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凌煙閣唐儉

    明成祖繼承太祖的政策,對元朝的殘餘勢力採取懷柔與武力兼施的方針。一方面以優厚的待遇對待歸順的蒙古軍民,在交往中採取“厚往薄來”的原則,另一方面又以武力鎮壓那些企圖叛亂的勢力,為此,他曾五次遠征漠北。

    成祖永樂初年,元朝的殘餘勢力相互混戰,分為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三部。名義上的可汗本雅失裡和韃靼太師阿魯臺野心甚大,想統一全蒙古並與明朝抗衡。成祖永樂七年二月,成祖派使者到韃靼,提議兩國“相互和好,朕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不料使者被殺,成祖大怒,當年七月派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率師十萬征討韃靼。由於對韃靼實力估計不足,再加上指揮失當,十萬人馬全軍覆沒。八年二月,成祖率五十萬大軍親征韃靼,深入漠北,在斡難河畔大破本雅失裡軍。又追擊向東逃的阿魯臺,而後經兩次大戰,明軍斬殺無數,勝利還師。阿魯臺投降,接受了明朝和寧王的封號。

    韃靼部雖已降服,但瓦剌部的勢力又強大起來,不僅阻遏明政府與西北間的通道,而且企圖控制韃靼部。成祖不能坐視在漠北出現強大勢力,於永樂十二年,他率五十萬大軍再度出塞,遠征瓦剌。這一次,明軍以五十萬之眾對付約三萬人的瓦剌軍,卻打得異常艱苦,明軍雖勝,但雙方死傷相當。第二年,瓦剌部遣使嚮明朝謝罪,恢復了對明朝的朝貢關係。

    韃靼阿魯臺部自降服後,經多年的休養生息,勢力復振,不斷騷擾明朝邊塞重鎮。明成祖因此又分別於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第三次率軍出征漠北,但所獲甚微。在最後一次親征途中,病死榆木川,終年六十五歲。

    明成祖的五次親征雖使元朝的殘餘勢力受到打擊,但除阿魯臺等幾人接受了明朝封號之外,其他元宗室始終沒有對明朝表示臣服。

  • 2 # 與子同袍川軍團長

    戰績頗豐,但是和朱棣需要的收穫比起來差太遠了,因為蒙古確實被打怕了,後來通常都是隔著朱棣大軍老遠就開始跑路,而且主場優勢,在草原上捉迷藏朱棣很難抓住他們的主力,所以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如果被抓住了,蒙古就很可能步匈奴突厥的後塵了,要麼消失,要麼西遷。不過還有一點,蒙古的四大汗國還在西邊,而且朝不保夕,也有可能四大汗國崩潰後殘餘勢力又跑回來,繼續他們祖先的遊牧騷擾路子

  • 3 # 坐古談今

    對於朱棣五徵漠北,現在有誇大和貶低兩種不正常傾向。誇大往往是蒙古是望風而逃,打都不敢打,但正如貶低五徵漠北的成果的人說的那樣。所謂的望風而逃只不過是遊牧民族的一種戰術。但是,說朱棣好大喜功也肯定是不對的。雖然,得不償失但也是有一定效果的。

    當儒家思想與農業文明的代表朱元璋合作共同建立明朝統治秩序後,明朝的未來就必然要按照儒家思想去建設,可惜,朱棣是“遊牧文明與農業文明合流下的最後一位真正的大帝”

    (1)朱棣的六次北征簡要情況

    建文四年(1402年),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兩大部。永樂登基後立刻派人前往韃靼通好,從1403年開始到1406年,永樂每年兩次派人通好韃靼首領鬼力赤(布里牙特·烏格齊汗),可見,永樂是不想主動挑起雙方戰爭的。其後,鬼力赤被殺,本雅失裡即位,阿魯臺掌權。永樂再次通好使者竟被殺。由此,自永樂七年(1409年)到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開始了成祖五徵或六徵蒙古。

    第一次:丘福北征1409年。成祖一次親政1410年。成祖二次親政1414年。成祖三次親征1422年。成祖四次親征1423年。成祖五次親征1424年。

    (2)五徵或六徵的成本太大,得利不多,基本屬於得不償失。但與遊牧文明是長期戰爭,不能以一個皇帝的作為作為評價得失

    匈奴、突厥、契丹都是歷經幾百年時間,因此,妄圖希望朱棣消滅漠北勢力也是小看了遊牧民族的生存能力,畢竟這是一種文明方式。朱棣時期的戶部、兵部、刑部、禮部的四部尚書均是以“戎馬資儲十喪八九”為由表示反對北征。

    第一次出兵時號稱五十萬(但屬於誇大,論者多以幾萬到三十萬論之)。從糧食方面可以初步估計一下。明代一石約等於今天142斤,第一次出兵運糧20萬石,大約2840萬斤糧食。第三次糧食為37萬石,大約5254萬斤糧食,動用了民夫23.5萬人、車輛17.8萬輛、徵驢34萬頭。

    由此可見,第一次名義出兵五十萬人,按照每人3斤糧食,第一次出征歷時5個多月計算,這些糧食可以供6萬人使用。第三次大概人數翻了一倍,應在10萬人以上。

    那麼,我們可以估計出六次征戰總共實際兵力可能出了五十萬人,耗費的僅軍用糧食就至少八九萬噸糧食。而動用的民夫多達一百五六十萬人,那麼這批人也要吃糧食的。然而,最終戰績卻不彰顯。沒有一次大規模作戰,斬殺數百人就算是大仗了。也就是,蒙古方面的戰術運用得當。

    但是,因為蒙古方面在當時內部紛爭嚴重,總體勢力相對弱小,因此,每次征伐都是韃靼方面首先告饒、朝貢,許多小部落率部歸降。最終,韃靼被瓦剌擊敗。

  • 4 # 阿慶還是阿慶

    漠北的北元政府在被驅趕出中原後,偏安於漠北,後來由於權力爭奪逐漸分裂,成為三個部分,一個是韃靼,一個是瓦刺,一個是朵顏三衛。其中朵顏三衛在朱棣篡國時候也曾經出過大力,一向和明朝政府關係和睦。

    永樂初年,韃靼強盛,瓦刺選擇親近明政府,獲得封王稱號。韃靼阿魯臺輕率的殺害了朱棣派出的使者,又用誘敵深入的方法打敗朱棣派遣的丘福帶領的大明軍隊。朱棣發怒,親帥大軍攻打韃靼,趕走了本雅失禮,與阿魯臺大戰並取勝,讓阿魯臺的勢力得到削弱。

    沒想到瓦刺趁機崛起,趁著朱棣攻打阿魯臺跟著撿便宜,順變變得強大起來。強大了一些的瓦刺開始嚮明朝要各種利益,覬覦陝西蘭州多處戰略要地。朱棣第二次親征,攻打瓦刺,與瓦刺主力交戰於忽蘭忽失溫,大敗瓦刺,讓瓦刺受到重創,之後幾年變得老實多了。

    阿魯臺因此獲得休養生息,但是畢竟損失人和地盤之後,阿魯臺部也要生活,於是又開始侵犯大明邊境實施搶劫。朱棣又一次帶兵親征。沒想到阿魯臺早派斥候瞭解到情況,撒丫子跑的遠遠的躲了起來,朱棣沒有戰果,回來的路上狠狠地敲打了一下有些不老實的朵顏三衛,幾乎盡滅之。

    朱棣第四次出征漠北,時年事漸高,有點幹不動了。但是還是勉強上馬,主持北征。這次韃靼王子也先土幹帶領部下來投降歸順,阿魯臺又一次遠遁,但是朱棣帶兵深入漠北,找到阿魯臺部,消滅其主力。大勝而歸。

    最後一次北征,也是朱棣生命的終點。這次出征他已經騎不上馬,仍然咬牙堅持,在漠北幾個月時間硬是找不到藏起來的阿魯臺,在迴歸途中,朱棣病重去世。

    五次北征,朱棣彰顯了永樂年間大明強盛的國力,顯示了明朝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同時將蒙古大軍打的東躲西藏,短時間內再也不敢和明朝對抗,為明朝接下來幾十年的發展贏得了安定。

  • 5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在後世對朱棣評價時卻並沒有過多的苛責他的“篡位之舉”,而是稱讚其為“永樂大帝”,主流意見認為他留給後世四大功績——遷都北京、《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和對外用兵(南征安南和五徵蒙古),其中尤其以最後一條最為人稱道,很多時候華人在評判一個帝王是否偉大時,總喜歡用文治武功來衡量,對於很多帝王來說,文治容易實現,而武功則是可遇而不可求。

    朱棣

    那麼明成祖朱棣的“武功”究竟如何呢?他五徵蒙古究竟取得了什麼樣的戰果?本文將攫取一些史料來向大家展示朱棣的所謂“武功”。

    一徵蒙古,戰果尷尬

    朱棣第一次親征蒙古是在他登基之後的第八個年頭。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萬大軍出征蒙古,準備進一步蕩平退居草原的蒙古人。但是,這次出征的動機似乎不沒有那麼強烈,因為從二月到五月份的三個月裡,明朝大軍幾乎沒有遇到蒙古軍隊。

    蒙古騎兵

    五月八日,終於小有斬獲,一位都指揮使“獲虜一人”,五月九日再獲“胡寇數人及羊馬輜重”,這實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收穫了。然而,在之後的一個月裡,連這樣的收穫都沒有,朱棣和大軍所能做的便是狩獵賞景。最終,歷時五個月的第一次遠征蒙古也只是取得了數次類似的結果而告終。

    二徵蒙古,斃敵數百

    永樂十二年,朱棣又開始了對蒙古的第二次遠征,相比於第一次的“尷尬”,第二次親征蒙古可以說是取得了不小的戰果。據《太宗實錄》記載,在第二次出征中,明朝大軍在朱棣的率領之下“斃賊數百人”。

    戰果不能算小,但是如果看看雙方的兵力對比,你會發現這個戰果其實也很一般,因為雙方的兵力對比是“五十萬之眾”對“三萬餘人”,當然朱棣率領的是“五十萬之眾”。

    三徵蒙古,敵酋遠遁

    永樂二十年,朱棣率領三十萬大軍第三次親征蒙古,而這一次的矛頭直指韃靼部,結果,還沒等朱棣進入蒙古,韃靼部就在首領阿魯臺的率領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他的三十萬大軍撲了個空,“醜虜阿魯臺聞風震懾,棄輜重牛羊馬駝逃命遠遁”,而最終取得的戰果是“殺首賊數十人”。

    明朝疆域

    第三次遠征無論從實際戰果還是從實力對比來看,可以說是相當失敗的,畢竟三十萬大軍消耗的糧餉和人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沒有對韃靼部形成任何有意義的殺傷。

    四徵蒙古,再次撲空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親征蒙古,而這一次的戰鬥過程與第三次如出一轍,等朱棣大軍深入蒙古草原是,阿魯臺早就避之遠去,明朝大軍“如入無人之境”,所以更談不上什麼戰果了。

    五徵蒙古,命喪歸途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連續三年出征蒙古,而這也是他第五次、最後一次出征蒙古,而這一次出征依然還是空手而回。明軍進入蒙古之後“彌望荒塵野草,虜隻影不見,車轍馬跡皆漫滅,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與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朱棣命“英國公張輔等分索山谷,週迴三百餘里,無一人一騎之跡”。

    無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師回朝,然而朱棣卻沒能等到回朝的這一天,當明軍行進到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時,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終在此駕崩。

    縱觀朱棣的五次親征蒙古,除了第二次親征時取得了“斃敵數百”的戰果之外,其餘幾次都收效甚微,尤其是最後三次,蒙古人已經深諳明軍的軍事行動習慣,知道明軍不可能長久深入蒙古腹地,時間久了必定會班師回朝,所以蒙古人便和明軍玩起了捉迷藏,使得數十萬明軍都無功而返。

    朱棣五次北征蒙古

    朱棣五徵蒙古是一盤大棋,而不僅僅是為了對付其實已經無力危害明朝的蒙古實力,而是為了整合明朝內部朝局,為削藩做進一步鋪墊而已。

  • 6 # 大明錦衣衛士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親征蒙古,是俱有重大意義的軍事行動,最主要的是政治影響,五徵漠北有不少人認為成效不大,是過於吹捧了,是這樣子嗎?還原真實的歷史,這個認識是錯誤的。

    永樂北伐取得了翰難河戰役,忽蘭忽失溫戰役的重大勝利,這兩次北征無論從政治還是軍事意義上都是巨大的,是朱棣五徵漠北最閃耀的戰役,其中特別是忽蘭忽失溫戰役,是最為經典的戰役,這兩次北伐戰果是讓蒙古的瓦剌韃靼稱臣納貢,五徵漠北帶來的成效是,分封眾建了幾乎全蒙古的部落,一舉奠定了明朝宗主國的地位,但是不徹底,朱棣也在第五次北征回途之中去逝了,真可謂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星隕五丈原,明成祖五徵漠北,日落榆木川!

    永樂親征可是首當其先,衝鋒陷陣親手掄刀殺敵,這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所沒有的,也就是說朱棣在漢人皇帝之中是絕無僅有的存在,明成祖北御蒙古,他所制定的眾封多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閹割了蒙古雄風,就是能雄,也風起不來,撐不多久就會軟化下去了!

    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把瓦剌馬哈木,韃靼的阿魯臺都打的落花流水,特別是阿魯臺最是狼狽不堪,他早以習慣了逃亡之路!永樂之後,宣德皇帝以四夷來者不拒,何必招撫的心態,實行戰略大收縮,政治軍事上失去了主動性,內遷奴兒干都司,放棄交趾,召回西域或中亞使團等,坐視蒙古統一不理,為土木之變埋下了禍根!

    明成祖五徵漠北的成就該如何去評價,綜合來看:永樂北伐是在政治上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軍事行動,朱棣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但遺憾的是蒙古問題並沒有實質解決。朱棣在二十二年,是一位積極進取的皇帝,他東掌女真,西握吐番,南統交趾,北御蒙古,中主華夏,文治武功之盛在歷史上是少有的,他遷都北京,北御蒙古,真實的意願不是守國門,而是統御四夷,明成祖雖然沒有解決蒙古問題,但他遷都北京,建立了華夷秩序,促進了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一直禁止屠宰牛,為什麼牛的數量沒有爆發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