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莓愛畫畫

      列寧格勒戰役,又稱為列寧格勒保衛戰,封鎖列寧格勒(俄文:блокада Ленинград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為攻佔列寧格勒(現在稱為聖彼得堡)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圍攻從1941年9月9日開始至1943年1月18日,一條狹窄的通往城市的陸上通道被建立為止,而圍攻全面結束於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圍城戰是近代歷史上主要城市時間最長、破壞性最強,和死亡人數第二多的包圍戰。  一、列寧格勒戰役的背景:  奪取列寧格勒是阿道夫·希特勒之巴巴羅薩行動計劃原定的三個戰略目標之一。列寧格勒是沙皇俄國舊都及十月革命的發生地、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駐地,和擁有眾多兵工廠的工業重鎮。  希特勒對攻佔列寧格勒信心十足,因此他已要求印發列寧格勒戰役在市內的明星酒店進行慶祝勝利的邀請,雖然希特勒攻佔該城之計劃失敗,這兩年半的圍城戰仍做成對現代化城市最大的破壞和最大的人命損失。  圍城戰由德意志國防軍實施,包括德國北方集團軍,加上芬蘭軍隊的支援,為開始於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行動之一部分。圍城戰緊隨著芬軍在卡累利阿及德軍在列寧格勒南部住宅區之進攻。當進攻部分被阻止及德國第4裝甲軍團被調往莫斯科後,德軍開始認真準備以圍困該城。蘇聯的格奧爾吉·朱可夫將軍注意到這個變化,並在列寧格勒準備迎擊德軍之進攻。  1941年8月6日,希特勒重複他的命令:“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從1941年8月德意志國防軍到達城市外圍至1944年1月圍城戰結束,列寧格勒的戰事主宰著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在東線戰場北部地區的戰略決定,1941年8月所有通往列寧格勒的鐵路線被切斷,及該市在陸上被北面的芬蘭軍隊及南面的德軍所包圍。  美國租借法案對列寧格勒的食物及物資供應開始於1941年的最後三個月,同時英國及美國在1942年及1943年護航到摩爾曼斯克的行動增加了這方面的支援力量,對被圍攻而在市內剩下的居民及蘇聯守軍給予支援,從1941年至1942年之後連續的三個冬季,冰封的拉多加湖上的生命公路被用來減輕市內物資的供應緊張。  1942年8月,德國人計劃了另一個攻佔該城之行動,代號為“北光行動”,但北光行動被蘇聯紅軍的“錫尼維亞攻勢”預先破壞了並因此被取消,同時1942年5月17日國際海軍K艦隊(包括芬蘭、德國及義大利海軍艦艇)部署在拉多加湖,在巡航行動中,K艦隊切斷了在湖南部對列寧格勒的物資供應線,對列寧格勒的轟炸及炮轟從1941年8月開始就一直持續。  根據希特勒的書面命令,在守軍防守區域外之俄國沙皇列寧格勒戰役大部分皇宮,包括凱撒琳宮、彼得宮城、加特契納、什羅普斯祭、史翠娜及其它歷史地標均要被劫掠及破壞,大部分藝術品被運往納粹德國,在為期33個月的圍困中,在大量列寧格勒的工業、工廠、學校、醫院、運輸裝置及基礎設施、機場及其它地區均被空襲及長期炮轟。  德軍的圍困最終因蘇軍在1943年1月17日開始的火星行動而中止,當時在沿拉多加月湖岸邊建立了一條狹長的走廊,圍攻終於在1944年1月27日因朱可夫元帥的攻勢,亦即是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的一部份而結束。  十一歲女孩坦雅·薩維切娃的日記。她的日記中記錄了當時的飢餓情況,以及她祖母、舅父、父母和兄弟的死亡,日記的最後寫到:“只剩下坦雅自己。”在圍城結束後,她死於營養失調;她的日記曾在紐倫堡審判中被作為證物展示。  為期872天的圍城戰破壞了公共設施、食水、能源及糧食供應,導致列寧格勒地區空前的大饑荒,造成最多150萬人死亡,1,400,000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離,其中很多在撤離時死於轟炸及饑荒。列寧格勒其中一個墓地就埋葬了500,000名圍城戰的遇難者。在列寧格勒,經濟上的破壞及人命損失超過了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廣島市原子彈爆炸或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列寧格勒圍城戰被列入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一些歷史學家更稱圍城行動為種族滅絕,是納粹德國滅絕蘇聯人民的戰爭的一部份。  在872天的圍城戰中,在1941年至1942年間的冬季,當所有雀鳥、老鼠及寵物被生還者吃光後,城內出現人類同類相食的情況,列寧格勒警察因而組成一個特別師以阻止人類同類相食的情況發生。  二、戰役過程:  在最初的攻擊行動中,德國第4裝甲集團從東普魯士進佔了普斯科夫,在進攻列寧格勒的行動中到達附近的盧加及諾夫哥羅德,但是在該市以南遇到了頑強抵抗而停止前進,另外,德國第18軍團的350,000名士兵卻遠遠落後 - 在蘇軍西北方面軍撤向列寧格勒後才能向奧斯特羅夫及普斯科夫推進,7月10日,奧斯特羅夫及普斯科夫相繼失陷及第18軍團到達了納爾瓦及金吉謝普,從此地經盧加河防線向列寧格勒前進,由此封鎖了從芬蘭灣到拉多加湖的地區,最終之目標是從各方向孤立包圍列寧格勒,而芬蘭軍隊則被預計沿拉多加湖東岸推進。  切斷對外連繫:  8月6日,希特勒重複他的命令:“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從1941年8月至1944年1月任何發生在北冰洋至伊爾門湖之間的事件均與德軍圍困列寧格勒的行動有關,同盟國進行護航到摩爾曼斯克的行動利用北海航線運送美國租借法案的糧食及戰爭物資到摩爾曼斯克鐵路終站(雖然到列寧格勒的鐵路連繫剛剛被在城市北面的芬蘭軍隊切斷);及運送到在拉布蘭的其它地方 ,當英國及加拿大向芬蘭宣戰後,溫斯頓·丘吉爾要求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元帥及其率領之芬蘭軍隊基於人道主義而重新開通摩爾曼斯克–列寧格勒鐵路,以容許運送糧食援助列寧格勒的市民。  包圍列寧格勒:  芬蘭人的情報幫了希特勒很大的忙,因為芬蘭軍隊破譯了蘇聯的軍方密碼及能閱讀到蘇軍低層間的通訊,他會定期性的要求有關列寧格勒的情報資料,芬蘭在巴巴羅薩行動的角色已在其第21號訓令中說明:“大批的芬蘭軍隊有一個任務,根據德軍北翼的進展,向拉多加湖西岸或兩岸進攻,以求牽制儘量多數量的蘇軍。”當德軍在8月30日到達涅瓦河後,與列寧格勒連繫的最後一條鐵路被切斷,9月8日,當德軍到達拉多加湖附近的什利謝利堡時,與列寧格勒的陸上連繫亦被切斷,9月8日對該市之炮轟做成178處火災,由阿爾弗萊德·約德爾上將在10月7日簽發的希特勒指令重新提醒禁止接受投降。  芬蘭和德國:  1941年8月,芬蘭軍隊已推進至距離列寧格勒北部住宅區20公里內,從北面威脅該城,及經拉多加湖以東的卡累利阿地區從東面攻擊列寧格勒,但是芬蘭軍隊在列寧格勒住宅區以外數公里舊日蘇芬邊境之卡累利阿地峽上停止了前進,當他們在9月7日到達東卡累利阿(列寧格勒東北160公列寧格勒戰役裡)上之絲薇兒河後,芬蘭最高統帥部拒絕了德軍請求以空軍攻擊列寧格勒及沒有向南再前進,在東南面,德軍在11月8日攻佔了季赫溫,但是未能再向北與芬蘭軍隊在絲薇兒河會師以完成對列寧格勒之包圍,一個月後沃爾庫霍夫方面軍對德意志國防軍發動反攻,將德軍從絲薇兒河擊退至沃爾庫霍夫河防線。  1941年9月6日,曼納海姆因該戰役而被授與鐵十字勳章,德軍高層的約德爾上將帶同該勳章及希特勒的一封私人信件到達赫爾辛基,曼納海姆之後更穿上整齊軍服與希特勒拍照約德爾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鼓勵繼續對蘇聯的進攻,1941年時的芬蘭總統里斯託·呂蒂在芬蘭國會進行數次演說時講該戰爭的目的是在東面取得更多土地及形成一個大芬蘭,但是戰爭結束後,他說:“1941年8月24日,我到達曼納海姆的司令部,德軍要求我們越過舊時的邊界及繼續對列寧格勒的進攻,我當時說攻佔列寧格勒不是我們的目標及我們不應攻佔它,曼納海姆及國防部長華登經我同意及拒絕德國人的要求,軍方將領,結果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情況:德軍不能從北面攻佔列寧格勒。”之後發現芬蘭對列寧格勒沒有系統性的炮擊和轟炸。  當時芬蘭軍隊最接近的位置──距離列寧格勒市中心只有33-35公里──和芬蘭軍隊進攻的威脅使市內的防守更為複雜化,在這方面方面軍司令波波夫沒有調動在芬蘭軍隊當面之守軍以部署迎擊德意志國防軍,因為這些部隊需要支援第23軍團在卡累利亞地峽的防線,1941年8月31日,當芬蘭軍隊推進到在芬蘭灣至拉多加湖沿岸之間在1939年舊日的邊界時,曼納海姆命令停止進攻,芬蘭只是繼續小規模的攻擊以縮小在Beloostrov及因格里亞省的包圍圈,因為它們威脅到芬蘭軍隊在由芬蘭灣沿岸至武克希河南岸的據點。  當芬蘭軍隊在9月的頭一天到達該線後,波波夫所受的壓力有所舒緩,令他可以在9月5日將兩個師調往南面以迎擊德軍[44],但是,1941年11月,芬蘭軍隊發動另一個攻勢指向列寧格勒及渡過Sestra河,但在列寧格勒北部住宅區以外20-25公里的謝斯得羅列茨克及Beloostrov被迫停止前進,沒有從芬蘭來源的資料關於這攻勢及任何報告指揮當時任何突然多出的傷亡數字,另一方面,蘇軍在11月8日晚上曾收復了聯帕拉湖以西1公里的一個叫Munakukkula的山頭,但芬蘭軍隊在翌日早上就重新收復,在之後的1942年夏季,一支特別的國際海軍K艦隊由芬蘭、納粹德國及義大利王國海軍艦艇編成,由芬蘭指揮,其目的是非在拉多加湖水域巡邏及在拉多加湖襲擊列寧格勒供應線。  防禦行動:  列寧格勒之最初防禦由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元帥指揮的列寧格勒方面軍負責,由第23軍團防守從芬蘭灣到拉多加湖的北部地區,第48軍團則防守從芬蘭灣到斯盧茨克-曼格納地區,後方是列寧格勒要塞地域、列寧格勒衛戍部隊、波羅的海艦隊及其它行動單位。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胡瑞嵐298

    如果美國不支援蘇聯,則列寧格勒休矣,那麼,高加索地區斯大林格勒則會打持久戰,莫斯科危矣!美國戰略高超!德國巴巴羅薩計劃的漏洞就在於此

  • 3 # 戰略論

    在“巴巴羅薩”方案中,列寧格勒被德軍明確的列為第一個必須佔領的目標,即先佔領列寧格勒,再向莫斯科發起總攻。配屬了強大快速部隊的中央集團軍群在迅速粉碎白俄羅斯地區的蘇軍後,將轉向北方,協同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發起向心突擊,只有在完成這一“緊急任務”之後,才能實施向莫斯科的進攻行動。只有當蘇軍出現迅速的崩潰時,德軍才能同時進攻兩個目標(列寧格勒和莫斯科)。

    列寧格勒是一座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主要的海上基地,還是紅色蘇維埃的誕生地,具有戰略意義。從軍事角度來看,德軍要想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就必須要先拿下列寧格勒,否則進攻莫斯科的德軍縱深左翼將暴露在列寧格勒蘇軍的威脅之下,使德軍不能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正面的進攻中。德式兵法追求的是運動戰的極致,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透過機動在決戰中儘可能的形成數量優勢,以贏得決定性的勝利。因此,德軍在分路進攻時最終還是要同一個目標會合,進行決戰,即所謂的“向心突擊”。

    “巴巴羅薩”計劃便是德式兵法的典型例子,德軍將主要進攻方向放在了普里皮亞季沼澤以北,為此在普里皮亞季沼澤以北部署了2個野戰集團軍群,在南面則只部署了1個野戰集團軍群。北面的兩個集團軍群大致朝著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兩個方向前進,但是絕不是各自為戰,德軍的分路突擊戰術絕不是讓各部各自為戰,協同作戰以形成兵力優勢仍舊是德式兵法的關鍵。中央集團軍群將和北方集團軍群在各自殲滅邊境地區的蘇軍集團後,將協同向列寧格勒發起總攻,佔領列寧格勒之後,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任務便已經完成,介時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將向莫斯科發起最終的突擊。這樣就保證了德軍在進攻列寧格勒和莫斯科時都可以同時投入2個野戰集團軍群的強大兵力,確保攻勢的快速性和決定性。可見列寧格勒的軍事意義非常重要,是德軍必須要佔領的戰略目標之一,甚至可以說是首要目標。

    從後勤角度來看,佔領列寧格勒對於東線德軍的後勤狀況也會有根本性的改變,德軍進行的是一場上千公里的遠征,而蘇聯落後的交通條件制約德軍進軍速度的關鍵因素,事實證明公路和鐵路運輸無法保證幾百萬東線德軍的後勤補給,其結果就是德軍不得不停頓下來改善惡劣的後勤補給線,等待足夠物資的到達,德軍在斯摩稜斯克停頓了一個月之久,這使得蘇軍迅速重建了中央方向上的防線並動員了更多的軍隊彌補前線的損失。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的後勤補給糟糕到了極致,連基本的彈藥和燃料都供應不上,冬裝也遲遲不能運往前線,可見德軍的後勤補給出現了大問題。

    佔領列寧格勒可以使蘇聯波羅的海艦隊迅速失去戰鬥力,進而使德軍奪取波羅的海的制海權,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北翼部隊就可以從波羅的海的海路得到物資補給,而無需在經過脆弱的陸地補給線。這樣至少北面德軍的後勤狀況將大大得到改善,在東線這樣廣闊的戰場之上,後勤補給的重要性甚至比軍事戰略還要重要,因此佔領列寧格勒對東線德軍的後勤補給具有極重要的意義。沒能在一開始佔領列寧格勒是德軍最致命的戰略失誤之一,其嚴重程度不亞於後來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所遭遇的失敗!

  • 4 # 榮華之武器堂

    列寧格勒原名彼得堡,最初芬蘭灣是瑞典的勢力範圍。彼得一世繼位後,發起了北方戰爭。1702年10月11日(10月22日),俄軍經過40多天激戰奪取了諾特堡(奧列舍克),標誌著俄羅斯開始進入波羅的海。

    1703年4月底,俄軍包圍了涅瓦河上的尼延尚茨要塞並在5月1日(5月12日)攻克要塞,隨即進入了芬蘭灣東岸。當年5月16日(5月27日)在兔子島為彼得保羅要塞奠基,它成為彼得堡的前身,這天也成為了列寧格勒(現名聖彼得堡)的奠基日。1712年彼得一世遷都彼得堡,從此彼得堡逐漸成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此之後,彼得堡一直是俄國的首都同時也是波羅的海艦隊駐地。

    二戰時期列寧格勒位於芬蘭灣東岸涅瓦河入海處,是當時僅次於莫斯科的蘇聯第二大城市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是重要的海港城市,是鐵路交通和運河的樞紐,同時也是波羅的海艦隊主要基地。著名的喀琅施塔得要塞位於城西24公里的科特林島上,城東約32公里處為拉多加湖。

    對於德軍來說,列寧格勒列為其主要進攻目標,一方面可以控制波羅的海,另外也可以順勢消滅蘇軍波羅的海艦隊,因為這是當時蘇聯最強大的艦隊。這個方向如果攻勢示得手,德軍就可以完全控制蘇聯西北方向。因此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列寧格勒是德軍明確必須攻佔的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入流的明星耍大牌如何看待?當紅明星耍大牌又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