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樹春秋

    一種社會閱歷的傳遞吧。

    這兩本書都是講如何為人處世的。

    用精煉的言語、高度概括的選材,集中展現了為人處世的技巧。可以增加你的情商,讓你在社會里更“吃得開”。

  • 2 # 泥水勞人

    這是過去對這兩本書是贊稱,不讀書也是會說話的,讀了書或也不會說話,也有說讀了詩經會說話,讀了易經會打卦等,都是這個意思。《幼學瓊林故事》是以故事形式的啟蒙教育書,內容非常豐富。《增廣賢文》是道德規範的內容,意思是讀了此書,就不說胡話的意思。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現代,都會說話,因為普及教育已七,八十年了,那有不會說話的人呢?走天下,需要的是錢,有錢想到那就到那,光靠《幼學》是不行的。

  • 3 # 文娛驛站

    俗語常說:“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瓊林》走天下”。但凡知道此中意味的人,都是毫無疑問很認同的。這裡的《增廣》,指的就是《增廣賢文》;而《瓊林》,指的則是《幼學瓊林》。之所以在民間有這樣的傳言和說法,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句話是對這兩本書價值的認可和評價,其次就是這兩本書自有它的社會地位和教益啟迪作用。

    下面,我就簡明扼要的在這裡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這兩本書的價值體現。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本)。作者不詳,只知由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進行過重訂,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

    《增廣賢文》的書名最早出現在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裡,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明萬曆年間。後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和修訂,才改成現在的模本,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的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一是談人與人際關係,二是談人的命運,三是談處世之道,四是談對讀書的要義看法。

    《增廣賢文》以道家思想為主張,但並不排斥儒家思想的說教。文中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孝義的可貴性。這些觀點是正統的儒家精神之體現,具有著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通篇以壓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內容十分寬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可謂應有盡有,且又語句通順、語意易懂。

    《增廣賢文》的核心主講的是人生哲學和處世之道。內中一些諺語、俗語無比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積澱、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和難能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

    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的滄桑演變和千錘百煉,成為了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

    還有一些諺語、俗語高度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作鬥爭而產生的經驗,成為了簡明、生動和賦予哲理式的科學知識 。如:“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也做了高度概括,從而直接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此處不予列舉)。

    《增廣賢文》中絕大多數的句子都有典可考: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釋道各家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無需講解就能自行讀懂。透過誦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悟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

    《幼學瓊林》也是中國古代啟蒙的兒童讀物。 最初叫《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作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另有意見認為是明景泰年間的進士邱睿所作。在清嘉靖年間由鄒聖脈作過增補,並且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後來民國時的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等人又進行了增修。全書共分四卷。

    《幼學瓊林》是用駢體文寫成的,全書全部使用對偶句寫成,整齊規範、容易誦讀、便於記憶。全書內容廣博、包羅永珍,被頌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書中對眾多的成語出處作了許多介紹,使讀者可掌握不少成語典故。此外還可以瞭解中國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風俗禮儀、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朝廷文武、飲食器用、宮室珍寶、文事科第、釋道鬼神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書中還有許多警句、格言,到現在依然千迴百轉、傳誦不絕。如:“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 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 、“安步可以當車,晚食可以當肉”等等。但是書中也有一些屬於封建時代的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難以認同。如:“命之修短有數,人之富貴在天 ”、“ 盛世黎民,嬉遊於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慶雲之祥”、“ 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聖人”等等。

    至此,我們就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個讀通了《增廣賢文》的人會很說話(因為知書達理),讀通了《幼學瓊林》的走遍天下都不怕(因為胸中有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實的夷陵之戰中,蜀漢到底損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