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樂毅是一名政治家兼軍事家,白起只是一名軍事家,相比較而言,論綜合能力還是樂毅更勝一籌!諸葛亮自比管、樂,管就是管仲,樂就是樂毅,由此可見後世智者認為樂毅的成就高於白起。樂毅以一已之力,在燕國變法二十餘年,然後合縱五國伐齊,一戰幾乎亡齊,強燕亡齊的樂毅自然是王佐之才。白起是秦國的戰神,在秦國強大國力的支援下,在白起驚人的軍事能力加持 下,白起一生從無敗績,陣斬六國百萬將士。

    對於一個強國來說,選擇白起開疆拓土,威震敵人是最好的。對於一個弱國來說,則需要選擇樂毅這樣的人,首先需要強國,其次才是開疆拓土,威震敵人。如果燕昭王即位之初,他就擁有白起這樣的軍事天才,那麼燕國無法強大,白起無法成為戰神。只有樂毅這樣的軍政雙通人才,才是弱燕最需要的人才。諸葛亮自比管樂,而不是自比白起,除了白起名聲不好外,還在於白起不是政才。

    秦昭襄王時代,秦國變法已歷三代,國家已經強盛,政務已經通暢,秦國需要軍爭人才,而不是政務人才。白起應運而生,他率領大秦鐵軍與天下諸侯大戰,每戰必攻佔數座城池,殺數萬敵軍,其手段十分酷烈快捷。秦國成就了白起,而白起加快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秦孝公時代,秦國窮弱,那個時候的秦國就需要樂毅這樣的政才,而不是白起這樣的軍才,所幸的是秦孝公遇到了比樂毅還要強悍的衛鞅。

    因此樂毅與白起哪個更厲害?要看時與勢,不同的時勢下,那個更強不是固定的。

  • 2 # 明太宗

    樂毅,白起兩人同是戰國時期的著名將領,但要論起誰更厲害,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白起。因為白起一生歷經七十餘戰,未嘗一敗,為秦始皇一統天下打下基礎。而樂毅藉助五國聯軍攻佔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卻還被齊國田單翻了盤。

    樂毅

    樂毅本是魏國的官員,出使到燕國,被燕昭王的誠意感動,便在燕國擔任亞卿,和燕昭王等待蘇秦滅齊計劃的成功。齊湣王好大喜功,聽信蘇秦讒言,滅掉宋國之後,戰國格局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各國都畏懼齊國。這時燕昭王派人去聯合三晉,秦,四國,四國面對齊國的國力暴增都畏懼齊國,全部同意和燕昭王一起攻齊,六國聯軍由樂毅率領。樂毅率領六國聯軍在濟水以西一帶擊潰齊軍的主力,直接掃入臨淄。掃入臨淄之後,其他國家的軍隊都返回國內,只留燕國的軍隊在齊國境內。

    樂毅率領燕國的軍隊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留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未能攻下。不知為何,這兩個城池樂毅整整五年都沒有攻下。燕昭王去世之後,燕惠王登基。燕惠王不信任樂毅的訊息傳到齊將田單耳中後,田單派人從中挑撥燕惠王和樂毅的關係。之後,燕惠王派騎劫代替樂毅。由於樂毅害怕被燕惠王殺害,不回燕國,逃到趙國。騎劫不敵田單,被田單掃出齊國境內,燕軍大敗。之後的樂毅一直沒有打過仗,在趙國逝去。

    白起

    戰神白起在首戰伊闕之戰,驚豔四座。之後攻佔魏、韓五座城池,攻佔魏國六十一座城邑和恆城,攻佔趙國的光狼城,攻佔楚國六座城池,逼迫楚王逃離郢都,這些戰役僅僅是白起前期的戰役。白起一生歷經七十餘仗,仗仗皆勝,功必勝,戰必取。戰國後期唯一可以和秦國叫板的趙國,長平之戰,直接被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一蹶不振。白起征戰一生,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做足了貢獻。

    樂毅跟白起根本沒有可比性,樂毅是聯合四國聯軍,在濟水以西一帶大敗齊軍主力之後,再率領燕軍,攻佔齊軍七十多座城池,戰國四大名將都沒有樂毅的名字。而白起別的不說,單單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都可以鎮住戰國時期的任何一個將領。

  • 3 # 牡丹梅花鑫森淼

    白起和樂毅相比,白起更厲害。白起的一生戰功赫赫,他的功績是一連串的數字。

    《史記》記載,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南韓新城,第二年,白起被封為左更,在伊闕攻打韓、魏兩國聯軍,斬敵24萬,俘虜大將公孫喜,拿下5座城邑。白起因功升為國尉。

    接著白起率兵渡過黃河,奪取南韓安邑以東直到乾河一帶大片土地。

    昭王十五年,白起升為大良造,領兵攻打魏國,奪取了大小城邑61座。

    昭王十六年,白起和客卿司馬錯一起進攻垣城,並拿下垣城。

    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了光狼城。

    昭王二十八年,白起攻打楚國,佔領了鄢、鄧等5座城邑。

    昭王二十九年,白起再次攻打楚國,佔領楚國都城郢,燒燬楚王先祖陵墓,楚王被迫逃離郢都,向東遷都陳縣。白起因此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接著攻打楚國,佔領巫山、黔中兩郡。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進攻魏國,奪取華陽、趕走芒卯,俘虜三位將領,斬敵13萬人。

    白起和趙國將領賈偃交戰,打敗趙軍,把趙國2萬多降兵沉到黃河。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進攻南韓的涇城,接連奪取5座城邑,斬敵5萬人。

    昭王四十四年,白起進攻南韓南陽太行道,截斷這條通道。

    昭王四十五年,白起攻打南韓野王郡,野王投降。截斷上黨和南韓的聯絡。

    昭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爆發,白起坑殺趙軍45萬人,只放還年紀小的240人。

    昭王五十年,秦昭襄王聽信范雎讒言,賜死白起。白起一生為秦國奪取城邑七十多座,殺敵人數從這裡明確記載的數字超過89萬,簡直是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的噩夢。

    樂毅最大的功績是伐齊。樂毅伐齊開始的時候是五國聯合伐齊,由燕國發起。《史記》記載是楚國、趙國、魏國、南韓聯合燕國,五國伐齊。開始是五國伐齊,破了齊國的濟西以後,其他四國罷兵回國,燕國軍隊在樂毅的帶領下,攻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齊湣王敗逃。

    不久,寵信樂毅的燕昭王病死,燕惠王即位,齊國田單用反間計,散佈謠言說樂毅故意拖延時間,準備在齊國稱王,燕惠王聽信謠言,召回樂毅,樂毅擔心回到燕國會被殺,投奔趙國。

    燕惠王派騎劫替代樂毅伐齊,燕國軍隊慘敗,損兵折將,以前佔領的齊國城邑土地被齊國軍隊收回。燕惠王非常後悔換下樂毅,想把樂毅召回,樂毅沒有完全聽從,也沒有完全拒絕,燕惠王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樂毅往來於燕、趙兩國,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最後死在趙國。

    《東周列國志》記載,是秦國、趙國、魏國、南韓聯合燕國伐齊,率領秦國軍隊的大將就是白起,而楚國因為齊國戰敗向楚國求救,楚國大將淖齒卻背反齊國,殺了齊湣王。

    相比白起的結局,樂毅是壽終正寢,他比白起的結局要好。

  • 4 # 莫思飛vlog

    放到桌面

    首頁

    白起號稱“戰神”、“人屠”,一生征戰沙場三十餘年,從無敗績。白起之世,山東六國聞秦喪膽,天下莫敢與之爭鋒。然而,戰國不是白起一個人的舞臺,前有吳起,後有王翦,都是一輩子沒打過敗仗。

    白起所處的時代,更是名將如雲。無論白起的光焰多麼耀眼,都掩蓋不住一位燕國名將的鋒芒。這位燕國名將一生也沒有敗績,雄韜武略,用兵如神,遺憾的是白起與其一直無緣交手。

    樂毅,子姓,樂氏,字永霸,名毅,戰國初期魏國名將樂羊的後裔,燕國統帥,封為昌國君。

    戰國七雄中,早期魏國一家獨大;楚國是南方強國,地域廣闊;齊國號稱東帝;秦國數代艱辛,崛起於關中;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國軍事強盛,可與秦國抗衡。以韓、燕兩國實力,軍力最弱。

    幾乎與商鞅變法同時,韓昭侯任用申不害在南韓變法。而燕國一直走在老路上,動亂不息,還差點被齊國滅國,直到燕昭王時才有了奮起之象。

    燕昭王招賢納士,吸引來了樂毅,變法改革。燕國逐漸從頹廢中振作起來,此時,齊國卻動盪不安。經過二十八年的奮發圖強,養精蓄銳,燕國終於積攢了相當的實力。

    燕昭王有心向齊國報仇,趁著齊閔王施行暴政,不得人心之時,派遣樂毅為統帥攻打齊國。同時出兵的還有秦、魏、趙、韓四國。樂毅率五國聯軍殺入齊國,連下七十餘城,齊閔王也被殺掉,只剩下即墨、莒城堅守。

    這時的樂毅並不忙著攻破兩城,只是圍住。對已經佔領的城池減免賦稅,廢除苛政,收攏人心,尊重當地文化,想從根本上瓦解齊國,使其真正的化入燕國。

    樂毅經過五年時間的努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效果。不能不說,樂毅的這個計劃很宏大,然而,需要更長的時間,即墨和莒城才能在心理上瓦解。更何況即墨城裡還有一個名將——田單。

    樂毅是一個軍事家,也是一個政治家。就在他得心應手,將要成功時,燕昭王死了。繼位的燕惠王,能力比他老爹差很多,中了田單的反間計,用騎劫取代樂毅為統帥。樂毅擔心被殺,逃往趙國。

    結果,田單用火牛陣打敗騎劫,收復齊國全境。樂毅、燕昭王的幾十年心血化為流水。

    可以假設一下,如按照樂毅的思路做下去,齊國完全融入燕國。燕國的實力大漲,日後秦國統一天下,不會那麼容易。而且,誰統一天下可就說不定了。

    樂毅是一個能改變歷史的人物,天命卻不在燕。歷史上樂毅的評價很高,中國第一知名丞相諸葛亮便常“自比管仲、樂毅”。

    有人說,白起戰無不勝是因為有秦國的強大國力做支撐,從這一點看,樂毅以弱燕之國幾乎滅了強齊,確實是一個奇蹟。白起與樂毅兩個同時代的不敗統帥,一生沒有交戰,可說是歷史的一遺憾!

  • 5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樂毅參加的戰爭只有五國伐齊。被排擠去趙國之後,燕惠王為了安撫樂毅,仍舊拜他為客卿,封他的兒子為昌國君。

    燕國是秦國的盟國,因此趙國敬重樂毅但並不是很信任他,沒有讓他參加什麼重要戰役。而白起是秦昭襄王的殺手鐧,有大戰必用他。所以如果比戰功,他們倆沒有什麼可比性。

    樂毅是“儒將”,白起是“殺神”。樂毅佔領齊國的城池後,安撫百姓,施行改革,發展生產。白起打殲滅戰,目的則是要徹底摧毀佔領地的軍事力量

    。假如五國伐齊是白起領兵的話,就算田單靠火牛陣能突圍一次,齊國也不可能有反攻的力量。所有名將的共同特點是要做好調查和準備,同時具有應變能力。

    所謂常勝將軍,沒有把握的仗他們不會輕易打,因此常勝。戰國時代我覺得還是吳起最厲害,只是吳起超過了將領這個階層,和孫子並列成為軍事思想家了,他又文武雙全,還能變法,所以一般沒有把他列為名將。

  • 6 # 江湖小曉生

    導語:樂毅,戰國時期燕國上將軍,被封為昌國君。帶領五國聯軍共同伐齊,一度滅亡齊國。在燕國國內,對政治經濟做出改革,使得燕國在戰國七雄中留有一席之地。白起,俗稱殺神,秦國武安君。一輩子為秦昭襄王攻城奪地,幾乎是戰無不勝。然而在政治上鮮有成就,所以白起屬於武將中一流人物。

    這兩個人其實不太好放在一起做比較,這就好比將諸葛亮和關羽放在一起比較一樣,沒有根本意義所在。

    01樂毅倡導改革,這才使得燕國有了伐齊實力。

    燕國本身就是邊陲小國,要不是處於天寒地凍的北方,早就被中原大國給吞併了。實力弱小的燕國,要想不受人欺負,只有從自立自強上下手。

    魏國在魏文侯時期,透過李悝變法,使得魏國成為中原大國,從而有了可以和強秦爭霸的實力。秦國在秦孝公時期,透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富民強,從而開啟了爭奪天下的鬥爭。商鞅雖死,可秦國的變法事業沒有荒廢。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透過胡服騎射的改革,使得趙國計程車卒越來越勇猛,從而有了跟秦國、魏國爭奪天下的實力。

    所以燕國要想強大,必須要改變才行。於是燕昭王開始重用文武雙全的樂毅,讓樂毅在燕國放手大膽地改革。

    雖然燕國的改革已經比其他諸侯國慢了很多,但是好在樂毅是個人才,他對燕國的政治軍隊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從而使得燕國的軍事實力大增,後援財力也見長。

    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燕國小,闢遠,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史記》

    因為齊湣王失去人心,所以在燕國的倡導下,開啟了一場對齊國的討伐戰爭。這一戰雖然沒有徹底消滅齊國,卻將齊湣王逼死,齊國幾乎全軍覆沒。

    而這場戰爭的總指揮是樂毅,五國聯軍一氣呵成,連續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這種氣魄就算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都深感佩服,常常以樂毅自居。

    02樂毅的改革內容,值得後世每一代君主學習。

    其實改革在內容上,基本都大同小異,只是實行者的水平高低是非常重要的。顯然李悝和商鞅的改革是非常著名的,因為他們實行的十分徹底,所以達到了想要的結果。

    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史記》

    而樂毅的改革,雖然改革的內容比較明朗,但是改革的實行卻有些差強人意。所以就算最後樂毅改革成功,也難以將燕國帶成強大的諸侯國。那麼樂毅的改革內容有哪些呢?

    首先就是依法治國。這絕對是任何一個封建時代的改革家,所必須要倡導的一件事,。人治已經無法達到平等的狀態,只有法治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平等。其次就是唯才是舉。當然這是曹操的專利,樂毅只是提出了其中一部分,他認為選擇官吏就必須要考察這個人的能力,而不是看他們家是否是貴族。再者就是獎善罰惡。這是俠客行裡的說法,套用到樂毅改革裡還是說得通的。樂毅認為應該對那些遵紀守法的平民百姓乃至是奴隸,都要給與恰當的獎勵。最後就是軍事改革。樂毅主張對軍隊實行戰法訓練以及紀律訓練。戰陣是一場戰役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紀律是軍隊實力強大的保證,這一點曹操深得樂毅真傳。

    有了這四方面的改革,燕國在燕昭王時期,的確有飛一般的進步。不過樂毅下臺以後,燕國並沒有像秦國實行商鞅變法那樣實行樂毅變法,所以最後燕國滅亡,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03白起一生戰績無數,從來沒有敗績。

    白起就完全是另外一種人才,他屬於韓信類的人才,是一流的軍事將領。在秦昭襄王時期,白起被封為武安君,幫助秦國攻城略地。

    伊闕之戰中,白起作為主將,帶領秦軍,與南韓和魏國的聯軍作戰。擊敗韓魏24萬聯軍,打開了秦國南下的缺口,也打服了這兩個鄰居。

    與楚國作戰的過程中,白起放水淹城,連續擊敗楚國三次,最終打進楚國腹地,佔領楚國的都城。將楚國宗廟盡毀,攏共殲滅了楚軍35萬之多。

    長平之戰中,秦軍和趙軍兩軍對壘三年之久。最終因為趙國將老將廉頗給換下,換上了年輕的趙括,最終白起抓住機會,一舉擊敗趙軍,坑殺40萬趙國降卒,名震天下。

    從這些戰績中,我們就能看得出,白起的確是一流的將領。因為有白起的存在,所以造成了秦昭襄王逐漸擁有了一統天下的想法。

    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史記》

    不過白起這個人在政治上的水平還不到家,所以秦昭襄王的大業並沒有完成。當時秦國的丞相範睢認為白起功勞太大,早晚是要取代自己做丞相的。

    為了不讓白起完成滅亡趙國的曠世奇功,所以範睢選擇進讒言。聽信讒言的秦昭襄王,將白起換下,結果秦國被魏無忌率領的援軍擊敗,從而錯失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事後白起開始埋怨秦昭襄王和範睢,這種愚蠢的行為,最終讓他用生命買單。白起因為政治上的愚蠢,被秦昭襄王賜死。

    總結:樂毅功敗垂成,白起死於內爭。

    樂毅和白起無疑都是我們歷史上非常優秀的人,樂毅文武雙全,在燕國改革變法多年,使得弱小的燕國逐漸強大。

    白起是非常優秀的將領,被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幫助秦國擊敗了幾乎所有的戰國對手,使得秦國有了一統天下的基礎。

    可是這兩位都沒有善始善終。樂毅在燕昭王活著的時候,執掌燕國大權,可是燕昭王不可能一直活下去。等到燕昭王去世以後,燕惠王上臺開始跟樂毅鬥法。

    燕惠王認為樂毅有在齊國稱王的可能,樂毅為了避禍,只好離開了燕國。從此燕國的變法事業也就這麼擱置不前了。失去了強有力的執行者,就算變法內容人人爛熟於心,那也無濟於事。

    白起的情況雖有不同,但也類似。秦昭襄王聽信讒言,將白起拿下。白起心中怨恨,從而真正得罪了秦昭襄王,最終被賜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了。兩人涉獵不完全類似,所以不好放在一起比較,只能說樂毅涉獵更廣,而白起軍事上更優秀。

    參考資料:《史記》

  • 7 # 世界歷史縱觀

    武廟十哲 左邊 有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邊 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題主所問之人 接在其列。皆是軍事上封頂的聖人級別。

    如果一個國家的發展和軍事 我是君王的話 我會選吳起做我的主幕朝臣。這傢伙不單單是是軍事天才,還會培養軍隊歷史上最著名把秦打的滅國的魏武卒就是他培養出來的。還會變法強國,還會指揮軍隊。簡直是司馬懿 諸葛亮的超級加強版。。。。

    如果是單單只是給兵單打獨鬥。那就很難選了。二人伯仲吧。兵力和精度差不大的情況很難分出勝負。

  • 8 # 乾哥剪輯

    樂毅參加的戰爭只有五國伐齊。被排擠去趙國之後,燕惠王為了安撫樂毅,仍舊拜他為客卿,封他的兒子為昌國君。燕國是秦國的盟國,因此趙國敬重樂毅但並不是很信任他,沒有讓他參加什麼重要戰役。而白起是秦昭襄王的殺手鐧,有大戰必用他。所以如果比戰功,他們倆沒有什麼可比性。樂毅是“儒將”,白起是“殺神”。樂毅佔領齊國的城池後,安撫百姓,施行改革,發展生產。白起打殲滅戰,目的則是要徹底摧毀佔領地的軍事力量。假如五國伐齊是白起領兵的話,就算田單靠火牛陣能突圍一次,齊國也不可能有反攻的力量。所有名將的共同特點是要做好調查和準備,同時具有應變能力。所謂常勝將軍,沒有把握的仗他們不會輕易打,因此常勝。戰國時代我覺得還是吳起最厲害,只是吳起超過了將領這個階層,和孫子並列成為軍事思想家了,他又文武雙全,還能變法,所以一般沒有把他列為名將。

  • 9 # 煮酒聽史

    樂毅和白起,他們都生活在秦昭襄王年代。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而樂毅一手主持了五國伐齊之戰,連破齊國七十餘城,這兩個人都可以稱得上萬中無一。不過可惜的是,這樣兩位大將居然沒有動過手,未免使人感到遺憾。那麼如果樂毅和白起打起來,哪一個勝出的機會更大一點呢?

    白起

    白起,秦昭襄王手底下的大將。我們都知道,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捨棄了很多舊有的制度,轉而施行新的制度,也正是這些制度,使得秦國的國力愈發強盛。

    其中有一項新制度就是軍功爵制。所謂的軍功爵制就是摒棄了傳統的世卿世祿制,使得貴族身份不再是舊有貴族們的專利。只要你上戰場殺敵,殺到一定的數量,你就能獲得一定的爵位。如果你足夠厲害,你甚至可以憑藉軍功直接擢升到大良造(秦國一般人能夠到達的最高爵位)。

    而白起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秦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僅僅憑藉著殺敵數量就坐到大良造位置的人。這足以證明他的領軍能力。

    事實也的確如此,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這些在戰國時期數得上名字的重大戰役,幾乎都和白起有關。其中又以長平之戰最為震撼,此戰的意義,不僅僅只是打敗了強大的趙國,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此戰過後,哪怕是六國合縱,也已經不是秦國的對手了。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這白起。可以說,對於敵人,白起是畜牲,幾十萬趙軍說坑殺就坑殺,但是對於秦國,白起卻是功臣。哪怕是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秦人也要哀悼他。

    樂毅

    樂毅祖上的先祖樂羊曾經幫助魏文侯攻克中山國。後來中山復國,又被趙武靈王所滅,樂毅也由此變成了趙華人。

    燕昭王時期,燕王一直痛恨齊國趁燕國被亂之時侵佔燕國土地,想在有朝一日報仇雪恨。於是,燕昭王便禮賢下士,將樂毅請了過去,並封他為亞卿。

    最終,齊國因屢次挑釁周邊國家,引起了眾諸侯的怒火。樂毅趁機提醒燕昭王趁機聯絡諸侯一起興兵伐齊。

    就這樣,燕、趙、韓、魏、秦合縱伐齊,樂毅為上將軍,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

    齊軍大敗,被聯軍連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沒有收服,齊國幾乎滅亡。儘管後來齊國又收復了領土,但是齊國卻由此衰弱了下去。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樂毅。可以這麼說,樂毅在當時的名聲,絕不遜色於任何人。

    白起和樂毅互打,誰贏誰輸?

    我們都知道,打仗打的不僅僅是將軍的領兵能力,更重要的是士兵的素質和國家的實力。

    一、士兵的素質

    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廢除了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建立了以軍功為核心的軍功爵。而秦國又位處西陲,民風彪悍,軍功爵制的出現,正好將秦人身上的一股子狠勁透過戰場發洩出來。

    因此,秦人的作戰能力是十分強悍的,要不然怎麼會有“虎狼之師”的稱呼呢?

    再看燕國,燕國的實力,一直比較弱小。哪怕是到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強大也只是曇花一現,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燕國的現狀。

    因此,在士兵素質這一塊,燕國輸了。

    二、國家的實力

    戰國時期,國力的較量無非就是糧食的較量。其實不僅僅是趙國,古代戰爭基本都是如此。歷史上很多出名的戰役,失敗方都是因為缺糧或者被斷糧才輸的。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並施行重農抑商政策。這一系列的措施,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的耕種積極性,提高了糧食產量。

    另外,秦國還坐擁兩個天下糧倉,一個關中大糧倉,一個巴蜀大糧倉。

    反觀燕國,沒有經歷過變法,社會制度落後,燕國又處於北方苦寒之地,靠近遊牧民族。

    因此,在國力這一塊,燕國還是輸了。

    結束語

    透過分析,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結論,白起和樂毅對戰,輸的應該是樂毅。

  • 10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先定一定調子,樂毅總體來說不如白起——

    樂毅和白起都是兩個非常傑出的軍事家,雖然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和樂毅,而且對白起的評價也頗有意思,他評價白起說“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意思就是說白起這個人擅長攻城奪地,但是不擅長管理民眾,簡單來說就是白起沒有管理之才。

    諸葛亮的口氣還很大,這句話的完整評價是這樣的:

    老子長於養生,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生。尾生長於守信,不可以應變。王嘉長於遇明主,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將長於明臧否,不可以養人物——《論諸子》

    當然了,有點才華的人都喜歡持才傲物,關於諸葛亮對其他人的評價在此不作探討,大家見仁見智。那麼白起和樂毅誰更厲害呢?在我看來,樂毅要遜於白起。這是為何呢?因為樂毅確實幫助燕國強大,但歸根結底,樂毅只是一個軍事家,而不是政治家,而且他當時在燕國主要是負責軍事這一塊,並不負責經濟和政治。

    再者就是樂毅一生戰功不多,就只有一次攻打齊國的經歷,此外就再也沒有其它戰功可以借鑑,而白起則不同,可以說是戰功赫赫。下面我分兩個層面來探討一下兩人的差距。

    謀略和能力方面

    我把白起和樂毅都定位為軍事家,實際上查閱兩人的經歷就會發現,白起和樂毅都是偏才,都是在軍事方面有優秀的建樹,但是在經濟以及政治改革方面並沒有什麼成就,相比之下諸葛亮倒是一個全才級別的人物,這也不難怪他誰都能點評一番。

    先來說白起,白起是秦華人,他出生的時候秦國就已經非常強大,這是和樂毅不同的地方,樂毅進入燕國的時候,燕國剛剛發生子之之亂,而且還被齊國渾水摸魚,差點答亡國。所以樂毅進入燕國的時候燕昭王為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

    相比之下,白起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的出生年月不詳,大概是秦惠文王時期出生的,這個時候的秦國早已經在秦孝公時代經過商鞅變法變得強大起來,所以白起的出現更像是錦上添花,而樂毅的出現對燕國來說則像是雪中送炭。

    如白起就是因為商鞅的“軍功爵位制”被提拔上去的,從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開始,白起在秦國擔任左庶長一職,在秦國軍功爵位中屬於第十級,而且還是掌握有實權的。可以說白起上升的很快,這必然和他過人的能力有關。

    次年,白起就完成了自己的首秀,一舉擊潰韓魏聯軍,斬首二十萬,白起因此一戰成名。

    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史記·白起列傳》

    所以到第二年的時候白起直接被提拔為大良造,沒過幾年就被封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這幾乎是火箭般的提拔速度。當然了樂毅也不差,到了燕國之後直接被拜為亞卿,後來又升為客卿,但是與樂毅不同,白起都是透過自己的實力向秦昭襄王證明了自己。

    長平之戰是白起的高光時刻,一舉消滅趙軍40萬,當時白起本來可以繼續長驅直入,有可能提前滅亡趙國。但是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么蛾子,就是宰相范雎受到趙國賄賂,因此阻擾白起的建議。也因為這件事導致范雎和白起從此不合。

    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史記·白起列傳》

    可以說當時白起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就是手裡沒有權力,如果他有權力的話,自然可以繼續一鼓作氣的進攻趙國,根本不必等到第二年再發起邯鄲之戰。與此相比,樂毅卻不同,他手裡有權力,譬如五國伐齊以後,當時其它四國的軍隊都撤走了,只有樂毅繼續率兵追擊,這是燕昭王賦予他的權力。

    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史記·樂毅列傳》

    試想如果當時白起也擁有這樣的權力,想必他還將有更加精彩的表現。因此可以說樂毅的出色是因為燕昭王為他提供了足夠的表演空間,相比之下白起卻有一種束手束腳的感覺,畢竟上面還有一個宰相在壓著他,這就讓他的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

    但從後面白起的表現來看,如秦昭襄王發動攻擊趙國都城邯鄲的戰爭後,白起就勸告秦昭襄王說: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后王陵果然大敗,可見白起的謀略遠在樂毅之上,而且白起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可以說他“戰國四大名將”的名頭實至名歸。相比之下樂毅雖然在五國伐齊中也表現出非常精彩的能力,但是卻有瑕疵,如他明明已經打下了齊國全部的領土,只剩下最後兩座孤城,但他卻採取圍而不打的策略,明明可以靠武力征服,但是他偏偏要收穫對方的民心。

    當然了,另一種觀點認為樂毅之所以不打這兩座孤城,是想要向天下人展示燕華人的仁義之舉,如《樂毅論》中就說:

    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則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齊之士流血於二城之間,侈殺傷之殘,示四國之人,是縱暴易亂,貪以成私,鄰國望之,其猶犲虎。既大墮稱兵之義,而喪濟弱之仁,虧齊士之節,廢廉善之風,掩宏通之度,棄王德之隆,雖二城幾於可拔,覇王之事,逝其遠矣。然則燕雖兼齊,其與世主,何以殊哉?其與鄰敵,何以相傾?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豈不知不速之致變(哉),顧業乖與變同,由是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不管樂毅是怎麼想的,新上位的燕惠王對他不信任,而這也恰恰說明,白起沒有更大的作為,就是由於手中沒有太大的權力。諸葛亮說白起“不可以廣眾”其實不太準確,畢竟白起的定位首先就是一個將軍,一個軍事家,他所需要的履行的職責就是為國家打贏戰爭。

    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未免有吹毛求疵之嫌,實際上觀察樂毅一生的經歷也會發現,樂毅並不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和白起一樣同樣是一個軍事型人才,他幫助燕國振興主要是軍事方面,但並不包括經濟、政治。

    所以史書上基本沒有寫樂毅到了燕國之後,幫助燕國做了一些什麼貢獻或者改革措施,可見樂毅最多隻是幫助燕國訓練軍隊,再加上自己能力過硬,所以打贏了和齊國的戰爭。因此話說回來,恐怕樂毅的能力連諸葛亮都比不上。

    人品方面

    諸葛亮更喜愛樂毅而不是白起恐怕多少是受到兩人風評的不同導致的緣故,白起長平一戰坑殺40萬趙軍,這讓他的名聲多少有些不光彩,對此白起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臨死前感慨說“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但白起畢竟沒有犯過什麼罪,所以你看他死了以後,秦華人都很可憐他,說明大家還是認可他的為人。

    相比之下,樂毅的名聲要比白起好很多,雖然他最後被迫流亡趙國,但是並沒有幫助趙國做危害燕國的事情,因為當時齊國復國,燕國也損失慘重,假如這時候樂毅倒戈,恐怕對燕國來說更是滅頂之災,但是樂毅沒有這樣做,這恐怕也是諸葛亮欣賞樂毅的一點。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

    畢竟像諸葛亮後來對劉備的忠心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講究忠義仁信的人,所以這種人格方面的趣味相投導致了諸葛亮更加喜愛樂毅而不是殺神白起。當然了,白起的人品也是不差的,他也有自己的底線,譬如秦昭襄王數次強行要求他前去邯鄲替換王陵,但是白起就是不答應,難道他不知道不答應是什麼結果嗎?

    他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大機率也知道如果自己前去攻打趙國的話,恐怕並沒有多少勝算,如果長平之戰是對趙國的第一次毀滅性打擊,那麼邯鄲之圍則是要滅亡趙國了,白起深知錯失第一次機會以後,如果這時候去進攻趙國,恐怕只會引來趙國的拼死抵抗。

    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史記·白起列傳》

    所以他寧願被秦昭襄王賜死,也不願為自己的軍事生涯添上一筆敗績。

    總體來看,白起和樂毅的人品、能力都是不錯的,優秀的,但是總體上來說,白起的能力要強於樂毅,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其能力與孫子、吳起可以相提並論,雖然樂毅和他都位列武廟十哲之一,但是顯然樂毅有名不副實的嫌疑。

    宋代時白起被踢出了武廟十哲,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殺降,所以名聲一直不太好。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在武成王廟裡看見白起的塑像後,就說: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於是,白起就被踢出了十哲,相反樂毅因為對燕國很忠心,因為這一點得以保留。

    但是平心而論,從能力上而言,樂毅顯然並不夠資格位列武廟十哲,總之說一千道一萬,不管是戰爭經驗、生平經歷以及戰績來說,顯然樂毅和白起都不是一個級別的人物。

  • 11 # 五六居河西

    秦國在商鞅變法推動下已經變得國富民強,像白起這樣的將領在雄厚的國富兵強條件下建功立業發展的更順利。燕國經過子之之亂已經是虛弱不堪,需要發展國力和軍力,才能夠在七雄中強起,樂毅先要透過發展國力,才能率領軍隊去征討其它國家。

    不同國力基礎成就不同功績

    燕國樂毅從基礎做起

    燕國是一個邊陲小國,主要是靠遊牧民組成的,冬季又寒冷不然早被一些強國吞併了,燕國只能自立自強提高國力。魏文候時期使其透過李悝變化,讓它成為中原大國,秦國透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富民強,並開啟了爭奪天下的目標,雖然商鞅雖死,變法事業繼續發展了下去。趙武靈王時期,透過胡服騎射的改變,使得趙國的的將士越戰越勇猛,可以跟強國爭奪天下。

    強國都是透過各種變化使國力增強,燕國也需要在改革方面下功夫,才能提高自己的國力。燕昭王就重用了樂毅,讓他放手大膽的去改革。樂毅對燕國的政治軍隊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燕國的軍事勢力大增,財力也逐漸恢復起來。

    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燕國小闢遠,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燕昭五以為亞亞卿,久之。——史記。

    樂毅聯合五國聯軍一起,連續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這一場戰爭使燕國為了報復齊國,給予慘痛的打擊,也把齊湣王逼死。

    秦國白起高起點建功勳

    秦昭襄王時期白起被封為武安君,率領秦軍攻城略地。白起為主將帶領秦軍發動伊闕之戰與韓魏聯軍作戰,擊敗韓魏24萬聯軍,也打開了南下的缺口。在與楚國作戰時白起放水淹城,擊敗楚國三次,進入到腹地,佔領楚國的國都,共殲滅楚軍35萬之多。長平之戰秦軍和趙軍對壘三年後,在趙國換掉名將廉頗,白起抓住機會一舉擊敗趙軍坑殺40萬降卒,名揚天下。

    功成名就後的結果

    樂毅在燕國的功績與落幕

    樂毅對燕國的改革內容是比較明確,改革也比較有成效,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把齊國打敗差點亡國,把燕國帶入強大的諸侯國陣營。樂毅首先推行的是對燕國的依法治國,但是在執行力度上卻達不到平等,有難度,唯才是舉建議燕王執行觀察人才能力而推薦職位,不包括是否是貴族、百姓、還是奴隸要做到獎善罰惡。對軍隊實行實戰和紀律訓練,這一系列的成果讓燕國逐漸強大。

    燕昭王在位時候是國力迅速的進步,在攻打齊國到最後兩座城市,昭王讓樂毅快速攻佔下來,但是樂毅為了展示燕國的仁義,就採取圍而不打,這時候燕昭王病死,惠王繼位,又遭到田單用反間計散佈謠言,導致要召回樂毅,樂毅擔心回去會被殺就投奔趙國,樂毅在後來死於趙國。

    白起在秦國的功績與落幕

    被尊稱為“戰神”的白起,幫助秦國征討下幾個強國以後,秦昭襄王就有一統天下的想法。就在快要完成大業的時候,這時期範睢認為白起再建功勳,會爭奪他的丞相位置,要防止白起再建奇功,就向秦昭襄王進讒言,昭襄王採納了他的讒言,就把白起換下,結果秦軍被魏無忌帶領的援軍擊敗,從而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機遇,白起就埋怨起秦昭襄王和範睢,這種愚蠢的行為最終為生命買單,最後被秦昭襄王賜死。

    總結

    樂毅和白起在軍事指揮才能上是非常優秀的。樂毅幫助燕國透過改革,讓國力和軍隊建設迅速強大,率領五國聯軍快把齊國殲滅。快要達到消滅齊國的目標,新君主繼位有人誣告樂毅,樂毅為了躲禍就離開燕國,燕國改革事業的發展也未能繼續下去,燕國最終滅亡。

    白起再次建立奇功的時候,秦昭襄王聽信饞言將白起撒下,白起對政治方面確實水平淺薄,不知道政權層面的暗藏洶湧,就抱怨秦昭襄王和範睢,最終被賜死。

    因而,兩人服務的國家社會環境不同,國力軍事基礎不同,確立的國策和針對的目標都有差別,所建立的功勳就不同,能放在一起比較,樂毅的才能和經驗更豐富,而白起在軍事指揮上更勝一籌。

    參考資料《史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親情永遠第一,親情不能拿金錢來衡量”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