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萌果主

    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伴隨源遠流長的歷史,歷經無數人不斷的傳承下來,期間有著許許多多有趣的傳統,今天要介紹的便是在漫長的封建統治之下,衍生出的官僚制度的一個時代縮影——烏紗帽!

     烏紗帽的意思

      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起源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如今提起“烏紗帽”往往與當官相聯絡,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被稱作是“烏紗帽”。直到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才開始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五代時期馬縞的《中華古今注·烏紗帽》中就記載,“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

    隋唐時期,天子百官士庶都可以戴烏紗帽。漸漸地為了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開始用烏紗帽上的玉飾數量來顯示官職大小,其中規定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但這個時期,尚且不是官帽。

    到了宋朝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們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成為了我們經常看到的樣式,即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地顫動,而皇上居高臨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此外,也在烏紗帽上的裝飾上做出區別,不同的花紋代表的是官位的高低。不過這個時期,烏紗帽也是民間流行的便帽。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規定凡是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也就是明朝的官服。《明史·輿服三》中有記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圓領衫、束帶為公服。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就被換成紅纓帽,也就是後來人們總講的紅頂子。但是由於幾百年歷史的傳承,以及文化習慣的養成,人們仍習慣稱官員丟官為“丟掉烏紗帽”。

  • 3 # 小史一樁

    如今,“烏紗帽”已成為“官位”的代名詞。那麼,“烏紗帽”為什麼會成為官位的別稱?這又是從何時開始的?

    烏紗帽原本是民間的一種便帽,正式作為“官服”則開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戴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的代名詞。

    東晉時的發展東晉成帝時,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都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就是最早的“烏紗帽”。南朝宋明帝時期,王休仁對這種帽子做了改進。改進後的烏紗帽在當時很流行,官員百姓都喜歡戴。當時的烏紗帽顏色樣式都不固定,全看個人喜好。直到隋唐時期,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隋唐之際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但是,為了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來顯示官職的大小。

    宋代時的變化宋朝初年,為防止議事期間朝臣們交頭接耳,趙匡削想了一個辦法,從此改變了烏紗帽的樣式。這種烏紗帽其實叫朕頭,是方形的,上面有一折,條頭後背的左右兩側各伸出一隻腳,用鐵絲或者竹蔑為骨,後來慢慢把腳加長。這種條頭貌似莊嚴,其實在官員群聚的朝廷,甚為不便。至於地位比較低下的公差等都戴交腳或局腳朕頭,樂官則戴牛耳模頭、銀葉弓腳帳頭等。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

    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下了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

    從此,烏紗帽成為了官員的特有標誌。

  • 4 # 晉唐風骨

    “烏紗帽”在現代社會的含義是權勢的象徵,這一點恐怕連小學生都知道。然而,今天人們對“烏紗帽”的理解和古代“烏紗帽”的含義是否相同?“烏紗帽”起源於什麼時代?“烏紗帽”又是怎麼變為官帽的呢?

    烏紗帽的起源

    烏紗帽最早出現在中國東晉時期,當時的紗帽,分白色和烏色兩種。通常戴白紗帽的是那些皇親國戚們,而烏紗帽大多數是官員和百姓使用,不過,這時的紗帽還不帶有權勢的象徵。到了劉宋王朝,烏紗帽被加以改進後,流行一時,好賣到一頂難求。《宋書·五行志一》記載:“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隋唐時,沿襲前朝的風俗習慣,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紗帽。不過,根據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朝對紗帽的改進

    宋朝時,烏紗帽得到了改進。當時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兩翅的作用並不為裝飾,而是鎮儀。另外,烏紗帽簷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朝正式定為官帽

    烏紗帽到了明朝才正式被定為官帽。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同時,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

    退出歷史舞臺

    清兵入關後,由於人們髮型發生了改變,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作為權力象徵的烏紗帽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至今人們仍習慣性地將“烏紗帽”作為權勢的標誌,“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被削職為民了。

  • 5 # 國粹繁榮絢麗日

    古代官吏頭頂之物曰冠,禮服也通稱冠服。作官叫“彈冠”,辭官叫“掛冠”。冠亦稱帽也,古時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有結髮戴冠之說。

    那麼,蓋在建官惟賢,位事惟能;以官為名,則謂之職。那些官吏頭上的帽子為啥叫烏紗帽呢?

    “烏紗”即烏紗帽。唐柳宗元巜柳先生集.述舊言懷感時書事…》曰:“春衫裁白紵,朝帽掛烏紗。”詩句。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依韻酬章推官見贈》詩:“山人驚戴烏紗出,溪女笑隈紅杏遮。”詩話。

    其實烏紗帽,系帽名。在東晉時宮官著烏紗“頭衣”。南朝宋明帝(劉彧)初,建安王休仁置烏紗帽,以烏紗抽紥帽邊,民間謂之“司徒狀”。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紋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靴。其後逐漸行於民間,貴賤皆服。

    自“折上巾”(冠名,東漢梁冀改易輿服之制,作折上巾。袁紹為曹操敗於官渡,幅巾渡河,人因遞相仿效,初為全幅皂絹,裹發向後,謂之“幞頭”。北周時為四腳,也稱“折上巾”。隋唐時貴賤通用。宋時為皇帝及皇太子常服。)流行後,烏紗帽逐漸廢除。

    附錄:唐白居易《長慶集.六四.初冬早起寄夢得》詩:“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

  • 6 # 南方鵬

    《周禮內司服》載“掌王后之六服,……素紗”,紗有麻紗,絲紗,棉紗等,但中國直到元代棉花種植才遍及大江南北,麻要織成絲的工藝,也是近現代才掌握,所以古代烏紗帽用的紗,是絲紗。

    東漢大儒馬融上課時,不但喜歡陳列女樂,考驗弟子心志,也“常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用深紅色的紗帳隔開弟子們與女樂,在一定距離內朦朦朧朧若隱若現,亂人心神效果更佳。

    烏紗帽初見於東晉,《宋書·五行志一》“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南北朝時,絲紗從皇家服飾走向朝廷殿堂,《北齊書》記載,“齊制:宮內唯天子紗帽,臣下皆戎帽,特賜歸彥之紗帽以寵之”。漸發展到以紗作官服,用黃色紗,深紅色紗,官帽則用烏漆紗,人們便把官帽稱為烏紗帽,也成了當官的標誌。

  • 7 # 米羅影視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誌。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 8 # 藏劍山莊902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用來裹頭髮,人稱“幞頭”。

    據說“烏紗帽”來自南朝時期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然引起人們的注意。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宋書·五行志一》中記載道:“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

    唐代白居易《感舊紗帽》詩中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白居易《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還描寫到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的歌妓,原來烏紗帽還可以戴在歌妓的頭上。

    北宋初年,有人將幞頭改裝為一種紗帽。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

    烏紗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官階越大,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狀和後世戲臺上的烏紗帽基本一樣。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

    東晉成帝時,在宮廷做事的官員均須戴一頂用黑紗製成的帽子,此為“烏紗帽”之濫觴。《宋書·五行志一》載:“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意思是說,南北朝宋明帝初年,司徒王休仁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的帽子,時人稱之為“烏紗帽”,並很快流行了起來。“司徒”一職相當於宰相,主管土地、民事、祭祀等事宜,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秩正一品。此職隋時稱民部尚書,唐時為避李世民諱,改為戶部尚書。

    王休仁一直被認為是烏紗帽的始作俑者,但隨著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的發掘,他便退居次位了。因為在馬王堆三號墓,發現了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隋唐時,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均可頭頂烏紗。《中華古今注》載,武德九年(626),唐太宗李世民曾頒旨曰:“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可見當時烏紗帽仍屬“常服”。後來,為了明等級,別貴賤,開始用帽上玉飾的多少來區分官職的大小:一品九玉,二品八玉,三品七玉,四品六玉,五品五玉,六品以下就不準飾玉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改變烏紗的式樣:在其兩側各加一個帽翅。這樣,只要腦袋一轉動,軟翅就忽悠悠地亂顫,皇上居高臨下,一覽無餘。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於洪武三年(1370)頒佈聖旨:“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識,百姓自然就不能問津了。

    到了清朝,烏紗帽被紅纓帽所取代,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但時至今日,人們仍習慣將“烏紗帽”作為官職的代名詞,“丟掉烏紗帽”則意味著被撤職查辦。

  • 9 # Dong哥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誌。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 10 # 谷谷蓋蓋

    烏紗帽自東晉開始,到滿清入關剃髮易服廢止,在中國風行一千餘年。

    最開始的烏紗帽本來是民間百姓的便帽。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後來烏紗帽也在天子百官中流行起來。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到了明代之後,烏紗帽成為官員的特有標誌。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據說烏紗帽的形成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所以究竟是誰創造了烏紗帽,還是一個迷。

  • 11 # 是小波浪啊

    烏紗帽嘛,既然大家都知道,那我就說個和烏紗帽有關的“綠帽子”。這個綠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可以說從古至今,就沒一個男人喜歡的。

    自成吉思汗那一朝代開始,碧綠青色的服裝僅限於“娼妓”、“樂人”所穿。大家注意了,這時候這個“綠”已經處於萌芽狀態了。到了朱元璋的時候,就有明文規定: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巾,腰繫紅塔膊,足穿帶毛豬皮鞋,且不能在街道中間行走(真尼瑪悲催,被帶綠帽子,還要被鄙視)。由此一來嘛,人們看見頭戴綠帽子的,便知道家中那一位是“青樓一族”的,戴“綠帽子”也成為某男子的妻子賣淫或妻子“偷漢子”的俗稱!

    男同志們,愛是一道光,綠到你發慌,你慌了沒。還不好好掙錢,哪一天你也戴上了就不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老車都是有錢人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