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行程

    先上結論:不但是三國時期攻城戰少,就是在火器誕生之前,歷代兵家都不主張採用攻城戰。

    火器誕生之前,單兵防禦靠甲,國土防禦靠城,除長圍或藉助自然外力外,很難突破,所以孫子兵法才有上兵伐謀之說。不但中國如此,西歐也是,鄭成功數萬人強攻幾百人據守的熱蘭遮城不下即是明證,更不要說三國時期了。

    事實上,正是由於火器的發展,才使城牆防禦戰法逐漸衰落,就如馬克思所言:火藥擊碎了封建騎士的堡壘。

  • 2 # 中行偃1

    答:這個感覺太蹊蹺了!

    我怎麼感覺除了長坂坡之戰之外,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攻堅戰。

    當然了,長坂坡之戰屬於遭遇戰;哦!對了赤壁之戰也是遭遇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赤壁之戰打完了。這九個字加三個標點符號,似乎是說就是一場遭遇戰。其他的好像沒有了。

    博望坡、潼關、虎牢關、陽平關、石亭、街亭、濮陽、下邳、小沛、定軍山、白狼山、官渡、箕谷、斜谷、子午谷、陳倉、五丈原、沔水、瀘水、泗水、磐河、南郡、江陵、襄陽、樊城、新城、柳城、雒城、合肥、濡須、等等等等……無一不是攻堅戰!

  • 3 # 胖哥侃歷史

    為什麼攻堅戰這麼少?主要是因為在攻堅中,城池限制了將領的發揮,奇謀計策開始顯得不那麼重要,更多的看的是軍隊的硬實力。這樣的戰鬥就像絞肉機一樣,進攻方無論輸贏,結局都是損失慘重。所以那時的將領一般都避免攻堅戰。實在避免不了,因為戰爭的性質,也會顯得不那麼精彩,所以攻堅戰很少會流傳下來。民眾自然認為三國時期的攻堅戰實在稀少的很。

    但群星璀璨的三國英雄中,還是出現了幾位以“善守”知名的將領,而成就他們赫赫威名的,當然就是當時知名的攻堅戰役了。

    諸葛亮攻堅陳倉

    事情發生在公元229年,諸葛亮親率數萬大軍,逼近陳倉。而當時的守將郝昭手下只有一千兵馬。諸葛亮到了陳倉,發現陳倉高大堅固,要攻取殊為不易。於是派人勸降郝昭,卻被郝昭嚴詞拒絕。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下令攻城。各式各樣的工程器械被諸葛亮用了個遍,郝昭這邊只是滾木礌石,火油弓箭,就讓蜀軍損失慘重。兩軍僵持了一個多月,諸葛亮自知陳倉難以攻下,又憂慮魏國援軍,只能宣佈退兵。

    諸葛亮向來是以少勝多的,但這次的陳倉攻堅,諸葛武侯親率大軍仍然無功而返,可見攻堅戰到底有多難打。

    關雲長襄樊之戰

    斬龐德,擒于禁,這一役讓關雲長威震華夏。但是大家不曾注意的是,雖然襄陽和樊城被關羽圍困很久,但兩座城池都沒有被攻破。當時襄陽由呂常鎮守,樊城由曹仁鎮守。關羽圍困兩座城池很長時間,在打掉于禁和龐德的援軍後,周邊的郡縣都望風而降。一時間,曹魏在荊州就只剩下這兩座孤城。但這兩座城池高大堅固,關羽也知道這骨頭難啃,一時間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一直拖到了曹魏的徐晃引兵救援,關羽只能舍了眼看就能吃到嘴裡的肉,無奈退走。

    關雲長一生打的勝仗無數,但是在攻堅戰上,顯然也沒有什麼出彩的行為。

    胖子說:

    攻堅本來就不是什麼好的想法,避實擊虛,攻其不備才是取勝之道。生活中,大家總是稱讚那些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認為他們有毅力恆心,最終一定能夠成功。但如果一開始的路就走錯了,那就是南轅北轍,越走越遠,最後撞得頭破血流。

    當然,我不是要大家遇到困難就退縮,只是想說,在你準備攻堅克難之前,一定要選對路哦!

  • 4 # 青梅煮酒品三國

    攻堅戰沒有什麼計謀可講,可能被記載一筆帶過。還有兩點:第一,三國時期的城池內部不足以容納幾萬人的大軍;第二,被大軍圍城就相當於甕中捉鱉。所以軍隊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城外駐紮,那麼攻堅戰也就隨之減少了。

    城池能夠容納的人有限

    古代科技並不發達,想要建立龐大的城池將百姓和軍隊全部容納進去幾乎不可能。試想一下一個駐紮一兩萬軍隊和當地百姓的城池需要多大,城池的大小和兵力的部署存在一定的衝突。城池佔地範圍若是小了部隊都駐紮不下,若是城池佔地範圍大了常規的一兩萬部隊又守不住。所以大部隊都駐紮在城外,日常守備部隊才進城守備。這也就是為什麼攻堅戰較少的原因。

    大軍全部入城並不利於戰鬥

    現代遺留下來的古城也不在少數,相信大家無論是在現實中或者在網路中都見到過。那麼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城門的大小?比較大的城門能一起衝出來的最多也就三五百兵力,那麼衝出來的這點兵力面對城外的敵軍,不就是葫蘆娃救爺爺一波一波的白送士兵性命嘛!

    再有就是攻城方只想困城,不浪費兵力強攻,那麼城內計程車兵一旦糧草耗盡那就是死路一條。一座城池最多就四個城門,一旦敵軍退守至弓箭射程之外封鎖住四個城門的退路那麼破城是早晚的事。

    將所有的兵力都收縮到城內,那肯定是生死一戰了。就例如曹操攻打呂布時,呂布將剩餘的殘兵敗將都收縮到城內,被曹操大軍圍困在城裡久攻不下,郭嘉獻計以水圍城,結果幾個月後呂布軍被困計程車氣全無發生叛亂,結果城池還是不攻自破了。

    總結:城牆是古代戰爭最好的防禦體了,但是也只限制於防禦戰,所以三國時期的戰爭很少是攻堅戰。根據三國的記載,攻堅戰也不在少數,但是攻堅戰攻擊方損失會很大,屬於是實在沒有其他計策時而選擇的下下策。

  • 5 # 正史漫談

    在三國時期的前半段,也就是三家鼎立之前,讓人印象深刻的城邑攻堅戰確實不多;但在後半段,這類戰役/戰鬥並不鮮見,最具代表性的是“淮南三叛”的第三叛:諸葛誕之叛,司馬氏透過近九個月的血腥圍城戰,逼迫壽春叛軍在絕望之中內亂投降。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圍城戰不是你想打就打的,起碼得滿足以下幾方面條件:

    第一,十足的兵力優勢

    在什麼兵力對比情況下才能開展圍城攻堅戰?《孫子兵法·謀攻篇》給出了指標: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理論上說,有十倍於敵的兵力時,才能選取圍城戰。而在三國前期,各路諸侯都在各顯神通、招兵買馬之際,即使想在區域性擁有這種兵力優勢也是不容易的;而一方若確實處於這種力量劣勢時,往往會向其他諸侯尋求幫助。這就涉及到圍城攻堅戰的第二個條件。

    第二,要無後顧之憂

    在圍攻城池時,最怕的就是第三方抄後路。當然,歷史上成功的“圍城打援”戰例並不少見,但並不是普遍現象,即使強大如秦軍,在滅掉趙國45萬主力後圍攻邯鄲城時,面對前來救援的魏軍時仍然大敗。

    而在三國前期,各路諸侯勾心鬥角、聯合分化、套路百出,簡直不要太熱鬧,如果某一方仗著兵力優勢耗在某個城池下,萬一被包抄,那後果可想而知。姑且不說攻城戰,即使正常的對攻戰,也得防備這種危險,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時,如果小霸王孫策沒有遭遇暗殺、真的按計劃落實偷襲許都的話,三國的走勢可能就要因此而改變了。

    第三,足夠的糧草。

    古時的圍城攻堅戰,經常曠日持久,少則三五個月,多的話甚至長達數年。司馬氏解決諸葛誕之叛,圍城用了九個月,城內糧草斷絕、難以為繼後終於崩潰;長平之戰則耗時兩三年,趙國的精壯被耗在前線、國內空虛,甚至淪落到向別國借糧,最終無奈之下只得換上趙括冒險出擊。被圍的一方如此,圍攻的一方人數更多,需要的後勤補給更加恐怖,秦國為了吃下長平的趙困,發動了全國的精裝年。因此,若沒有強大的實力支援,沒人敢輕易發動圍城戰。

    那三國前半段中原的經濟情況如何?當事人曹操最有發言權,為此他寫了一首著名的詩: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白骨遍地,百姓百不存一,千里無人煙。在我們的想象中,三國是計謀迭出、人才揮斥方遒的天堂,而實際上它是普通人的地獄。為了節省口糧,各路軍閥沒少幹屠殺老弱病殘的惡行;咱們的曹丞相,更是幹起了摸金校尉的勾當。

    在這種條件下,除非萬不得已,誰會願意把數萬張嘴耗在某個城池之下?仗還沒贏,估計經濟上自己已經先垮了。

    而到了三國後期,隨著局勢的穩定,各方實力的恢復發展,終於敢開展圍城攻堅這種奢侈的戰爭。司馬氏解決諸葛誕時,擁有絕對的實力與後勤碾壓,即使東吳前來救援壽春,也被其輕易擊潰。

    總之,戰爭方式的選擇,既要看大勢,更要拼實力,容不下一絲任性。

  • 6 # 快樂的人22030

    因為那個時候是三國並立,勢均力勻,再者就是說:他們各霸一方,各不相讓,所以他們攻堅戰特少,但有名戰爭還不少呢!血戰長坂坡,燒赤壁,草船借箭,等等!

  • 7 # 大江侃歷史

    三國時期,軍隊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城外駐紮,因此攻堅戰比較少!

    攻堅戰是一種戰鬥的形式,指攻克敵設有堅固防禦的要地如城池、關隘、要塞或據點的作戰。這些要地往往都是戰略基點或重要的戰役戰術支撐點,事前設有較為完備的防禦工事,配屬若干防禦部隊,設定有防禦預案,形成較為完整的防禦體系。而攻擊方往往需要集中優勢兵力兵器,透過圍困,切斷敵補給或援兵通道,形成區域性兵力優勢,然後尋找敵防禦弱點,集中兵力實施攻擊,獲得突破口,並投入預備隊衝入突破口,分割敵防禦體系,最終使敵防禦體系完全瓦解,同時獲得該要地的絕對控制權。

    三國時期,有三次戰役最為著名,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除了以少勝多之外,這三大戰役都是火攻起了決定性作用。

    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北方的曹操與袁紹兩大集團之間的對決,袁紹兵力10萬,曹操兵力2萬。袁紹集團的謀士許攸投靠了曹操,並獻計奇襲烏巢。烏巢乃是袁紹的屯糧之地,被曹操一把火燒了,袁軍大亂,張郃、高覽等將領向曹操投降。最後,袁紹只帶著八百餘騎倉皇逃回河北。

    赤壁之戰,孫劉聯合,與曹操隔江對峙。由於北兵不善水戰,曹操以鐵索將戰船連線,以圖克服。不料,孫權集團中黃蓋獻計,以投降之名火燒曹軍戰船,使得曹操大敗,敗逃之中士卒損傷大半。

    夷陵之戰,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劉備以報仇之名率軍東征孫權。陸遜堅守不戰,兩軍相持半年,蜀兵銳氣喪盡。陸遜看準時機,水陸並進,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里,大破劉備。劉備退守白帝城,陸遜為防魏兵襲擊,並未窮追猛擊。

    三國時期,本來人口就比較少,且生產力低下,哪個國家如果有硬實力,用攻堅站早就統一了!

    所以三國時期攻堅戰比較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類似《明朝那些事》的書籍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