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二師兄呀
-
2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題主呀!這麼回答您吧!!在吐蕃的歷史上,如果祿東贊和他兒子們所在的噶爾家族,自稱為權臣第二,沒有任何家族敢稱第一。
作為一個出過5任大相的世家豪門,噶爾家族的權利巔峰自祿東贊(噶爾·東贊宇松)而起。
他去世後,其二子贊悉若(噶爾·贊聶多布)、論欽陵(噶爾·欽陵贊卓)相繼擔任大相,掌控朝政長達五十年(649~698年)。
要知道,藏史學界公認的吐蕃王朝一共才就224年,噶爾家族自己就掄了將近四分之一。
所以,有的學者乾脆將噶爾家族掌權的歷史時期,稱之為“噶爾政權時期”或“噶爾專國時期”。
一、文治武功集於一身的祿東贊祿東贊作為松贊干布最重要的大臣,在吐蕃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制、外交等方面,都做出重要的貢獻。
甚至,在出使唐朝的過程中,李世民也發現他的才能,一度想以公主許婚的方式留下他。
《論公神道碑》記載:“時戎王遣相東贊來迎,不忒其儀,不愆[qiān]於素,召見顧問,進退合旨。詔以琅琊公主外孫女妻之。東贊自陳以本國有妻,又以贊普未謁公主,陪臣不敢先受殊寵。太宗嘉之,又奇其對,撫以厚恩,遂有歸化之心。”
不過,即便此時祿東贊風頭甚勁,但松贊干布尚在,他也不過只是帳下之臣。
如果不是松贊干布英年早逝,祿東贊也迎不來權臣歲月。
公元649年,松贊干布逝世,其子貢日貢贊先於父親亡故,其孫芒松芒贊於繼位。
當時,芒松芒贊尚在襁褓之中,自然不能處理國事,整個國家的大權便落入祿東贊之手。
《舊唐書·吐蕃傳》載:“弄贊子早死,其孫繼立,復號贊普,時年幼,國事皆委祿東贊”。
祿東贊也確實沒辜負,松贊干布的託付。
他先是順利幫助吐蕃王室,完成了贊普權位的交接。
要知道,每到贊普交替之時,吐蕃國內幾乎都要亂上一陣子,但松贊干布身後的王位交接,卻出奇的順利。
這說明,祿東贊對國內的各大勢力,都擁有極高的控制能力。
而後,在其擔任大相的18年裡,他對吐蕃進行了一系列政策調整,完美繼承了松贊干布的帝國戰略,甚至有所延展。
祿東贊任內政治建樹太多,無法一一詳談,此處只簡單羅列一些史料證據。在內政方面:
藏文史料《大事記年》記載:“(唐永徽四年,653),大論東贊於“枯”定牛腿稅”。(吐蕃王朝牧業稅徵收的開始)
(永徽五年,654),大論東贊於蒙布賽拉宗集會,區分“桂”(軍戶)、“庸”(民戶),為大料集而始作戶口清查。”(吐蕃王朝第一次人口和經濟普查)
(永徽六年,655),大論東贊於“高爾地”寫定法律條文。
656年(唐高宗顯慶元年),大論東贊於“仄木”之瑪爾地方徵收牛腿稅。(瑪爾地方在今日喀則與阿里之間的西部邊境,阿里地區第一次徵收牧業稅)
在軍事方面:
祿東贊延續了松贊干布,“先取吐谷渾”的大戰略。
他透過一系列精巧的外交手段,成功的矇蔽了唐朝,導致唐高宗李治錯誤的將戰略資源,投入遙遠的遼東高句麗戰場。
而祿東贊則趁唐朝,東西不能兼顧之機,將吐蕃王朝的第一塊帝國拼板,收入囊中。
為達到併吞吐谷渾的國家戰略,(唐永徽三年,652)祿東贊首先征服了,鄰近的“洛沃”(今阿里地區)和“藏爾夏”(今後藏地區)兩個地方。
656年(唐高宗顯慶元年)十二月,“祿東贊揮兵一十二萬擊白蘭羌,苦戰三日,吐蕃初敗後勝,殺白蘭千餘人,屯軍境上以侵掠之。”《冊府元龜·外臣部·交侵》
白蘭羌位居今青海南部及四川西部一帶,為吐谷渾西南的屏障。
祿東贊對白蘭羌征伐,顯然是為進攻吐谷渾掃清障礙。
隨後兩年,祿東贊“屯軍境上以侵掠之”,正是為吐谷渾之徵做戰前準備。
從659年(顯慶四年)開始,祿東贊對吐谷渾展開了長達三年的攻伐。
一開始,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的軍隊,頂住了吐蕃的進攻,雙方互有勝敗。
直到龍朔三年(663),吐谷渾大臣素和貴投向了吐蕃,“盡道吐谷渾虛實”,諾曷缽才兵敗如山倒,逃入唐境。
而在此期間,為了迷惑唐朝,祿東贊分別於永徽五年(659)、顯慶二年(657)、顯慶三年(658),連續遣使入貢,併為吐蕃贊普求親。(《資治通鑑》卷二零零)
龍朔三年(663),諾曷缽與弘化公主率殘部逃奔涼州後,祿東贊一直留住在吐谷渾故地,招撫吐谷渾舊部,處理善後事宜。
至此,青藏高原大部處於吐蕃的統治下,再沒有政權可與其抗衡。
就在祿東贊縱橫捭闔期間,吐蕃王室也不是沒想跟他比劃一下。662(龍朔二年),藏文史料《贊普傳記》記載這樣一個變故:
“域宋(祿東贊)年髦,由樓美岱類贊繼任。不久,彼以心懷逆二見殺。其後,東贊重新出任(大相)”。
這段只有三句話的記述,寫了一段血淋淋的權利輪迴。
662年,祿東贊突然以年老為由離職,繼任大相是樓美岱類贊。
新任大相還沒坐穩位置,就因謀逆被殺。祿東贊復起,重新擔任大相,又幹了6年,直到頸部患病而死。
要知道,662年正是吐谷渾之戰的僵持期,祿東贊不但忙於督戰,還曾奔赴象雄(阿里地區)徵集軍資物品,以解戰爭之需。
哪裡有半點“年髦”的跡象?
此事極有可能是,吐蕃王室趁其長期不在拉薩,而發動的異位手段。可惜王室青睞的接班人選,根本無法撼動噶爾家族的根基。
等祿東贊緩過手來,新任大相便成了政治犧牲品,被人一刀兩斷。
以祿東讚的權勢,都沒想過謀朝篡位,別人想篡位,就是個冷笑話。藏文史料《大事記年》記載:(666年),“大論東贊自吐谷渾境還,於悉立山谷頸部患癰疽”。
同樣保存於敦煌的,另一本藏文史料《大事記年》裡記載:兔年(高宗乾封二年,667),大論東贊薨於“日布”。
同年五月,唐將蘇定方逝於隴右軍中,網文所寫“祿東贊與蘇定方作戰時死於軍中”,乃是謠傳。
祿東贊去世時,吐蕃贊普芒松芒贊至少已滿18歲,要是按照其祖父的標準,親政都5年多了。
可現在吐蕃王朝的大小政事,根本沒有他發言的餘地。
祿東贊倒是死了,可他的五個兒子,個個都是人中龍鳳。
尤其是長子贊悉若(噶爾·贊聶多布)和次子論欽陵(噶爾·欽陵贊卓)一文一武,早早都在老爸的鍛鍊下成了人傑。
《舊唐書·吐蕃傳》:“祿東贊有子五人,贊悉若、欽陵、贊婆、悉多幹、勃論。及東贊死,欽陵兄弟復專其國。”
尤其是次子論欽陵,確為吐蕃不世出的將才,縱橫沙場三十年,未嘗一敗。
祿東贊死後,贊悉若繼任大相,他與論欽陵一內一外,一文一武,密切配合。
在其擔任大相的18年裡,吐蕃併吞吐谷渾、降服甘南諸羌、染指安西四鎮、兵壓劍南節度。
《舊唐書·吐蕃傳》曾如此描述當時的盛況:“時吐蕃盡收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澎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公元685年(武太后垂拱元年),贊悉若死於噶爾家族的內訌,論欽陵接過了哥哥的槍,繼任為吐蕃大相。
《大事記年》對此事記載道:“大論贊聶與芒輾達乍布(二人是族親)相互殘殺,大論贊聶薨於“襄’之孫波河。”
13年後,公元698年(武周聖曆元年),吐蕃王室終於亮出了利爪。
《舊唐書·吐蕃傳》:“聖歷二年,其贊普器弩悉弄(赤都松贊)年漸長,乃與其大巨論巖等密圖之。時欽陵在外,贊普乃徉言將獵,召兵執欽陵親黨兩千餘人殺之。發使召欽陵、贊婆等,欽陵舉兵不受召,贊普自帥眾討之,欽陵未戰而潰,遂自殺,其親信左右同日自殺者百餘人。贊婆率所部千餘人及其兄子莽布支等來降。”
至此,噶爾家族長達五十年的弄權歲月,以家族莊園被王室血洗,軍神論欽陵自殺結束。
參考書目:《吐蕃大相祿東贊考》_李方桂;
《蕃唐噶爾(論氏)世家》_蘇晉仁;
《吐蕃名臣薛祿東贊及其子孫》_劉寶銀;
《噶爾世家對唐軍事戰略研究》_扎西當知;
《公元650—820年唐蕃關係述論》_馬大正;
《略論噶氏家族專權時期唐蕃之間的吐谷渾之爭》_安應民;
-
3 # 龍城豬立葉
《步輦圖》描繪了吐蕃王松贊干布派大相祿東贊為使臣,向唐太宗請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 唐對吐蕃贊普冊封制度的確立
B. 先進文明對周邊民族的向心力
C. 唐蕃互派使者維持兩個政權的友好關係
D. 透過和親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
祿東贊是吐蕃王朝早期最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曾擔任過大貢論之職。根據史籍記載,祿東贊為人“明毅嚴重”,當政期間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多有建樹。
-
4 # 哲忙1
絕對的權臣,不過好多人認為,祿東贊在松贊干布在位的時候就是重臣、甚至大相,這並不符合歷史。其實祿東贊真正成為吐蕃大相應該是在公元651年以後,也就是松贊干布殯天后。至於新.舊唐書中祿東贊不識字的記錄應該只是不識漢字。根據藏族歷史,他親自制定頒佈了許多法律條款。不識字絕對不可能。
回覆列表
答:以下是祿東贊個人成就
第一試:綾緞穿九曲明珠,即將一根柔軟的綾緞穿過明珠(有說漢玉)的九曲孔眼。比賽開始,由於吐蕃以外的使臣們有勢力,所以他們搶先取去,絞盡腦汁,怎奈幾挽也沒有穿過去。而聰慧的祿東贊坐在一棵大樹下想主意,偶苫發現一隻大螞蟻,於是他靈機一動,找來一根絲線,將絲線的一頭系在螞蟻的腰上,另踴頭則縫在綾緞上。在九曲孔眼的端頭抹上蜂蜜,把螞蟻放在另一邊,螞蟻聞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祿東贊吹氣的力量,便帶著絲線,順著彎曲的小孔,緩緩地從另一邊爬了出來,綾緞也就隨著絲線從九曲明珠中穿過。
第二試:辨認一百匹騍馬和一百匹馬駒的母子關係。比賽開始,但見各位婚使輪流辨認,有的按毛色區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提則以高矮相比,然而都弄錯了。最後輪到祿東讚了,得到馬伕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馬和馬駒分開關著,一天之中,只給馬駒投料,不給水喝。次日,當眾馬駒被放回馬群之中,它們口喝難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親吃奶,由此便輕而易舉地辨認出它們的母子關係。緊接著,唐太宗李世宗又出題讓指認百隻雛雞與百隻母雞的母子關係。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難住了,誰也指認不清。祿東贊便把雞珊趕到廣場上,撒了很多食料,母雞一見吃食,就“咯、咯、咯”地呼喚小雞來吃,只見大多數小雞跑到自己媽媽的頸下啄食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頑皮的小雞不聽呼喚,各自東奔西跑地去搶食,於是祿東贊學起鷂鷹“瞿就兒——瞿就兒——”的叫聲,雞娃聽見,信以為真,急忙鑽到了各自母親的翅膀下藏起來,母雞與雛雞的關係再被確認開來。
第三試:規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內喝完一百壇酒,吃完一百隻羊,還要把羊皮揉好。比賽開始,別的使者和隨從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棄得滿地又是毛,又是血;接著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還沒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裡還顧得上揉皮子。祿東贊則讓跟從的一百名騎士排成隊殺了羊,並順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塊小塊地吃肉,一面揉皮子,邊吃邊喝邊幹邊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們就把酒喝完了,肉吃淨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試:唐皇交給使臣們松木一百段,讓噶爾·東贊宇松分辨其根和梢。噶爾遂令人將木頭全部運到河邊,投入水中。木頭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樹梢那邊較輕卻浮在水面,木頭根梢顯而易見。
第五試:夜晚出入皇宮不迷路(也有說是辨認京師萬祥門內的門)。一天晚上,宮中突然擂響大鼓,皇帝傳召各路使者赴宮中商量事情。祿東贊想到初來乍到長安,路途不熟,為不致迷路,就在關鍵路段做了“田”字記號(也有說是塗上顏色)。到了皇宮以後,皇帝又叫他們立即回去,看誰不走錯路回到自己的住處。結果,祿東贊憑著自己事先做好的記號,再次地取得了勝利。
第六試:辨認公主。這天唐太宗李世民及諸部大臣來到殿前親自主試。但見衣著華麗、相貌彷彿的300名(也有說500名或2500名)宮女,分左右兩隊依次從宮中排開,宛如300天仙從空中飄來,輕盈、瀟灑、俊美,看的人眼花繚亂。其他使者都沒有主意,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惟獨祿東贊因為事先得到了曾經服侍過公主的漢族老大娘的指教,知道了她的容貌身體特徵:體態娟麗窈窕,膚色白皙,雙眸炯炯有神,性格堅毅而溫柔,右頰有骰子點紋,左頰有一蓮花紋,額間有黃丹圓圈,牙齒潔白細密,口生青蓮馨味,頸部有一個痣。祿東贊反覆辨認,最後終於在左邊排行中的第6位認出了公主。(參見薩迦·索南堅贊著,陳慶英等譯《王統世系明鑑》81—87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世達賴喇嘛著,郭和卿譯《西藏王統記》31—33頁,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藏族文學史》29-30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婚試完畢,唐太宗非常高興,將美麗多才的文成公主許婚於吐蕃首領松贊干布,祿東贊終於完成了迎親使命,成為傳頌千年藏漢聯姻的佳話。為此,太宗很器重祿東讚的才識,封他為“右衛大將軍”,並欲以琅琊長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妻之,挽留他久居長安,不時垂問。然祿東贊稱:“臣本國有婦,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贊普未謁公主,陪臣安敢輒娶。”婉言謝絕了太宗的好意,堅持要求迴歸了故土。其後,祿東贊在太宗伐遼東後,又奉松贊干布之命到長安朝賀,奏表雲“雁飛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夫鵝,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祿東贊帶去高七尺,可裝酒三斛的黃金所制大鵝一隻,反映了蕃唐間的親密關係和祿東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