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班

    沒有商鞅,秦國也會強大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全民職業化。種地的種地,從軍的從軍。然後政府負責獎勵種地好的,織布好的,尤其是重賞軍功多的。同時抑制權貴,沒有戰功不能獲得封賞。商鞅變法的結果,讓底層民眾看到了晉升的機會,調動了整個秦國的力量,同時也把秦國打造成一個好架戰爭機器。於是秦國開始軍事擴張。秦國先後滅掉西戎,吞併巴蜀,地盤迅速擴大。秦國也由邊陲小國,躋身為大國。

    如果沒有商鞅變法,這個假設具有太多可能性。其實商鞅是一個挺在前面的執行者,人們往往忽略了他背後的真正力量,那就是當時秦國的國君秦孝公。商鞅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由上到下推行,主要是一把手秦孝公在全力支援。也就是說,真正要變法的主角不是商鞅,而是秦孝公本人。當年秦孝公即位,雄心勃勃。看到無法躋身於中原的秦國一直被諸侯瞧不起,憤怒的吼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秦孝公下決心改變這種困境,所以向天下招攬人才。商鞅只是這眾多人才中的一位。也就是說,沒有商鞅,也會有張三李四等眾多人才。事實也的確如此,秦國的人才層出不窮,後來的張儀、公孫衍、甘茂、司馬錯,再後來的魏冉、白起等人都為秦國的擴張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 2 # 千里美原

    商鞅變法之所以在秦國成功,是因為秦國有適合商鞅變法的土壤。秦國重軍功,輕文士,與其他六國深厚的“士”文化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其他六國把秦看作蠻夷。六華人重禮儀,吃穿講究,秦華人卻崇尚儉樸。所以,秦人的“核心”與商鞅變法的“屬性”是高度適配的。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憑藉著這種制度,依然可以強大起來,而只要強大起來,秦國就必然會把山東、荊楚等富裕之地收入囊中,那麼滅掉六國也是遲早的事兒。

  • 3 # 青梅煮酒之水煮沉浮

    秦國在秦始皇在位之前還有兩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孝公商鞅變法時期,一個是秦昭襄王時期。先說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為後來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其實變過法的國家不只秦國一個,其餘六國皆有不同程度的變法。先拿最早被秦國滅掉的南韓來說,南韓曾有過申不害變法,申不害同商鞅一樣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張透過變法是國家強大實力增長,不過相比於商鞅,申不害更加看重“術”,即君王的御下之術,統治之術,這種側重於“術”的變法對君主的個人能力要求較高,致使南韓主張變法的韓昭侯一死,國家便陷入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南韓後來又出現了一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可惜此時的南韓已經積重難返,若使韓非子與申不害所生活的時代調換過來,歷史可能會不一樣,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燕昭王的變法相對於其他國家的變法並不是特別出名,燕昭王為了血洗燕國被齊國滅國的恥辱變法圖強,但這種變法是不深刻的,它還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礎上而非法制。魏國是戰國諸國中變法的先驅,李俚變法對商鞅變法和吳起變法有著很大的影響,魏國因此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但相對於秦國來說,魏國的貴族勢力更加強大,變法的阻力也更大,所以變法相對來說也不是很徹底。

    齊國的鄒忌變法嚴格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場改革,在國家制度,人才任用上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國家面貌煥然一新,但這場改革並沒有涉及利益最大的蛋糕,對土地進行改革。田氏齊國取代了原本的姜氏齊國,成為齊國的統治家族,為了鞏固田氏的統治,齊國大封王族,其他老氏族的勢力遠無法與王族勢力相比,這也是齊國在遭受滅國之後,田氏王族還能牢牢統治齊國的原因之一,王族作為當時既得利益最大者,自然不可能允許對土地進行深刻的改革,這也是齊國改革不徹底的最大原因。

    楚國的吳起變法是與商鞅變最相似的一個變法,但這場變法還是以失敗告終,相較於商鞅變法於秦孝公在位之初,秦孝公用一生的時間堅持變法,這給了商鞅變法充分的時間和支援,但吳起變法是已是楚悼王在位的晚期,加上楚國的氏族勢力更為強大,所以楚國的變法流產了。趙國在經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已成為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在經歷了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逐漸衰變。

    究其原因還是變法不夠徹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注重于軍事改革,使趙國軍事力量迅速強大,但他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綜合國力無法與秦國相比,使得它在長平之戰後徹底衰變,東方六國再無力阻撓秦國東進。相對秦來說,其餘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改革不夠徹底,沒有動了土地這塊最大的蛋糕,但秦國變法的成果能延續下去也是重要的一點,沒有人死政亡。秦孝公是一位偉大的君王,商鞅變法之初,他安排了一場朝會來討論變法之事,朝會上商鞅舌戰老氏族,給眾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從此秦國將變法奉為國策。

    一個長期發展的策略,歷代君王均奉行此策略,堅持變法100年不動搖(跑題了),秦人,歷代秦君知變法的好處,遵循下去,才有了秦國的強大。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有了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但如何實施兼併六國的計劃還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這時范雎出現了,他為秦國帶來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透過遠交近攻的戰略,秦國不斷蠶食著其餘諸侯國,昭襄王在位時透過長平之戰為他的曾孫秦始皇除掉了他統一六國中最大的敵人,昭襄王死後繼位的孝文王、莊襄王只在位3天和3年,秦國陷入內耗,直至秦始皇親政掌權後才又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如昭襄王多活十年,六國統一便會在他這一代完成。

    總而言之,秦國能實現統一,於內有商鞅變法後的國家政治制度保證,對外有遠交近攻的戰略在指導。有了長久的,賴以支撐的國策在,即使中間出了什麼岔子,實現統一的大方向還是在的,秦國依舊會沿著路繼續走下去,不出特別大的變故,秦國統一是遲早的。

  • 4 # 平凡的牧師

    我認為不能的,商鞅變法不是單一的某項政治方針的改變。而是成體系的一次全面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透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

    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商鞅變法的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其主要內容有:

    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頒佈並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

    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定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秦國的統一還取決於各代秦王的能力和魄力,各代秦王的雄心和野心就是其他各國所不能比的。因此秦國能這樣徹底的變法。無變法,無大秦。

  • 5 # 當代曹植

    秦國如果沒有進行商鞅變法,根本不可能統一六國,最終會被楚國統一。

    因為六國競相變法,實力皆有所增強,若秦國不變法,則相對實力有所下降,最終會被趙楚兩國瓜分。

    而正是因為秦國變法徹底,六國或變法失敗,或區域性變法,使得秦國動員能力最強,農民生產積極性與軍人求戰積極性最強,社會上下層通道打通,活躍性最強,秦國成為中央集權制國家。

    反觀六國,階層固化,一團死水,華人積極性不高,底層民眾渴望打破這種局面,這時,秦軍來了……

    秦始皇之前有兩個至為重要的時期,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孝公商鞅變法時期,一個是秦昭襄王時期。先說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為後來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其實變過法的國家不只秦國一個,其餘六國皆有不同程度的變法。先拿最早被秦國滅掉的南韓來說,南韓曾有過申不害變法,申不害同商鞅一樣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張透過變法是國家強大實力增長,不過相比於商鞅,申不害更加看重“術”,即君王的御下之術,統治之術,這種側重於“術”的變法對君主的個人能力要求較高,致使南韓主張變法的韓昭侯一死,國家便陷入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南韓後來又出現了一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可惜此時的南韓已經積重難返,若使韓非子與申不害所生活的時代調換過來,歷史可能會不一樣,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燕昭王的變法相對於其他國家的變法並不是特別出名,燕昭王為了血洗燕國被齊國滅國的恥辱變法圖強,但這種變法是不深刻的,它還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礎上而非法制。魏國是戰國諸國中變法的先驅,李俚變法對商鞅變法和吳起變法有著很大的影響,魏國因此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但相對於秦國來說,魏國的貴族勢力更加強大,變法的阻力也更大,所以變法相對來說也不是很徹底。

    齊國的鄒忌變法嚴格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場改革,在國家制度,人才任用上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國家面貌煥然一新,但這場改革並沒有涉及利益最大的蛋糕,對土地進行改革。田氏齊國取代了原本的姜氏齊國,成為齊國的統治家族,為了鞏固田氏的統治,齊國大封王族,其他老氏族的勢力遠無法與王族勢力相比,這也是齊國在遭受滅國之後,田氏王族還能牢牢統治齊國的原因之一,王族作為當時既得利益最大者,自然不可能允許對土地進行深刻的改革,這也是齊國改革不徹底的最大原因。

    楚國的吳起變法是與商鞅變最相似的一個變法,但這場變法還是以失敗告終,相較於商鞅變法於秦孝公在位之初,秦孝公用一生的時間堅持變法,這給了商鞅變法充分的時間和支援,但吳起變法是已是楚悼王在位的晚期,加上楚國的氏族勢力更為強大,所以楚國的變法流產了。趙國在經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已成為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在經歷了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逐漸衰變。

    究其原因還是變法不夠徹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注重于軍事改革,使趙國軍事力量迅速強大,但他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綜合國力無法與秦國相比,使得它在長平之戰後徹底衰變,東方六國再無力阻撓秦國東進。相對秦來說,其餘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改革不夠徹底,沒有動了土地這塊最大的蛋糕,但秦國變法的成果能延續下去也是重要的一點,沒有人死政亡。秦孝公是一位偉大的君王,商鞅變法之初,他安排了一場朝會來討論變法之事,朝會上商鞅舌戰老氏族,給眾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從此秦國將變法奉為國策。

    一個長期發展的策略,歷代君王均奉行此策略,堅持變法100年不動搖(跑題了),秦人,歷代秦君知變法的好處,遵循下去,才有了秦國的強大。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有了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但如何實施兼併六國的計劃還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這時范雎出現了,他為秦國帶來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透過遠交近攻的戰略,秦國不斷蠶食著其餘諸侯國,昭襄王在位時透過長平之戰為他的曾孫秦始皇除掉了他統一六國中最大的敵人,昭襄王死後繼位的孝文王、莊襄王只在位3天和3年,秦國陷入內耗,直至秦始皇親政掌權後才又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如昭襄王多活十年,六國統一便會在他這一代完成。

    總而言之,秦國能實現統一,於內有商鞅變法後的國家政治制度保證,對外有遠交近攻的戰略在指導。有了長久的,賴以支撐的國策在,即使中間出了什麼岔子,實現統一的大方向還是在的,秦國依舊會沿著路繼續走下去,不出特別大的變故,秦國統一是遲早的。

    綜上,商鞅變法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反之,則楚國統一華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生活過得不開心,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