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害羞鬼鬼
-
2 # 隔啦啦
是不是好事這不一定,對很多指望孩子工作貼補家用的貧困家庭來說義務教育很難說是“好事”。我們談問題不能脫離具體情況泛泛而論
-
3 # 文史書蠹
好事和新生事物總是要有人先抵制一番的,不僅僅是義務教育,這就要看政府的決心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武士階層仍然不願守法而放棄自己的特權,經常以尊嚴受到侮辱當街殺人。政府就釋出廢刀令,武士不甘心解除武裝,就刺殺了提出廢刀令的大臣,甚至發動了成千上萬人規模的叛亂,但是明治政府軍最終鎮壓了叛亂,日本也最終成為治安最好的法治國家。所以,好事也會觸動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強力推行什麼樣的改革也不會成功。
-
4 # 予知史學社
近代日本也是一個受過捱打的國家,“西方列強”美國,用船堅利炮打開了日本的國門,日本也“鎖國時代”進入“近代化時代”。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既讓日本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也讓日本不得不對自身的發展道路重新審視。於是,在各種歷史因素作用下,日本開始了我們熟悉的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
作為明治維新三大政策之一“文明開化”中的教育改革,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日本統治者為了達成“この町には學んだ人がいないので,家には學ぶ子がない。(邑無不學之人,家無不學之子)”的理想化社會願景,為國家近代化的建設輸送人才,於是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義務教育。然而一項新政策,尤其是義務教育這種與日本傳統教育形式差別較大的西方產物,在剛開始推行時便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強烈不滿,很多人甚至搗毀、燒燬興建的新式學校設施,據有關學者統計,當時日本全國將近有10%的新式學校遭到嚴重破壞。更加奇怪的是,日本家長也不準自己孩子上學,以此來對抗政府的這項政策。
按常理來說,不需要花錢的事情應該人人都趨之若騖才對,那為什麼會日本明治維新初期出現這樣的狀況呢?筆者以下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舊思想與新教育的衝突首先,我們要消除一個誤區:日本不是在明治維新時期才重視教育的。早在江戶時代日本就大力推行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至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男女性的識字率分別達到了33%和25%,而同期大英帝國的識字率才25%左右。根據《日本教育史資料》統計,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平民教育機構寺子屋已經超過七萬之多。所以當新的西方教育方式準備施行的時候,大多數民眾無法預測它的好壞。因為在他們看來舊有的教育模式是成功的,而西方的並不一定就是先進的。於是,這種守舊的思想便與新式的教育產生了極大的衝突。
日本近代教育家吉田松陰就曾對西方化進行強烈的抨擊:
“三千年來獨立不受羈絆的大日本一旦受人束縛……天地不容,神人皆憤。”可見,突如其來的西式教育讓很多日本人在民族感情上接受不了,這種民族主義的思想讓很多日本人對義務教育深惡痛絕。
二、舊階層的強烈不滿在明治維新前的主要教育機構是藩校和寺子屋,藩校是武士子弟的教育場所,而寺子屋則是平民百姓的教育場所。1872年,維新政府一紙政令,將下等武士歸於平民,從此武士階層正式消亡,“四民平等”。這一下便激怒了原有的武士階層,他們怎麼能跟下等的平民在同一場所上學呢?對士榮譽比命還重要的武士階層來說,義務教育是對他們的侮辱。幕府時期重要的思想家會澤正志齋也說:“"夫天下萬民,蠢愚甚眾”。可見,日本不同階層的矛盾是十分強烈的。
除此之外,原來針對武士階層的藩校教育是很多武士子弟上升的途徑,一些學業有成的武士子弟有機會被幕府和大名任命為行政官員,而義務教育的平等性讓這些武士子弟們的特權也瞬間消失,也就是他們的既得利益得到了嚴重的衝擊。
三、新政策的不足之處著名日本學者宗澤亞曾在其著述《清日戰爭》中寫道:
“對全國入校小學生實施學費全額免除制度,卻並未增加多少貧困家庭的子女的入學率。”由此可見,雖然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甚至“採用威脅強制手段,迫使學齡兒童入學”,但是其對於很多認為“讀書無用”的貧困家庭來說,與其花時間讀書,不如在家幹農活獲得的效益更高。這種一味地追求入學率的措施,很多農民子弟對此感到不滿。
總結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新政並沒有很好的考慮到各個階層實際的需求,雖然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過急、過快的推行義務教育必然會遭到日本民眾的反對。所以,我們盲目去讚揚日本義務教育政策實施的又早又好是可笑的,只有去真正瞭解當時日本的歷史,我們就會明白這些一反常識的問題才是真正的歷史。
-
5 # 澹奕
因為當年明治維新初期的教育費用,實在太貴了,很多平民根本無法承受。近代的日本,作為唯一一個不僅躲過淪為殖民地命運,而且還透過自身改革成功躋身列強行伍的亞洲國家,與著名的“明治維新”有著密切關係。
當年日本的明治維新,是近代世界上最成功的改革之一,而其核心內容之中,就包括了對於教育領域的重要改進。明治維新除了“廢藩置縣”、“殖產興業”等之外,最重要也是相當基礎性的改革,就是“文明開化”。當時平均受教育程度遠遠落後於西方的日本,希望透過強力推動教育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
尊王攘夷的倒幕運動成功以後,日本廢藩置縣,將全國的藩紛紛廢除設立直屬的諸縣以後,1872年,在福澤諭吉等人主導之下日本明治內閣頒佈《學制令》。日本將全國分成8個大學區,每個大學區下設立32箇中學區,每個中學區下設立210個小學區。
按照日本當時的計劃,早在全國設立5.37萬所小學,每個中學區都設立中學,每個大學區都設立一所大學。
雖然日本的識字率在整個亞洲並不算低,已經達到40%上下,但與西方相比還是差的很遠,同時期的英國,已經超過了90%。為了短期之內實現自己的教育業發展的宏大目標,日本只能透過大規模興辦學校,強勢引入西方的教師等來推動,不過《學制令》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但凡急於求成都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副作用。《學制令》的理想是好的,然而興建如此多的學校,而且還要辦好教育,那是需要很多錢的,可日本當時並沒有這麼豐厚的財力來支撐這個宏偉目標的建設。
明治時期,日本的經濟總量佔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在4%上下,然而雖說日本並沒淪為殖民地,但當年“黑船事件”爆發後,來薅羊毛的西方列強紛至沓來,實力不如人的日本黃金白銀大規模外流,所以其本身經濟實力有限。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又要派人前往海外考察,又要興辦工廠礦山等產業,花錢的地方太多,所以能投入教育領域的資金很少。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明治內閣效仿英國的做法,將教育進行產業化發展。換句話說,明治維新初期的教育並不是免費的,不僅有不低的學費,還有教育方面的稅,而上學的其他費用也都是要花錢的。如此一來,很多本身經濟條件就不咋地的日本普通民眾就不樂意了,當時的日本各地紛紛發生民眾搗毀學校的事情,這也導致了後來《學制令》的目標並沒有完全實現。
還沒到7年時間,日本就直接廢除了《學制令》而頒發了全新的《教育令》,甲午戰爭後日本獲得了驚人數量的賠款,其中有不少部分被投入教育領域,1902年日本的小學入學率已經達到90%,1920年達到99%。明治維新初期,日本的教育革新受到的阻礙,只不過還是因為日本本身的實力欠缺,所以產生了太多經濟上的壓力所致,不過最終還是基本成功了,而教育上的成功,也促成了近代日本翻身成功的重要原因。
-
6 # 歷史的行程
所為無他,屁股決定腦袋而已。
第一,所謂四年義務教育,並不是不收學雜費,據相關研究,明治維新初期,半數以上教育經費要由百姓自籌,甲午之後略有好轉,日俄戰爭時期又急轉直下,直到一戰後才主要靠政府財政撥款,這與中國的免費教育不是一回事。
第二,義務教育期間,家長不但要增加支出,還要面臨著減少一個勞動力的問題,划不來。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日本等級門閥作風嚴重,貧民家的孩子就算選擇出路較好的當兵,最多也就混到中層,能進入高管或政界的更是少之又少。既然讀書大機率不能改變命運,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總而言之,觀察政策好壞,不但要從上向下看,更要深入基層,看看老百姓怎麼說,大道理最好要兼顧小道理。
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後,立即著手教育改革,實行前所未有的義務教育,規定不論男女,都能夠享有小學四年義務教育,以便迅速透過教育,實現國家的強大。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孰料卻並不受國民待見,廣大民眾不是搗毀學校,就是拒絕讓子女上學。
回覆列表
1853年,美國黑船來航,將日本國門“撞開”,海軍准將佩裡揚言,如果日本不對外開放通商口岸,將訴諸武力。在此背景下,膽小怕事的德川幕府被迫答應,准許其派駐領事,還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及治外法權。其他列強見狀,也跟著起鬨,要求籤訂與美國一樣的不平等條約,這樣日本的主權就受到嚴重挑戰。
日本的有識之士充分感受到落後捱打的滋味,便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武士革命,從而一舉推翻幕府統治,決定實行維新變革,將國家從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險中拯救出來。
一些到過歐美考察的維新領袖,諸如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認為要想讓日本強大起來,教育是關鍵,只有讓廣大國民接受教育,增長才幹,國家的富強才有可能,也才有希望將西方列強趕出國境。
於是1872年,維新政府便高調倡導教育改革,呼籲實行小學四年義務教育,讓“村中無家不入學,在家中無人不讀書”。
這項政策可謂是惠及千秋萬代,人們應該拍手稱快,孰料,很多人並不領情,這是怎麼回事呢?
許多人不想納稅,拒絕配合政府既然是義務教育,學費應該是免交的,不過,百廢待興的日本,國庫有限,減免的費用由誰來承擔呢?
不過,儘管政府志在必得,廣大地主、自耕農對教育的重要性並沒有足夠的認識,他們對政府的教育改革極其牴觸,雖然交了稅,心情卻不滿,於是便拿學校解氣,任意搗毀甚至燒燬學校,這種破壞活動一度導致全國2萬多所小學的10%遭到毀壞。
拒絕上學,對政府義務教育冷淡人人享有義務教育,大家都能識字斷文,這對國家及每一位國民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何況有文化的人向來受尊重,並且很容易得到重用。
然而幕府時期一直倡導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腐觀念,早已深入人們的骨髓,再說家裡家外也需要人忙活,加上對稅收的強烈不滿,於是家長不讓孩子上學的現象屢見不鮮。
鑑於此,從1872年國家實行義務教育起,至1881年的十年時間,適齡兒童的入學率一直很低,從來沒有超過五成。
不過,政府並沒有心灰意冷,而是將此政策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與此同時藉助天皇的仁慈來感化民眾,最終19世紀末才有所好轉。截至1905年,男女學童的入學率都已超過90%,女童入學率僅低於男童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