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靜好春常在
-
2 # 請叫我駙馬
關羽死後,劉備可以說是為了復仇打江東。他自己親自率領部隊去攻打,是為了快速打倒。連諸葛亮勸阻也無效。說明報仇心切。至於派誰攻打都一樣。如果非要攻打。應該和曹魏聯合。勝算打
-
3 # 一貳一橙
關羽之死是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點,除了集團命脈荊州失去外,在關羽死後,集團就像開了魔咒一樣:張飛、馬超、黃忠、法正相繼死去。
此時劉備手裡唯一剩的嫡系武將就只有趙雲一人,其餘的多是後來加入的。其實當時劉備的步驟是沒什麼問題的,比如稱帝后再進軍江東、水陸兩路並進、請五溪蠻夷援助等等,可錯就錯在劉備被關羽之死衝昏了頭腦,御駕親征,還要事事指揮。按照劉備的部署:自己率大軍走陸路,陳式、吳班率水軍走水路,趙雲留守永安供應糧草和救援、黃權鎮守長江北岸防備孫權。最開始時劉備軍是勢如破竹的,擊破了李異、劉阿在巴東的駐守部隊,佔據了峽口、秭歸,圍困先鋒孫恆於夷道,局勢一片大好,只是後面劉備把水軍全部調到岸上,又不顧勸諫執意紮營在叢林茂密之處,這才被陸遜火燒連營了。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劉備做的最錯的事就是御駕親征,這話說起來霸氣側漏,可實際上卻很容易害得將領綁手綁腳,此時對將領來說,勝負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要如何保住劉備的命。一旦放不開手腳,那將領們自然不敢隨意出擊,白白錯失了不少的機會,而且像劉備要紮營在叢林時,難道就沒人看出這是行軍缺陷嗎?只是當時沒人敢說,就只能硬著頭皮去執行劉備安排的任務。
孫權就是一個喜歡御駕親征的主兒,他和劉備一樣,沒有曹操的金剛鑽,就攬起了親征的瓷器活,結果就是一個被打出了“孫十萬”的美名,一個差點連國家都搭進去了。所以劉備要東征孫權,最好的辦法還是:陳式、吳班率領水軍,黃權率領陸軍,替代劉備的位置,劉備本人坐鎮永安,指揮排程,趙雲去江北防備曹操。這一分配其實在開戰前,黃權就和劉備說過,可是劉備一意孤行,執意要親征而已。
“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 -
4 # 使用者李森
可以派魏延去打,魏延在攻打西川時就很有謀略,如果諸葛亮依其言,攻佔西川時間還可提前。魏延有勇有謀堪當帥材。讓魏延掛帥領軍,攻打東吳,可避劉備報私仇之嫌,出師有名。同時派趙雲為監軍,可防不測,劉備自做總預備隊。魏延最大的特點是善於表現自己,攻打東吳一定會盡其所能,立下大功。如果進攻失利,劉備再率大軍接應,也許會事半功倍。不御駕親征,座觀其成豈不更好?可惜劉備沒有聽諸葛亮等人的勸諫,執意親自出徵,以至慘遭大敗,不但丟了自家性命,統一天下的宏願也成了泡影。
個人愚見,謬誤請網友們斧正。
-
5 # 閒將西話
關羽死了,劉備打江東,派誰去呢?
諸葛亮曾言及,派一上將統軍即可也,何勞陛下親征。那麼,我們來捋一捋蜀漢的幾個將領吧。
諸葛亮和趙雲,此前幾無獨立帶兵經歷,不可能委以軍權。
命令張飛到江州會合。結果張飛還沒動身,就被部下殺死,其首級也被拎到孫權那裡去了。
馬超、魏延,正防曹兵於北,擔此重任。那麼誰能成為劉備伐吳的最佳人選呢?
據《三國志 黃權傳》記載,黃權說,吳軍水師強大,難以對付;蜀軍雖善戰,但水上作戰,不是優勢。因此,為臣請求擔任先鋒,為陛下試探深淺,陛下在後方坐鎮指揮就好了。
由此可見,蜀軍內像黃權此類的人物,還是有的。那就是有蜀漢七虎將之稱的李嚴。
一、李嚴來自荊州,是“荊州能”
派去的這位上將,必須是具備治軍經驗,要是再熟悉荊州事務,是再好不過了。而最近取得了兩次平叛勝利的李嚴最符合劉備的條件。
李嚴年輕的時候,在荊州劉表的手下當過官,就以才幹知名。
曹操進入荊州,李嚴西奔蜀,又被益州牧劉璋任用為成都縣令,仍以能幹知名。
二、平黃忠,有蜀漢上將之勇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璋任命李嚴代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演義中說。
費觀聽說玄德兵來,差李嚴出迎。嚴領三千兵出,各佈陣完,黃忠出馬,與李嚴戰四五十合,不分勝敗。孔明在陣中教鳴金收軍。黃忠回陣,問曰:“正待要擒李嚴,軍師何故收兵?”孔明曰:“吾已見李嚴武藝,不可力取。來日再戰,汝可詐敗,引入山峪,出奇兵以勝之。”
能和黃忠大戰四五十合,不分勝負,可見武力不一般。而能讓諸葛亮讚歎不已,以詐取之,在演義中也是不多矣。都說,除了“五虎上將”和魏延外,李嚴是蜀漢的第七上將。
三、平叛南郡,援助孟達
李嚴率軍投降劉備後,在蜀漢節節高升。一開始被任命為裨將軍,平定成都後又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把手成都南大門。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兵作亂,隊伍數萬,李嚴根本不等劉備在漢中發來大軍,就帶著本郡的五千名士兵前往討伐,殺馬秦,斬高勝,驅散其眾。
不久越嶲夷帥高定又率軍入侵新道縣,李嚴也急速出兵,前往救援,賊兵大敗而逃。值得一提的是,李嚴的這兩次平叛,都不是在自己的犍為郡。李嚴的積極跨境平叛,顯然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李嚴的軍事才能被劉備看中,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並使其援助孟達、劉封攻略“東三郡”。這條征戰路線,不僅要溯江而上,而且要穿越龐大的神農架林區,道路曲折多艱,非常不利於行軍。從這點來看,李嚴的軍事才能在蜀漢絲毫不差。
至於,李嚴的水戰能力表現也很好。那是在劉備永安託孤後。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提拔為全軍總司令,不亞於當年的關羽。李嚴留陣永安,那是蜀漢重兵把守之處,對抗東吳。蜀吳仍處於敵對狀態。李嚴隻身對抗陸遜,不能讓東吳前進一步。
-
6 # 東海波濤澎湃
作為事後諸葛亮,我認為,當初劉備得到成都後,跟東吳要一筆物資,把荊州還給東吳,準備二至三年,讓關羽守成都,劉孔領張,趙馬黃魏等眾將北伐,就是不能全勝,但地盤應該不小。皇朝壽命會更長點、。哈哈!
-
7 # 恐怖君故事匯
關羽死後,劉備親自去打江東就是一個錯誤,一時性急導致全軍覆沒,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元氣大傷,如果我是劉備我就拍諸葛亮去打,自己就在西川,不要出戰,收著就好待到諸葛亮穩定與東吳的關係後,在圖別的良策,總比自己孤身犯險要好
-
8 # 祥子和駱駝
劉備伐吳的目的是奪回荊州
演義所謂替關羽報仇是小說家言
劉備沒打算滅吳 而是想要透過戰爭手段 逼迫孫權和談 在談判桌上要回荊州 這是上策
之前孫權也來過這麼一手 趁著劉備入川 立足未穩,孫權直接對劉備開戰了,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了長沙、桂陽二郡,兩郡郡守望風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
劉備得到軍情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
眼看兩家大戰一觸即發,曹操來“幫忙”了.
他親自領軍進攻漢中,劉備得益州才沒多久本就根據不牢,劉備怕益州有失,趕緊服軟認輸派人跟孫權議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
所以劉備伐吳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之前透過戰爭手段逼著我和談歸還三郡,我現在也透過戰爭逼著你和談歸還荊州。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不像劉備設想的那樣。
1.曹丕決策失誤
他相信了孫權的詐降,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沒有采納劉曄的正確建議,趁機攻打東吳.事後的發展就像劉曄預測的那樣,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
而曹丕也錯過了滅吳甚至是統一的可能性.
上次孫權成功得到三郡,是因為曹操去打劉備了,劉備被逼無奈.這次劉備想著曹丕怎麼也得參與吧,但結果曹丕是觀望態度.這樣一來,孫權解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專心對付劉備.
2.對陸遜不瞭解
夷陵之戰時,陸遜才38歲,這年齡對於一個統帥來說還算年輕.而且陸遜是第一次指揮打仗,劉備對他也不瞭解.加上劉備一開始的戰略意圖是逼迫孫權求和,但是曹丕按兵不動,孫權沒什麼壓力.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對於遠道而來的蜀軍來說已經陷入被動.
綜上所述,只要孫權下定決心頑抗,劉備就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戰略意圖,派誰都是沒用的.
-
9 # 浮萍寄流水
派趙雲、魏延就可以。但劉備替關羽報仇,根本沒想贏。
當初諸葛瑾受命東吳孫權去向劉備要荊州,其實劉備和諸葛亮都想還。因為當時劉備已座擁漢中、益州。還了荊州,其夫人孫尚香必會聽孫權指派;備豪禮投漢中王劉備。可以說劉備當年的樂不思蜀會改為孫尚香的情投漢中王!但關羽氣傲,視江東孫權、呂子布之流為鼠輩。關羽恃才自傲,諸葛瑾手持劉備書信找關羽要荊州;關羽不還荊州;劉備、諸葛亮也沒辦法。結果東吳用計白衣渡江,斬殺關羽。可惜關羽的傲,枉送命;且阻礙了蜀吳之間‘秦晉之好’。否則劉備、諸葛亮足以吞下曹魏,而江東孫權到時只是劉備的附屬小國罷已!
夷陵之戰,劉備表面替關羽報仇。大軍一字長蛇陣安營紮寨綿延七百里,結果讓久守不出的陸遜探出帥營;火攻長蛇陣;打蛇打七寸;劉備大敗。其實這是劉備成心找敗。再不懂排兵佈陣,也不會如此安營紮寨。劉備敗,因為他漢中王的成就;啟始是荊州;是受孫權的幫助。夷陵一敗,劉備等於還清了東吳外債。這,也是劉備寬厚仁慈;打碎牙自己咽的失敗寫照。三國鼎立,蜀國最盛;但卻敗在‘義’字上!可惱!《三國演義》,誰講義氣誰先敗!
-
10 # 亞瑟真好玩
夷陵之戰敗後,幾乎可以宣佈蜀國集團崩盤了。這對蜀國的武將損失過於嚴重,劉備盲目地開動了夷陵之戰,馮習(戰死)、張南(戰死)、傅肜(戰死)、程畿(戰死)、馬良(戰死)等一大批優秀人才都損失了,實際上蜀國的大部分將才就這樣被損耗光了,而後續的並沒有培養起來。
孫吳集團是最不能先打的,當年赤壁曹操百萬精兵(不管什麼原因)也輸了。孫吳集團在三國中始終保持著看你們玩的角色,因為人家集團沒有一統大業的慾望,蜀打吳,吳假投魏,魏打吳,吳假投蜀,這就是吳國在三國鼎立時高明不敗之處。
用正史分析說實話,蜀國派誰去都打不過孫吳集團的。
東漢末年國家該由誰統一,一靠帝王之才,二靠人才,三靠經濟實力,而人才的重要性勝於實力。因為有了人才,實力是可以轉化的。其中主要看領導者是不是一個帝王之才,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蜀漢集團的實力是三國中最差的,蜀漢帝王劉備也是三國帝王中最平庸的一個。平庸之主加上弱小的國力,軍事人才匱乏到了極限程度,這樣的國家,拿什麼對實力更為強大的東吳呢?真實的說蜀漢集團只有被收購的悲哀結局。
-
11 # 雙子星說
個人覺得夷陵之戰總導演是劉備, 為什麼呢?劉備覺得自己兒子比較懦弱, 最多也是守城有餘, 進攻不足, 即使是守也要能臣輔佐,第一 關羽這個人是比較傲的, 只聽命劉備, 劉禪根本駕馭不了, 第二 還有一個人比劉禪能力強的多的劉封, 這二人絕對是劉備的心病 第三 守成有餘, 進攻不足 ,荊州離的太遠 ,又是四戰之地 ,不利於與守 又分散國力 劉備想自己死後,劉禪這個皇帝肯定當的不安穩,所以劉備導演出一場大戲,令關羽舉荊州之力攻打曹操,再加上孫權屢次三番討要荊州,關羽和孫權已經到了擦槍走火的地步,關羽同時對付曹操和孫權,益州方面卻不給兵,不派將,明面就是以荊州為誘餌 暗地裡已經把關羽劉封賣了,之後關羽兵敗,劉封這點兵力救也是送死,不救更有理由殺劉封,事實證明後面夷陵之戰劉封不管多麼努力殺敵,也是難逃厄運,
-
12 # 戰地記者KZA111
我認為,無將可派,也無兵可以去調去。按《三國演義》來講,關羽死後,荊州丟失。這意味著,劉氏集團精銳部隊覆滅,多名高階將領丟失。他們都在荊州多年,熟悉魏,吳軍事作風以及作戰環境,而且相比劉氏集團其他部隊,關羽的軍隊裝備更精良,戰術配合更加嫻熟。這樣的部隊,才是真正攻打江東的部隊,因為了解,所以不可戰勝。可在魏吳聯合行動中,關羽軍團失敗。這隻最好的部隊喪失,本來就在江東的吳的計劃之內。消滅關羽部隊,就等於徹底消滅了蜀國的再侵略念頭。東吳不傻,所以無論再怎樣的劉氏集團反抗,都會失敗。事實也證明,找到理由的劉備集合部隊準備一舉進攻江東,隨後也在一場大火中徹底失敗,劉備統治者自己,也在白帝城幽怨而亡。所以這就不是再繼續打下去的事,關羽死後,蜀國內憂外患顯露。其實已經沒有餘力去繼續攻打江東,劉備的貿然攻打,其實是加速了蜀漢集團的滅亡。
-
13 # 玉蝶侵梅
出兵東吳,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如果非要出兵,一個人必須在出徵之列,這個人就是諸葛亮。出兵東吳,這不是撥營奪寨,而是國與國之間的生死之役,是要撼動政權的。必須傾全國之力,才能有所做為。
出兵東吳,並不比後來的伐魏容易,甚至更加艱難,因為與東吳作戰主要得用水軍,在水軍方面蜀軍不如吳國。讓蜀國忌憚的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北方鄰國魏國。魏國是不是趁時與吳國聯手滅掉蜀國哪?這也是諸葛亮反對攻打吳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諸葛亮是過於謹慎了,如果吳蜀交兵,魏國坐山觀虎鬥,讓雙方消耗實力,最後再一一擊破,對魏國來說是最有利的策略。
但是也不能大意,也要惕防,防備魏國有一人可用,這個人就是魏延,魏延是一位將才,有勇有謀,對魏兵也熟悉,諸葛亮應委與魏延重任,讓魏延總管後方軍務,自已脫身出來。出征吳國,惑有希望破吳。其它人遇到吳國陸遜恐怕都是白給。《走麥城》就能說明一切,關羽熟讀春秋,水淹七軍打敗魏軍,久經戰陣,手中握有重兵,長期經營荊州,對吳國瞭如指掌,遭遇陸遜也被生擒,其它人強過關羽的能有幾人。但是歷史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諸葛亮對魏延是有看法的,所以才造成如此的結果。
-
14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派誰都不行,除非諸葛亮親自攻打,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載所能辦得到的事!
而且蜀國剛成立不久,根基未穩,冒然進攻,若曹魏偷襲漢中,顧此失彼,反而損失更多!
其實討吳屬失策之舉,荊州既失也很難攙回,也無大礙,蜀國只須聯盟吳蜀,伐魏能穩中求勝,伐吳則無異於自殘實力!
回覆列表
關羽死後,劉備不該自己親自率領大軍去打孫權,不但自己命喪白帝城,還間接搭上張飛的性命。被悲傷衝昏了頭腦,所以劉張都不可以去打江東。
派誰去打江東好的,劉備當時實力已經很大了,可惜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已經失去兩個,剩下的三個趙雲比較合適,趙雲有勇有謀,能力遠勝他人,趙雲去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