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沙
-
2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這個可以從需求的層面找到答案。
從家畜族群和來看,養豬的目的是為了吃肉,而養雞不只能吃肉,還能吃雞蛋,對比而言,養牛的話,對農民來說只有一種作用,那就是耕田。
古代農民的土地少得可憐(如果多的話就成了地主而不是農民了),所以通常有一頭牛就夠用了,因為在古代耕牛是農業生產的“主力”,不得隨意宰殺,如果一頭牛因病或災禍死了,必須向官府申報,手續繁瑣不說,牛角、牛筋甚至牛骨頭都得“歸公”,因為這些都是“軍用物資”,這種傳統從秦朝開始,一直到1972年才逐漸取消。
對古代帝王來說,農耕社會一切以農業生產為先,而牛作為農田的生力軍,地位超然,農民養一頭牛需要付出很多勞動,因為牛體型巨大,而且能吃,養一頭牛且不說牛舍,僅只是草料就得花很大時間和精力去張羅,一旦牛有個生老病死,官府還會來說事兒,所以農民養牛的積極性不高,通常養一頭牛就足矣。
至於地主,更是不會算糊塗賬,一頭牛能幹活就行了,絕不會養第二頭,而農民,一頭牛已經夠折騰的了,所以也就呵呵了吧o(* ̄︶ ̄*)o
-
3 # 講點歷史小八卦
提這個問題的人,肯定不知道牛的生長習性,一頭牛從牛犢到成年,有近兩年的生長週期,牛也是十月懷胎,每次只能產一胎。也就是一頭牛的生長繁殖週期需要將近三年,再加上生病等情況,這樣漫長的生長週期,即使是大量飼養,農耕時代也不會出現牛數量爆增現象。
而農戶大量飼養牛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一頭小牛犢一般200斤左右,如果是現在,要近五千塊一頭,價格不菲,一頭牛一天要吃掉體重15%的草料,即使是一頭小牛一天的草量也要四十多斤,一頭成年牛體重1000斤左右,則需要草料150斤。
中國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在這種氣候條件下,野生草本植物生長期短,枯草期較長,不利於食草動物的飼養。所以養牛存在著巨大的飼養成本,歷代牛是農家的寶貴財富,作為畜力耕地使用,家裡只用一頭牛就夠了。甚至窮的人家牛都養不起。
相比之下,一頭小豬仔只有二十斤左右,一胎可以生四頭甚至更多,又是雜食性動物,餵養成本低,大半年就能出欄。而且最重要的,豬全身都是寶,農耕時代沒有化肥,要保證土地連續耕作必須有優質肥料。豬在提供肥料方面,較其他家畜不但數量多而且肥效高。
所以古代養牛是為了吃肉的商家,少之又少。農戶單純為耕地,只會少量放養,耕牛老了或者病了,得到官府許可以後宰殺。只有草原地區有大量牧草供應,養殖成本比較低,回民等少數民族,因吃肉的種類有限,才會養牛吃肉。
-
4 # 炒米視角
我是炒米,我來回答。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大集體分戶的時候,有個老頭抽籤抽到了一頭耕牛,笑開了花;有個年輕人抽到了一臺拖拉機,卻泣不成聲。
全生產隊周邊四五個組,每年春耕翻地,耕牛預約排得最滿。請他去耕地的,都得帶上煙和酒,耕地當天,還得好吃好喝伺候著,走的時候從掃把上折根竹枝剔著牙,拿眼瞟著主人家包多大的紅包。
但是老頭並不知道,這是傳統耕牛時代的最後的輝煌。
其實拖拉機比耕牛的效率要高得多,而且不但春耕的時候用得著,收割、脫粒的時候也用得著。但是那個時候柴油需要票,買柴油花的不只是油錢,透過其他渠道獲得油票也還需要錢。抽到一臺拖拉機,就相當於抽了一臺燒錢的祖宗。
那個時候路也不好,大集體的時候集中耕地,拖拉機是個香餑餑,一臺拖拉機頂幾十個勞力,但是地分戶承包之後,拖拉機的優勢明顯就被耕牛比下去了。拖拉機最後不得不裝個翻鬥,到磚廠幫著拉磚討生活。
養牛的老頭著實過了幾年滋潤的生活,但是很快村裡有幾個年輕人也開始琢磨著養牛。
一下子村裡有了十幾頭牛,但是村裡的地就那麼多,請老頭去耕地的自然就少了,所以弄得老頭整天罵東罵西。而那些年輕人也不得以趕著牛到外村去尋找活計,但很顯然外村也不缺牛。
於是幾個年輕人狠狠心就宰了一頭牛打算賣肉收回成本。結果肉有人願意吃,但是賬都欠著,最長的兩斤牛肉欠了三五年,因為那時候人的確拿不出錢來,村裡最有錢的不是殺豬的,而是賣豆腐的,那會兒買塊豆腐就算請客了,村裡十天半個月都殺不了一頭豬。
所以很快村裡的養牛規模,逐漸就變成了只剩兩三頭的格局,這樣保持了一個基本平衡。
大家都勉強能夠過得去,老頭也不會撐死,態度也客氣多了。而那些當初跟風養牛的連續拉了好多年的饑荒,嚇得再也不敢養牛了。
但是到了90年代初,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一些老人在家種地,顯然力氣也不如年輕人。拖拉機耕種很快就回歸了,因為這個時候柴油放開了,買柴油不需要票了。一頭牛要耕一天的地,拖拉機兩個小時就幹完了,幹得快人家也不留在家裡吃飯,省下招待費,算到工錢裡跟請耕牛誤差不了多少。
所以當開春,再也沒有人去請老頭去耕地的時候,老頭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老頭的牛老死之後,他也沒有再繼續養牛。而村裡竟然再也沒有看到養牛的了。
過去的不單單是老頭的養牛的時代,也是傳統2000多年耕牛時代的結束。
直到幾十年後,有城裡人專門跑到村裡圈了一塊地種玉米、高粱,養奶牛。村裡才有再次見到了牛,但早已經不是當初的那種水牛。
而在古代,被列為戰略物資的耕牛,無論官方如何保護,也不會出現爆發式增長的現象。
這是因為傳統2000多年,農村經濟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耕牛一直都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生產資料。從戰國時期,華人開始重視耕牛,立法禁止屠宰耕牛。
但如果耕牛隻是提供農業生產勞力,它是會受到嚴格的生產力水平制約的。在沒有形成規模的肉、奶供給市場之前,像水滸中那種大塊吃牛肉,也就成了偶然消費,並不能擴大養牛的規模。
-
5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古代的確一直禁止殺牛,但是牛這種動物不好養啊,所以指望牛自己把數量搞上去不現實。更重要的是,對農耕民族來說,大規模飼養根本就不需要,一戶一頭牛就足夠了,甚至有的佃戶連牛也沒有。但如果養牛這事放到遊牧民族,那數量蹭蹭的上去是沒問題的。
牛這玩意,一般一胎就一個,然後牛犢長大還得兩年左右,這速度對農耕民族來說不太友好。因為以前的人需要牛是來幹活的,而不是為了吃肉。再加上牛的食量還大,放到窮苦人家裡,那還養不起呢。所以在古代,農耕民族是不會大規模飼養牛的,一是不需要,二是小規模飼養那數量也夠。
不過牛的數量不爆發增長那是在農耕民族,如果是遊牧民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一句詩是“風吹草低見牛羊”,從這句話就能知道,只要給遊牧部落時間和草原,那幾萬甚至幾十萬頭牛也能給你整出來。
所以啊,牛的數量在古代沒有爆發式增長,那是因為對農耕民族來說不需要,而如果放到遊牧民族那裡,只要風調雨順,那牛的數量能讓你一眼望不到邊,只不過遊牧民族自己的歷史記錄的不好而已。
-
6 # 我我卿卿
古代統治者確實是禁止隨便屠宰牛。
《禮記·王制》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漢律·九章》載:“不得屠殺少齒,違者棄市。”什麼是棄市?就是在鬧市殺頭。
《唐律疏議·卷第十五》載:“官私馬牛,為用處重,牛為耕稼之本,馬即致遠供軍,故殺者徒一年半。”
《唐律疏議·卷第十五》載:“官私馬牛,為用處重,牛為耕稼之本,馬即致遠供軍,故殺者徒一年半。”
包拯在任的時候,曾經有人報案說自己的牛鼻子被人割掉了。包拯就報案者說,你把牛殺了,小偷就出現了。
被盜者把牛殺了,割牛鼻的人真的就來報案了,因為殺牛在宋朝是違法的。
很多朝代,牛存欄數量在官府都有備案,除非在牛年老體衰,不能再耕作的情況下,牛才能被宰殺,而且還要官府提出申請。
政府保護牛的力度為什麼這麼大?
因為牛是生產工具,是耕地主力軍,中國作為農耕社會,沒有了牛,糧食就會減產,國家就會亂。
牛’皮堅硬,能製作成盔甲,牛筋而也有用處,能製作弓弦,屬於戰略物資。所以歷朝歷代都把牛當做一級保護動物,不讓人私自屠宰。
主人將牛殺了之後,牛肉歸主人,牛皮、牛筋還要上交政府。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政府如此重視,耕牛數量怎麼沒有激增呢?
一、養牛投入很大
一頭成年牛每天吃15公斤青草,一頭小牛每天吃10公斤青草。冬季到來前,還要提前為它儲存青草,三個月的漫長冬天,消耗的青草也非常可觀。而且農村的朋友都知道,牛不能光吃青草,還要給它加少許糧食;這就是說養牛成本很高。
二、養牛收益很小
投入這麼大,不讓隨便宰殺,只能用於種地;而農民耕地有限,只能需要多少牛,養多少牛,多養牛就意味著多賠錢。
農民都是逐利的,農民經濟實力有限,遇到災荒年,食不果腹,就更養不起了。農民沒有養牛的動力,就適可而止,數量夠自己耕地用就可以了,沒有主觀能動性。
三、防病治病水平低
古代雖然也有獸醫,但是醫學不發達,沒有抗生素也沒有疫苗,人患病還無藥可醫,牛患病就更沒有辦法治療。因為養牛成本高,除了種地不能獲利,牛生病之後,大家巴不得它死,即使能治也不會投入。
這樣一來,牛的數量總是基本維持在剛好可以用來耕地這個水平,不會激增。
-
7 # 神往桃源
禁止屠宰牛的是印度。在中國,牛可沒那麼好的運氣,還不都是老得幹不動了就被拉去屠宰?唐朝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煮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可見在古代牛肉就被當作酒餚了。
-
8 # 朝暮九歌
古代禁止屠宰牛很好理解,耕牛作為極為重要的勞動力,在農耕為主的古代是具有高價值的。
但一味的放任牛自然死亡,明顯也不符合人們日常需求。所以古代政府一般只是禁止私自宰殺牛,關鍵不在於宰殺,而在於“私自”。也就是說宰殺牛是可以的,前提要向官府報備,且有合理的理由,萬不能因為你家兒子娶老婆或者嫁女兒宰牛這種理由。
然後再說說為什麼牛的數量沒有爆發增長,這點就是和經濟學有關了。牛數量上去了,滿足了一定耕作需求後,自然會多出很多牛,相應的宰殺量就變大了,人們更容易獲得牛肉的情況下,牛的產量也會降低,之後牛的價格會漲,人們開始不捨得宰殺,牛肉又會漲價。
題外話:古代很多時候,官府不會特地管控這塊,倒是宰殺牛產生的一些副產品:牛筋、牛角、牛皮這些會被官府收取,因為這類物品是製造武器盔甲的重要原材料。
牛畢竟不是那種容易氾濫的物種,所以任何時代數量都不會失去平衡的。
-
9 # 劉高峰建築木方廠家直
牛在古代作為最重要的生產勞動力,地位不是一般的高,而且在宰殺前還要去有關部門申報,在我們解放後還有一段時間不能宰殺耕地的牛的,一直到1972年才放開,要說牛這麼被保護,還沒有爆發增長,可以看看我們國家特級保護動物大熊貓,大熊貓保護了這麼些年,還不用幹活也沒有爆發增長到哪裡去,生育率決定一切,豬一窩能下十幾個宰,牛一次能下一個崽,很少有倆個的,牛一生能有幾個後代,牛以前作為主要耕地生產力,沒日沒夜得幹活,還要他爆發增長有點強人所難吧再說野生的牛,在古代就會獵殺,人養的牛都是幹活的,就算跑到野外也不過是食草動物沒有基本的自保能力,能爆發增長到哪裡去,要是能爆發增長還需要一直被各個朝代保護嗎?
-
10 # 仰天大笑裝逼去
你肯定沒見過一頭牛需要吃多少料,牛在生產能力低下的時代那是非常金貴的,耕地一頭就夠了,多上兩頭家裡有多少人得餓死?
-
11 # 老周說三農
古代一直禁止屠宰牛,為什麼牛的數量沒有爆發增長?
是的,牛是農村役力,我保證農田役力,歷朝歷代一直禁止屠宰牛,有的小說寫大碗喝酒,大塊吃牛肉,那是假的,牛那個屠宰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才允許屠宰牛的,過去吃牛肉是屠宰喪失勞動力的老弱病殘牛,還必須由領導機構批准,不是隨便就可以屠宰牛吃牛肉的。那麼為什麼牛的數量沒有爆發增長?
1、牛病危害:牛瘟、炭疽病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牛瘟從1876年由國外傳入,是危害很嚴重的疫病,對養牛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有資料說明,1931—1940年,貴州省西部、南部35個縣暴發牛瘟,死牛19.7萬頭,牛瘟成為農家養牛的大害,每發生一次,流行幾個月,造成很大損失。解放後加強了預防接種,經過綜合防制,1956年消滅了牛瘟,以後再沒有牛瘟發生。1978年前仍然將牛瘟病例為一號病,1978年後降為6號病。牛的疫病也比較多,牛瘟、炭疽病、牛出敗、牛氣腫疽等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古代的醫療水平又差,縣獸防機構是空白,只有民間獸醫,而民間獸醫往往以地方獸醫世家或者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以走鄉串寨的方式行醫,家畜發病只有等死,疫病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家畜處在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中,因此,牛的數量沒有爆發增長,能夠穩定增加就不錯了,就謝天謝地了。
2、牛的繁殖速度緩慢,一般初配年齡黃牛為2—2.5歲,基本是三年產兩胎,每胎就一個牛犢,很少有雙胞胎的,發展緩慢。牛一般可以繁殖的年齡6歲,一生就是4—5年可以產犢,也就是能夠產3—4胎。
3、本地牛個體小,產肉量,外華人曾經說,“遠看是條狗,近看是頭牛,一根扁擔挑兩頭”,說明國內本地牛個體太小,而且產肉量特低,沒有經過育肥的牛產肉就是35%左右,一百公斤體重產淨肉35公斤左右。
4、飼養管理水平低,農村養牛“夏壯、秋肥、冬瘦、春死亡”現象普遍存在,農村耕牛在冬季天寒地凍時轉為圈養,飼養管理極其粗放,僅喂些未經處理且貯藏不當的農作物秸稈,到了春季有的耕牛骨瘦如柴,這時面臨春耕大忙季節,許多瘦牛就會在春季死亡,也叫倒冬。
-
12 # 瘋狗的輕武
按照良性草場迴圈來說,一公頃草場能養五頭牛,然後呢?耕地呢?
養牛用來耕地是因為耕地種糧食帶來的土地食物產出價效比遠遠高於直接吃牛,所以沒人會有事兒沒事兒養一群牛,因為壓根沒那麼多土地去讓牛啃。所以過剩的牛當然得宰了吃啊。
而且不是禁宰耕牛,是禁止私宰,需要官府批覆而已。多餘的耕牛,尤其是牛犢該吃還是要吃
-
13 # 山麥山稻
牛在古代是生產工具,食用價值不大,每家有一至兩頭牛基本能滿足生產需要,再多就多餘了。
-
14 # 直率聽風解說
古代牛,屬於一種工具,就像現在的油一樣,需要一直燃燒,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被吃的牛,一般吃上牛都是犯法的啊
-
15 # 知音那裡
那是因為牛和人一樣一次生一到兩個人有時還生三個四個的牛肉可以吃人 肉誰敢吃呀
-
16 # 吟嘯徐行34
就是因為不能屠宰耕牛,所以導致牛的數量上不去。滿足耕地需要後,就沒人願意多養牛了。
-
17 # 初生的朝陽
大牲口很難養殖,除非在草原牧區。
現在養殖牛馬驢的也不多,因為個體養殖戶太累了,累死累活一年還不如養點羊,養點雞鴨鵝。而且萬一發病治不好,損失是巨大的,幾乎就是血本無歸。
現代都這樣,古代勞動人民那麼窮,那麼累,怎麼有精力養那麼多牛?再加上天災人禍,還爆發式增長,不滅絕就不錯了。
-
18 # 想當公務員
古代的牛並不是成群的養,都是個別家裡有一頭牛就算不錯了,形成不了種群繁殖,而且就算是種群繁殖,那麼大的動物生育週期太長,吃的很多,也限制了它的數量。就像非洲大象,即使有種群也不至於氾濫成災吧?
-
19 # 丙潤老師
古代人對於牛是有著特殊且複雜的情感的,人人都希望有一頭牛,可是人人也只希望有一頭牛。
不明白這句話是不是,如果你能讀懂這句話,你就能夠理解古代一直禁止屠宰牛,可為什麼牛的數量沒有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
第1點,古代的牛是要工作的。
如果在農村生活的小夥伴一定有這樣的經歷,自己家養了幾隻老母雞,老母雞開始下蛋了,一天能下一個蛋,非常開心,我可以頓頓都吃蛋炒飯韭菜炒雞蛋,只要我想吃,我可以變著花樣的吃。
但突然有一天老母雞不下蛋呢,它開始趴窩了,在自己的窩裡面一直不動彈,而這個時候還想吃雞蛋怎麼辦呢?
很簡單啊,我只需要給這隻老母雞踹上一腳,讓它跑到一邊去,然後把他窩裡面所有的雞蛋全部拿走,第2天的時候老母雞就會繼續下蛋。
一般情況下,老母雞的窩裡面只有達到數量足夠多的雞蛋的時候,老母雞才會不下蛋,然後開始孵化小雞。
但是非常抱歉,我現在不需要老母雞孵化小雞,所以老母雞就絕對不允許趴窩。
如果我們把老母雞當做員工,老母雞下的蛋當做員工的工作量,那麼就可以這樣理解,老母雞是需要工作的,所以老母雞不能趴窩。
同樣的道理我們把這一套邏輯運用在牛的身上,牛是需要工作的,所以牛就不能生小牛。
在古代,如果普通人家家裡面突然多了一頭牛,肯定是非常開心的,古代的牛就相當於現在的收割機拖拉機和聯合機。
簡而言之就相當於大型的機械啊,可以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然後還能夠提高產量,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地位。
但是如果自己家裡的這頭牛是公牛還好說,公牛就不存在著生小牛的問題了,但如果是母牛呢,他如果要生小牛呢,這個問題無法被避免。
當然我知道大家想的是什麼,母牛生出小牛來,把小牛賣掉也能賺錢。
但你要考慮一個性價比的問題,還需要考慮母牛在生小牛的時候中間的損耗問題,這些問題咱們一會再說,我們先舉一個極端案例。
地裡面還有20畝地呢,還需要抓緊時間把地裡的草給除一下,還需要抓緊時間去勞作。
你在這生小牛可以嗎?你也不問問我們這些農民答不答應,當然是不答應的了,二話不說就得阻止母牛生小牛。
至於怎樣阻止母牛生小牛,這中間的過程實在是太複雜了,還觸及到專業的生物學知識,我說了之後估計也過不了稽核,所以咱們就暫且不講了,大家能夠理解就可以。
既然都講到這裡了,咱們再順便講一下母牛它一般能夠生幾輪,一隻母牛原則上來說能夠有多少後代。
一般情況下吃飽喝足,一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母牛,原則上能夠活到20歲左右。
可是在古代的時候,母牛還真活不了那麼長時間,因為那個時候需要長期勞作,沒日沒夜地奔波,年齡大了之後也需要幹粗活、重活,能夠活到17歲或者活到16歲,就算是謝天謝地了。
而按照母牛的繁殖週期來看,一般在40周左右就能夠生下一頭小牛,在母牛出生一年之後基本就成熟了。
所以按照這個節奏,一頭母牛一輩子如果一直生小牛的話,最起碼能夠生出10頭小牛左右。
所以如果我們按照指數資料來計算,一頭母牛能生10頭這10頭,下一輪就能生100頭,這100頭,下一輪就能夠生1000頭,1000頭下一輪就需要就能生1萬頭。
所以只需要5輪也就是50年左右,一頭母牛就能變成1萬頭母牛,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古代的老百姓,他願意讓牛生小牛嗎?
第2點,母牛生牛的時候所遇到的困難。
其實最重要的困難就是這個母牛能不能把牛生出來,這是重中之重的問題,也是很少有人去主觀考慮的。
大家可能沒有見過母牛生牛的場景,我親眼見過一次,給我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以至於現在偶爾做個夢都能夢到。
那個時候是我小學四年級一頭母牛在生小牛的時候,周邊站著將近有20多個村民,其中有5個村民忙前忙後,他們甚至在旁邊烤起了火把。
要注意烤起的火把可不是說趁著小牛的肉還嫩,抓緊時間烤掉,而是這個時候天氣冷,需要給小牛提供一個溫暖的環境。
但是因為剛生下小牛來這個小牛犢子又不能四處亂跑,也不能把它帶到其他地方去,就只能就地取火。
當時養牛的那戶人家連動都不敢動,整個人異常緊張,等了差不多有三四個小時,才長呼一口氣說,總算是成功了,這個小牛犢子能活下去了。
我不知道評判小牛犢子活下去的機率是或者依據是什麼,但是這戶家裡面的母牛曾經生過5只小牛,但這5只小牛當中只有兩隻小牛活下來了,剩下的三隻小牛都沒有活下來。
當然依託於現在的高科技手段盡最大可能提高生育率以及繁殖率是沒問題的,可是對於古代或者對於沒有如此多高科技的鄉下農村,多少有點難為情了。
而且那會人家還跟我說過,這個母牛在生小牛犢子的時候飯量大得驚人,每天我連工作都不能去忙,只能不斷地去給他找各種吃的,而且也特別挑食。
實際情況是母牛在生小牛的這一段時間裡面,它的飯量是非常大的,一頭母牛甚至能頂得上兩頭公牛的飯量,當然有點小誇張了,但是大體上差不了多少。
這也就意味著古代如果一戶人家突然養了一頭母牛,這個母牛剛好還懷孕了,準備生小牛,家裡沒有足夠多的人手,或者沒有足夠多的糧草,連這頭母牛都養不活。
第3點,母牛的數量比較少。
這一點其實就有點小自私了,舉個簡單例子,古代人為什麼養牛?是為了當寵物嗎?
養貓他還能捉老鼠,那養牛呢?當然是為了耕地,可如果一頭母牛平日裡動不動就懷個孕,或者動不動就有點其他的事,那麼還能夠讓農戶們開心嗎?
當然不開心,所以對於這些農戶們而言,找到公牛比找到母牛更具備意義,同時一些商家也掌握了其中的秘密。
就算真的生出小牛犢子來,也需要耗費大量的糧食,極有可能還會耽擱第2年的耕種,整體來看是得不償失的一件事情。
第4點,古代真的是一直在禁止屠宰牛。
我們在看水滸傳的時候,那些江湖大俠動不動就說小二來兩斤牛肉,他們為什麼吃牛肉呢?
其實這也是水滸傳當中故意設計的一個環境,試想一下,當這些人都隨隨便便地開始吃牛肉的時候,必然而然是在反抗,朝廷也必然而然能夠突出這部小說的主旨,更能夠讓讀者便於理解。
我們以明清時期為例,如果隨意屠宰一頭牛,就極有可能會被髮配到千里之外,這種痛苦是常人難以理解和忍受的。
但是沒有辦法,因為牛在古代老百姓的心目當中地位是極高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夠屠宰牛肉。
那如果這隻牛因為某些疾病原因去世了呢?要在符合流程的情況之下,還是有一定機率可以屠宰牛肉的,但前提是這個牛已經明顯喪失了勞動能力。
其實在數千年前人類就已經馴化了牛,而人類馴化牛是有著其重要意義的,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進一步大步地邁入農耕文明。
在農耕文明當中,如果沒有牛,就相當於現在農業當中沒有了拖拉機,沒有了聯合收割機,我們需要種出糧食來,可能要承擔10倍百倍的經歷。
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言,將會面對極其嚴峻的挑戰,除此之外牛作為一種特殊的物種,既可以耕種也可以用來騎行。
因為有了牛的存在,也慢慢地有了一些農業工具,這些農業工具將大力度提升人類的生產生活效率。
當然咱們也不得不承認,除了牛之外還有很多的動物,比如驢和騾子,驢唇不對馬嘴就是這麼說出來的。
但是這些動物相對於牛而言功能終究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農耕文明方面雖然各有各的優勢,但是在農耕文明當中,牛的地位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再結合多方原因,雖然歷朝歷代都禁止屠殺牛,可是遇到了大災大荒之年,牛的數量也會急速降低,遇到了戰亂之年也是同理。
而在盛世雖然牛的數量有所增加,可是增加的數量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可觀。
-
20 # 四川達州人
牛的生長繁殖是受限制的。
比如說,水牛一般壽命20年,母牛3歲左右成熟,但懷孕要300天,間隔2年以上才能再生育,所以,普通母水牛一生也就生育三四胎而已。
而且,一個家庭的牛,需要大量地使用畜力,導致繁衍能力更差。
回覆列表
很簡單,獸力需要是有限的。
正常來說,大戶農民每家有1頭牛就足夠了。
因為養牛並不容易,牛的生長較慢,也比較能吃。
同時,因為華人沒有喝牛奶的習慣,所以耕地的很多都是公牛。
公牛的脾氣暴躁,很容易傷人,所以很多還要閹割。
其實我們不要說那麼多,就看一條。
今天養牛如果不是奶牛,其實並不怎麼賺錢。
大家都知道,養雞速度很快,今天喂飼料,可以養45天雞,60天雞和75天雞。
養雞的週期很短,沒多久就可以將肉雞賣掉,賺上一筆。
那麼養豬的呢?
大家都聽過以前有種豬飼料,叫做百日肥,說養豬白天就可以殺。
其實100天誇張了一些,現代化生豬出欄時間一般為6-7個月, 宰殺重量大約在95-110公斤。6到7個月,也就是180天到210天,半年左右。
而宰殺重量100公斤左右,這個豬還算是比較賺錢的。
自然,古代沒有今天這種養殖技術,但比較週期還是短的。
那麼,大家知道今天養牛要多久?
中國的牧區,牛犢是4到6個月斷奶,要養到第2年,也就是牛犢1.5蘇以後,才能出欄。
但是,這樣宰殺不合算,一般還要再養半年,到牛2歲時候才能屠殺。
那麼,養牛的週期等於是養豬的4倍。
雖然牛的豬肉率較高,但時間太長,沒有養豬合算。
所以,古代養牛是為了吃肉的商家,少之又少。
一般只有兩種,第一是耕牛老了或者病了,得到官府許可以後宰殺。
第二是回民等少數民族,因吃肉的種類有限,才會養牛吃肉。
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養肉牛,最多養一頭耕牛用於耕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