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陵衛
-
2 # 至庸齋
“人均壽命30歲來源”是民國許仕廉《人口論綱要》和1936年實業部公佈的分年齡死亡率統計,恕我這方面所知甚淺,無法證明是否準確。不過我這裡有個替代的方式,就是計算中國曆代皇帝的人均壽命,資料來源為《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範圍包括中國歷史上的302位皇帝,絕大多數壽命應該都是正史可考的準確壽命,經過計算得人均壽命如圖。
可見中國曆代皇帝人均壽命在40歲左右,考慮到皇帝有著這個國家最為優越的生活條件、衛生條件和醫療服務,皇帝的人均壽命相比於普通民眾,應該是有很大提高的。所以中國古代人民人均壽命30歲左右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常資料。
當然人均壽命這個資料本身是有一定欺騙性的,不能因為人均壽命30歲就說古代人活到30歲就會死。事實上影響壽命平均數的因素有許多,首先就是嬰兒的夭折率,古代嬰兒夭折率更高,現代嬰兒在正規醫院接生的話夭折率已經很低了,而古代即使是皇室嬰兒也常有夭折,這些夭折的嬰兒算進平均數就是0,會極大拉低平均數;其次是戰爭災荒等,戰爭會大量消耗青壯年勞動力,從而導致許多人沒能活到預期壽命便死去,災荒就不必多說了,也會影響人均壽命。
-
3 # 風雪赫連城
古人平均年齡,也就是平均壽命30是可信的,這項資料來源於民國時期許仕廉所著的《人口論綱要》一書。但需要明白,平均壽命是削山填谷的結果,也就是抹平了高齡和低領的差距,取了一個平均值,不代表所有古人只能活30歲。
(人類壽命變化)
首先,戰爭拉低了古人的平均壽命古代戰爭多發,朝廷為了備戰,一般要求男子在20歲左右就要服徭役。雖然古代的武器沒有現代武器殺傷力大,但是致死率依然不低。而且為了徹底消除敵方的隱患,往往會進行屠殺俘虜的行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長平之戰,秦軍坑殺趙軍約45萬,這些亡魂的年齡大都在20上下。
因此,由於古代戰爭多發,加上致死率非常高,很多男子在青壯年就失去了生命。這一大部分群體無疑將百姓的平均壽命拉的很低。
(古代戰爭)
其次,醫療、營養等綜合因素導致古人壽命比現代人低根據《梅縣程江大亨村葉氏族譜》的記載,把不正常的死亡記錄除去外,家族男性的平均壽命為60.1歲,女性的平均壽命為65.5歲。相比摻雜了戰爭、早夭等因素在內的資料,已經進步了很多。
但60左右的平均壽命依然遠低於現代人,根據《2018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資料顯示,中國人均壽命已經提高到了77歲。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我們在醫療、營養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而古人不僅醫療條件落後,而且缺乏必要的營養,很多百姓瘦骨嶙峋,自然也很難長壽。
(現代人壽命)
總結如下:古人由於戰爭、疫情、災害等因素,使很多青壯年早早就送掉了生命,這些人無疑會拉低了古人的平均壽命,因此古人平均年齡30歲是可信的。另外,古人的醫療、營養等均落後於現代人,因此即使能平安過完一生,多數人的壽命也不會超過70歲。總的來說,就是很多早逝的生命拉低了平均值,而高齡的人壽命也不會很高,所以才會出現平均壽命只有30歲的結果。
-
4 # 鈿車寶馬
1.公共衛生設施的改善,包括廁所的建設,乾淨飲用水等。
2.醫療條件的改善。
3.相對更加充足,結構合理的食物。
4.社會文明的進步,社會暴力減少,大規模戰爭的減少。
這些條件才促使人的壽命提高。
不說古代就說我們國家的70年代,你可曾想一個呼歇病會要人的命。現在就是簡簡單單的呼吸道感染。
哎、感謝現今的社會吧 !太難了
回覆列表
一般統計平均壽命就:長壽的,短壽的,夭折的,平均值。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現代醫療技術的提高,人的壽命越來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