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撲通
-
2 # 隴右行思見聞錄
玄奘歸國,直譯經文,佛教上層走向保守。
在民間,東山法門己開,禪宗興起。代表佛教真正中國化之路開始。
神秀大師己經德高望重於北方,慧能開心性法門於南方,
玄奘不順應時代,與呂才辯法犯了大忌,自然下場不如人意,衝犯了皇權之故也,
-
3 # 秉燭讀春秋
想必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吧?明朝人吳承恩寫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是根據唐朝玄奘西天取經故事為框架,經過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寫出的神話小說。
可以說《西遊記》中的唐僧形象深入人心,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但是歷史上的唐玄奘西天取經和西遊記中的唐僧取經有不小的差距。
真實歷史上的唐玄奘西天取經是他一個人去的,大致經過是這樣的:
唐玄奘(602~664),洛州緱(gou)氏(今河南偃師)人,俗名陳禕。
在他10歲時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之後一直跟著他二哥陳素研究經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慢慢發現佛經有許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各種解說五花八門,誰也說不清哪個對哪個錯,這種煩惱一直困擾著玄奘。
轉眼到了他25歲(貞觀元年,627年)時,恰好有一位天竺高僧到達長安講經,玄奘就前去聽經。
聽了高僧的講解後玄奘恍然大悟,原來真經在西天,於是他就發誓到西天去取經。
唐玄奘有了這種想法,於是規劃了自己前去取經的路線,大約在貞觀三年(629年),唐玄奘一人背起“僧簍”踏出了國門,走上了萬里之遙的取經之路。
歷史上的唐玄奘,走走停停,所到之地,學習各地經法。
最後到達了天竺國,在那裡逗留的時間最長,玄奘如飢似渴的學習佛經,收集有關文物。
唐玄奘西天取經共用了17年的時間,最終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了大唐長安,這一年他36歲,唐太宗親自接見了他。
李世民比唐玄奘大4歲,在唐玄奘取經回來4年後,51歲的李世民就死了,據說是吃春藥吃多了。
李世民去世後,他的兒子李治繼位,他就是歷史上的唐高宗,女皇武則天的丈夫。
問題來了,有人說唐玄奘晚年被打壓,遭唐高宗軟禁,死後無一官員參加葬禮。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實。
唐高宗只是提防佛教做大做強,有打壓之意,說軟禁玄奘有誇大之嫌。
如果非要說高宗軟禁玄奘,那麼唐太宗也曾這樣做過。
這件事是這樣的:唐玄奘是河南偃師人,他取經回來後想回到老家嵩山少林寺潛心研究佛法,當時唐太宗拒絕了,太宗的意思想把他留在長安。
原來唐太宗正在經營西域,正好玄奘熟悉西域,有這方面的知識,唐太宗就想讓他做自己的參謀或顧問,想讓他還俗為官,當然唐玄奘和太宗的想法南轅北轍,一個為了和平盛世,一個是為了戰爭,玄奘也沒有答應太宗的要求。
唐太宗死後,唐玄奘又提出這種想法,唐高宗再次拒絕。
太宗和高宗爺倆確實有防止佛法做大做強的意思,因為有前車之鑑。
南北南北朝時,梁武帝信佛造成了國家動盪,老百姓都當和尚去了,國家人口就會凋零。
太宗、高宗父子應該瞭解這方面的歷史,因此有提防玄奘的心思,所以一直把他留在身邊。但並沒有顯示出要打壓的意思,而是讓他安心在長安研究佛法。
據史料記載,公元664年,唐玄奘覺得自己死期已至,高人都有預兆。
果不其然,到2月5日夜半時,唐玄奘圓寂而逝,享年62歲。
史料記載,在送葬的那一天,朝野達百萬人之多,當時高宗下旨將玄奘的靈骨葬於白鹿原。
大約5年後(公元669年)朝廷再次將其改葬大唐護國興教寺。
從上面可以看出,朝廷給了玄奘很高的榮譽,並沒有出現無一官員送葬的局面。
需要說明的是,唐玄奘從西天取經回來後,佛法一直成為爭論的焦點。因為佛法是外來“物種”,勢必與本土的儒、道教產生衝突,唐太宗父子提防唐玄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並沒有出現軟禁、打壓和無人送葬的局面。
回覆列表
受《西遊記》等相關作品的影響,我們對高僧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耳熟能詳。事實上,唐玄奘取經歸來,也受到了唐朝皇帝很高的禮遇,但是唐玄奘的晚年卻並不似我們想象的那樣如意順遂,甚至還有些淒涼。
當思考玄奘這些問題的起因和緣由時,就要從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的“呂才事件”講起。
時任尚藥奉御的五品小官呂才,公然攻擊玄奘座下三位高僧對《因明論》、《理門論》二經的註解翻譯互相矛盾,並且上升到質疑玄奘法師主持翻譯經文工作的正確性,一時間輿論譁然。然而玄奘法師卻一直保持沉默,不願理睬,直到兩個月以後,朝臣們希望此事能得到玄奘法師一方的迴應,經唐高宗允許,由玄奘與呂才在慈恩寺進行公開辯論。最終的結果是“呂公詞屈,謝而退焉”。
這件事表面上看只是一場學術爭論,其背後則是皇權打壓玄奘佛教社會影響力的一次行動。不然以一個五品小官如何敢挑戰一國高僧,玄奘作為精通佛法的高僧怎麼會允許人質疑其最為珍視的佛學,而兩個月不發聲呢。
可是,此時的玄奘尚不能參透皇權是最至高無上的。他在這次辯論中贏了,他不只贏了呂才,還贏了呂才背後想打擊他佛教權威的唐高宗。以致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持續遭受不斷的監視與打壓。
玄奘晚年境遇呂才事件結束後的第二年(656年),朝廷派六大臣監督佛經的翻譯工作,實際上是對玄奘的監控。
顯慶二年初,高宗移駕洛陽,玄奘奉命陪同,隨行的還有翻譯僧五人,弟子一人。然而在洛陽的一年時間裡,高宗對玄奘的態度甚是冷淡,不僅沒有過多的接觸,連正常的生活所需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玄奘患有舊疾,發病時竟要被迫自己出宮尋醫診治。高宗對此還頗為不滿,玄奘只能解釋說病重怕玷汙皇宮。
從洛陽回到長安後,高宗竟然沒有安排玄奘繼續支援慈恩寺,而是指派到了新建成的西明寺,身份也只是一個普通和尚。無奈玄奘只能上表自請放棄慈恩寺主持之位,自願離開京城,前往僻遠的玉華寺做些翻譯工作,聊此餘生。高宗很快就答應了,儘管如此,高宗仍要求翻譯僧定期回京述職。
直到麟德元年(664 年),玄奘跌倒傷足,臥病不起,期間有人奏報高宗,然而高宗得知後四日方才派醫官前去診治,等到醫官到時,玄奘已經圓寂了。
玄奘圓寂後,唐高宗沒有給玄奘任何追加的尊榮,也沒有一位當朝官員或是皇親國戚前去參加葬禮,更沒有人為玄奘寫塔銘,直到玄奘圓寂後175年,才有安國寺和尚義林見佛塔上有光,以此奏請唐文宗自費重修玄奘墓塔,並再三懇求劉珂為玄奘撰寫塔銘。
玄奘被打壓的原因統治者從根本上只是將佛教當成是一種統治工具,其影響力絕不可以高過皇權。玄奘作為一代高僧,歸國後所擁有的的佛教權威地位已不容小覷。據《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並序》記載,玄奘在民間有巨大的宗教感召力,其回國伊始,便是“自朱雀至宏富十餘里,傾都士女,夾道鱗次”。後來玄奘回鄉改葬父母的訊息傳出,竟有上萬名信徒特意跑過來一睹大師風采,“洛下道俗赴者萬餘人”。如此高的聲望,的確令統治者及其不安。
另一方面,玄奘歸國初得到當時的執政勢力——關隴集團的擁護,很自然的會被認為玄奘的政治傾向更靠近關隴貴族。所以當高宗決定剷除關隴貴族的勢力時起,也沒指望玄奘能為新的政治勢力服務。
所以對待玄奘只能是持續性的打壓,時刻監管,逼他淡出京城,削弱其影響力。這也就是為什麼玄奘圓寂後,沒有官員參加葬禮,連個樹碑立傳的榮耀都不能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