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青二

    關於夷陵之戰,並非《三國演義》中描述的劉備率70萬大軍征伐東吳,那麼劉備參戰兵力到底是多少,此戰對蜀漢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呢?

    談到夷陵之戰, 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荊州的掌控權。

    赤壁之戰之後,東吳周瑜攻下南郡,並佔有江夏以南地區,曹操在荊州仍然保持了南陽和江夏北部地區。赤壁之戰中受益最大的劉備則南下攻取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公元210年,在劉備的請求和魯肅的規勸之下,孫權又把位於長江北岸的戰略要地借給了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實際上就基本控制了荊州。

    公元211年,當曹操正忙於兼併關中馬超、韓遂勢力,穩定後方,無暇南顧。孫權便趁這個機會向劉備索還荊州,而劉備則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藉口拒絕歸還。兩國矛盾日趨尖銳,曾一度以兵戎相見。最後達成了平分荊州的協議:以湘水為界,孫權佔有江夏、長沙、桂陽,劉備據有南郡、武陵、零陵!

    公元219年,孫權乘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率軍北攻襄陽、樊城,與曹魏大軍激戰不已,造成後方空虛之際,派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襲佔關羽的後方基地江陵。關羽聞訊後倉猝率軍回救,結果兵敗被殺,孫權遂佔有了整個荊州。這樣一來,孫、劉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大軍,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然後又部署黃權在長江北岸,用於防衛曹丕率軍南下,此軍應該接近萬人左右,然後趙雲為押糧官,部隊有八千千到一萬三左右,因為劉備兵敗,趙雲處在後軍位置,可能也為後軍將軍,就是這麼多人才有可能讓風頭正盛的陸遜放棄追擊,所以據我分析在七萬到八萬之間。而在《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總之,劉備參戰兵力不會多於十萬人。《三國志》之《陸遜傳》、《步騭傳》等明確記載了東吳參戰兵力有五萬,牽制兵力有一萬,這才有了“以少勝多”說法。

    此戰對蜀漢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我們知道,在那個農業社會里,耕地是最重要的資源,而人口就是生產力。是“國之根本”!荊州地區的損失,蜀漢失去這樣一個佔全國近一半的人口、耕地和有如此重要戰略地位的地區!

    夷陵之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兵力損失數萬,大量武將的戰死。蜀漢本來就少積累的人才是三國中最少的,入川時折了軍師中郎將龐統!而後損失了關羽父子,爭奪漢中時損失了吳蘭、雷銅、任夔!隨後,法正、劉巴、馬超、黃忠先後病故!夷陵之戰張飛被殺,馬良、程畿、馮習、張南、傅肜、王甫、沙摩柯等人皆戰死,杜路、劉寧等勢逼降吳;黃權退路遭阻而降魏!在短短的幾年中,蜀國核心層面的人物除了諸葛亮,獨擋一面的大將除了魏延也幾乎損失一空。

    總之,經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孫吳實力也受損,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 2 # EnochPapa

    建安二十年劉備東征,充其量也就是五萬人而已,在夷陵之戰前,劉備雖初得漢中,但不得民心,又丟了荊州。所以劉備手裡其實沒有多少正規軍。

    漢軍戰敗,對季漢最大的打擊莫過於:1、先主的一蹶不振;2、失去了大量珍貴的,支援劉備的益州本土領導人(黃權等),失去了從荊州帶來的隊伍骨幹(馮習、張南和馬良等)。這也直接造成了季漢多年內憂得不到解決的局面;3、整體國力的損失,據統計,黃權應該帶了差不多一萬的先鋒軍,江路被封,無耐投魏。先主被陸遜以火攻為輔,分割逐個包圍擊破的戰術擊敗後,曾在馬鞍山聚集了兵力,準備決戰,說明軍隊還不至於一盤散沙。但馮習和張南等高階將領的陣亡也說明戰況一度很慘烈,我們就估算損失了1/3吧。這麼看,劉備帶出來的5萬人,有一半沒回去。這就夠季漢緩個十年。

    以上。

    看到有個哥們說幾十萬的。我也是醉了,演義看多了吧。

  • 3 # 文字拾荒人

    一、歷史背景

    公元219年,關羽貿然發動了樊城戰役,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與曹魏大軍激戰未休,作為後方的荊州自然是其糧草、兵源補充的唯一基地。由於孫權裝“龜孫子”,呂蒙稱“病秧子”,陸遜謂“臭小子”迷惑關羽(易中天教授之言),造成荊州守軍大量抽調支援前線。正當荊州空虛之際,孫權派大將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偷襲了荊州,繼而斬殺了關羽父子。

    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夷陵之戰,實乃唯一一場由劉備集團所發動的大戰。夷陵之戰發生於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到章武二年,其起因在於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而造成的孫劉交惡,劉備之戰略目標在於奪回荊州,重新取得對峙三方中的優勢地位,其結果卻是氣勢洶洶的劉備敗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徹底喪失了對於荊州的所有權,而被牢牢限制在三峽之內。

    官渡之戰,劉備集團只是作為袁紹勢力的附庸出現;赤壁之戰,戰場上的軍事較量主要集中於魏、吳之間;只有到了夷陵之戰,劉備集團才毅然決然地以武裝對抗的主角亮相,點燃了戰爭的引線,踢爆了戰爭的火藥桶。

    二、兵力配備

    《三國演義》中記載蜀軍“共七十五萬,前後調遣”。“發使往五溪蠻夷,各借番兵五萬,共相策應。” 《三國志·先主傳》中沒有明確記載出兵總數量,只有“公元222年正月,劉備令吳班、陳式率4萬大軍、數千騎兵攻秭歸”的記載,二月,親率主力“緣山截嶺”進攻“夷道猇亭”,同時,令黃權率5千水軍駐紮江北,以防魏師,留趙雲鎮守江州(今重慶境內),暫辦糧草,作為後衛。另《傅子》中記載:“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這裡的“殺8萬”應是大敗8萬部隊的意思。

    蜀軍參戰部隊就大約是8萬人馬,《三國演義》中70多萬人馬在史書中無所稽考,是演義慣用的誇大手法,以烘托東吳陸遜的軍事才能與指揮藝術而已。

    文臣配置

    《三國演義》中記載吳軍 :“遂點水陸軍五萬,封孫桓為左都督,引二萬五千馬軍,封朱然為右都督,引二萬五千水軍以拒蜀兵。”當孫桓困於夷陵,朱然敗於大江時,又命“韓當為上將,周泰為副將,潘璋為先鋒,淩統為後合,甘寧為救應使,起兵十萬拒之。”

    《三國志·陸遜傳》中明確記載:“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馬拒之。”

    吳軍參戰部隊就是5萬人馬,演義中的15萬人馬應屬虛構。

    武將配置

    三、戰役結果與分析

    《三國志》中記載,撤回人馬僅3萬,降曹5千,蠻兵散去5千,被陸遜殺降4萬人。《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劉備身邊的1萬部隊損失殆盡,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劉備公元221年3月稱帝,7月就發動奪荊州、吞東吳的戰役。孫權在做好了曹魏政治外交工作的同時,積極調兵遣將,親自備戰,搶設“三道防線”。戰爭過程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拖垮敵人,尋機殲滅”的戰略戰術。顯然,戰前準備,戰略高度劉備稍遜一籌。

    四、戰爭影響

    1、蜀國綜合國力重創

    夷陵之戰,蜀國參戰部隊大半戰死或投降,眾多將領謀士犧牲,喪失了文臣武將中的大部分優秀人才和多年積攢的最精銳部隊。綜合國力、軍事實力至少削弱一半。客觀上講,已無與魏國抗衡、吳國鬥勇的實力了。導致了日後孔明與曹魏糾纏數十年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2、隆中藍圖基本毀滅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明確給劉備制定了兩路出擊匡復漢室的宏偉藍圖,即“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損,荊州收復無望,早年制定的宏偉隆中藍圖應該說基本毀滅。

    3、蜀吳聯盟削弱解體

    夷陵之戰,蜀國主動發動戰爭,嚴重破壞了蜀吳聯盟。東吳雖贏得了戰爭,但損害了吳蜀唇齒關係。雖然,劉備病臥白帝城時,孫權派使前來探望“言和”了,諸葛亮後來也努力恢復兩國關係,但裂痕已經產生,確難彌補。

    實際上,“夷陵之戰”失敗最主要的原因這就是劉備的不聽勸阻、獨斷專行,最終導致了決策性的錯誤。這對於蜀國的打擊是致命的,等於親手葬送了幾十年無數人辛苦打下來的蜀國基業,以至於後來的諸葛亮六出祁山打著“克復中原,光復漢室”的旗號,但在國家傷了根本後再也難以從願。

  • 4 # 二斤牛肉

    劉備方面損失兵力4~5萬人。但更重要的是損失了一批中年將領。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魏書還有一段記載,這裡支黨可能是劉備手下大都督馮習,張南,以及分兵的黃權所率領的軍隊。劉備自己還親自統帥著一萬名中軍士兵。

    《魏書》中記載孫權向曹丕的求救書中有寫: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所以劉備總計兵力在4萬~5萬左右。這也是當時益州能動員的全部機動兵力了。畢竟北邊漢中,南邊的南中都要派兵防守。

    蜀漢這次不僅兵力損失厲害,更重要的是損失了一大批中年將領。

    馮習,張南,傅肜戰死。黃權在江北孤立無援,後路被斷的情況下不得不投降曹魏。

    這一批人,本來應該接班關羽,張飛,趙雲等老將,成為下一代的主力大將。所以劉備出征也帶的是他們,目的是為了培養下一代人才,結果這一批將軍悉數陣亡,是導致後來蜀華人才凋零很重要一個原因。

    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戰考研失敗後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