫是溫暖的。

    如果光著腳丫的我不巧被街裡多大娘看到,還以為我又沒有了鞋穿,不聲不響做出來就送到我家了,害得我屁股上又是一巴掌。奶奶告誡我做為一個女孩子要端莊,不能再光腳丫。所以後來的小學時光我還是很少光著腳丫去村裡的小學的,大概那是是怕那一巴掌吧。

    現在畢業了踏入了社會,離開了生我養我的村莊,奶奶也在去年離開了我。每次一個人回老家都會勾起我內心的無限回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小時候那些嶄新的鞋子還沒有來得及穿就已經變小了,如今再看到那些珍藏的鞋子,就會想起小時候光腳丫的我,和那些滿滿的愛……

  • 3 # 鄉村生活小徐

    光著腳去上小學是什麼感覺,你們有過嗎?

    這個問題應該只適合60、70、80年代,為什麼會這樣說呢,自新中國成立後,農民才逐步有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在這之前,接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處在這個年代的三代人,深有體會農民改革開放的那些艱難歲月,我是趕著末班車報到的八零後,相比60.70年代的,我要比他們‘’幸運’好多,那個被我稱為幸運的年代,對現代社會而言,簡直是苦不堪言……

    光著腳上村小是什麼感覺,你們有過嗎?

    處在那個年代的我們,光腳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如果不光腳才會顯得不正常了,在我的印象中,孩童時代的我一直認為夏天就是不該穿鞋的,村裡的男女老少也都是用事實向我證明著,光腳丫走天下……長大後的我,才漸漸明白,原來我們的光著腳是經濟原因導致的,窮的連鹽買不起的年代,哪來的錢買鞋……

    光著腳是什麼感覺?那是酸甜苦辣的感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得,現在的我,每年夏天偶爾回家還是會光著腳試圖找回童年的影子,可再也找不回兒時的那種感覺……

  • 4 # 壯鄉小果化ye

    有過、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又窮沒錢買那麼多鞋子穿都是輪流穿的,小時候家裡的的路還是石子路沒鞋穿就是直接走過去的。

  • 5 # 豫東董哥

    我生長在豫東蘭考農村,76年上的小學,那時候還是人民公社,我們董堂村是個比較大的村子,下轄十八個生產隊,村裡有小學和初中。

    七十年代的農村,生產還相當落後,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村裡大都是土胚房子,沒一條像樣的道路,遇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

    記得上學報名時,沒讓家長去,大人們忙於生產隊裡的活,掙工分,可不敢隨意耽誤。我是和幾個小夥伴一同去的,都光著腳丫子,其中一個小夥伴還光著屁股。負責新生報名接待的是位五十歲左右的女老師,見到這個“不雅”的學生,就讓其回家穿上衣服再來報名,於是我這是鄰居就害羞地跑了回去,以後任憑怎麼勸,死活不肯再去學校。

    那時候報名費只有5毛錢,說是報名費,其實也是書本費,還是學雜費。現在的孩子無法理解,會覺得便宜,要知道,當時一個雞蛋才賣5分錢,一盒火柴2分錢,一個壯勞力,在生產隊一天也才掙1毛錢啊!

    我們的小學,在當時也是大隊部,是解放後沒收地主的宅院,幾十間青磚瓦房,加上寬敞的大門樓,非常地氣派!但是,辦學條件太差了,一到五年級,沒有一張課桌,全是用磚壘的墩子,上面架上長木板,凳子學生自己帶,這樣落後的狀況,直到八幾年,高年級才用上課桌。九十年代,全國各地掀起集資辦學熱潮,村小學搬遷新址,建起了教學樓,教學條件才大大改善。

    四十年過去了,我還是非常懷念上小學的時光。那時候雖然條件艱苦,但學生學習刻苦努力,星期了還會幫家裡薅草,餵豬餵羊。而現在的孩子,除了看手機、玩遊戲,還能幹些什麼?

    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裕了,可是,教育是否偏離了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實現出門時一鍵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