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阿杜談古論今
1 張輔,隨朱祁鎮御駕親征戰死在土木堡。英國公比較鬱悶的是對當時的那種情況他是勸諫不行,因為當時王振當政,皇帝那麼信任他說什麼都沒用。死諫也不行,他雖然貴為英國公,但親征命令是皇帝下的,他能怎麼說,總不能讓皇帝承認自己錯了吧,歷史上願意認錯的皇帝好像不多吧!這肯定會有人提出他可以給皇帝出主意麼,以他戎馬一生的經歷不會不知道怎麼辦。可是你就算提出來,以大明朱棣以後的制度限制,司禮監大太監是有很大權利的,作為掌印司禮監的王振會同意麼,他還想耍威風的,再說就朱祁鎮那草包樣會懂軍事麼?
2 接下來談談朱勇,他是死於鷂兒嶺(今河北涿鹿西北)。他的死主要就是朱祁鎮安排的監軍劉僧貪功冒進,突入雞鳴山、鷂兒嶺一帶,朱勇怕他出事,不得不倉促應戰,結果在也先老練的用兵下就‘全軍覆沒’了,朱勇被戰死了。
總結:他倆都是死於朱祁鎮的愛面子,非要御駕親征,都是有豬隊友,朱勇是劉僧,張輔是王振。可惜了都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到最後間接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
3 # 大江侃歷史
張輔和朱勇都經歷了土木堡之變,並且都死在了土木堡之變。不同的地方是兩人的身後事:張輔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諡號忠烈,追封定興郡王;朱勇戰死後,于謙等人認為朱勇損兵折將,有罪於國,建議削奪爵位。直到1457年, 朱祁鎮復辟,這才追封朱勇為平陰王!
張輔,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成祖時大將張玉之子,明代重臣。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後進攻並佔領安南,改交阯,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此後四次平定叛亂。1425年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太師。1426年率軍平定朱高煦之亂。明英宗即位後,加號翊連佐理功臣。他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與三楊等同心輔政,累加光祿大夫、左柱國。
1449年也先入侵時,王振唆使英宗親征,張輔隨行,但不讓他參預軍政。張輔當時年邁,默默不敢作聲。同年,土木之變時,張輔殉身兵難,享年七十五歲。被追封為定興郡王,諡號忠烈!
朱勇,字惟真,1407年襲成國公,後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1424年跟隨朱棣北征蒙古。1426年漢王朱高煦叛亂,朱勇跟隨宣宗出兵討伐。大軍出城後,朱勇建議兵貴神速,應全速前進。宣宗採納,大軍直抵叛軍盤踞的青州城下。朱高煦懾於威勢,出城投降。1428年朱勇進封太子太保,主管明朝的中央軍——京營,以後宣宗每次到邊境巡視,朱勇都跟隨前往。
1449年也先入侵時,王振唆使英宗親征,英宗帶領文武大臣,貿然起用50萬大軍親征,從北京、 宣府浩浩蕩蕩向大同挺進,來到大同後,王振本來以為只要顯示一下兵威, 瓦剌就會退走。結果,朱祁鎮和50萬明軍只在大同停留了3天,沒與瓦剌軍隊交火一次就離開了大同。
王振是蔚州人,想讓大軍繞經蔚州,從紫荊關回北京,順便邀請皇帝光臨他的家鄉,抖抖自己的威風。明軍大隊人馬進入蔚州境內後,王振又一考慮,這麼多兵馬來到他的家鄉,必然會糟踏他的家園,破費他一大筆財產。於是,他又改變了主意,讓朱祁鎮從來時的宣府舊路撤退。 朱祁鎮聽任他的擺佈,繞道再返回舊路,結果,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給瓦剌軍隊造成追擊的好機會,朱祁鎮帶領明軍回到宣府舊路後,果然被瓦剌軍隊趕上。明軍慌忙應戰,結果一觸即潰,,朱勇和永順伯薛綬提兵四萬前去救援。與瓦剌軍隊相遇於鷂兒嶺(今河北涿鹿西北)。監軍劉僧不瞭解地形,在大軍陣勢沒有擺開之前就貿然率部突入隘口,朱勇擔心劉僧出事,揮兵跟進,結果中了瓦剌軍事先設下的埋伏,大敗,朱勇戰死!
土木之變後,于謙等人認為朱勇損兵折將,有罪於國,建議削奪爵位。直到1457年,朱祁鎮復辟,這才追封朱勇為平陰王。
-
4 # 花開無田
1399年,在姚廣孝的勸說之下,被逼迫到了死角的朱棣終於舉起了“清君側”的大旗,一場靖難之役由此爆發。在這場戰役伊始,朱棣兵力孱弱,反觀建文帝朱允炆則兵力強盛,但就是這樣一場實力對比明顯的戰役,卻在人這個主觀能動性因素之下呈現了意料之外的結局。
朱棣一方,任用張玉、朱能、丘福等人,而朱允炆則以毫無才幹的李景隆為帥,又有徐增壽為朱棣通風報信,與張玉、朱能等人的驍勇相比南軍顯然無論是策略上還是技戰術上都落了下風。建文四年,朱棣兵圍南京城。建文帝見大勢已去,便縱火焚燬宮殿,不知所蹤,朱棣隨後在群臣的勸進之下登上帝位。
功成名就,自然要論功行賞。以功勳論,張玉之子張輔(張玉在靖難之役中戰死,張輔接替,亦是功勳卓著)被封為信安伯,朱能則被敕封為成國公。永樂三年,在丘福、朱能的舉薦之下張輔又晉為新城侯。
而此時的藩屬國安南,陳朝外戚黎季犛篡奪了皇位,原安南國王侄孫陳天平逃奔大明,上陳冤屈。朱棣遂在永樂四年派遣五千軍士護送陳天平返回安南,但黎季犛自然不會輕易讓位,於是一場伏擊之下,陳天平被殺,明朝使者亦被殺。勃然大怒之下,朱棣命朱能為帥,張輔為副,率大軍征討安南。
就在同年十月,朱能在軍中病逝,張輔接替成為主帥。張輔也憑藉平叛安南(交趾),晉身英國公,此後更是數次征伐平叛安南 ,及至宣宗朱瞻基時,張輔又有隨徵朱高煦之功,因此位高權重,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而在朱瞻基去世、朱祁鎮上位後,張輔也成為輔政大臣。
至於成國公朱能之子朱勇,在父親去世之後永樂七年,承襲成國公爵位,後又掌都督府,期間有跟隨朱棣北伐、平叛朱高煦之功,在宣德三年時已經位居正一品太子太保之職銜,京營這樣的明朝精銳中央軍由其節制。
顯然張輔、朱勇也成為明朝武將勳貴集團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與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賢明、仁德相比,朱祁鎮並非明主。在張太后去世、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相繼去世之後,朝政大事朱祁鎮皆委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之手。
朝堂之上,雖然身為武將朱勇、張輔實力不容小覷,但一眾文官勳貴竟以“翁父”相稱王振,可見其權勢之盛。
正統十四年,瓦剌也先率軍寇邊。作為蒙古勢力分裂的政權,在經過馬哈木、脫歡、也先三代人經營之下,受益於明宣宗的綏靖縱容,瓦剌部實現了蒙古統一,勢力達到了鼎盛;而此時的大明王朝,經過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幾十載的發展亦是處於戰略上升期。兵者,國之大事也,不可不察也。因此,在朱祁鎮提出御駕親征之時,也遭到了群臣的反對,但在王振的慫恿之下,明英宗顯然注意已定。
於是,在點齊了明朝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這些當時世界上最為精銳的軍隊,拼湊了二十餘萬大軍,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位勳貴重臣隨行之後,明軍開赴前線。
此時,人這個影響戰局的主觀能動性因素又一次在戰役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明英宗朱祁鎮所託非人任用王振,而更改行軍路線、糧草運輸困難、不採納意見,也終於讓明軍在土木堡大敗。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在內的66位重臣以身殉國,朱祁鎮被俘,大明王朝至此中衰。
而對於年邁的張輔而言,雖然在土木堡之變中他不敢做聲,但作為75歲的四朝老臣,戰死沙場也算圓滿,他也因此被追封為定興郡王,諡號忠烈!但至於成國公朱能,則因為在鷂兒嶺之戰中不察地形,貿然進軍,誤中瓦剌埋伏,以致於四萬大軍盡皆死難,也因此為明代宗朱祁鈺所責,被削奪爵位,直至景泰八年,朱祁鎮透過奪門之變重奪帝位之後,才被追封為平陰王,贈諡號"武愍"。
回覆列表
明朝中期名將忠臣張輔是明成祖麾下一代猛將河間王張玉之子,承襲其父之忠勇一生戰功赫赫受封英國公。朱勇是明朝開國名將之一開平王朱能之子,也是忠心耿耿、驍勇善戰,戰功卓著受封成國公。兩位將門之子、又皆是一代勇將,可惜雙雙都於土木堡之難中不幸中強敵瓦敇也先奸計戰死沙場全軍覆沒以身殉國,兩位將門虎子終落得悲壯戰死的淒涼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