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蕭弋

    唐朝在建立初期,唐高祖李淵曾向突厥稱臣。事情還要從隋朝末年說起,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而李淵也謀取江山。李淵在起兵後,便派自己的得力干將劉文靜前往突厥。劉文靜提出“願與可汗兵號同入京師,人眾土地歸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始畢可汗非常高興,立刻派兵支援李淵,後來,李淵即位後,給了突厥不少金銀財寶。

    武德元年,西秦霸主薛舉率軍大規模的侵犯,唐朝軍隊在淺水原之戰中慘敗。為了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唐朝將五原郡、榆林郡“送給”突厥,有了突厥的支援,唐取得了第二次淺水原之戰的勝利。但也因此使突厥騎兵易如反掌的進入關中地區。唐朝逐漸統一天下,與突厥的矛盾也越來越多,雙方關係不久便破裂了。武德九年,李世民剛剛繼承皇位,突厥十萬軍隊逼近長安附近,李世民不得不向其繳納錢財,達成“渭水之盟”,而後,在四年後將其除掉。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李淵為什麼要向突厥稱臣納貢呢?實則為了奪取天下。在李淵起兵之前,劉武周在突厥的幫助下,窺伺晉陽,為了讓自己的後方穩定,李淵不得不向突厥稱臣納貢。

  • 2 # EVAN姜

    唐高祖對突厥稱臣並有太宗合謀,這個其實是複合一定規律的。先說隋,隋對於突厥的政策是有突厥使,而且還在和突厥和親,突厥對於隋始終是一個威脅,隋煬帝大修運河,三徵高句麗,國力下降。再說隋末軍閥混戰的時候,唐在太原起勢,地理上更加靠近突厥,向突厥稱臣可以穩定自己的後方(北方),這樣可以在中原逐鹿中更加有精力對付各路諸侯,對於唐來說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想作為唐太祖和唐太宗這種極具戰略眼光的統治者來說,目前自己太過弱小沒有能力對抗,示之以弱積蓄力量然後再征服你(歷史上也是這樣進行的),類比臥薪嚐膽,大漢開國(和親等等手段),蘇聯成立初列寧也是和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這不平等條約,後續等蘇聯有了能力條約也只是一張廢紙。唐高祖對突厥稱臣不是突厥是世界第一強國,而是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我認為這是聰明的,歷史不能只看一段,長遠的看,更高的角度看才行。

  • 3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唐高祖李淵: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時之辱,開百年太平。

    唐高祖李淵為何要向突厥稱臣?我們只要想一想,隋朝末年天下的局勢便很容易就知道,唐高祖李淵為什麼向突厥稱臣了!早在隋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就已十分強大,對中原那可謂是虎視眈眈。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原群雄紛紛自立為王,李淵建立的唐也不過是中原眾多割據政權中的一個。

    李淵要想安安穩穩的爭霸中原就必須與突厥聯合,最起碼得保持友好關係。因為李淵原本的根據地晉陽那是在中原地區的最北部,最接近草原部落所佔領的本土,稍有不慎就會被突厥騎兵騷擾,而京師長安雖然號稱固若金湯,但是如果突厥騎兵大舉南下,長安根本不可守。李淵曾經對他的兒子李世民說過這樣一段話:

    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歷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邦濟世矣。”

    出於以上考慮,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初,還沒有進入長安城的時候,就派自己的心腹謀臣劉文靜前往草原,與當時草原最強大的部落——頡利部落求和。劉文靜對頡利可汗說:“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歸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頡利可汗聽說了這句話之後,十分高興當即決定與李淵聯盟,並派自己的部將率領兩隻精銳的突厥騎兵幫助李淵爭霸中原。

    唐高祖這樣做的意圖十分明顯,套用中國近現代史上十分時髦的一句話:“攘外必先安內”只有先將中原的大亂結束,在中原站穩腳跟鼎力之後,才能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實行驅逐性打擊。後來的歷史證明,唐高祖李淵這一策略是十分高明的!貞觀四年,唐朝大將軍李靖在陰山對突厥發動進攻,並取得完全性的勝利!收到唐軍大勝的捷報之後,唐太宗李世民不無感慨地對身邊大臣說:

    “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頡利。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顙,恥其雪乎!”

  • 4 # 天天向上129994470

    結合隋末唐初的歷史背景來看,這點並不難理解。

    首先,隋末唐初,各方軍閥勢力紛紛崛起,各不相讓。其中有實力的有:李閥;竇建德的河北軍、杜伏威、輔公祏的江淮軍、王薄、翟讓、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秦叔寶、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杜伏威、輔公祏、張須陁、薛世雄、宇文化及等等。而其中李閥的軍事實力算不上特別突出,沒有絕對一掃群雄的實力。

    其次,突厥實力的崛起。突厥是我國北方境內一個古老而又顯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時期,突厥族就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建立了人數多達數十萬的軍隊。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卻因內訌和鬥爭,統治集團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在阿爾泰山以西,東突厥則控制著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其中東突厥不久被隋朝軍隊打敗,西突厥也因為內亂而一度衰落。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東西兩大突厥部落趁機迅速統一,重新振作,勢力迅速發展,一躍成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對中原地區也造成嚴重威脅的強大軍事力量。

    當其時,各路勢力紛紛依附突厥或者與其結盟,當其厲害關係之下,李閥勢力權衡利弊,與其結盟也是綜合利弊考量下的最佳選擇。

    第三,縱觀古今中外歷史,軍事外交策略無不是依據當時形勢及自身實力下的考量。遠的,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分分合合;國外的,二戰時期德國與蘇德於1939年8月簽訂互不侵犯協定是基於英法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引而採取的對策,隨後在1941年6月22日,兩年不到的時間裡,基於對自身實力增加的估計,德國就撕毀了協定,悍然入侵蘇聯。中國近代史上,我黨從建黨之初到執政,28年時間裡,依據歷史形勢,為團結儘可能多的力量,解決當下的主要矛盾,先後發起了革命統一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愛國統一戰線五次不同的統一戰線行動,這也是對歷史形勢和自身實力考量後的抉擇。隨著唐朝的建立和軍事實力的強大,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綜合分析當前形勢,認為徹底解決突厥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出兵突厥,於是命李靖率領唐軍主動出擊突厥,大敗突厥軍,活捉頡利可汗,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至此,唐朝對突厥的臣服歷史宣告結束。

  • 5 # 婆羅古談

    唐高祖李淵應該是對突厥稱過臣,隋末北方的割據政權幾乎都對突厥稱過臣,但是他是以隋朝臣子的身份稱的,性質肯定不一樣,他不願做像後世石敬瑭這樣的兒皇帝,一方面為了藉助突厥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穩住後方完成他爭霸天下的夙願。

    隋末割據政權就能看出李淵起兵的太原地帶離突厥的勢力範圍不遠,如果想爭霸天下必須要穩住後方,這個稱臣的選擇確實也是個明智之舉。這個時候的突厥實力並不是鼎盛時期那麼強大,最強大時期是在南北朝北周時期。這個時候強大如北周武帝宇文邕也藉助突厥的力量配合滅亡了北齊統一了北方,之後宇文邕也反過來五道伐突厥,只是天妒英主,大業未成,病逝。李淵的老婆是宇文邕的外甥女,學習長輩的謀世之道也未嘗不可。

    隋朝將領長孫晟用離間之計,使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在後來的與隋朝的戰爭中,不斷走向衰落。既然藉助別人的力量肯定也要有所付出,《舊唐書》記載突厥始畢經常向唐朝勒索錢財,高祖每次都“優容之”。這種事情發展到唐肅宗向回紇人借兵,回紇人攻下長安以後,把都城長安洗劫一空,留了個空城給唐朝。還有之後的兒皇帝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出賣給了契丹換來了個後晉高祖的身份,還有忍氣吞聲向契丹皇帝諂媚認父,落得個千古罵名。所以藉助他方勢力也是有底線的,道德上可能過不去,但必須要守住原則,不然也有可能出現“假道伐虢”的結果。

  • 6 # 當代曹植

    唐高祖李淵: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時之辱,開百年太平。

    李淵確實向突厥稱臣過,這不過是權宜之計。

    早在隋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就已十分強大,對中原那可謂是虎視眈眈。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原群雄紛紛自立為王,李淵建立的唐也不過是中原眾多割據政權中的一個。

    李淵要想安安穩穩的爭霸中原就必須與突厥聯合。因為李淵的根據地晉陽那是在中原地區的最北部,最接近草原部落所佔領的本土,稍有不慎就會被突厥騎兵騷擾。

    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初,就派自己的心腹謀臣劉文靜前往草原,與當時草原最強大的部落——頡利部落求和。劉文靜對頡利可汗說:“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歸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頡利可汗十分高興,當即決定與李淵聯盟,並派自己的部將率領兩隻精銳的突厥騎兵幫助李淵爭霸中原。

    唐高祖這樣做的意圖十分明顯,只有先將中原的大亂結束,在中原站穩腳跟之後,才能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實行打擊。後來的歷史證明,唐高祖李淵這一策略是十分高明的!貞觀四年,唐朝大將軍李靖在陰山對突厥發動進攻,並取得勝利。

    綜上,由於突厥兵力比較強,李淵又藉助突厥的兵力建立了唐朝,唐高祖李淵在唐朝建立之前,向突厥稱臣,有利於穩定後方並獲取支援。後來,李世民滅東突厥。

  • 7 # 風雨江湖笑看誰

    唐高祖李淵向突厥稱臣這件事至今還有人有疑問,其實是緣於根深蒂固的華夏正統心理!也難怪,想我煌煌盛唐,萬國來朝,中國歷史上還有幾個如此揚眉吐氣的盛世呢?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宋祖位居此席確實有點不夠資格,暫且為了合轍押韻吧),這些流芳千古的風流人物怎麼會向一個外族低頭稱臣呢!實在有損我華夏顏面。那麼李淵向突厥稱臣這件事到底有沒有呢?

    (賣個關子,為什麼我要選李淵的這個像呢?請朋友們仔細看,內有玄機!)

    考古和法律其實一樣嚴謹,下結論沒問題,拿出證據我看看!那李淵向突厥稱臣的事有沒有證據呢?

    先不往遠了說,首先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在《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中就說:“獨唐高祖起兵太原時,實稱臣於突厥,而太宗又為此事謀主,後來史臣頗諱飾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顯於後世。”意思是說,這事真有!而且唐太宗出的主意,唐朝史官撒謊了!看來這修史的一代不如一代,少了太史公的錚錚鐵骨!

    如果有哪位朋友覺得大師研究的不夠深入,需要和大師打打擂臺我也不反對,畢竟按照第一歷史觀來講,陳寅恪大師也不是當事人,也不是沒有出錯的可能。反正現在網路也發達,《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等,正史野史你再翻一遍,或許有個最新考古成果推翻大師的結論也說不定!

    好了!今天我們不辯這件事的真偽,就來探討一下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吧?

    《舊唐書》中是這樣記載:“高祖起義太原,遣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聘於始畢,引以為援。始畢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獻馬千匹,會於絳郡。又遣二千騎助軍,從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翻譯成白話就是,李淵造反的時候派劉文靜去突厥借了兵,前後給了好多錢。但是李淵當了皇帝后,突厥每次派使者來的時候卻飛揚跋扈。可李淵總嘿嘿一笑,好說好說!

    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按理說突厥僱傭兵的佣金給了,大不了欠個人請,以後找機會再還唄,你突厥有什麼可豪橫的!難道李淵還有什麼短處捏在突厥人的手裡嗎?是錢沒給夠嗎?

    史書上說,錢真給了!只不過沒掏李淵自己的腰包。那就讓我們看看李淵大人是怎麼給錢的吧?李淵對突厥說:“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這話就是說你只要能幫我打仗,不騷擾百姓,那麼你們打到哪就搶到哪兒吧,都歸你們了!

    是不是很無恥?不騷擾百姓,那突厥上哪搶子女玉帛?所以這和二戰時日本鬼子的惡行有什麼區別,就是“三光”政策,只不過日本鬼子不是我們請來的,而突厥確實是李淵請來的!

    看到這裡,你肯定會說,別墨跡了,李淵稱臣突厥的事我信了!別急,既然我們在探討歷史問題,那就還是要客觀,因為李淵在突厥人的眼中也曾是神一般的存在,曾經也殺得突厥人屁滾尿流、血流成河!

    李淵造反前是隋將,晉陽留守,替隋朝守土拓邊,直接防範的就是突厥。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突厥多次寇擾隋北部邊境,煬帝命李淵與馬邑太守王仁恭率兵抗擊突厥。

    時突厥兵強馬壯,聲勢逼人,而李淵、王仁恭兩軍合起來不滿5000人。李淵挑選善於騎射計程車卒2000人,讓他們飲食起居完全模仿突厥人,以此適應他們的生活和作戰方式。這些騎兵採用機動作戰形式,伺機襲擊突厥部隊,屢次獲勝,使突厥人視李淵頗為忌憚。

    看到沒?活生生的特種部隊!師突厥長技以制突厥,李淵的文韜武略絕對不是蓋的!這樣的李淵能向突厥稱臣?是不是我們哪個地方搞錯了?

    對!我們好像忽略了時代背景和李淵這個人的背景,之所以糾纏誰向誰稱臣這個問題,根本上就是正統觀念在作怪!因為對突厥和李淵來說,他們都不是華夏正統,因為他們都不是漢人!

    隋唐之前的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至暗的年代,五胡亂華,看著只有匈奴、 鮮卑、 羯 、氐 、羌五個少數民族,其實那是統稱,無數的少數民族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殺四方,殺得華夏大地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所謂正統的漢人在長江南岸頓足捶胸。

    就這樣殺了160多年,少數民族裡就剩了一個突厥殺出了一條血路,那還是胡人中的胡人,少數民族眼裡的少數民族——柔然部落裡的鍊鐵奴出身。你說這個時代生存的法則是不是很簡單,那就是刀頭舔血,刀下求生!再說回來,統一中原的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血液裡也都流淌著胡人的血脈(有朋友如果有疑問可以去考證,不在這裡展開了),所謂的正統那是天下大定以後的說辭,誰手裡的刀多誰手裡的刀快才是第一真理!

    說到這裡,在文章開始時的那張李淵畫像是後唐李克用畫的,後唐是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的一個產物,李克用其實也是少數民族沙陀人,不姓李。所以從某個方面說,李克用和李淵有什麼不同呢?

    所以,李淵藉助突厥人的勢力打下了天下,當時向突厥稱臣與否有什麼關係呢?畢竟他那時還沒造反成功,只有成功的人才需要臉面,所以他當皇帝了,然後他讓史官把這事含糊其辭地說說就罷了,再然後大唐盛世就光照千秋了!

  • 8 # 南方鵬

    經過韜光養晦,關隴貴族代表人物,隋煬帝楊廣的表兄,襲封唐國公的太原留守李淵,在其二子李世民和裴寂劉文靜等的勸說逼宮下,在617年決定起兵撥亂反正,以勾結突厥為由殺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準備充分後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兵鋒直指長安。在此之前,李淵派出熟悉異族事務的劉文靜出使東突厥,拜見見始畢可汗,向他請求派兵增援,並且與他定“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

    可知當時李淵起兵反隋,山西雖有山河之勝,但對北敵來說影響不大,又沒有能力打擊突厥,只有求和示弱,恩威並施,才不致為突厥所累,誤了進軍中原奪取天下的大計,劉文靜第一次出使,便取得較好效果,突厥還派出小批人馬助戰,以示支援。當時突厥勢大,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都是他的役屬,隋末多路義軍,也曾依附過突厥,“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李淵的厚賄收買策略雖沒有完全奏效,但確在王朝危急的時期成功地買得了安全,贏得喘息時機,為之後反擊戰打下良好基礎。

  • 9 # 歷史兵說

    其實,如果不是迫於形勢,誰閒得沒事對別人稱臣喊爹呢?李淵當時對突厥稱臣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挺多也就是道德層面上的人品問題而已!就在李淵父子倆起兵之前,突厥藉著隋朝滅亡之際,把已經分了家的東、西突厥又開始合二為一,雄踞漠北。當年,李淵在晉陽起兵的時候,突厥人就很不講究地在後面踢了他屁股一腳,而且這一腳讓李淵感到懼怕!無奈之下,為了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同時,李淵更想借助突厥的聲威,保證能在太原立足。於是,李淵就派人對突厥人說:“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歷史上,雖然李淵不是以唐朝皇帝的身份對突厥稱臣的,僅僅是以隋朝將領的身份去俯首稱臣的;但,這在中國歷史上已經開了一個非常壞的先例。所以,不管李淵對突厥稱臣是否是出於一種無奈,僅從兩件事情上來看,也能體會到李淵這個人奴性下的“苦衷”!

    可以說,李淵對突厥稱臣那是搞得十分隆重和孝順的,首先,他先是把軍隊的旗幟換成了突厥人喜歡的絳白色,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盛開的桃花似的。其次,在李淵稱帝八年之後,突厥的一號領導人去世了,李淵乾脆下令,舉國上下哀悼三天,各級領導輪流弔唁。想不到的是,李淵稱臣居然還稱上癮來了!到了他兒子李世民那會兒,也是繼續裝孫子,且一直隱忍不發。當唐朝統一全國且政局穩定了以後,孫子便不再裝了,突然掉過頭來就對突厥人展開了強大的攻勢。

  • 10 # 姚總看世界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空雪來風,我認為造成這種說話有以下原因

    一,舊唐書明確記載,在李淵起兵之時,突厥軍隊突襲晉陽,李淵損失慘重。為了有一個安定的後方,急須穩住突厥(緩兵之計),於是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劉文靜抓住突厥可汗貪財的心理,不但穩住了突厥,而且還爭取了突厥的援助。但條件是財帛珠寶入突厥,土地歸唐公。顯然這是李淵父子授意的。這不是

    納貢這是什麼?

    二,太原起兵前關於旗幟的爭議。太原起兵前,秦王李世民等主張"改旗幟以示突厥,師出有名,以輯夷夏。″秦王等欲改白旗以求得突厥人的同意。(白旗為突厥旗幟)而李淵對此作了一個變通。用白旗與紅旗幟相結合。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稱臣,為什麼要用突厥旗,為什麼還要求得突厥同意呢?

    三對待可汗死後的態度。突厥可汗死後,李唐為之罷朝三日,並詔百官悼念,請問,誰能享受這等待遇?很明顯,李唐這是在自貶身價,奉突厥為主子嘛。這還不是稱臣麼?

  • 11 # 耳食記

    李淵向突厥稱臣,史學大家陳寅恪早在《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一文中考證確定無誤了,並指出這一事件的策劃者還是李世民。

    按《舊唐書·李靖傳》載,在聽說李靖大敗突厥時,李世民說道:

    "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所謂“國家草創”,也就是隋末李淵晉陽起兵的時候,這段話已經非常明確的指出當時李淵確實“稱臣於突厥”了。

    其實當時也不是李淵一家臣服,當時北方起事的各路豪傑,幾乎都稱臣於突厥。按《舊唐書·突厥傳》的記載:

    當此時,四夷侵,中國微,而突厥最強,控弦者號百萬,華人之失職不逞皆往從之,槊之謀,導之入邊。

    當時隋末大亂,北方百姓苦於戰事,很多逃往突厥。而起事的各路諸侯,幾乎個個都連結突厥,這些“失職不逞”的“華人”,包括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等等大名鼎鼎的豪傑,在稱臣突厥這件事上可以說是被一網打盡,皆是如此:

    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

    所以說以“臣事突厥”這樣的罪名去指責李淵,是不大公平的。更何況但這種“稱臣”,也不過是李淵的一種權宜之計。

    隨著李淵漸漸奪取全國政權,地位穩固之後,慢慢便對突厥強硬起來,對突厥的侵擾不再忍氣吞聲,多次派兵抵禦突厥的入寇,武德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年年都有派兵與突厥作戰的記載。

    等到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大破突厥,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一雪前恥,此時距李淵晉陽起兵向突厥稱臣時不過十二三年。

    如此快便找回了面子,那還要怎樣指責他此前的行為呢?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忍辱負重以成大業,也是深受古人推崇的一種行為法則。

  • 12 # HuiNanHistory

    這是由於李淵與突厥並不是單純的盟友關係,他在起事反隋之時確實曾向突厥稱過臣。

    關於這段正史極力掩蓋的歷史秘辛,唐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試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一文中進行了周密的考證。

    隋末公元6世紀,突厥擁有東亞霸主的地位,故而“北方群雄幾皆稱臣於突厥,為其附庸”。作為北方群雄之一,唐高祖李淵並沒有獨善其身的本錢,必然會“隨波逐流”。陳寅恪先生在兩《唐書》和《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找到許多能證明這件事成立的瑣碎記錄。

    例如,李淵起兵時,在太原城上豎立的旗幟為白、紅參半。彼時,以火德自居的隋朝尚紅色,其“旗幟犧牲,盡令尚赤”;因此,反叛的李淵自然要改旗易幟,他“改旗易幟,雜用絳白”,“以示突厥”,這是由於突厥尊崇白色。

    除此以外,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還有李淵在太原晉陽宮東門之側舍,接待突厥可汗始畢派遣的使者康鞘利的記載。康鞘利攜帶始畢可汗的書信來到太原後,“帝偽貌恭,厚加饗賄,鞘利等大悅”。

    這種歷史曲筆掩蓋了真相。如果雙方是平等關係,何需“偽貌恭”?陳寅恪先生指出,康鞘利帶來的書信,實為突厥敕封李淵的冊書;“貌恭”之舉,其實就是跪拜稱臣的禮儀。

    總而言之,李淵確實曾向突厥稱臣,這件事的主要推動者,其實是唐太宗李世民。

  • 13 # 張傑談史

    確實存在李淵向突厥稱臣的情況,而且積極推動者是李世民,不過這在當時也是李淵父子的策略。

    因為隋末突厥結束分裂,實力很強,而隋末各地起義不斷,李淵父子想更好更快取得勝利,就需要一些援助,最好的援助當然就是突厥了。

    這個陳寅恪先生做過相當詳細的研究。不過唐朝建立起以後,突厥就沒隋末那麼強大,之後李氏父子也就不再稱臣。

  • 14 # 木子的木子

    李淵,包括他的太原集團,確實和突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尤其是在李淵和李世民統治前期,談到大唐,是繞不過突厥的。

    李淵在實力弱小時,對突厥採取拉攏和安撫的政策。此時天下未定,李淵既面臨隋朝的威脅,又面臨各地割據勢力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等的進攻,北邊還有突厥的騷擾。迫於無奈,李淵送給突厥大量的金銀珠寶和美女;但是,突厥慾壑難填,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太原等地的騷擾。更加可惡的是,突厥甚至還和其他割據勢力一起進攻過李淵。但是,並未完全掌控全國的李氏家族選擇了忍讓和妥協,李淵一直在等待機會。傳聞,李淵曾對突厥稱臣;即便此事是真,那也是一種臥薪嚐膽的政策,因為李淵和他的家族想的是天下蒼生,我們並不能藉此來說李淵沒有骨氣或者賣國。

    後來李淵設法除去楊廣安插在他身邊的臥底王威和高君雅時,就利用過突厥人,李淵謊稱王和高兩人勾結突厥人。後來經過李世民時期,唐朝國力大增,俘虜了吉利可汗,並最終在唐高宗時徹底打敗了突厥。

  • 15 # 國史記聞

    李淵的確曾經向突厥稱臣,而且這個主意極有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出的,但是後來唐朝強盛了,近乎消滅了突厥勢力,所以史書中對此事頗為忌諱,所以我們難以在正史中找到確鑿的證據。

    李淵向突厥稱臣,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突厥和隋朝都實在是太強大了,李淵要想成氣候,就必須一邊倒才行,所以,為了滅隋,他自然要借突厥的勢力。

    大概在北周興起之時(公元6世紀中期),突厥勢力達到強盛,從現在的東北地區到蒙古高原一直到中亞都是突厥的勢力範圍。隋朝建立之後,長孫晟曾經為了瓦解突厥勢力而在公元583年使用離間計將突厥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到李淵起兵之時突厥仍然是中原王朝的最強大的敵人。所以,李淵向突厥稱臣,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腹背受敵的窘境,一方面是為了借用突厥強大的騎兵。

    所以,李淵當時給突厥的承諾是“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而突厥始畢可汗則以戰馬千匹、騎兵兩千等等作為回報。但是同時,李淵拒絕了突厥可汗的冊封,而是自立為皇帝,唐朝建立之後,突厥仍然以唐朝的“宗主國”自居,每次派使者前來,都是傲慢無禮,而李淵也都忍了(《舊唐書》中記載“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

    而陳寅恪先生在《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中提出,李淵晉陽起兵之時曾經向突厥稱臣,並且“太宗又為此事謀主”(即這個主意是李世民出的),但是由於“後來史臣頗諱飾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顯於後世”。

    不論如何,李淵借用外族勢力參與內鬥的事情在歷史上是開了個壞頭,唐肅宗在“安史之亂”中借用回紇的兵力,並且承諾“克城(長安)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後來唐朝又曾經藉助沙陀勢力平定黃巢叛亂、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以自立,明末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打擊李自成,這些都是效仿的唐高祖李淵。

  • 16 # 在下古麒

    其實李淵並不像正史中記載的那樣優柔寡斷。在大業十三年五月十七日,數萬突厥騎兵突然呼嘯南下,以閃電速度對晉陽城發動了一場奇襲。

    而這個時候,如果要想成就霸業,北方的突厥人始終是他背後的一個巨大威脅。如果他揮師長安,突厥人趁勢進犯太原,那這無疑會使他陷入腹背受敵、進退失據的困境。所以,必須暫時向突厥人低頭,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於是李淵寫信給突厥的可汗,說現在天下大亂,我必須要去安定天下,遠迎君上還都,並且恢復與突厥和親(重點)。當然,突厥人也可以起兵南下,只希望你不要侵害百姓,金銀財寶任你所有,不過這群反賊也蠻厲害的,如果突厥因為路途遙遠不方便的話,還是我來吧,只希望兩國能夠和親,這樣也能夠有豐厚的財物。

    東突厥的始畢可汗見信大喜。因為當時很多的勢力都已經歸附於他了,而這個時候李淵也寫信來,說明他也有心歸附。於是可汗寫信給李淵,要李淵也和劉武周他們一樣,自立為王。不過李淵沒有答應,因為李淵知道,這個時候自立為王就相當於“反隋”,而如今還不是時候。

    後來,斐寂他們為李淵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廢皇帝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如此則“師出有名,以輯夷夏”。(《大唐創業起居注》)

    這個方法比較好,廢黜楊廣,擁立新皇楊侑,挾天子以令諸侯,既沒有反隋也不會得罪大多數的反隋勢力,並且還能夠獲得突厥人的支援。

    所以,李淵與突厥聯合,並不能說明是向突厥稱臣了。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當時,這隻能算作是一種戰略上的規劃罷。

  • 17 # 老照片

    隋朝末年,突厥重新崛起並日漸強大,史稱:“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自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後,突厥恃強擾邊就成為了家常便飯。這種形勢下,隋末北方的割據者如隴西薛舉、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馬邑劉武周、劉黑闥、宋金剛等人,都選擇依附突厥。

    (太原起兵圖)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同樣面臨著處理與突厥關係的問題。為了保障後方大本營的安全,增強兵力對抗劉武周等割據勢力,在唐儉、劉文靜等人的建議下,李淵決定北聯突厥。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第一次派使者出訪突厥,表示願意與突厥修好,但是始畢可汗不同意李淵繼續遵奉隋煬帝。於是李淵第二次派出使者,承諾不再遵奉隋煬帝,該旗幟以示突厥,即稱臣突厥。

    (唐初邊疆少數民族分佈圖)

    與突厥訂盟後,李淵又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商議其出兵的數量。在劉文靜臨行前,李淵告誡他:“胡騎入中國,生民之大囊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劉武周引之共為邊患;又,胡馬行牧,不費芻粟,聊藉之以為聲勢耳,數百人之外,無所用之。”很快,劉文靜順利完成使命,率突厥兵五百、馬二千匹與李淵會合。李淵見狀,大為興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比較經典的人物傳記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