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域

    眾所周知,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明思宗朱由檢,因其在位年號是崇禎,因此歷來都把他稱作崇禎皇帝。耐人尋味的是,考察整個明代歷史,明朝的滅亡並不應當完全由崇禎皇帝負責,真正的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對於崇禎而言,明亡是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在史學界,孟森堪稱是明清史的一代宗師,他在深入研究明代歷史後,明確指出明熹宗朱由校(他在位時年號是天啟)才是明朝真正的亡國之君。明王朝沒有直接轟然坍塌在朱由校手裡,只不過是因為當時時候還不到,所謂“祖澤猶未盡”。

    孟森同時認為,崇禎皇帝最不幸的是就在接手了朱由校留下的爛攤子,才眼看著大明社稷在自己手中灰飛煙滅。這實在是精闢之極的見解。

    歷史讓崇禎皇帝演出了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他無疑成了明亡的替罪羊和歷史的奴隸。

    毋庸置疑的是,當時崇禎正面臨著內憂與外患的雙重危機,而無論是內憂與外患的哪一方面,都擁有足夠的力量來毀滅這個已歷經了200多年曆史的衰朽王朝。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崇禎憑藉一己之力,在“安內”與“攘外”的兩難抉擇中不犯錯誤,從而“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這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崇禎不但不應背上亡國之君的惡名,而且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個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然而時運實在不濟,他從前任皇帝接過來的是一個漏洞百出、內外交困的爛攤子,衰亡的徵兆甚至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經非常明顯了。

    崇禎窮盡一生的心血,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終於以國滅身死而告終,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然而,明朝滅亡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可謂錯綜複雜,不能歸結於某個單一的因素。

    總的來看,崇禎是一個鋒芒畢露、有稜有角的人物,他十七年的政治生涯始終處在各種矛盾的焦點上。複雜多變的形勢,層出不窮的棘手難題,需要他去面對,強大的壓力使他的品格發生裂變。

    崇禎皇帝治世理政,有時表現得非常機智,有時又讓人覺得極為愚蠢;有時不能不讓人稱讚頗有膽略,有時又可見其過於剛愎;他當上皇帝之後就有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高招,但還有不少令人扼腕的昏著。

    作為一位頗有抱負的皇帝,崇禎的確做到了勵精圖治,自律甚嚴,但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求治之心太切,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崇禎皇帝決不是糊塗蛋,他深知用人為第一要務,因此在位時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可惜的是他總是用而不專,疑神疑鬼,經常翻臉不認人。

    對於官員的任免,從閣部大臣到封疆大吏,崇禎都採取更調頗繁、懲處隨意的做法,搞得臣下畏首畏尾、離心離德。

    崇禎皇帝勤於理政,事必躬親,常朝從不停輟,召對時時舉行,在位十七年中幾乎是未曾有絲毫懈怠,但他在性格上又有致命缺陷,尤其表現有他過於剛愎自用,自以為是。

    這樣的行事風格,最終使得崇禎皇帝成了真正意義的孤家寡人。及至崇禎魂歸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貼身太監一人,朝野上下願意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當然,消失了的歷史,再也不可能重新作一番演繹,使後人對歷史發展格局所作的任何假定,變得毫無意義。不過,人們帶著這種獨特的視角去審視十七世紀上半葉這段令人感慨欲戚的歷史時,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感受。

  • 2 # TeaC

    這個問題,本來我一個站在歷史學門外的人——雖然也有那麼一點興趣、遇到有感觸的問題時也會停下來想一想,——是說不上什麼話的,但我感覺這個問題和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小說《紅樓夢》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它也屬於我的興趣範圍。這裡作為《紅樓夢》的讀者和歷史學的初級生——尚未入門,我嘗試說兩句。

    明朝滅亡,打個比方,如果這是一塊蛋糕,那麼,都有誰吃了呢?

    可以說,歷代明朝皇室自己,吃了一大塊。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設立和修訂一系列明朝基本制度和策略中,可謂有得有失;第三任朱棣以武力篡奪侄子的皇位,得位不夠正哪是吧?道德的因素,真的永遠都不會起任何作用嗎?……可以說,明朝滅亡的因素,其中有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埋下的。明朝皇室這個因素,這裡視為人治因素。

    再就是和上述緊密相關的明朝國家制度性因素,暫時不能表述,因為本人的知識和學問不夠,雖然此時我可以認為這是其中一大塊蛋糕的去向。這是第二。

    以上第一和第二兩個因素是是密切交織、無法分開看待的。都屬於明朝本身的問題。

    大而化之地說,還有一個基本因素,就是“天道輪迴”、運勢使然。明朝三百年,到了十七世紀,差不多就連明朝皇室自己都膩煩了,朱氏出不了才能足夠的人了,即便是勉強維持現狀的才能都不夠了。整個國家是肯定有人才輩出的,只是他朱家皇帝不會用人了,不會變通、作革命性的自我調整,那麼也就運數該終結了。——所以我們以後人的眼光來審視,可知人類社會團體,不論大小、性質,民族也好國家也罷,工廠也好鄉村也罷,只要是以某種基本共同制度維繫著的,隨著時間流逝和代際更替,有時候是需要主動革命、甚至革自己的命的,不然你的下場會更慘,雖然這樣的時候不常見。

    你不行,別人就會想取你而代之。明朝後期,越來越多的、既得利益也越來越豐厚的大地主、大財閥階級,還想獲得更大的權利,形成與朝廷爭權奪利的反對勢力,從明朝本身的角度來看,這股勢力是起到了很大的破壞作用的,——當然,以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它又是相對起到進步作用的。而廣大的民眾、基層百姓,因為國家治理混亂不堪而不得不承受很多壓力和苦痛的,自然也會渴望改變現狀。所以,這裡也是很大很大一塊蛋糕的下落,——雖然這個比例到底是多少,是無法量化的。

    再就是在這個歷史程序中,先參與反對明朝、起到很大破壞作用,後來收穫了最大的利益的後金,也就是滿清,當然,也吃了一塊很大比例的蛋糕。

    最後再說崇禎,這樣看來,崇禎,他是想保住明朝這個蛋糕的,可是到他繼位、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這個蛋糕已經被吃得差不多了。如果這是真的、看得見的一個蛋糕,就好了。可惜,這是一個看不見的蛋糕,而且,在當時幾乎所有的人的眼裡,這個蛋糕,到了崇禎手裡時仍然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蛋糕,他們不知道,這個蛋糕早已經被吃的差不多了、此時崇禎手裡只有所剩下的最後一小塊,——當然,大家可不這麼認為,大家都認為這仍然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蛋糕,至少你崇禎要同意,我們也同意,你是吃到了整個蛋糕的。

    這樣一來,喜歡下簡單結論的人們會認為,是崇禎丟了整個蛋糕,而實際上,他拿到的只是最後很小一塊,放在一個大大的空盤子上,是吧?

    好了,因為這裡隨便說幾句,對了錯了都沒什麼關係,所以我才乘興說了以上一些。最後說,我無意為崇禎辯護,我想說的是,至少主觀責任心上,崇禎要比他的一些前任更好些,當然,他的能力太弱小了,他個性也太不適合這個職位,而他卻命中註定了要當那個最後一任皇帝。說到這裡,我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 3 # 專門懟死吧千萬

    明朝滅亡是的必然。時間到了誰也阻止不了。要說到責任,嘉靖萬曆這兩個貨應該負主要責任。但是要說到加快明朝滅亡。崇禎絕對是頭功,這貨到死都在埋怨大臣。不是說手下沒有錯你在為第一領導,把有能力的都能死了。沒能力的都管不住,這個責任不是你是誰。看看明末其實局勢還沒到萬劫不復的地步。就崇禎這水平還堅持了18年。看見當時還是有餘力的。只是領導能力太差。

  • 4 # justing

    崇禎皇帝最終改變不了明朝滅亡的命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後滅亡的時間和改變國土落入滿清少數民族政權!西北農民運動和後金政權耗盡了大明王朝,其實這倆毒瘤在最開始是基層武官放縱、培養、引導的,有點像養小鬼反噬的意思!宋、明兩朝武官地位低下,基層軍晌得不到保障!上面黨爭紛紛顧不上,文人大臣愛國賊報喜不報憂,個個吹牛逼!大事一來就扯皮!大明抗到崇禎已經是奇蹟了,吃袓宗家底!但不得不說如果崇禎在重大問題上不打破黨爭平衡,想盡辦法充盈軍晌,早殺袁,留魏命,江南稅,西北免,招安與打擊並存的話大明王朝可抗十至二十年!

  • 5 # 環球網

    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的王朝,明朝的滅亡讓人唏噓不已,而“君王死社稷”的崇禎皇帝更是充滿了悲情的色彩。有史學家認為:“明之亡,亡於天啟”也有史學家認為:“始亡於萬曆”,不管哪種觀點,“亡國之君”崇禎都不應該對大明王朝的滅亡負主要責任。

    首先,崇禎接手的是一個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萬曆皇帝執政後期荒疏朝政,整個大明近乎於無政府狀態,“國本之爭”以及強徵礦稅更是讓帝國逐步走向沒落,然而遺憾的是繼任者明光宗登基一月就駕崩,皇位落到了“木匠”天啟皇帝的頭上,又衍生出一個百年不遇的極品太監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大明王朝的在崇禎即位以前沒有玩完就已經是燒高香了。

    崇禎即位之後,立即著手鏟除“閹黨”,革除積弊,且勤於政事,躬行節儉,並且選賢任能,一度曾讓人看到大明覆興的曙光,然而僅僅是曙光而已,崇禎皇帝並沒有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本來就已經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最終還是在崇禎皇帝手裡灰飛煙滅。但是我們已不能苛責崇禎做的更多,從崇禎元年到明朝落幕的崇禎十七年,旱災、洪澇、冰雹、地震、蝗蟲各種百年不遇自然災害從未間斷,災情之嚴重華夏近五百年未見,自然災害的後果就是餓殍遍地,李自成、張獻忠等悍匪應運而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更讓人無奈的是,關外的遊牧民族逐漸發展壯大,對大明江山虎視眈眈。楊嗣昌曾力薦崇禎皇帝先於關外的皇太極議和,先剿滅國內匪患,他的觀點很明確:“明若亡,必亡於流賊之手”然而在朝臣反對的聲浪中,這個“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並沒有實施,崇禎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大明江山也變得也四面透風,最終土崩瓦解。

  • 6 # 悠然見南山112160966

    我倒是覺得明朝的滅亡,崇禎皇帝沒有多大的責任。從大的方向來看,明朝滅亡來自於源自明朝最初的皇帝的看似美好的政策。兩點,權力過大無孔不入的“間諜”制度和閉關鎖國。源自於明朝初年的“間諜”制度,以錦衣衛東廠西廠為代表,體現出明朝皇帝對於朝臣和將軍還有百姓的極度不信任,而這些附身於皇帝的“間諜”人員一開始是要看皇帝的臉色做事的,必須要完全聽命於皇帝的,必須要忠於皇帝的,所以皇帝賦予這些都是的權力逐漸加大,以至於最後成為沒有皇帝名號的皇帝,而且這些人無孔不入,又藉著皇帝賦予的權力為自己謀私利,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間諜”制度深度的危害整個明朝體質,多位皇帝下來,已經讓明朝的整個體質千瘡百孔了,已經無可挽回了。還有明朝初年的鄭成功下西洋進行的海外貿易,本是很不錯的,在宣揚明朝的國威的同時還帶來了很多的利益,不管鄭成功下西洋為什麼目的,可是明朝皇帝只看到了海外的落後,只看到了自己國家的先進,覺得自己國家是天朝,看不起海外,也不願意和海外做貿易,閉關鎖國了,於是明朝無論在經濟技術還有科技理念方面都逐漸的封閉起來,錯過了更新換代的機會,這樣的閉關鎖國政策從根本上讓明朝甚至是中華民族錯過了藉由海外貿易大發展的時機,讓明朝甚至整個中華民族落後世界,那麼明朝國力上說已經完全的無法挽回的落後了,滅亡是無法挽回的。所以說,明朝的滅亡是從根本上無法挽回的,不是崇禎皇帝的責任,也不是農民起義和滿清入關造成的,是一開始就註定了的。

  • 7 # 楚風說歷史

    當然有責任,有很大的責任。崇禎皇帝作為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雖然他並不像別的朝代的亡國之君昏庸無道,貪圖享樂。相反他還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可是當皇帝不是勤奮就可以的。崇禎剛一上臺除去魏忠賢的計謀策略,讓人看上去崇禎是一個睿智的帝王。可是自從除去魏忠賢以後,崇禎的智力就像減退了一樣,做出了很多讓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他優柔寡斷,對邊關守將疑心重重,還有就是沒有提前讓太子去南京以防不測。下面我們看具體看一下為什麼明朝滅亡崇禎負有主要責任?

    首先,殺魏忠賢可以,不能把所有閹黨除盡。之前我就看過很多文章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我覺得這個言論看上去很可笑,其實還是有道理的。其實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明末朝堂上面一共有兩派,東林黨和閹黨。真正的帝王之術是對誰也不打壓,讓其平衡或者說相互制衡。你剛繼位除掉魏忠賢掃盡閹黨,看上去你是一位明君,人們也都拍手稱快。可是你沒想過,閹黨沒有了,東林黨一家獨大,會有什麼後果。後果那就是收不上來商業稅,東林黨代表的江南士大夫的利益集團,他們有很多都是江南富商,東林黨一旦當權,那麼商業稅是收不上來了。皇帝一想收他們的稅,他們會說朝廷怎麼可以和民爭利,所以商業稅收不上來,只能向農民收稅,最後,李自成帶領農民滅了大明王朝。而魏忠賢在的時候,東林黨被治的服服帖帖,乖乖的交稅。所以,殺魏忠賢可以,但不可以清除閹黨,因為閹黨本來就是為皇帝服務的。

    其次,那就是關於自己的疑心重重,大家都知道袁崇煥是怎麼死的,崇禎皇帝的疑心太大,認為誰都可能謀權篡位,而且容易勿信讒言,導致後來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很多將領都不敢來救駕,怕自己和袁都師一個下場。

    還有,就是崇禎最大的敗筆就是沒有把太子繼承人早早的送出去,最後導致都被殺了。如果能未雨綢繆的,讓太子去南京建立根據地,這樣也不至於南明群龍無首,讓清廷撿了便宜。與其說南明滅亡於清不如說南明死於內亂。

    崇禎還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其實在很多方面都能反應出來這一點。比如李自成快要打入北京時,其實並不想把明朝給滅了,只想讓崇禎封他為王,然後就回陝西老家。可是崇禎皇帝卻大義凜然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人說崇禎也想逃跑,可是架不住這些大臣進言,這些大臣也是可笑,李自成沒進入北京時,一個個的大義凜然,等李自成進入了,都投降了。所以,崇禎能夠放下面子,封李自成為王怎麼了,最起碼能解一時之困,還有逃跑去南京建立政權,也可以啊!人家南宋不一樣可以多存活一百多年啊!

    當然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攤上嚴重的自然災害,還有就是大明開國二百多年體制早已危機重重,官場腐敗百姓流離失所,而遼東邊防不得不需要很多軍餉,崇禎又收不上來商業稅,只能對窮苦的農民收稅,最後農民都揭竿而起,終於導致明朝的滅亡。但是,我覺得崇禎如果處事能夠果斷一點,不那麼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朝滅亡肯定不在他手裡,撐個幾十年不成問題。

  • 8 # 中國歷史探索者

    當然有責任,對袁崇煥的突擊提拔造成的嚴重後果,改變天啟的稅收政策對農民造成的嚴重迫害,對廠衛的壓制解散使自己又瞎又殘,致命三連擊。

  • 9 # 青史明言

    雖然明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崇禎帝,

    但是崇禎帝的一生加速了明亡的腳步。

    明朝末年,官場黑暗,政治腐敗,

    黨爭不斷,貧富差距懸殊,經濟繁榮

    文化百花齊放,社會風氣自由外放,

    國家財政赤字虧空,民不聊生,

    天災人禍不斷,東北女真犯上作亂,

    西北多地揭竿而起,此時的大明帝國正處於關鍵的轉型期,只可惜。。。

    崇禎帝輕信重用東林黨(江南文官集團),賜死魏忠賢等閹黨一派,

    剛愎自用,用人多疑,加徵苛捐雜稅,

    終於官逼民反,橫豎都是死,

    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隊伍層出不窮,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殺妻女棄子孫,

    於煤山上吊身亡,世人好不嗟嘆:

    明亡之後無華夏!

  • 10 # 晚晚

    明朝滅亡崇禎皇帝當然有責任了,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封建制度天子權力至高無上,往往天子一個人的意願就會左右整個國家的發展趨勢。明朝亡國之君為崇禎帝,從崇禎帝在位17年來看,不能說其為昏君,甚至可以稱的上是一代明主,但是畢竟人無完人,崇禎帝剛愎自用以及多疑的性格,一步步的使明朝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此圖為崇禎帝

    2.明朝末年朝政腐敗,朝廷官員趨炎附勢,結黨營私,崇禎帝最為信任的周延儒和溫體仁兩個內閣首輔,表面洋裝無黨,實則為最大的黨朋,然而皇帝“遭瘟”,中毒至深,對溫體仁的深信不疑導致一大批忠心為國者,如楊漣,錢謙益等人被陷害,一大批言官因敢於直言而被捕入獄,致使朝中無人敢說正話,那麼亡國就順其自然了。

    此圖為崇禎帝自縊之地

    3.崇禎皇帝對於內憂,外患處理失當。盧象升在打擊張獻忠,李自成部節節勝利,似乎掃平農民軍指日可待,然而皇帝此時把盧象升調至關外,失去了一次蕩平內寇的機會。此後,孫傳庭又先後打敗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最後李自成率領18騎兵突圍,劇本再一次上演,皇帝把孫傳庭調至關外,又給了農民軍再一次發展壯大的機會。對於外患,崇禎帝不肯與大清平等相處,以上國自居,錯過了和平談判的機會,內憂外患下無奈只好滅國。

    此圖為崇禎帝御筆

    4.不肯南遷,以求東山再起。由於明朝帝王皇陵都在北京,“孝”的觀念使崇禎帝斟酌已久之後下定決心不遷都,結果滅亡。封建制度使各個王朝都難以跳出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的怪圈,明朝只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

  • 11 # 草祭William

    在我看來,崇禎帝必定要負責任,但主要責任不在他。

    明朝自打萬曆皇帝中後期就好比一座某處已經起火的大廈,但是這火沒有被統治者所重視。

    崇禎帝是明朝不多見的想要有一番作為的皇帝,沒有任何驕奢淫逸的壞毛病,每天起早貪黑想要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但是,皇帝是種極為難做的職業,皇帝的工作是需要長期的訓練或者耳濡目染的。這兩點,崇禎帝都不具備。

    眾所周知,崇禎帝是在他的木匠皇帝哥哥駕崩時臨危受命的,他太想把皇帝這份工作給幹好了,但是太過於急於求成,心胸也沒有那麼開闊,多疑,再加上手下的大臣都已經爛到了骨子裡……簡言之,那時候的明帝國已然是無米之炊無疑,但可惜崇禎帝也難稱之為“巧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大國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