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赤壁之戰裡,周瑜把曹操耍的和傻子一樣,但同期諸葛亮把周瑜耍的和傻子一樣。到了奪取漢中時,諸葛亮還是很睿智的,到了北伐時候智謀開始退步,為什麼越到後面越是平庸了?最後被司馬懿堵死在五丈原,諸葛亮是不是赤壁大戰後智謀一直退步,到了北方直線下降,為什麼會有這樣情況發生?
10
回覆列表
  • 1 # 芝城小趙

    《三國演義》持的是宿命論,開篇便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結尾定論詩中更是說得明白: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早在三顧茅廬之時,作者已一再暗示。崔州平和劉備的對話中: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之”乎?

    因此,諸葛亮輔佐劉備割據一方是順應天命,故而顯得無往而不利。易言之,想在天下分崩方始之時便求統一,分未久而求合,這就是違背天命,便要逆天者勞。每次北伐導致撤退的理由無外乎就是:糧草供給不足、丞相身體不適、阿斗中離間計、天降大雨等。任憑丞相耗盡心力,徒勞無功。

    其次諸葛亮亦知天命。上方谷一役,最終人算不如天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役之後,諸葛亮心力交瘁,五丈原諸葛禳星實則是向天買卦,上告穹蒼:伏望天慈,俯垂鑑聽,曲延臣算,使得上報君恩,下救民命,克復舊物,永延漢祀。非敢妄祈,實由情切。”最後上天給了他殘酷的答案。

    《三國演義》在三分歸晉的部分,魏國出兵伐蜀之時,諸葛亮託夢鍾會:雖漢祚已衰,天命難違,然兩川生靈,橫罹兵革,誠可憐憫。汝入境之後,萬勿妄殺生靈。再者鄧艾偷渡陰平之時,過摩天嶺有一石碑上刻:“丞相諸葛武侯題”。其文雲:“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在陰平道駐軍試圖搶救三十年後的國運,一直試圖以至誠感動上天,但天命不可違。

    以此推斷,並非諸葛亮晚年智謀退步,就算計謀頻出,終究天命不可違、大勢不可逆轉也。

  • 2 # 一路風景讀書

    諸葛亮晚年的智謀並沒有減退。最終沒有滅掉魏國,覺得是以下幾個方面:諸葛亮不會用人,不識人,也不會培養人,管理能力有問題

    1諸葛亮不會用人,不識人,也不會培養人。你看後面諸葛亮用的還是劉備留下的五虎上將,趙雲都已經70多歲了,還去打先鋒。關羽和張飛的兒子最後都去世了。馬超也病世了。最後是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特別欣賞和培養的馬謖,最後因為失了街亭也揮淚斬了。包括魏延最後的反,也和諸葛亮的用人有關係。

    2諸葛亮的管理能力有問題。諸葛亮事事都親歷親為,很小的事情都是自己審批,不會放權。做事過於謹慎。導致自己最後身體因為過於勞累,英年早逝。留下很多的遺憾。

    3諸葛亮的政治能力有問題,幾次由於阿斗聽信宦官的話,導致失去很多的戰機。包括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能文能武的姜維,也是由於政治上問題,最後死的非常的慘。

    4諸葛亮是所有讀書人的表率,一開始他不過是臥龍崗的一個書生。劉備能夠三顧茅廬,一方面是劉備在落魄的情況下,另一方面也是諸葛亮的幸運,自己的一身才華能有用武之地。所有諸葛亮是非常感激劉備的。最後也是由於這點,諸葛亮一直想要完成劉備的遺願。

    5諸葛亮是三國中神一樣的人物。在劉備幾乎一無所有的時候,到能夠輔佐劉備當上皇帝。沒有諸葛亮之前,劉備非常的落魄,連個根據地都沒有,經常打敗仗。有了諸葛亮之後,不僅有了根據地,而且得到了三分天下的蜀國。這裡面有諸葛亮的雄才偉略

  • 3 # 劍膽琴心01

    一,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蜀國建立初期人才濟濟,五虎上將、魏延、李嚴、劉封、孟達等等。可是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除了魏延、姜維基本沒有能獨擋一面的大將可用。

    二,扶不起的阿斗

    劉備在世的時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所以諸葛亮指揮若定,從容不迫,每次參與軍事必能遊刃有餘。而劉禪當政,卻多次拖諸葛亮後腿,前線大捷之時,後主下旨讓諸葛亮退兵,理由是,我想你了。

    三,超強對手橫空出世

    司馬懿是三國演義最大的贏家,他能忍常人不能忍,以靜制動,讓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束手無策。你計謀高,那麼我不跟你打,跟你耗,我身體好,拖垮你,計將安出?曹操那麼厲害的人,都被他糊弄過去了,可見司馬懿是多麼的強大,他也是遏制諸葛亮的平生宿敵。

    四,將星殞落,天命難違

    封建思想宿命論的糟粕,在三國演義這樣的名著中也再所難免,即使諸葛亮天神下凡,也難逃上天的安排。上方谷一戰,本來司馬懿已經命在頃刻,但是突然天降大雨,冥冥之中,人算不如天算,大勢所趨,豈人力所能扭轉。

    你用火,大雨磅礴,你禳星,風吹燈滅。炎漢氣數將盡。

  • 4 # 歷史造飯處

    這個問題不妨換個方式,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了,他會怎麼樣呢?

    我們先把歷史跟《三國演義》小說分開來看。

    首先,《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正統,尊劉貶曹的,但整部書讀下來,會發現,劉備集團真的就是典型的軍閥政權,今天依靠這個,明天依靠那個,等實力壯大,自己奪取一塊地盤,這樣的軍事集團,誰敢收留,徐州,荊州,益州都是這麼得來的。可能有人說,三國時代本身就是軍閥混戰,但基本集中在中原,荊襄地區,江東地區,益州,漢中等地相對穩定的多。

    第二,蜀漢後期,劉備死後,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朝中大小事宜都由諸葛亮決斷,藉口殺李嚴,鎮壓原西川劉章部屬,不斷對外征戰,跟曹操身為大漢丞相,挾天子以令不臣,似乎沒有什麼太大區別,只是沒有成功罷了,如果成功了,諸葛亮是功成身退,還是加九錫稱王呢?劉備死後,託孤兩位重臣,諸葛亮跟李嚴,但沒多久李嚴就被孔明問罪了,這難道僅僅是政見不合?

    第三,作為典型的軍閥政權,蜀漢有那麼大財力支援北伐嗎?顯然沒有,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劉備要佔據荊襄地區跟西川漢中,才可以與曹操相抗衡,一方面地理上優勢明顯,關羽在取得襄樊戰役階段性勝利的時候,曹操甚至都開始考慮漢獻帝遷都的問題了,地理上太近了,另一方面,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漢中進攻關中,如果劉備集團拿下關中,那劉備集團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但關鍵問題是,荊襄地區除了是劉備集團進軍中原的橋頭堡之外,還負擔著糧草等物資的提供,最重要的是人才集中地,沒有了荊襄地區,又加上夷陵一戰,劉備敗光了家底,單靠一個成都平原,已經很難支撐北伐的開銷,諸葛亮也難為無米之炊。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後期蜀漢人才凋敝,諸葛亮事無大小均要過問,這就涉及到人才上升渠道問題,在劉備剛進攻西川時期,劉章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武將有張任,嚴顏,孟達,吳懿,劉循,吳蘭,劉璝等等,謀士有張松,法正,董和、秦宓、蔣琬、費禕、鄧芝、黃權等等,劉備託孤時千叮嚀萬囑咐不可重用馬謖,諸葛亮也沒聽,只能說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跟地方諸侯們差距太大了。而對手方面,即使沒有司馬懿,曹魏這邊,潁川氏族也會提供其他人才。

    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諸葛亮晚年智謀退步很多,恐怕更多的是因為沒有了劉備,那個能夠真正坐鎮中軍的人,用現在的話可以說,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而不是諸葛亮成就了蜀漢政權

  • 5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具體回到諸葛亮北伐中原失敗的原因:

    1.可用之將才殆盡。

    2.用人不當,錯失良機。馬謖失街亭,亮無功而返。

    3.糧草軍需不足,無法保障北伐大軍。

    4.上主昏庸,聽信讒言。

    5.蜀國內部已經分化成若干集體,各自打著“小九九”。

    6.天意註定蜀不可入主中原。上方谷一把火,怎奈天公一場雨。。。

    7.代表中原勢力的司馬懿用“拖”字訣耗盡了諸葛亮的心力。

  • 6 # 影視猴子

    蜀漢中劉備的著名的謀士諸葛亮,他在劉備去世之後,幫助打理漢書的事情做了很多巨大的貢獻,而到他的晚年,他也沒有一天清閒的日子過,也是每天幫忙打理軍中的各種事物,可以說是非常的辛苦。在輔助劉禪的過程中,他也多次上書劉禪,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議,可以說它是成為後蜀漢的主心骨。

    小編記得之前司馬懿問他派去的監視諸葛亮的使者,問有關於諸葛亮的一些事情,在師者的描述中是這樣的,說諸葛亮每天只能吃兩升米,然後每件事情都會親自過問,甚至連軍中最小的那種事情都要一一仔細的核對,所以司馬懿猜測可能諸葛亮大限已至,所以才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到位。諸葛亮這麼做,無疑是為蜀漢多做了很多的事情,忠心耿耿,但是有人卻覺得它是權力心太過,而導致不敢放權。

    其實當時的蜀漢也是人才很少,可以說是接近於人才匱乏的階段,所以諸葛亮就算想放權也沒有人可以接替他的位置,所以他才每件事都做到都非常的細緻,可以這麼說,諸葛亮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因為他前面的事情,因為之前他對一些大臣不夠信任,為了維持現在蜀漢的穩定,所以說他迫害了不少的人才,而這些人才也都是最有名最有能力的幾個大將,所以最後的人才匱乏也是有原因的,而且劉備之後他發動了戰爭,導致他們的兵力大大的折損,人才有很多也都死去,導致他們的兵力和人力都非常的缺乏。

    而且除了這些因素之外,書上的實力本就不如其他的兩個陣營,現在人才有瀕臨滅絕,所以說他們的實力比以前來講更是大大的削弱,然後他們的一些事務也都必須要由諸葛亮一一核對過,他才能夠放心,這也可能就是他放不下心一直帶病工作的原因吧,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

    早年的時候劉備因為膝下無子,當時正好看到了劉封,然後就領養了她,並當做自己以後的君主來培養,但是後來因為他有了兒子劉禪劉封他也從原來的儲君變成了一枚大將,但是他對劉備的忠心卻還是沒有變,依然是為他忠心耿耿的做事。當時他和孟達一起攻打上庸,然後他們想用,雖然屍首孟達都準備投降的時候,並且想拉上他跟自己一起投降,但是他卻沒有聽從孟達的話,而是回到了原來的陣營,雖然他知道自己肯定會被責罰,這樣的忠心可以說也可以體現出來在這裡,但是諸葛亮卻覺得劉備義子的身份,讓劉封這個人以後對蜀漢都穩定極其的有危險,所以他就建議劉備是處死劉封。雖然是自己的義子,但是為了考慮自己以後的江山,還是忍痛割愛,就賜死了劉封。

    編想介紹的第二個人就是另一位大將叫魏延,魏延可以說是雖然身高不高,但是他的作戰方法以及他在戰場上的奮勇殺敵都是其他將領比不過的,所以說他是劉備麾下的不可多得的大將,而且當時和黃忠也是不分上下,但是後來也是因為諸葛亮的疑心而被賜死。所以說諸葛亮之後會這麼忙碌,都是因為他的疑心有點重。

    這就是諸葛亮的晚年智力並未退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岳飛被秦檜害死的時候皇帝是宋仁宗,岳飛還會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