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調侃歷史
-
2 # 真正鱷魚不哭
因為這是中國皇帝的幾種不同稱呼方式。
XX帝是皇帝諡號,如漢武帝、漢獻帝、漢光武帝等。諡號是皇帝死後,臣子對他的評價,這種做法古而有之,周文王、周武王、齊桓公、晉文公等都是諡號。一般皇帝都有諡號,哪怕是身死國滅亡國之君,只要繼承者不太野蠻,都會給他一個諡號。
例外的是秦朝,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屬於大不敬,予以禁止,所以秦朝兩任皇帝沒有諡號。秦始皇的正式稱呼是始皇帝,秦始皇是後人簡略的叫法,始皇帝二世皇帝稱號在皇帝生前死後都可以用的,和諡號廟號只用於去世帝王不同。
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之分。先秦時期君權還不夠強大,諡號的評價作用還比較明顯,厲王、蕩公、靈公、躁公之類惡諡時不時會出現。但隨著君主專制日益完善,臣僚地位下降,他們往往明哲保身,連平諡都很少用,那些得到惡諡的幾乎都是亡國之君。
由於美諡的濫用,帝王諡號越來越長,造成稱呼的極大不便,於是廟號便取代了諡號作為帝王常用稱呼。
廟號是皇帝宗廟中供奉祖宗牌位上的稱呼,只有一字,XX祖、XX宗都是廟號,如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開國皇帝稱祖,繼任者稱宗,明清才出現一朝有兩個三個“祖”的情況。廟號和諡號作用相近,都代表了一種評價。不同的是,最初廟號不是每個帝王都能享有的,要建立大家比較認同的功業才能得到廟號,如漢景帝這樣頗有作為的皇帝都沒資格擁有廟號。但正如美諡容易被濫用,在君主專制高壓下,廟號很快也變得隨意,到唐朝以後就無帝不宗了。於是後人便改用廟號稱呼皇帝。
特別說明一下,唐明皇不是諡號也不是廟號,而是後人起的別號。他的廟號是玄宗,因為要清康熙名“玄燁”,需要避諱,如果改稱明宗,歷史上又有一個後唐明宗,容易混淆,所以就有個不倫不類的唐明皇。
-
3 # 憶天Y
狡兔死,走狗烹
韓信被殺必定成為必然。
在楚漢相爭的歷史大決戰中,韓信叱吒風雲、縱橫捭闔,譜就了輝煌的歷史篇章。然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位曠世名將,最終因“謀反”之罪橫遭殺戮,死非其所,實堪哀傷。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瞻仰韓信廟時的感慨:“將略兵機命世雄,倉皇鍾室嘆良弓!”
古往今來,許多人認為韓信並未謀反,這是劉邦、呂后製造的一大冤案,是謀殺。那麼,韓信是謀反還是被謀殺?又是如何被謀殺的呢?
社會經驗等於零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其軍事才能在太史公如椽巨筆的描述下,早已為世人熟知。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軍事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軍事家。他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而他指揮的陳倉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自出山起,“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見《史記》),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其卓著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
然而,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他在政治鬥爭上幾乎等同於白痴。
-
4 # 趣說古今事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有諡號、廟號和年號,常用稱呼則有一個歷史演變,簡單概括來說:稱為宗的一般用的是廟號,稱為帝的一般用的是諡號。開國皇帝一般稱“祖”,後面皇帝一般稱宗(也有例外,比如明成祖)。
唐以前常用諡號,比如漢武帝、魏文帝;唐五代兩宋元朝多用廟號,比如唐太宗、宋仁宗、元世祖。明清多有年號,比如乾隆、雍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演變,也是有原因的。
而年號因為頻繁變動,也不利於作為皇帝的常用稱呼。所以在這段歷史上,皇帝最常用的稱呼用諡號。明清以後,年號開始被固定下來,一般一個皇帝都只用一個年號(也個例外)。
年號一般在新皇帝登基就確定,而且用於紀年,在生活中十分常用,所以之後歷史上開始常用年號來指代皇帝,比如永樂皇帝、正德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當然他們也都有廟號和諡號,只是因為繁複(諡號)或者沒個性(廟號)而終於被他們的年號取代了而已。
擴充套件資料:
理論上來說,非開國皇帝就只能稱“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功勞極大,既是唐朝實際建立者,又開創了貞觀之治。但是因為名義上唐朝開國皇帝還是李淵,所以他不能稱祖。不過,有三個例外,一是元世祖忽必烈,二是明成祖朱棣,三是清朝有清太祖、清世祖和清聖祖。
這三個皇帝,卻都不是清朝的建立者。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政權,並沒有當上皇帝,他的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十年後,才改後金為清,並仿效明朝的典章制度,登基稱帝。
回覆列表
喜歡歷史的小夥伴在閱讀書籍的時候會發現有的皇帝稱呼是“祖”,有的是“宗”,有的是“帝”,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有諡號、廟號,還有年號,叫宗的用的是廟號,稱帝的一半是諡號。開國皇帝一般稱 祖 ,接下來的皇帝一般叫 宗 ,但也有例外。
廟號起源於商朝,比如太甲為太宗,武丁為高宗。廟號最初是非常嚴格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開國皇帝稱祖,繼位的皇帝叫宗。周朝確立了諡號,廢除了廟號,到了秦朝連諡號也取消了。
到了漢代,又啟用了廟號,漢朝對廟號非常嚴格,以至於很多皇帝都沒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但由於司馬遷稱高祖,所以後世對劉邦的稱呼就都叫高祖了。
在唐代以前,人們都用諡號來稱呼皇帝,比如漢文帝,隋文帝等,因為諡號大多體現了皇帝的特點。到了唐朝對諡號進行了改革,在稱呼上不再加入執政特點,而因為諡號太長,改用了廟號,比如唐太宗。到了明清時期,一個皇帝的諡號達到了二十多個字。
叫宗和祖是廟號,只有死了才能有,是後世定的,而叫皇和帝的,在位期間就可以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