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四爺sjc觀史

    清八旗軍實力和歷史機遇和清統帥英明和吳三桂搖擺意志;以上這4條1644年(順治元年)清軍入關,鼎立燕京。

    清八旗軍實力,蒸蒸日上,明朝日落西山;歷史機遇中原李自成農民軍席捲北方大地但是沒有把握住;明朝軍力損失殆盡僅僅吳三桂4萬關寧軍,吳三桂意志不堅定,三方搖擺(大明、大清、大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清軍,成為清軍麾下一部。另外,主要是清代最高指揮者皇太極和攝政王多爾袞英明決策,1644多爾袞帶領八旗軍(滿洲、蒙古、漢軍)24旗揮師入關,山海關一片石大戰勝利清軍,在清軍和吳三桂關寧軍夾擊下李自成敗退西逃北京,八旗野戰爭鋒,天下第一。

    八旗入關基礎是皇太極1626-1643年奠定的,清太宗皇太極在位17年,皇太極新政或天聰新政。文治上皇太極實行滿蒙漢一體的執政理念,重用漢官漢儒,推崇漢化和明制,創新滿文,發展生產,1635建立八旗蒙古,1642建立八旗漢軍,皇太極時期完成擴編八旗,大刀闊斧改革,緩和滿漢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強中央集權。武功上皇太極四面出擊,兩次東征北韓、三次西征蒙古察哈爾林丹汗、五次南襲中原明朝、四次北征黑龍江索倫等部,並且取得松錦大捷軍事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和清朝歷史上突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滿蒙大汗和英明君主,記得已故金庸先生評價皇太極他的文治武功不遜於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之下。皇太極他即位後,他是“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王和承上啟下的偉大君王。

    據《清太宗實錄》有載皇太極1642年回憶道:、予攬承皇考太祖皇帝之業,嗣位以來,蒙天眷顧,子東北之濱(鄂霍次克海),迄西北海冰(貝加爾湖畔),其間使犬、使鹿之邦(代指鄂溫克、鄂倫春和達斡爾三族索倫人居住地)、及產黑狐和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翰難河源,遠邇朱國,在在臣服。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駕崩時關外清朝的統治疆域已經擴張到南抵明長城以北、西北到貝加爾湖南畔、西到青海,東到鄂霍茨克海庫頁島、北到外興安嶺的,皇太極時期清朝入關前版圖約有500萬平方公里,和當時明朝版圖基本半斤八兩,明清雙方的實力已經在伯仲之間。並且在皇太極去世後,留下至少十四萬滿蒙漢八旗精銳部隊,並且打服北韓、滅掉漠南蒙古林丹汗部、北征開發黑龍江和外東北的廣闊戰略縱深。據《清史稿》評皇太極:“上儀表奇偉,蔥睿絕倫,仁孝寬惠,廓讓大度,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 2 # 鏡花蜉蝣

    個人認為有兩點:

    第一點是地理因素。這個跟地緣政治有關係。中原地區從古至今在與邊緣少數民族的衝突中,幾乎都是少數民族佔優勢,儘管也有霍去病那樣的大將反擊過 ,但那畢竟是少數,總體上少數民族打進來的比較多。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少數民族在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優勢固然不可忽略,但那不是最重要的,日本當年軍事力量也比我們強大,但我們還是打贏了。主要原因還是地理上的優勢。整個北部和西部相對中原都是海拔較高的,這就導致了從北部或西部向中原進攻要比從中原向外進攻要容易的多,因為海拔高的地方對於海拔低的地方到處都是易守難攻;而反過來低地對於高低來說到處都是易攻難守。就連日本當年也是想先打下蒙古再入侵山西,但是因為蘇聯控制了蒙古,日本沒打下來,最終只能從華北平原進攻,效果很差,這也給我們大後方爭取到了反攻的時間。而清軍當時佔據的東北地帶,軍事力量相對於中原農業基礎的軍隊有優勢不說,地理上佔了這個大便宜才是清軍可以進攻中原的重要優勢。

    第二點就是謀略得當。這一點最明顯的就是吳三桂了,如果沒有吳三桂投降,那清軍即使打進來代價也是很高的,不然早就打了。而收了吳三桂這個棋子,就給自己省下來很多軍事成本,這樣為入主中原後軍事威懾和平復各種叛亂提供了保障。

  • 3 # 隨波不逐流同流不合汙

    打進山海關?被放進來的好吧?闖賊幫了大忙,睡了吳三桂媳婦,打了吳三桂爹,不然就清軍?野戰還行,攻堅……差點兒

  • 4 # 戴老師講歷史

    有打進山海關的感覺,那隻能說明你被影視劇洗腦了。清朝入關其實有很強的偶然性,明朝並不是被清朝所滅掉的,明朝亡於李自成。或者說明朝亡於農民起義。清朝之所以得以順利入關,跟這場農民起義關係很大,明朝末年,由於種種原因農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李自成本身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驛卒,結果因為被裁員了,沒了飯碗之後,毅然決然的踏上造反這條道路。在李自成北上過程當中,所遇到的明朝軍隊都是直接投降,在大量官軍投降後,李自成便攻破了北京城,崇禎皇帝選擇了自殺,成為了下一任皇帝的李自成(大順皇帝),於是開始了他的瘋狂作死之路——對原來明朝的官員採取拷打的政策,要他們交出之前貪汙的錢,這麼一來,就將所有的明朝官員給得罪了,其中就有鎮守山海關吳三桂的父親,本來吳三桂打算投降,結果因為父親被拷打致死,一怒之下襲擊了前來接收山海關的大順官兵和大順官員,與關外的滿族統治者約定,共同為崇禎皇帝報仇。這種情況下關外統治者答應了吳三桂的要求,等到吳三桂和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在一片石這塊地方,打的兩敗俱傷之際,突然出動,將大順軍殺得片甲不留,李自成也與此戰之後消無聲息,有人說他就死於這場戰役。在此之後,清朝就直接入關,接管了北京城,建立了大清王朝。所以很明顯,清朝軍隊並不是攻破山海關,而是被吳三桂給放進來的。

  • 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會持續釋出多條篇幅,具體表述我的一些個人理解。

    《軍事衰弱,沒錢!沒糧!沒軍械!》。

    清軍並非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直接打進中原,而且當時即將崩塌的大明,實力也是不容小視的,清軍根本沒有那個軍事實力可以扣關入主,清軍入關大明傾腹更多的原因在於內禍,當然大明的滅亡,滿清的崛起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重點在這裡!只是原因之一!

    今天我們就用明末軍事實力作為切入點進行一項財政計算,用來分析明末明軍的戰鬥力下降的幅度。

    明朝要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首先要保證軍隊的強大戰鬥力,兵器,鎧甲,人員訓練,淄重糧草,軍餉,以及必要的軍械,軍事思想的更新換代,都需要明朝拿出相當一部分的財政收入。

    就說戚繼光抗倭,隨便動一動那就是白銀百萬兩,當年的嘉靖帝為了給戚繼光湊軍費,將江浙地區農田改桑田,以期增加絲綢出口賺取那急需的48萬兩白銀外匯,好給戚繼光用作軍費,因為這個事情也給明朝埋下了隱患。

    明朝缺錢,那不是崇禎一朝才開始的,如果仔細算的話,萬曆三大徵以後,明朝就沒有不缺錢的時候,嘉靖時期倭禍橫行,區區幾十浪人就能深入內地在南京城下耀武揚威,明朝一點辦法都沒有,征討?錢在哪呢?沒錢沒糧軍隊怎麼打仗?

    嘉靖時期明朝財政已經是一窮二白了,吃緊的很。

    到了崇禎時期那更不用說了,崇禎剛即位那真是雄心勃勃的,要發展這個要打那個的,等他想好了正要去做的時候,看著空空的國庫,乾癟的內庫,在雄心壯志的人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連年的旱災接踵而至,地方賦稅收不上來,鎮濟災害又沒有錢,民怨四起那是必然結果,更可怕的是,明朝立國以來最嚴重的黨爭也在這個時候形成,朝廷內閣形同虛設,奸臣貪官遍際朝野,

    可想而知能讓皇帝說出,爾等誤我大明這句話,當時的明朝官員是有多麼不幹實事。

    朝廷已經腐朽不堪,國庫又是空空如也,明朝的官員滿頭油水,明朝的百姓水深火熱,明朝的商紳滿倉的糧食遍地的金銀元寶。

    就是沒有一個人願意拿出哪怕一個銅錢或者一粒糧食來救濟這個國家。

    說句題外話,滿清入關以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鄭成功跨海臺灣繼續抵抗滿清,南明更留下,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千古絕句。

    我只想說,早幹嘛去了!崇禎帝煤山自縊的時候,你們都在幹嘛?大明還有反抗能力的時候為什麼不在那時候同心死義!

    馬後炮一個比一個能耐,氣死我了!

    如果現在我的祖國在遇到這種事情,摸著良心說,我有多少財產就捐多少!財產捐完了我就把命也捐了!國都沒了!我還要這條命有什麼用!民族都快滅亡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好了,發洩完了,繼續進入正題。

    明末時期,不管是財政,內政和國內生產力,都不可能在支援明軍繼續進行大規模戰爭行為,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吳三桂山海關守軍,只守不攻的原因。

    人員素質直線下降,兵器鎧甲得不到補充,甚至連糧草也是維持在低水平,軍餉就更別提了,有就發,沒有也就挺著了,像這樣一隻乞丐軍,別說進攻了,能守住山海關那都算是意志力堅強了。

    所以說,明軍的衰弱源於國勢的衰弱,薩爾滸之戰最能印證明軍衰弱的嚴重程度,而從此之後,明朝也就在沒有辦法能夠阻止滿清的崛起了。

  • 6 # Rockan1974

    靠崇禎、靠李自成、靠吳三桂……,當然也要靠自己持之以恆的決心和旺盛的戰鬥力!1644年,終於打過了山海關!

  • 7 # 上將噯福斯

    當然是靠超強的武力了。

    由於民族尊嚴的關係,很多人對於清兵的戰鬥力,有嚴重的貶低。不願意承認清兵的戰鬥力超強。很多明粉宣稱,清軍能夠入關,是因為明朝被天災和農民起義軍摧毀了,清軍只是撿了漏子。這樣的觀點何其荒謬、何其可笑、又何其可憐。其實是他們內心不願意也不敢面對歷史的真相。

    持續數十年的明清戰爭。

    明朝與後金(清)的戰爭,從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清兵入關,持續了26年。清兵入關以後,南明殘餘勢力又與清軍戰鬥了將近20年。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的戰爭中,明軍幾乎戰無不敗!只在寧遠保衛戰中取得過兩次勝利,其他戰役戰鬥,無不以慘敗收場。而且自薩爾滸之戰以後幾十年,明軍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沒有發起過一次戰略進攻。

    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有人說清兵是騎馬的步兵,主要靠步兵作戰,扯淡!看看上面這幅圖!左邊騎馬射箭的就是清兵。右邊拿三眼銃的步兵是明軍。這是清朝人自己畫的圖。

    騎兵+大炮,戰力超強的清兵

    1、清兵的戰鬥力,首先來自於嚴酷的生存環境。

    東北苦寒,生存環境本就惡劣。女真各部連年內鬥,殘酷廝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計程車兵,必然都是冷酷無情、兇很好殺、奸詐多疑的,不這樣他生存不下去啊。女真各部之間殘酷的廝殺,也錘鍊了一支支強悍的軍隊。

    對於女真兵的戰鬥力,當年的遼東名將李如松曾經做過評價。他認為,三十五個倭寇,才能頂的上一個女真兵!

    努爾哈赤天縱奇才,經過三十年的征戰,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把原本極為彪悍的女真士兵,整合成人數眾多、組織嚴密的八旗兵。

    2、清兵的戰鬥力,來自於精良的裝備。

    與很多人的想象不同,清兵並不是落後的蠻族。而是裝備極為精良。清兵的披甲率極高,八旗兵有將近6萬副鎧甲!幾乎人人披甲。有的重灌騎兵,甚至身披重甲,也就是兩層鎧甲。這麼多鎧甲,有的是繳獲明軍的,有的是清兵自己打造的。清兵鎧甲給他們帶來了超強的防護力,使他們在作戰中更加有恃無恐。

    清兵的弓箭,是威力極大的複合弓。各種用途的箭頭有十多種。遼東作戰,列陣的明軍往往被清兵漫天的箭雨直接射崩潰!

    清兵的楯車。為了對付明軍車營的各種火器,清兵發明了楯車,用厚實的硬木製作。

    與明軍作戰,清軍一般先是騎射開路,然後重騎兵衝鋒。一般明軍都會崩潰。如果遇到極為頑強的明軍,依託車營頑強抵抗,騎兵難以衝開。這時候,清軍的楯車就是登場。重甲步兵藏在楯車後面,推著楯車前進。明軍火器無法對其造成傷害。等到清兵接近明軍大陣,重甲步兵隨即衝出,展開近身肉搏,搬開鹿角、戰車,為騎兵開闢道路。重甲騎兵呼嘯而來,明軍迅速崩潰。

    清兵的火槍火炮。據統計,明清戰爭中,明軍先後損失大小各類火器50多萬件!這些火器大都落入清兵手裡。再加上孔有德等人投降,帶去了明朝最先進的火器部隊和火器專家。清軍由此組建了自己的火器部隊,並開始自造火炮。在松山大戰和大淩河之戰中,清軍多次使用紅衣大炮等重炮轟擊明軍大陣,擊敗明軍。可以說從那時起,清軍的火器也遠遠超越了明軍!

    建國初期,清國勵精圖治,蒸蒸日上。大明主昏臣庸、奸佞當道。明朝不亡,沒有道理啊。

  • 8 # 共跳滴水線子

    清軍不是打進的山海關,而是在明朝被李自成滅亡後趁火打劫入關的!以滿清八旗的戰鬥力,崛起於明朝極度虛弱時期,即便如此,直到明朝被農民軍滅亡,滿清都沒有能力滅掉已經搖搖欲墜的明朝,不是明末期天災人禍瘟疫橫行導致明朝衰落,滿清根本就滅不了明朝!所以,滿清不過是偷竊的一個極度虛弱的中國,而不是靠自身戰鬥力!最終這個垃圾朝代在面對外敵入侵表現的奴顏婢膝,簽訂一千多條喪權辱國的條約後在世界藐視下無恥滅亡,甚至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抗日戰爭時期投靠倭寇建立偽滿洲國繼續他們對中華民族的罪孽,所以說,滿清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寄生蟲朝代!

  • 9 # 宋安之

    當然這個實力不是單純指清軍的戰鬥力,而是指清庭的政治智慧太高超了。

    我們先說說清庭的運氣。

    清軍為什麼遲遲不能入關呢?

    是因為努爾哈赤自起兵開始,就將這場造反定義成為民族戰爭,所以他在東北大肆欺壓乃至屠殺當地的漢人。

    正因為努爾哈赤的做法,所以使關內人民很是仇視後金(大清)政權,所以皇太極時期五次繞道入關都不能取垂垂老矣的明朝而代之,所以當時已經腐朽至極的明朝依舊阻擋住了清軍入關。

    但這時候李自成出現了,他給清庭帶來了希望,因為他消滅的明朝,自己在北京又大搞追繳助餉的政策,使官紳階級對其恨之入骨。

    這樣一來,李自成造成兩個情況,一是明朝滅亡,中國大地開始群龍無首,一個國家不怕的敵人有強大,最怕的是有沒有主心骨,很明顯明朝一亡,當時天下的主心骨自然沒有了。二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採取的追繳助餉政策將官紳階級推到其對立面,統治根基根本不穩。

    有了李自成這兩個神助攻,所以吳三桂更多是害怕自己也受到追繳助餉的待遇,所以投降清朝,然後清朝趁著天下群龍無首之際,開始入關奪取天下。

    而李自成因為沒有官紳階級的支援,離開北京以後是徹底一蹶不起,次年莫名其妙的死於農民之手,大順政權如同煙花一般,燦爛了整個天下以後,便迅速暗淡下來。

    以上李自成的神助攻,可以說是清朝的運氣所在。

    十萬兵馬什麼概念,當年光是南方左良玉一部的明軍就有八十萬之多,雖然肯定有誇張成分,但是去除水分無疑也比清軍多的多了。

    但清朝的政治實力強,智慧太高了,不同於南明因為立一個弘光帝而醜態百出,甚至愚昧可笑,不同於李自成一蹶不起,不同於張獻忠一死,大西政權馬上分崩離析,清庭當時以攝政王多爾袞為首的滿洲統治階級很聰明。

    首先他們沒有停止了李自成的追繳助餉,甚至還將前明官員被奪的家產田地什麼的還回去,又大力前用前明官員,像一些前明官員在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升了官,再投降到清朝,清庭不以明朝官職任用,而是以大順的高官職任用。

    清庭這麼一招,就拉攏了官紳階級。

    有了官紳階級支援,再看看南明的烏煙瘴氣,為了爭奪皇位,隆武政權給魯監國政權差點兵戎相見,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兵戎相見,簡直是豬一樣的對手,清朝能不贏嗎?

  • 10 # 取名頭都大了

    其實清軍入關這個問題是有歧義的,很多人認為清軍入關就是一統天下,好像沒有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明朝就不會給取代,其實這是有很大問題的。

    首先,如果從清軍入關的字面意思來說的話,清軍完全是依靠軍事實力進入的,在皇太極時期清軍就多次大規模進入關內搶掠,如入無人之境,並且在北京城外之戰又一舉打掉明朝的勤王之師,那時候雖然不是走的山海關,但也預示著清朝取代明朝的結局,原因很簡單,因為明朝徹底失去了跟清軍抗衡的軍事實力。所以從這個意思來說的話,清軍入關完全是軍事實力的結果。

    但問的是清軍入山海關,那這就是另一個意思了,而這個意思就是清朝是靠什麼一統天下,個人認為這裡面有6分軍事3分政治和1分運氣,相信很多人都會對我這個觀點嗤之以鼻,那我就給你們分析這個觀點的由來,首先明朝在萬曆的時候經過薩爾滸之戰就基本喪失了與滿清野戰的能力,基本上明朝絕大部分野戰精銳在這場戰爭消耗殆盡,也意味著明朝失去了進攻的能力,只能被動防守,也意味著東北戰事成了吞金的無底洞,加上明朝糟糕的財政情況和不合理的稅賦體系,明朝後期的農民起義是完全無法避免的,可能很多人會說清朝撿李自成的便宜,我每次聽到這些言論都會覺得可笑,從松錦之戰後明朝基本上失去了防禦能力了,如果不是皇太極突然病死造成清軍短暫的中央權利真空,可能在皇太極時期清軍就打進山海關一統天下了,李自成這種貨色也就欺負一下明朝的垃圾部隊,碰到明朝稍微正規的部隊立馬完蛋,要知道孫傳庭當面只用了地方軍就打的李自成只有18騎逃跑,我就不拿明朝在東北的關寧軍去欺負他,隨便拉出一隻跟清軍打過的部隊都能隨意剿滅李自成,可想而知,到底是清軍佔了便宜還是李自成佔便宜。所以清軍入關絕大部分靠的是強大的軍事實力,而定鼎中原清朝統治者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首先收服絕大部分原明士紳階級,還有出臺一系列政策安撫戰亂的北方,而清朝還是有一分運氣,那就是南明的內鬥和愚蠢,雖然那時候清朝統一天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但因為這些也加快了統一程序,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 11 # 北洋海軍炮手

    我猜就會有蛋白質說清朝入關是撿漏,是摘李自成的桃子。不過我最喜歡的就是扒皮,資料才是最重要的,我就列舉一下清朝入關前幾次規模比較大的戰役清軍殲滅明軍數量。撫順、清河戰役,後金至少消滅了一萬明軍。

    薩爾滸大戰,後金斬首五萬多明軍,明軍戰後收攏殘卒四萬多人。

    遼陽、瀋陽之戰,遼陽13萬明軍、瀋陽7萬明軍大部被消滅,殘餘潰散,遼東易手。

    廣寧之戰,根據康熙年間僧人心月收斂暴屍荒野的明軍屍骨,計三萬餘,這說明廣寧之戰明軍至少被消滅三萬人。

    大淩河之戰,守城的三萬多明軍僅倖存一萬多人,增援的四萬多明軍也大部被消滅,餘部潰散。最後大淩河守將祖大壽因突圍無望,率領殘存的明軍投降。此役明軍被消滅約五、六萬人。

    松錦大戰,13萬明軍被斬首五萬多人,數萬明軍淹死在海里,僅有少數明軍僥倖突圍。

    更何況,在清朝正式入關前曾經五次破關,大量的明軍被消滅,大量的人口、財物被八旗兵擄到關外。所以,簡單算一下,清軍正式入關前消滅明軍差不多四十萬人,其中不乏精銳部隊。而且還有不少明軍以及工匠因為待遇問題剃頭跳槽到滿洲大汗那邊。尤其是松錦大戰之後,明軍僅剩的野戰部隊被消滅,明朝已經是無兵可用的境地,而清朝入關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明末的農民大起義,時間上晚於努爾哈齊起兵,而且正因為努爾哈齊起兵之後明軍無法壓制滿洲人,再加上財政窘迫,因此採取刮地皮的方式籌集軍費,導致明朝社會矛盾激化,最終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揭竿而起,席捲半個明朝的農民大起義就出現了。而農民起義最開始僅僅是一群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吃大戶,無法對抗明軍,多次被明軍擊敗。李自成最慘的時候曾經僅剩少數親信,只不過農民起義每次被明朝壓制,滿洲人就在遼東方向搞個大新聞,逼迫明朝把軍事力量以及資源壓到遼東去。結果反而導致尚有戰鬥力的西北邊軍因為欠餉問題大量反水,投奔到了李自成麾下。此時,李自成已經不是任明朝拿捏的小受,再加上明朝因為松錦大戰導致無兵可用,最後李自成進軍北京,逼死了崇禎,宣告明朝滅亡。

    這對清朝來說反而是好事,因為此時入關對清朝來說阻力更小,因為畢竟李自成因為沒有及時向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靠攏,所以清軍此時入關只要嚴格約束部隊並保護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的利益,就可以換來他們的合作。一片石大戰李自成部被清軍四萬餘騎衝散,精銳部隊損失巨大,無法再同清軍對抗。這個時候,當時的中國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清軍了。

    所以,清朝入關是不是撿漏,一目瞭然。

    全文完

  • 12 # 千萬次的問

    努爾哈赤,大明女真人,其祖父為大明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其父為明邊關守將,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起兵抗擊明朝。1619年,後金以少勝多取得薩爾滸之戰的勝利,逐步佔有遼東。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在統治遼東期間,多次在征戰中進行血腥殺戮。1626年,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其中有一炮轟出去後,很多後金官兵皆嚎啕奔哭地衝向了中軍主帳,估計是努爾哈赤被轟著了,後金兵退瀋陽,同年努爾哈赤病死。其八子皇太極繼位後,繼續對明作戰。1635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大明在關外僅剩下關寧防線一帶,北京城幾乎成了前線。

    1629年,皇太極率後金軍號稱10餘萬,繞開山海關、寧遠、錦州的關寧防線,從西北的蒙古部落地區越過長城突入關內,攻佔遵化(今屬河北),直逼北京城。袁崇煥急率二萬關寧鐵騎入關,馳援北京城。雙方在北京城邊發生激戰,後金軍隊損失慘重。後各地勤王軍陸續趕到,後金軍見此次南下目的已經達到,並且恐於關寧防線的明軍與關內明軍前後夾擊,1630年,後金軍連克通州、遷安、遵化、灤州諸鎮,皇太極自率主力返回都城瀋陽。1638年(崇禎十一年),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嶽託統帥軍隊從瀋陽出發,繞道蒙古,從密雲東面突破長城防線,沿著京杭大運河往南直到濟南,大明朝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清軍搶掠了很多財物後退走。這是比較著名的兩次。大明的人口以億計,而後金的女真只不過是幾十萬的小部落,對此後金有著清醒的認識,後金數次南襲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搶掠財物,一直避免與明軍的主力決戰,對於統一全國估計當時他們想都沒想過吧。並且後金始終沒法攻克關寧防線,山海關和寧遠就像兩顆毒牙長在了清軍的後方,隨時就能截斷入關清軍的歸路,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以當時的形勢,清軍是很難攻破城牆堅固並且城內駐明軍精銳三大營的北京城的。清軍當時連寧遠與山海關都始終無法攻破,對於陣地戰明軍還是有優勢的,只要大明能熬,把剛剛建國的大清的銳氣熬過之後,優勢應當說還是在大明這一方的。崇禎皇帝又不傻,這也許是他始終未下定決心南遷的原因之一吧,對於北京城的“固若金湯”崇禎皇帝是有自信的。然而大明的運氣實在不好,在北邊後金崛起的同時,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卻鬧得雞犬不寧,如果只是對付後金或者農民起義軍,大明絕對不會如此狼狽。並且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實在不敢讓人恭維,經常是幾百的專門以砍頭為職業的明軍追著幾千的農民軍,並且李自成曾被明軍打的只剩幾十人跑到山溝裡採果子吃。1639年,面對屢屢進犯的後金,崇禎決定把陝西的精銳明軍主要用於對付後金,李自成這才又抓住機會東山再起。1644年,歷史卻發生了嚴重的“意外”。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一月,李自成帶著號稱50萬的農民軍從西安東征北京城,號稱50萬實際上能有20萬就不錯了。二月,在寧武關農民軍與明朝軍隊發生了激戰,明軍守將周遇吉領著一萬不到的明軍拼死抵抗,並且農民軍還中了明軍的計,一下子折損近萬人。最後李自成用人海戰術,才勉強拿下寧武,李自成立馬打起了退堂鼓,他對手下說道:“寧武雖破,受創已深。自此達京,尚有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盡如寧武,詎有孑遺哉!不若回陝休息,另走他途”,不料就在他們想退之時,天上真的掉了個餡餅,他忽然收到明朝大同和宣府的總兵的降表,於是又改變計劃,硬著頭皮繼續向北京進發。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下,竟派出太監杜勳為使與崇禎議和,李自成對於攻下北京城是相當沒底氣的,開出的條件是:“議割西北一帶分因而王,並犒勞軍銀百萬,退守河南”,並且崇禎皇帝知道後想與之談判,後因首輔魏藻德的反對而作罷。崇禎也沒有料到農民軍能如此順利地到達北京,早在三月六日,崇禎急命關外的吳三桂率關寧鐵騎火速馳援北京,並且各地的勤王軍也正往北京趕。三月十三日,關寧鐵騎入關,二十日到達豐潤,可是還是稍晚了一些。三月十九日,北京城被農民軍攻破。那北京城內的明軍呢?三大營呢?御林軍呢?歷史又給崇禎皇帝開了一個玩笑,當時的北京城鼠疫正大爆發,鼠疫是有潛伏期的,三月之前,鼠疫並不明顯,三月之後,北京城鼠疫大爆發。當時的明軍主力三大營計程車兵有的病的你踢他一腳他都不帶動彈的,這戰鬥力還怎麼打仗?這或許又是崇禎皇帝沒想到的吧。縱明朝一朝,無論蒙古的也先、大清的八旗都曾多次兵臨城下,但都無功而返。所以李自成的農民軍能攻破北京,它真是一個“意外”,李自成估計都沒想到如此順利地入城,崇禎估計也很意外,關外的大清收到這個訊息後都吃驚不小,各地的勤王軍都是蒙了,200多年固如金湯的北京城就這麼被輕易的攻下了,在當時它太具有震撼意義了。關外的大清得知這個訊息後驚呆了,臨時決定南下北京,農民軍在北京待了一個多月後,被吳三桂軍和清軍聯手擊敗。五月二日,清攝政王多爾袞率軍進入北京。

  • 13 # 使用者9962898535331

    滿清入關這件事我覺得對京城掌故比較熟悉的北京人比較有發言權。不過文藝作品對滿清吹吹拍拍數數落落的太多了,也能總結個大概。

    歷史上的朝代興替都是腐朽的被新興的向上的新力量代替。隋煬帝無道,被唐代替,唐自安史之亂衰落,五代戰亂,直到被趙匡胤統一。南唐後主李煜只會填詞,所以被兇悍的趙匡胤滅掉。及宋代也出了一個李煜一樣的宋徽宗,終於被金欺侮,被遼踐踏,終於被蒙古徹底消滅。蒙古人專橫暴虐,沒有治國的基本修養,腐敗奢侈,被朱元璋領兵奪走了天下。明朝人雖然沒有特別的倒行逆施,可運氣不好,瘟疫災荒不斷,王爺太多了養不起。又不小心得罪了後金,終於也被滅掉了。本來蒙古人,被趕走後還可以再在長城外遊蕩,不時還能從早已破敗的長城的缺口處自由出入,也一併被滿清消滅了。

    話說滿清入關時,北京被李自成佔領了。全國都處在瘟疫戰亂災荒裡,而滿洲卻沒有事,因為有長城隔著,很想今天在未來脫歐的英國,幸運的隔岸觀火,躲過了不幸。整個的戰局即原始,又充斥了成熟的文明。簡單說就是強壯的人擊敗了身體孱弱的一群人。按西方的話說,就是野蠻的制度打敗了更高程度的文明。華人自很古老的時代起就不斷防禦著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但從東北角落的襲擊從沒有被想到。朱棣五次北征大漠還死在大漠,有的皇帝還被俘虜,而直到攻克北京,清朝領土只是在東北方很小一塊。明朝人,整個中國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因一個埋伏才幾十年的炸彈炸死。

  • 14 # 晨筱雨623

    天啟年間,孫承宗主政遼東。因為山海關北部山地不利於防守曾經打算在山海關外再修築一城,後由於袁崇煥守住了寧遠而沒有執行。而明末,寧遠最終失守,那山海關存在的漏洞彌補了麼?沒有。

  • 15 # 小桃子故事會

    首先提問者問題裡面就有錯誤,清軍並不是打進去的,是吳三桂開啟山海關,開門放狗,放進去的。總有人說明朝是清朝滅的,清軍是從山海關打進去的,這兩個觀點都錯了,明朝是李自成滅亡的,清軍是吳三桂開啟山海關衝冠一怒為紅顏放進來的,所以吳三桂才被世人稱為第一大漢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戀有奔現,可沒在一起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