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芝城小趙

    關於子午谷奇謀《三國志》和《魏略》記載不一樣。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魏略》的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這兩個方案都避不開一個事實:攻打堅城。長安歷經兩漢,其城守之完備,非一般小城所能比。

    在魏延的設想中,有幾個關鍵節點。這個關鍵節點實現起來的話,難度要比想象中的大。

    首先 :要做到一萬人偷偷透過子午谷而魏華人不知。如此長安城內才可能不設防備,此前提一。

    其次:在此基礎上 ,還要確保夏侯楙會聞風而逃;而且留下的文官中也沒有人能組織起像樣的抵抗。如此長安才能一戰而定。

    第三:佔據長安後,魏延要能堅守住長安十天,而且不至於餓死。

    第四 :即使等到諸葛亮進入了關中,魏國也依然不能組織起像樣的抵抗,能夠被蜀軍各個擊破,此前提四。

    這樣把整個謀略拆解一番之後,你會發現,裡面充滿了太多的小機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實在太小。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按照魏延的計劃,這些條件還得同時被滿足才行。

    總結:

    魏延所謂偷襲關中的計劃,充滿了想當然和一廂情願,但缺乏實際可操作性,自然不會被諸葛亮所採納。古代打仗不是做選擇題。A選項不對,不等於B選項就是正確的。 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未成功,並不等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靠譜!

    至於子午谷奇謀,人處在不同的位置上,看事情想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不一樣。其實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它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關鍵在於你把自己定位在何處。魏延作為一個方面大將,關注的自然是戰術層面的問題。但諸葛亮統帥全域性,他必須思考這場仗該不該打、能有何收穫、如果敗了又怎麼辦、和其他目標之間會不會有衝突、該如何取捨等等。所以諸葛亮覺得太過冒險了,沒有采取魏延的策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呼市為什麼年年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