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上明月Z

    岳飛,一代名將,帶軍有方,作戰有略,他的“岳家軍”在當時令金軍聞風喪膽,正“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矣”,這樣的名將最後卻被秦檜以“莫須有”罪斬殺。後人在痛恨唾罵秦檜的同時,就沒有想一想,是誰給了秦檜的膽子,讓他敢害一位在當時名聲赫的軍事大將?是誰呢?這當然是當時皇帝趙構了。趙構想繼續做皇帝,如果宋欽宗,宋徵宗被接回來,那皇帝還有他份嗎?所以他想方設法阻撓還兩人回來,而當時的形勢,岳飛的岳家軍在北面打得正火熱,岳飛的“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把趙構嚇壞了,於是他一道聖旨把岳飛召回來,讓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父孑倆。後人都罵秦檜,豈不知真正的兇手是皇帝趙構,秦檜替趙構背下了千古罪名,所以,我認為在今天的嶽王廟前,應再加一個罪人趙構。

  • 2 # 小龍女5505

    一代名將岳飛之死不是鉅奸秦檜一人之罪,他只是幫兇。最想要他命的不是外敵,正是他效忠了一生的宋高宗,疑他功高蓋世,怕其擊敗金國迎回微、欽二帝使自己皇位不保,故才令鉅奸秦檜誣陷一代名將岳飛,致其冤死九泉。

  • 3 # 黃鸝教育

    歷史上都是說岳飛是秦檜害死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並非如此。其實,害死岳飛的真正凶手應該是宋高宗,秦檜只是幫兇而已! 因為岳飛想迎回二聖,是在父兄被擄走的情況下登基做的皇帝,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如果迎回二帝將是三主,徽欽二帝回朝對高宗的皇位會構成一定的威脅。

    功高震主,宋朝自太祖開國以來主要是以文官治天下,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禁軍統帥,靠部下將領的擁護,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得後周政權,建立宋。因其以武力奪位,再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奪權的情況特別多,故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不信任武將,重文輕武,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

    擴軍遭忌,當時岳飛身為武將,手握重兵,擁兵近二十萬,為了抗金,還一再的擴軍,其本人在軍中也素有威望,大有軍中只知有嶽元帥而不知有朝廷之勢。因而引起高宗的猜忌!反對議和。宋高宗是個性格軟弱,貪圖安逸的人,打算偏安江南,與金國議和,而岳飛則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以“靖康之恥”為大宋之恥,想徹底打敗金兵。而金國議和的條件是“必殺 岳飛”。

    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趙旉已在八年前驚悸而死,他自己也在揚州潰退時受到驚嚇,造成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岳飛的立儲建議,既觸痛到宋高宗的難言之隱,又犯了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所以宋高宗先是借秦檜的手殺了岳飛,然後把罪名都推給秦檜,否則事後宋高宗為何不追究秦檜之責。最後在為岳飛平反,這樣既可以消除對自己的威脅,又可以籠絡民心。

  • 4 # 職謀縱橫

    要岳飛命的當然是宋高宗 趙構,秦檜只是揣摩到聖意,順水推舟,替趙構幹了件髒活,背了黑鍋。

    趙構之所以要殺了岳飛,原因如下:

    1.岳飛打算迎欽徽二帝,趙構不允許

    趙構是在靖康之變,欽徽二帝北狩後建立南宋政權的。在當時很多人眼中他並非真命天子,更不是眾望所歸,真正的天子仍在金國大營中做俘虜,只是國難當頭,不得不推舉趙家後人招買人心,穩定國體。

    趙構這皇位本來就不太穩當,哪知,岳飛在前線戰場打出“收復故土,迎欽徽二帝回京”的口號,這是宋高宗趙構所不能允許的,欽徽二帝回京,那趙構自己咋辦,自己好不容易有機會登上皇位,那是肯定不願意下來的。

    古往今來,權利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多少人親人骨肉你爭我奪,兵戈相見,你死我活。趙構也不例外,為了保住皇位,他打心裡是不能讓岳飛成功的。

    2.岳飛手握十萬重兵,趙構不放心

    宋朝是咋建立的,宋高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天下。所以,宋朝皇帝對手握重兵的將領都是不放心的,有提防心理,避免反叛威脅皇權。

    當時岳家軍鼎盛時期,可是有十萬之眾,這對趙構來說,那肯定是個心事,吃不好睡不好。而且,當時趙構的資歷不夠、威望不足、正統合法性都值得商榷,隨時都有可能倒臺。

    為了穩固皇權地位,趙構必須要控制好軍權,這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3.岳飛多次抗命頂撞,趙構不滿意

    紹興七年,高宗解除了劉光世的兵權,本欲將其淮西軍隊撥給岳飛指揮。岳飛聞言大喜,當即提出北伐,犯了皇帝大忌。高宗臨時變卦,拒絕履行承諾。岳飛一怒之下,憤然離開本軍駐地鄂州,以為母守孝為由上了廬山,這種行為分明是要挾君主。

    作為一名統兵大將,在戰爭期間擅離職守本是死罪,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詔,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飛返朝向高宗請罪,高宗以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的話以示警告,言語之間已暗藏殺機。。

    4.岳飛摻和立太子之事,趙構不高興

    岳飛作為一個武將,居然摻和立太子之事,他勸高宗趙構要早定立太子大事,這既壞了規矩,又戳到了趙構的痛處。

    按照北宋太祖定下的規矩:武將不得干涉朝政。在高宗看來,這已有不臣想法。

    高宗僅一獨子,早年夭亡,他又在南逃路上因驚嚇過度,失去生育能力。岳飛提及此事,趙構那肯定不高興。

    最後總結一下:岳飛只知兵事不懂政治,自己害了自己;趙構以自身利益為先,必須要殺了岳飛;秦檜順應聖意,陷害岳飛,得了實惠,也背了口大黑鍋,遺臭萬年。

  • 5 # 劉文廣

    讓我們先看看岳飛的那首著名的膾炙人口的詞:

    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尤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代表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顯示了岳飛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是反侵略戰爭的名篇。

    再看看明代.文徵明的一篇同樣名《滿江紅》的詞:

    拂侍殘碑,敕飛字, 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更難言,堪恨更堪悲,風波獄。

    豈不念,疆圻蹙;念徽欽即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 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這首詞從議論著筆,以拭碑引發,漸次深入,起始先對岳飛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又對宋高宗不以國家人民利益為重,殘害忠良進行了毫不留情的鞭撻。指出了誰想要岳飛的命——“念徽欽即返,此身何屬”,即宋高宗。原因是宋高宗怕中原恢復,徽欽二帝回來,自個兒的帝位不保!那麼作為一個皇帝不好意思、不方便、也沒有藉口去明面害岳飛的,他需要一個執行者,於是秦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這個執行者。試想一下,其時秦檜官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岳飛為武昌開國公太子少保總督兵糧統屬文武都督大元帥(併兼樞密副使),二人都是朝中舉足輕重的重要文武大臣,憑秦檜時之力就可以殺害了岳飛嗎?!不可能的。所以正是因了宋高宗在背後的暗示支援慫恿,秦檜才能實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秦檜實際是宋高宗的代言人。

    我們偉大的毛澤東主席也有對此事的明論:“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幕後是宋高宗。秦檜不過是在執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內’,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徵明有首詞,可以一讀。他的《滿江紅》:‘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一似丘的《沁園春》所說:‘何須把、長城自壞,柱石潛摧?’,這一點,連趙構自己也承認了的,他說講和之策,‘斷自朕意,秦檜但能贊朕而已。’後來的史家,‘為聖君諱耳’並非文徵明獨排眾議。

  • 6 # 趣說古今事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岳飛一生的光輝戰績大多數華人都耳熟能詳,就不過多介紹了。今天說說岳飛死的真正原因,和到底誰弄死的岳飛。

    有人就說了“奸臣秦檜嘛!戲裡都唱了幾百遍了”。那是戲。實際上呢?作為一個手握雄兵的邊關大將,朝野上下威望頗高護國支柱,是一個秦檜能陷害的了的?到岳飛這個地位上,普天之下能殺他的恐怕只有一人了——皇上。

    可是高宗為什麼要殺這麼一員大將呢?原因是,有幾件事岳飛辦的極為不漂亮,讓高宗非常不悅甚至是擔心。日積月累就起了殺心了。

    當時南宋政權剛剛安頓下來。外有金朝虎視,內有遊寇集團和農民武裝的隱患。無奈,高宗就向金求和。可是你想和,大金國不答應啊。在這種形勢下,高宗才不得不重用武將。是被迫的打,不是主動的打。

    而高宗心裡一直都想求和。紹興七年,宋史王綸帶回了金朝的議和條件:金朝要求南宋稱臣、交納歲幣。高宗聽後不是憤怒而是大喜。就想答應。但是朝野上下強烈反對,尤其是韓世忠、岳飛這樣的武將反對的最厲害。

    岳飛還說出了“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善,恐貽後世譏議。” 也正是這句話讓高宗對岳飛心生嫌忌。

    紹興七年,朝廷解除了劉光世的軍權。高宗答應岳飛把劉光世的淮西軍給他指揮。岳飛大喜,這樣自己的實力就強大了很多啊!立刻就提出要帶十萬雄師北伐。這可犯了高宗的大忌了。臨時變卦,沒把淮西軍交給他。

    岳飛一氣之下,以為母守孝之名上廬山了。這可是赤裸裸的逼宮啊。但是當時大兵壓境,高宗還得用它,不得不好言相勸哄回來了。但這件事為岳飛的死埋下了禍根。

    同年八月,岳飛返朝之後好心建議高宗立太子。高宗獨子早年夭折,他又在揚州潰逃時驚嚇過度,失去了生育能力。這不是揭朕的短嗎?而且宋朝有祖訓:武將不得干政。所以這一句話犯了兩大忌諱。高宗在心裡也就又記恨了他一次。

    紹興十年,金人撕毀協議,率兵南下。岳飛率軍再赴抗金前線。隨著金兵在川陝,兩淮等地的進攻相繼受挫,宋軍進入戰略反攻,岳飛進軍中原。一直打到離開封只有45裡的朱仙鎮。金兵棄開封,渡河北逃。同時也發出了“憾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

    可是岳飛的接連取勝不利於高宗和秦檜的議和政策。但岳家軍氣勢正盛,岳飛就想借勢北伐。興奮過度喊出了要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的口號。這個口號沒差點把高宗氣死,“你把我父兄都接回來了我這個皇上幹啥去?”

    於是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岳飛還傻乎乎的痛惜“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仗是打勝了,軍功也立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回來之後你不死誰死??

    所以說,一代名臣岳飛看似是被奸臣秦檜害死,其實還是因為觸動了宋高宗的根本,所以被高宗授意秦檜給害死的!

  • 7 # 西北龍少

    歷史上都是說岳飛是秦檜害死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並非如此。其實,害死岳飛的真正凶手應該是宋高宗,秦檜只是幫兇而已! 因為岳飛想迎回二聖,是在父兄被擄走的情況下登基做的皇帝,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如果迎回二帝將是三主,徽欽二帝回朝對高宗的皇位會構成一定的威脅。

    高震主,宋朝自太祖開國以來主要是以文官治天下,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禁軍統帥,靠部下將領的擁護,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得後周政權,建立宋。因其以武力奪位,再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奪權的情況特別多,故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不信任武將,重文輕武,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

    擴軍遭忌,當時岳飛身為武將,手握重兵,擁兵近二十萬,為了抗金,還一再的擴軍,其本人在軍中也素有威望,大有軍中只知有嶽元帥而不知有朝廷之勢。因而引起高宗的猜忌!反對議和。宋高宗是個性格軟弱,貪圖安逸的人,打算偏安江南,與金國議和,而岳飛則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以“靖康之恥”為大宋之恥,想徹底打敗金兵。而金國議和的條件是“必殺 岳飛”。

    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趙旉已在八年前驚悸而死,他自己也在揚州潰退時受到驚嚇,造成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岳飛的立儲建議,既觸痛到宋高宗的難言之隱,又犯了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所以宋高宗先是借秦檜的手殺了岳飛,然後把罪名都推給秦檜,否則事後宋高宗為何不追究秦檜之責。最後在為岳飛平反,這樣既可以消除對自己的威脅,又可以籠絡民心。

  • 8 # 月染霜雪

    其實是岳飛堅持要迎回二聖,就是之前的兩位宋朝皇帝,都被金人抓走了,現任皇帝當然不幹,於是秦檜就出面了!!!

  • 9 # 讀史得間

    到底是誰想要岳飛的命,真的是秦檜害的嗎?

    我試著做下回答。

    岳飛(1103—1152),字鵬舉,是南宋抗金愛國名將、偉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是戰死於沙場, 卻冤死於本朝人之手。千載之下,還令我們唏噓不止。印象深刻的是,筆者高中時,讀《說岳全傳》,讀至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在風波亭中遇害,當時淚如雨下,恨極了秦檜。現在知道了,秦檜與岳飛本身無冤無仇,想要岳飛的命的,是宋高宗趙構。

    1.宋高宗趙構登基的歷史背景:“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俘

    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靖康之變時,徽宗已退位,在位的欽宗是趙構的長兄。宋朝實行的是皇長子繼承製,只要有長兄,皇位就輪不到其他皇子。

    趙構是在兵荒馬亂的王朝變故中登上皇位的。1127年金兵南侵,俘獲徽欽二帝和幾乎所有皇室成員。動亂之中,在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也就是北宋滅亡的第二個月,趙構在南京(商丘)即皇帝位。

    2.宋高宗厭惡岳飛的原因:拒絕欽宗回朝,避免皇位威脅

    有了這樣的背景,我們自然可以得出結論,假如欽宗活著回來,自己的帝位不保。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抗金只能是做做樣子,而岳飛想的卻是主戰拒和,收復失地,迎回徽欽二帝,“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就是犯了高宗趙構的大忌。

    3.秦檜殺害岳飛的原因:迎合上意

    在古代時,大家就有這樣的看法了。

    且看明朝文人文徵明這首《滿江紅》的下闋:

    “豈不念,疆圻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大家重點注意這幾句,“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這就等於直接點明瞭岳飛之所以被害的原因,區區秦檜有何能耐?不過是逢迎上意的奴才。

    小結

    秦檜以“莫須有”的名義殺死岳飛,是逢迎上意。宋高宗怕欽宗回來,自己的帝位不保,真正想要岳飛的命的人,正是宋高宗。

  • 10 # 曹丞相

    眾所周知 秦檜只是個背鍋的

    真的背後要臣死的那隻能是帝國的掌舵人

    要殺掉戰功赫赫的武將,秦檜肯定沒這個能力,趙構的態度才是關鍵。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主審万俟卨給岳飛定了四條罪狀:

    1.岳飛和岳雲讓張憲策動岳家軍謀反;

    2.淮西之戰,岳飛擁兵不前,坐觀勝負;

    3.岳飛曾罵趙構缺德;

    4.岳飛自比宋太祖,32歲就當節度使。

    顯然,這四條,很多無法坐實,只有第三條是真的,但也是事出有因,是心痛趙構的亂指揮,6萬宋軍無辜喪命的慘劇。這樣的罪名顯然無法服眾。冤案拖了三個月,一直到歲末,趙構終於下詔賜死岳飛。

    岳飛之死,當然很讓人可惜,岳飛沒什麼不良嗜好,不貪財,不好色,深得軍心,且非嗜殺之人,連金兵都稱岳飛為“嶽爺爺”,幾乎是個完人,趙構殺害岳飛的罪名在當時都無法讓人信服,早在岳飛下獄階段,很多人都為岳飛辯誣過。所以,宋孝宗一即位,馬上就給岳飛平了反。

    趙構忌憚的是幾乎完人的岳飛,沒有缺點的岳飛,以及他後面的那支軍隊。一句話,一個武將的人格太完美了,做君主的不放心。在中國歷史上,以將帥的名字命名的軍隊,只有兩支:岳家軍,戚家軍。所以万俟卨最初的奏摺是岳飛處斬,張憲絞刑,岳雲流放。趙構親筆改成岳飛賜死,張憲,岳雲處斬。趙構對岳家軍的恐懼可見一斑,雖然岳家軍還是朝廷的軍隊,但在趙構看來,岳家軍有成為岳飛私軍的可能。有宋一朝,各代君主牢記五代軍人專權的教訓,堅持重文抑武的國策。宋朝名將很少,有文官的壓制,武將也建不了大的功勳。岳飛最輝煌的時候,掌握全國兵馬七分之五,在局勢緊急的時候,趙構尚可容忍,待局勢緩和,必然會有所防範。

    秦檜勸說趙構停止北伐,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岳飛一旦功蓋天下,趙構必追悔莫及,太祖陳橋兵變可為時不遠。

    岳飛之死,當然很讓人可惜。岳飛擅長以步克騎,在古代,騎兵是重要的突擊力量,尤其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步兵若想擊敗騎兵,只有結成方陣,這對步兵的紀律性要求很高,因為丟失了養馬的重要地區,宋軍步兵經常要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南方地區若想收復北方,若無法擊敗騎兵是不可能的,岳家軍正好應運而生,其實上天還是很垂青南宋的,有岳飛這樣不世出的擅長以步克騎的名將,光復北宋故土,不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歷史給南宋的一次機會。岳飛死後,南宋再也無法收復中原,以後南宋偏安一隅,軍隊以水軍為主,沒有強大的騎兵,也沒有剋制騎兵的步兵,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元嘉年間北伐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岳飛之死,總結起來不過幾點,恃寵而驕,建議立儲,金兀朮的私仇等等。很重要的是他和趙構在路線上的分歧,岳飛主張收復失地,而趙構卻無心於此,只求偏安,防範內患更甚於外敵,尤其不喜歡公開唱反調的岳飛,由於原則上的分歧,岳飛漸失聖寵也在所難免。同時,岳飛實力過大,讓一向崇文抑武的趙構感到恐懼,其實岳飛的情商並不低,人緣也不錯,但是功高蓋主,在崇尚武力的漢朝可能會被大書特書,但在對武將另眼相看的宋朝,岳飛的悲劇就不可避免了。

  • 11 # 戈渣

    當然不是,其實是皇帝老兒想要,自古功高蓋住的人都沒有好下場,這個是恆古不變的真理,當然也有例外(如凌煙閣24功臣),而宋高宗趙構,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1127年6月12日,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建立南宋,而重用岳飛,韓世忠,也是迫於當前形勢和民心民意,而民心民意也間接害了岳飛,而南宋的建立是北宋的滅亡為代價,岳飛揮師北伐逼近北宋故都開封,如果解救北宋父子二帝,那麼南宋高宗就不得不禪位,因為高宗是形勢所迫,國不可一日無主,康王繼位是當初最好的選擇,這時也就有了影視劇十二道金牌令箭,招回岳飛,韓世忠,以莫須有的罪名予以處決,秦檜只不過是個擋箭牌,當然這個擋箭牌也起來決定性因素,但別忽略了一點,真正下定決心的是皇帝老兒,高宗從心理學來說,壓根沒想父兄回來。(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2 # 嘉哥讀史

    岳飛作為宋朝時期的抗金名將,軍事家以及謀略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蹟一直被後人所敬仰,可惜一代民族英雄最後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

    而據歷史上記載,岳飛是被奸臣秦檜給害死的,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是的,秦檜只不過是替別人辦事而已,而那個人就是宋高宗趙構。

    這就要從1127年的靖康之變開始說起,在當時的時候,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大量的趙氏皇族以及後宮妃嬪,而這一件事也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而之後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繼位,自從南宋正式成立,而之後岳飛多次攻打金兵,想要把被金兵擄走的宋欽宗和宋徽宗迎接回來,而這一件事也是導致岳飛走向死亡的導火線。

    因為岳飛一旦打贏了金兵,那麼靖康之變被金兵擄走的宋欽宗和宋徽宗勢必會歸來,“一山不容二虎,一朝不容二帝”,一旦宋欽宗和宋徽宗兩個人回來了,那麼宋高宗趙構的皇位估計就保不住了。

    所以要想保住皇位,岳飛攻打金兵這一仗就必須不能贏,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滅了岳飛。因為岳飛一次不贏,可能還會再來第二次,所以要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岳飛就是最大的阻擋,但當時岳飛作為名族英雄,宋高宗不能自己下手,所以就只能讓身邊的大臣秦檜害死岳飛。

    而且從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害死岳飛的真正黑手不是秦檜,因為當時秦檜雖然是作為岳飛一案的主審人,但判決岳飛的最後結果還是要上呈給宋高宗,如果宋高宗想要保住岳飛的話,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宋高宗就這麼放任不管了。

    可惜了岳飛,作為一個民族的抗金英雄,一生都在為民族而奮鬥,最後卻因為阻擋到別人的路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害了。

  • 13 # 王君君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住臣”。這兩句傳誦千古的詩句,表現了華人對岳飛的敬仰,也定了秦檜害死岳飛的鐵案。

    時光過了近千年,人們對岳飛之死的元兇不斷提出質疑。人們不再把觀念停留在忠奸之爭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他提出歷史上說秦檜殺了岳飛,哪裡是秦檜殺的,宋高宗本來就討厭岳飛,秦檜只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

    南懷瑾提出的最有力的證據有兩個,一個是岳飛提出的口號惹惱了宋高宗,另外是岳飛請高宗立太子讓高宗不滿。

    岳飛曾提出有名的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黃龍是金軍的老窩,搗了也罷,而那二聖一個是皇帝老爸徽宗,一個是皇帝哥哥欽宗,這二位哪一個回來了,也沒有現任皇帝的份了,現任皇帝怎能不惱火?這兩個人宋高宗躲還躲不及,你岳飛還要把他們迎回來,不是成心和現任皇帝為難嗎?

    口號這東西似乎頗為華人所鍾愛,它簡潔明瞭,便於凝聚人心,同心協力。可口號這東西也不能亂提,弄不好就會渙散人心,模糊目標,甚至會丟掉身家性命。

    岳飛惹惱宋高宗的第二件事是請立太子。1 1 3 7年,岳飛聽說金人想在汁京立欽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本出於一片忠心,卻被誤認為有異志。高宗想,你岳飛在外面只管好好打你的仗就行了,立不立太子是你該管的嗎?你催著立太子,是不是看我不行了,要投靠新主子。這時候,岳飛就是有一百張口也辯不清。岳飛也是,那廢立之事是你一個將軍該管的嗎?難怪岳飛死後有悼詩日:“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屍。”

    除了以上兩條,再加上南宋一味偏安,一心議和,金兀朮又有“必殺岳飛而後可和”之言,岳飛必死無疑矣。

    在中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迫害忠良的事,那罪大都記在一兩個奸臣頭上。其實奸臣固然可惡,可沒有皇帝默許和慫恿,哪個奸臣能成氣候?南宋時,有個編修叫胡拴,反對議和並請殺秦檜。秦檜當時正掌重權,也沒敢把他怎樣。岳飛當時是部級幹部,比胡的位置高多了,如果高宗不允許,秦檜敢謀害他嗎?可見,害岳飛者,元兇是宋高宗,秦檜不過是個高階幫兇而已。

    在中國,一個有見識的人物不但常不得志,而且常有殺身之禍。為什麼?因為在統治者心裡,他自己是最有見識的,別人只要按自己的意志辦就行了。因而,歷來的大臣在提意見之前,常常要揣摩皇上心理,既要態度謙恭,又要說話動聽,因而,極難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統治者常常由不願聽意見發展到建議也不願聽。臣子們看皇帝不願聽,自己也就不願說,挺大個人誰願討那二皮臉?不發表意見也一樣高官得做,駿馬得騎,誰還願沒事找事呢?再加上說真話常常倒黴也就沒多少人敢講真話。久而久之,人們也就不說話了。

    可人們的內心終還有自己的是非,於是就造就了許多口是心非的人物。口是心非的人物的滋生固然與這些人物本身有關,可統治者終究難辭其咎。

    恰恰是統治者自己造就了這些人物。這樣的人多了,民族精神將受到祈傷、扭曲,一個精神扭曲的民族,還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嗎?

    我曾經到過岳墳,看著那端坐的岳飛塑像,一股浩然之氣從心底升騰。可一想到被扭曲的民族精神與人格,就不禁啃然嘆息。

  • 14 # 韓退之

    宋太祖初步確定了“崇文抑武”的治國方略到宋真宗時期大體完成。宋王朝對文官士大夫的政治選擇也日漸成熟。而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之際崛起的武將群體引起了士大夫官僚集團嫉恨,而作為武將佼佼者的岳飛則成了他們必欲處之而後快的物件。岳飛的死象徵了南宋的政治選擇重新迴歸到了武將必須絕對受制於文官集團的治國方略之中。

    岳飛,字鵬舉(1103—— — 1142 年),河南湯陰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 年 1 月 28 日),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殺,臨刑前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關於岳飛的死因,大致有秦檜要殺岳飛 、高宗趙構要殺岳飛[、高宗和秦檜聯合要殺岳飛、金人要殺岳飛 等幾種說法。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認為秦檜是真兇還是認定趙構是幕後指使者的學者,大都承認岳飛因堅持抗金與投降者之間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尖銳的衝突,所以當權者才要致他於死地。而在我看來,岳飛因其以“天”為道德本源,以“天日昭昭”為安身立命之標準,提倡並踐行“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命”的為人處世原則深得民心、軍心和士心,從而引起了士大夫官僚集團嫉恨和高宗的猜忌而招致殺身之禍。他的死象徵了南宋政治選擇重新迴歸到武將必須絕對受制於文官集團的治國方略的傳統之中。

    有宋一代“崇文抑武”政治選擇的漸次形成

    所謂政治選擇,是特定的政治體制與治國方略相結合而形成的政治模式,既針對制度的選擇,也包含對執政集團群體的選擇。在宋代歷史上,以科舉出身官僚為主體的文官士大夫集團及其階層無疑擔當了政治中堅的角色。透過“黃袍加身”取得皇權的宋太祖總結五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來確立治國方略時認為,武將擁兵自重、武力干預政治是政權面臨的最大危險: “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趙普答道: “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己。”據此,宋太祖初步確定了“崇文抑武”的治國方略:在朝廷中確立了文臣處理政務的原則,在地方機構中則不斷派出文臣擔任州縣官,尤其是透過率群臣拜謁孔廟,進一步從思想和精神上加強了對士大夫文官的認同。宋太宗則透過大張旗鼓地推崇科學考試,重建昭文館、集賢院和為翰林學士院題寫“玉堂之署”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提高文官士大夫的地位。宋朝統治者政治上對文官士大夫集團的選擇初步完成。宋真宗時期發生的“澶淵之盟”以宋朝給遼朝“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的方式換取了宋遼百年和好。對此,宋朝君臣認為這不是一件屈辱的事情,反而是一件能消除邊患、取得和平的好事,尤其是此舉代價小、能節省大量軍費:“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遺,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講金帛諂之之術以結歡好,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基於此,宋真宗認為:“武臣無事之際,喜談策略,及其赴敵,罕能成功。好勇無謀,蓋其常耳。”在皇帝決定性言論和一些文官士大夫據實說法聯合形成的輿論之下,朝野上下“崇文抑武”風尚更加濃烈,士大夫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優先保障,宋王朝對文官士大夫的政治選擇也藉此完成。正因為宋朝有“為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選擇,才有了士大夫們“國朝待遇士大夫甚厚,皆前代所無”的慨嘆、感懷和頌揚,才有了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將維護皇家利益當做己任的內在認同,更對“‘兵權不可以假人’,宋之君臣上下奉此,以為藏身之固也久已”身體力行:北宋名臣歐陽修對“狄青起行伍,為樞密使,每出入,小民多聚觀,嘆其拳勇,至雍馬足不得行”的現象深感不安,更對狄青答覆宋仁宗勸其去其面黥時所言: “要使天下賤兒,知國家有此名位待之也”[13] 表露的自信感到害怕,便於至和二年(1056 年)上《論狄青札子》雲: “臣竊見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號為武勇,自用兵陝右,已著聲名,自其初掌樞密,進列大臣,當時言路者以為不可,今三四年間,雖未見其顯過,然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蓋由軍士本是小人……武臣掌國樞密而得軍情,不唯於國家不便,亦將不得已而為人所禍者矣。”這種捕風捉影的推斷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他還想保護狄青,但文彥博一句“太祖豈非忠臣。”徹底驚醒了仁宗皇帝。於是,狄青被罷免樞密使之職後又被貶到陳州,不放心的文彥博還每日兩遣中使撫問,終使狄青驚疑發病而死。

    北宋“崇文抑武”治國方略雖有效地破解了武將專權給皇權帶來挑戰的難題,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舉措也嚴重消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造成了“積弱”的局面,間接導致了“靖康之難”的發生。南宋建立伊始,宋高宗趙構還沒有安頓下來,金兵即飲馬長江進攻揚州,而此時金兵佔領區民眾的抗金運動方風起雲湧、南宋抗戰將領剛剛脫穎而出之際,南宋的文官士大夫們對武將們抵禦外辱、保家衛國不是由衷的支援,而是一心想著重歸“崇文抑武”的治國方略。建炎四年(1130 年),給事中兼直學士江藻上疏斥責諸大將: “論其官則兼兩鎮之重,視執政之班,有韓琦、文彥博所不敢當者;論其家則金帛充盈,錦衣肉食……平時飛揚跋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驅擄,甚於外患……諸將以負國家,罪惡如此……臣觀今日諸將,用古法皆當誅。”一幅不誅殺大將就要亡國的“愛國”面孔呼之欲出。馬瑞臨所說“建炎以來,諸大將之兵浸增,遂各以精銳雄視海內。”這既是戰亂時期大將擁兵能自重的客觀描述,也是動盪年代皇恩難以福澤海內的真實寫照。“力主削弱武將力量,收奪他們的兵權,簡直已經成為南宋文臣的共識。”正是有了這樣的共識,文臣才能繼續統治軍人: “臣願陛下自謀諸心,選擇耆德素負天下之望者,謀及龜筮,謀及士庶,授以斧鉞,俾統六師。自閫之外,鹹得專之。臣見一戎衣而天下定,不得專為有周美矣”“崇文抑武”治國方略才能重歸: “劉光世竊林館之清名,張俊負跋扈之大惡,岳飛、吳玠、韓世忠之流,裹糧坐甲,首鼠兩端……太祖嘗謂宰相曰: ‘朕指使將帥如偏裨列校。’蓋抑其權勢不使過制矣。今日諸將尾大不掉,陛下已失於初矣,尚此不覺耶?”文人士大夫的昔日榮光方能重現:“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燕,驅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遠,獻捷太廟,其榮不可及也。”

    岳飛之死與南宋“崇文抑武”治國方略的迴歸

    岳飛出自行伍,但他文武兼修,“或雅歌投壺,持循禮法,恂恂如書生”,不僅能發出“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的道德慨嘆,道出“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的盡忠願望,構建了以“天”為監督自我道德誠否的判斷標準 ,這是堅決貫徹“崇文抑武”治國方略計程車大夫集團所不願聽到和看到的,更讓他們不能安心的是,岳飛還有別於黷貨流行的其他武將,做到不貪財、不好色而深得民心、軍心和士心。

    1、不貪財。南宋諸將中張俊最貪,卻最受高宗重要和厚待。韓世忠於新淦縣購買田產, “高宗聞之,御札特以賜”,並賜名為“旌忠莊”。當高宗因岳飛平寇伐虜、南征北戰屢建功勳給他加官進爵,並打算在杭州為其修建上等府邸,他嚴辭拒絕, “夫爵賞者,人君所以為厲世磨鈍之具,人臣得之,所以榮耀鄉里而顯賁宗族也,誰不欲貪多而務得哉?然得所當得,因以為榮;受所非受,反足為辱”、“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岳飛在這裡借用項羽“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來說明獲得榮耀是人本性的體現,但獲得榮耀的途徑和來源在他這裡卻有了明顯的分野:他所表達的一個臣子,更確切的說是一個人應該做什麼不是由君主來決定的,而應該為國家—— — 這個最高行為準則的判斷者來決定,也就是孔子所說的: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他的這種自認為正確也本身是正確的道德自律的價值訴求與文官集團認為武將一節莽夫的想法相去甚遠,更與宋代“崇文抑武”治國方略背道而馳。2、不好色。岳飛在南渡之後娶李氏為妻,一直沒有納妾蓄姬,這和另外幾員大將是截然不同的:南宋初年諸將貪財好色、互相攀比成風,諸大將的宴會一般都有姬侍侑酒,還有歌女助興,如抗金名將吳玠因酒色過度咯血而死。韓世忠前後娶白氏、梁氏、茅氏和周氏為妻,還因侮辱部將妻女,竟迫使猛將呼延通自殺。川陝宣撫使吳玠曾派一名使臣到鄂州軍營,岳飛設宴款待中因沒有歌姬之類出來侑酒而使其大為不解,回去之後他就把這一情況告訴了吳玠。吳玠為求與岳飛建立更好的關係,便以二千貫錢在當地買了一個“士族女子”,並派了兩名使臣的妻子把她送來鄂州。岳飛沒有與他們見面,而是隔著屏風和他們交談: “某家上下所衣布耳,所食齏面耳。女娘子若能如此同甘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當他聽到屏風後一陣不以為然的笑聲,就將人退回了。岳飛不近女色的舉動,是其“盛德懿行,夙夜小心,不以一物累其心”道德修養的自然表露,更是他“國恥未雪,聖上宵旰不寧,豈大將宴安取樂時耶”盡忠之情的直接表白。岳飛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言行必然引起文官士大夫擔憂和嫉恨,更被士大夫們看做是朝廷的最大隱患,如南宋羅大經言: “自古夷狄盜賊之禍,皆將帥之臣玩寇以自安,養寇以自固,譽寇以自重。”3、得民心。1129 年,主持長江防線的宰相杜充降金後,“諸將多行剽掠,惟飛軍秋毫無所犯。”岳飛被害幾十年後,江、湖之地的百姓依然家家戶戶張掛岳飛的遺像,奉祀不衰。鄂州城內的旌忠坊,特別為岳飛設立忠烈廟。正因為岳飛愛民恤民,老百姓才能對其統帥的部隊“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有了民眾地支援,岳家軍有了更加穩固的後勤支援,還獲得了充足的儲備兵源,為整個抗金活動深入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深諳“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的文官集團和宋高宗趙構是不願意看到這種現象發生的,更不會默許讓這種現象延續的,對岳飛動打壓之舉、起猜忌之念也就順理成章了。4、得軍心。“師每休舍,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殉。卒夜宿,命開門願納,無敢入者。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卒有疾,躬為調藥;諸將遠戍,遣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不私。”岳飛幕僚黃縱見一兵士嚴寒之天只穿一件單麻布衫,便問他: “汝怨乎?”這個兵士回答: “不怨也。他軍所得請給,則有減克。又如科作納襖之類,自身雖暖,老小則凍餒矣。宣撫則不然,所請食錢若干,不減一錢,聽士自用之。某自因家累重而費之,非在上者有克於我也,何怨之有。” 正是因為岳飛軍紀嚴明,又愛兵如子,岳家軍才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1140 年秋的潁昌決戰中,岳家軍面對數倍於自己又處於“高秋馬肥”戰鬥力最強時期的金軍誓死奮戰, “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將士無一人肯回顧、想退卻。金兵由此戰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的確是心悅誠服的讚美。5、得士心。岳飛幕僚很多, “食客所至常滿,一時名人才士皆萃幕府,商論古今,相究詰,切直無所違忤。又因其品行高潔,幕僚們多願效死力。如本為朝廷耳目的朱芾因傾慕岳飛為人,遂與其情投意合,成為岳飛的得力助手。遠大志向和公正懇摯的態度,使得廣大士子都樂於和他接觸酬酢,把他當作一個藹然可親的儒將人物看待。一次,面對幕僚們“天下紛紛,不知幾時才可太平!”的慨嘆,岳飛講出了“只要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天下自然就會太平!”的千古名言。

    正是因為岳飛“位卑未敢忘憂國”,才有在身為偏裨而上書批評朝廷的投降政策;正是因為岳飛忠心愛國,品行高潔,文武出眾,方才深得民心、軍心和士心,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而他在接二連三的勝利下迸發出“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豪邁氣概和“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的執著,與認為媾和也能換來和平、媾和方能解除諸將兵權計程車大夫政治矛盾就難以逾越: “然自渡江後,諸大將皆握重兵難制,張浚、趙鼎為相,欲更張,而終不得其柄。檜用範同策,而收其部曲。”奪回軍隊之後,士大夫集團還要透過祭旗的方式打壓武人來重樹威嚴,所以才有了先準備對韓世忠下手的舉措,後因岳飛“告密”而轉向將岳飛推向祭壇的行動。士大夫們透過殺岳飛來彰顯文官集團力量也由此達到:“(岳飛)遂為秦所誅,而韓世忠破膽矣”和張俊等將領“效媚以自全”就是明顯的例證。

    “崇文抑武”治國方略的歷史影響

    岳飛死後,士大夫集團取得了對政權的全面掌控。“崇文抑武”治國方略衍生出的“以忍恥和戎為福,以息兵忘戰為常”的政治怪圈由此延續,士大夫們在“國朝以來,過於忠厚,宰相而誤國者,大將而覆軍者,皆未嘗誅戮之”的日益“仁厚”的襁褓中逃避刀光劍影,也就遠離銳意進取,逐漸蛻變為“求自我利益的自主性組織”,導致南宋滅亡時謝太后錐心之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中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家多難,而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內則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所以,宋代計程車大夫在“享受空前絕後的待遇”之下並沒有對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而是在道德文章中感悟滿足: “宋人的思想自由只有在學問,只有在文化方面,而不是在管理的方法……宋代的儒生修養都很好,但這些人一輩子所受的訓練都是為了道德文章,不是為了管理政府,不是為了開拓一個新的局面。”這是我們今人應該感悟和反思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姐職業生涯的最終歸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