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度狼gg
-
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莫德爾、莫德爾,救火隊長最後還是遇上一場自己無法挽救的大火……,要說納粹第三帝國的將帥裡面,莫德爾元帥之死,大概是唯一讓所有軍迷都由衷感傷的一位。這個問題我也拜讀了許多別人的回答,各種理由也都很充分,所以也就不重複這些,藉著這裡說問題也不用很嚴謹,來說說一點比較主觀感性的方面;大家已經注意到了,保盧斯元帥是文職參謀出身,而莫德爾元帥是一路從基層打上來的,兩人面對命運的抉擇時,性格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保盧斯選擇投降,為集團剩餘將士考慮,當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可老實說,在斯大林格勒,德軍相當長時間優勢的戰役,給打到這種完全沒有退路,客觀原因有,但保盧斯自己真的沒有問題?蘇聯紅軍這一階段的指揮,全無章法可言,就是在幾乎已經淪陷的斯大林格勒各處死頂,各種死頂,這種時刻,保盧斯按部就班的指揮,顯然浪費了很多機會,也因此給蘇聯人糾纏主,把戰局拖向對德國不利的方向,這裡面保盧斯各種戰場反應遲鈍,被各種不起眼的戰術區域性拖住、拖疲、拖垮,最後淪落到被蘇聯人亂拳打死老師傅,給人的感覺就是保盧斯應付不了這種無數複雜戰術點,最終所構成的一種戰略亂局,或者說一開始他以為可以對付,然後覺得是個麻煩,再然後覺得是個大麻煩,更然後就突然變成此誠生死存亡之秋,前面完全沒留後手,後面補給從供給不足到完全中斷,保盧斯除了跟元首玩書面報告,具體指揮上一個亮點舉動都沒有,元首不準撤,有其政治考量,非要說干擾指揮也行,可是不許撤的命令,是不是就意味著只有猥集等死一條路可行?難道不是判定一個指揮官平庸還是突出的分水嶺?換莫德爾會怎麼辦?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的莫斯科城下,局勢比這嚴重的多,曼施坦因還打了個漂亮反擊戰呢,在斯大林格勒,任誰也想不到,保盧斯會是第一塊骨牌,會倒的這麼快。莫德爾不同,正是元首從局勢危急開始,越用越順手的救火隊長,一直到負責齊格菲防線,已經是把一廂情願的和平希望交給他,德國已經知道自己完蛋了、沒救了,最後的戰略希望是東線死定住蘇聯,單獨向西線美英媾和,我們在上帝視角是知道巨頭會議之後,以及D日之後,事實上德國已經完全沒有跟西方單獨媾和的可能性,但德國人不知道,或者說他們不願意知道,在在派莫德爾負責齊格菲防線時,戰略都已經敗壞到希望東線儘量拖住遲滯蘇聯人,西線再給美英點顏色看看,那麼他們內心覺得還有向西線媾和的希望。莫德爾這一次失敗,就是這最後一點希望都徹底破滅,這場戰鬥即使在莫德爾指揮之下,被西線盟軍輕鬆突破,參戰的五十萬德軍,被俘近三十八萬人,這說明什麼?說明德軍已經完全沒有鬥志了!哪怕他們身後守衛的是魯爾區!德國憑什麼發動兩次世界大戰?說一千道一萬,最根本的底氣就是德國有魯爾區!這一片地區被佔領,就是德國被抽走脊樑骨!莫德爾無力迴天,這不是個人理想破滅的事,是德國、是日耳曼民族交到他手裡的理想破滅,莫德爾是個剛烈的人,我想這是他選擇自殺的原因,此時的他,沒空考慮什麼戰後審判,什麼自己和蘇、美、英都結下死仇這些,就是在魯爾的個森林中,感到自己的軍事生涯的一場無可避免的慘敗,給國家、給民族、給自己帶來的整個理想的幻滅,所以,他選擇了把自己埋在魯爾區一個森林的橡樹底下。
-
3 # 都市南鄉子
原本不想參與討論這個人盡皆知的話題。可發現不少答案沒說到重點,其中還不乏所謂“優秀~創作者”。除了大家已分析的原因外,有一個重要因素:意識形態因素,或者說政治原因。保盧斯元帥是一個典型的普魯士式職業化軍人,秉承政治不干預態度,對納粹種族主義政治理念不認同沒好感,對希特勒只是服從其作為軍隊最高統帥(當時也是陸軍總司令)的命令,並沒有忠誠度。他認為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自己與部下已盡心盡責去完成任務,在失敗不可避免的情況下,無需賣命以顯忠誠。而莫德爾不同,他本人是個忠實的納粹信徒,高階軍官中少有的納粹黨人,對希特勒不僅唯命是從,且忠心耿耿。在納粹德國滅亡之時,他很明白自己即便投降任何一方,都會受審判被追究戰爭罪行,依然難逃被辱一死的結局。所以,如此差別毫不奇怪。
-
4 # 孔孟的學子
信念的力量!莫德爾雖是職業軍人,卻深受納粹思想浸潤,是鐵桿納粹思想信徒,是狂熱的希特勒信徒,與古德里安保羅斯這些軍人不同,同為職業軍人,對希特勒發動對蘇戰爭的冒險,出於謹慎,不十分贊同,又對希特勒以"上士"之軍事才能過分干涉戰場,十分反感,致使安德里安這樣的裝甲人才過早離開戰場,他的冒險在踏到了斯大林格勒這塊鐵板後,讓保羅斯這樣的軟弱分子絕望,只好投降蘇軍了!
-
5 # 屹立的風骨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保盧斯選擇了投降,首先用飛機把自己的大公子送回國內,而其手下十幾位將軍和近九萬久經沙場的老兵被蘇聯人押到西伯利亞苦寒區做苦力去了,他倒是悠哉悠哉的住著溫暖的別墅喝著紅酒
-
6 # 不忍細讀的歷史
自殺和投降。這是個人的認識問題。有的人信念堅定,寧死不屈。而有的人則是見風使舵,當看到沒有希望的時候。就選擇了另外的立場。
-
7 # 薩沙
原因主要是三點:
第一,自殺並不是普魯士軍人的傳統。
普魯士軍官雖強調榮譽,非到萬不得已不允許投降,但並不鼓勵自殺。
傳承當年騎士的習俗,戰敗一方仍然會得到一定的尊敬,繼續力量等待下一次戰爭,有機會一雪前恥。
所以,普魯士軍官並不鼓勵自殺。在二戰後期,也有狂熱分子讓德國軍人做日本神風敢死隊那種自殺式進攻,德軍高層不予採納。
他們認為這種作戰模式,不符合傳統,也是可恥的,是一種野蠻行為。
所以,保盧斯被俘的時候,他並不是一定要自殺。實際上,保盧斯投降也沒有引起德國軍心士氣的太多變化,民眾沒當回事。
第二,莫德爾不自殺也得死,保盧斯不同。
保盧斯只是一個軍人,打仗而死,並沒有犯下屠殺罪、種族滅絕罪等戰爭罪行。
即便被俘活到戰後,保盧斯也不會被認定為戰犯。
但莫德爾不同。他曾經在拉脫維亞集中營,折磨致死了58萬蘇軍戰俘,還驅使剩下的17萬人做苦役。蘇聯人對他恨之入骨,蘇聯政府已經將他定位戰犯。莫德爾不自殺,也會被蘇聯人絞死。與其受辱被處決,莫德爾還不如自我了斷。
第三,保盧斯還有勝利回去的機會,莫德爾沒有。
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同保盧斯的關係並不大。況且,當時德軍仍然佔優勢,還是可能打垮蘇聯,獲得戰爭勝利。到時候,保盧斯還可以被釋放回到勝利的德國。
但莫德爾不同,德國已經投降,他預設自己的部下放下武器,沒有反盤的機會,還不如一死了之。
-
8 # 小約翰
同為兵敗,保盧斯選擇投降,莫德爾選擇自殺,並不能說明保盧斯是個貪生怕死的叛徒。
首先保盧斯作為一個軍人,對希特勒的命令是絕對執行的。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他對希特勒的命令無條件執行,可以說是不折不扣。
不但按照他的命令來部署兵力,即使後來蘇軍包圍也規規矩矩地呆在原地,不主動謀求突圍。
實事求是地說,正是由於保盧斯對希特勒太忠誠,才導致了第六集團軍的全軍覆沒。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鍋,不應該保盧斯來背,是希特勒指揮失誤,兵力部署過度分散,才讓第6集團軍孤立無援,陷入絕境。
在這個時候,希特勒又一意孤行,對保盧斯和曼施坦因元帥突圍建議置若罔聞,才導致了德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
但不管怎麼說,保盧斯是第六集團軍的總指揮,對此是難辭其咎的。
但是,這時候保盧斯為什麼沒有選擇自殺?當被蘇軍包圍,彈盡糧絕的時候,保盧斯想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自己,還有第六集團軍倖存的9000名官兵。
無論在哪個國家,士兵都是將軍的心頭肉,因為保盧斯上將指揮失誤,導致德軍全軍覆沒,他內心充滿內疚。
如果保盧斯選擇自殺,他手下任何一個軍官發出投降命令就會沒有約束力,缺乏合法性。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倖存官兵被蘇軍虐殺。
這些可憐的德軍飢腸轆轆,他們的戰友不是被打死就是被餓死、凍死,最後讓他們慘遭殺害,保盧斯是失職的;所以他不可以自殺,要讓這些德軍比較體面地成為戰俘,給他們一條生路,這就是保盧斯不自殺的原因之一。
保盧斯在帶領第六集團軍的官兵投降後,立即向蘇軍提意見,要求提高德軍的伙食標準,將一日一餐,改為一日兩餐;還要求蘇聯方面為德軍提供報紙看。
儘管改善伙食的要求被蘇軍拒絕,給的報紙也只能是蘇軍的報紙,但由此說明,保盧斯心裡裝的還是自己的部下。
保盧斯不想自殺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心存僥倖,希望自己日後再為德國效力。1942年5月5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前兩個月,美國菲律賓駐軍總司令喬納森·溫萊特帶領1.2萬名美軍向日軍投降,目的不也是為美國儲存精英嗎?溫萊特將軍後來被解救出來以後,還參加了日本投降的受降儀式,成為美國的英雄,還上了美國的《時代》週刊封面,受到了總統杜魯門的接見。
不過他忘了四點:一、溫萊特將軍是請示上級之後投降的;二、希特勒把士兵當做機器人,美軍把士兵當人;三、日本人都是一根筋,並沒有把溫萊特將軍當做統戰工具,逼迫他寫悔過書,勸降美軍士兵;四、德國文化不原諒投降的將軍。
所以,在保盧斯戰後回到德國,不但沒有被當做英雄,還天天有第六集團軍陣亡將士的家屬找上門來,指名道姓罵他,說他貪生怕死,葬送了第六集團軍。
總而言之,保盧斯沒有選擇自殺,一是因為要善後,讓倖存官兵有個好下場;二是因為納粹還沒有死到臨頭,他還心存僥倖,想日後為德國效力。
當然,還有一點,那就是保盧斯人性尚存,沒有無條件效忠希特勒,還想著自己的親人,正是他在被俘後,在蘇聯接到了妻子的信,才決定苟活下去。從人性的角度講,保盧斯是個好男人。
莫德爾自殺,是在1945年4月21日,比希特勒早走了9天。
那麼,莫德爾為什麼會選擇自殺,那是因為自己沒有活路,想體面地死。莫德爾也是帝國元帥,對希特勒誓死效忠,在1944年的阿登戰役中,他作為德軍總指揮之一,讓盟軍吃夠苦頭,雙手沾滿盟軍士兵鮮血,指望盟軍放過他,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1945年4月15日,他作為B集團軍總司令,帶領的部隊在魯爾工業區陷入美軍層層包圍、插翅難逃。在此情況下,自殺是唯一的選擇;當然他也可以選擇投降,但只能是多活幾天,到時候下場更悲慘,要受盡屈辱;所以他選擇自殺順理成章。
-
9 # 鹽焗蘑菇頭
莫德爾自殺的原因
1、不願看到西線的數萬士兵喪生
2、突圍出去希特勒不會放過他
3、他自己做的事情也躲不過戰犯審判
保盧斯不自殺的原因是對希特勒暴政的不滿,同時也沒接到希特勒突圍的命令
-
10 # 歷史扒糞機
二戰德軍將軍級將領死亡675人,戰死223人,被希特勒處決和盟國處死53人,因各種原因自殺者68人(也有64人之說),元帥級自我了斷的僅戈林、莫德爾、隆美爾、克盧格、格萊姆。戈林是在審判後死刑執行前採取自殺,隆美爾和克盧格牽涉1944年7.20刺殺希特勒行動被迫而為,莫德爾、格萊姆則是對自己曾經從事的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而灰心致死。
依希特勒的本意,他並不提倡自己的將軍們採取自殺這種極端行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德第71步兵師師長馮·哈特曼中將因絕望在前沿戰壕故意露頭被擊斃,希特勒因此去電禁止這種行為。而對戰爭中任何自殺的將領,希特勒都會轉換名頭予以褒獎,像諾曼底戰場第7集團軍司令多爾曼的自殺掩蓋為心臟病突發。
從莫德爾和保盧斯的個人履歷來看,前者的升遷快速得益於希特勒的賞識,也是希特勒的鐵粉。後者則是較正統的國防軍軍官,德總參謀部培養出的優秀人才,雖然他就任第6集團軍司令賴歇瑙之力無可推卸。個人性格上莫德爾殺伐果斷,對敵方和自己人同樣如此,蘇聯人因此指責他對拉脫維亞50萬平民的死亡負責。而保盧斯性格上未能抹去人性的光輝,任第6集團軍司令後取消了前任賴歇瑙諸多血腥殺戮命令。
希特勒43年1月31日晉升保盧斯為元帥,他就認為是道希特勒的催命符,內心上強烈抵制這種暗示“沒有一個德國元帥生前被俘或投降。”從第6集團軍被圍起,保盧斯三次出於挽救士兵生命向希特勒請求投降被拒,而希特勒的空投和解圍承諾的破滅,讓保盧斯親眼見證了被圍德軍悲慘的遭遇,被背叛和被出賣感尤為強烈。此種情形下讓優柔寡斷的保盧斯選擇自殺太勉為其難了。
1945年4月1日,美第1、9集團軍在利普施塔特達成到德B 集團軍群的合圍,14日攻佔哈根把B 集團軍群一分為二,斷糧和後援不繼決定了德軍的失敗時間早晚問題。16日莫德爾拒絕美第19空降軍軍長李奇薇的書面勸降,他就對下屬說過“戰敗的將領會如何做,他們會選擇服毒自盡!”
莫德爾對希特勒因保盧斯被俘的厭惡和憤怒感瞭然於心“什麼是生命?生命就是國家。無論如何,個人必須要為之犧牲”“他怎麼能被布林什維克俘虜?開槍自殺又有多難?只要一把手槍就夠了—多簡單。不敢開槍自殺,這是多麼懦弱?”
即使如此,莫德爾最終選擇自殺應是21日在逃亡中聽到戈培爾在廣播中指責魯爾區“背信棄義的軍隊”,這讓原本計劃逃到法國的他決然拔槍自盡!
-
11 # 戰略論
莫德爾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意志力,他打的全是出了名的惡仗,經常被希特勒調往最嚴峻的戰線上,堪稱“救火隊長”。他見證了德軍的輝煌,也目睹了德軍的衰亡,雖然一直在前線擔任重要的作戰指揮官,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努力,卻未能避免最後的失敗,這對於莫德爾這樣的職業軍人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尤其在西線戰場,德國陸軍在盟軍的制空權下幾乎是在絕境中作戰,莫德爾一直在試圖做出改變,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他的B集團軍群仍舊被合圍在了魯爾地區,軍事形勢和希特勒的壓力摧垮了這位元帥的心理防線,他對作戰失去了信心,對德國的未來也失去了信心,決心以死來捍衛自己的唯一還能捍衛的軍人尊嚴和榮譽。
保盧斯則不同了,保盧斯是典型的德軍參謀軍官,他行事謹慎,對於任何事物都進行細緻的分析,這在參謀位置上固然是優點,可以為軍事主官提供全面的軍事分析。但是這種瞻前顧後的性格也讓他在指揮職務上表現一般,尤其在比較複雜的局勢中顯得有些遲鈍,當然這離不開希特勒對其過於嚴格的干預,但是他自身的謹慎和規矩也加重了這一後果,在最後的自殺還是投降問題上,保盧斯同樣陷入了矛盾之中,出於維護軍人的榮譽和尊嚴,他希望選擇自殺,但是作為第6集團軍司令,他又不得不為整個集團軍官兵的生命負責,東線雙方都沒有善待俘虜的傳統,保盧斯必須活下來為被俘官兵的生存而和蘇軍高層進行必要的交涉,這是集團軍司令的職責。最終他選擇了後者,選擇了活下來。
莫德爾在當時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他無需擔心B集團軍群官兵的性命問題,西線盟軍再怎麼也不可能會像蘇軍那樣對待德軍俘虜。其實包括德國在內,西方國家對於軍人投降這事看的非常開,是件很正常的事。當軍隊已經盡一切可能進行抵抗但仍舊失敗後,進行投降是很正常的,他們反而反對那種盲目的拼死抵抗,認為是對生命的褻瀆。在第6集團軍被殲滅的最後時刻,包括曼施坦因在內的一些將領都向希特勒提出請求准許第6集團軍投降的建議,都是為了讓第6集團軍的官兵能夠得到善待,畢竟軍事上的抵抗已經毫無意義(彈盡糧絕),不如主動投降保全官兵性命。
無論莫德爾還是保盧斯都是有著高尚品質的職業軍人,莫德爾是西線指揮時間最長的集團軍群司令,此前即便是克魯格這樣意志堅定的元帥都被西線絕望的形勢而打垮,莫德爾能夠堅持到最後實屬不易,殘酷的戰爭對他形成的壓力實在太大,自殺未免是一種解脫。而保盧斯雖然沒有選擇自殺,但是他在集團軍被合圍後仍舊選擇立刻飛入包圍圈,而在最後的空運一些寶貴技術官兵的請求中,他明確表示自己不在其中之列,選擇和官兵同生共死,也是有相當的軍人氣節的,只能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命運!
-
12 # 漩渦鳴人yy
兩個人本身性格上面是不一樣的!
一個軍事指揮官的性格可以從他指揮作戰的戰例作為分析!保盧斯指揮的戰役比較少題主要就是一個斯大林格勒戰役,但實際上在這場戰役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保盧斯這個人他性格上面有一些缺陷!整體意義上來講,保盧斯這個人就是缺乏大決斷,有一些優柔寡斷的嫌疑,他和戰場上面殺伐立斷的那些將軍相比,就缺少了那種決斷力!
至於說莫德爾!作為德軍的防守名將,也作為在東線戰場和西線戰場屢次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著名將領莫德爾的指揮能力。僱傭質疑,但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德軍在多次絕境的情況之下,都是莫德爾率領德軍走出失敗的陰霾,並且穩定了陣腳!莫德爾此人,就是一個擁有決斷力的人!作戰果斷堅決體現在性格里面,那就是殺伐果斷。
所以在面臨自殺這個事情上面,保盧斯和莫德是不一樣的!保盧斯這個人,當時希特勒給他這個元帥的直接其實就是想要他自殺。說白了,你待在原地不能投降,等著前蘇聯人上門,我無論你是自殺還是被別人給槍斃了,我不管你,反正就是得死!但是最後保盧斯還是沒有答應,他只是表示出了一個絕望的表情,然後就直接選擇投降了!
保盧斯,其實投降也沒什麼不妥,為什麼第一,德華人並沒有明確說明投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相反,作為條頓騎士團的延續,騎士本身也不提倡什麼戰敗自殺這種情況,相反,騎士戰敗了之後被別人俘虜,只需要交納一定的贖金,就能夠把它給放回去!
第三,當時保盧斯曾多次勸希特勒撤兵,但是希特勒沒有聽,所以此事的罪責本身不在保盧斯的身上,在希特勒一意孤行。
所以保盧斯宣佈投降!投降,它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她也不害怕,當時希特勒找他秋後算賬,也不害怕前蘇聯找他算賬,前蘇聯找算賬的那些人是誰呢?參加過集中營的,殺害過蘇聯戰俘的保盧斯,兩手乾乾淨淨的!
至於說莫德爾,首先他本身的性格在德國戰敗之後,他很難受得了這個氣!
然後就是他參與過戰俘營的那些事情,曾經殺害過將近幾十萬的前蘇聯戰俘,並且逼迫的幾十萬的前蘇聯戰俘參與苦力勞動,並且折磨致死。就憑這一條,前蘇聯在戰爭還沒結束之前就把他列為戰爭罪犯,他敢去投降!
而且當時的莫德爾已經看不到德華人任何翻盤希望甚至於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還要絕望,德華人失去了所有能夠失去的一切,無論是他們的工業產區,無論他是的人,口子,名,士兵,全部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德國靠什麼去翻拍?可我的未來是灰暗的,進柏林上面的廢墟的瓦礫,就足夠德華人清理十年之久!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失去了為之奮鬥的目標,莫德爾的最後只能選擇自殺!
-
13 # 國史之策
莫德爾自殺前,自己被盟軍團團包圍,突圍無望,他認為戰局無法扭轉,解散部隊,自殺保留榮譽。保盧斯擔任過參謀長,又策劃過巴巴羅薩計劃,為人處事,異常謹慎,斯大林格勒戰役末期,保盧斯陷入絕望,也想過自殺,一想到第六集團軍數萬將士,他必須為活下去確保手下數萬將士安全,他智慧選擇活下來,為數萬將士爭取利益。
莫德爾出生於普魯士家庭,本和軍事搭不上邊,只因叔父介紹讓他走上軍旅生涯,參加一戰,獲得不錯戰績。後留在新成立德國國防軍,成為一名軍官。希特勒上臺後,大力發展軍事,莫德爾獲得重用,成為德軍一名高階參謀。
蘇德戰爭爆發,莫德爾成為第三裝甲師長,率領部隊進入蘇聯境內參與作戰,立下不少戰功,成為德軍閃電戰尖刀部隊。可這些戰役莫德爾算不上主角,真正讓他留名歷史是防禦戰,擔任第九集團司令期間,蘇聯集中大軍發動瑟喬夫卡-維亞濟馬戰役,準備一舉擊潰莫德爾旗下第九集團軍,莫德爾從容應戰,一舉擊潰蘇軍,圍殲蘇軍兩個集團軍。莫德爾出色發揮穩固德軍防線,勒熱夫戰役中,莫德爾憑藉少量兵力擊潰蘇軍百萬大軍,讓他一舉成名,成為東線戰場救星,希特勒稱其為消防員。
二戰末期,德軍陷入兩面夾擊危機,莫德爾又一次身兼重職,擔任B集團總司令,指揮西線德軍擊潰盟軍,雖取得市場花園行動勝利,可依舊無法阻攔盟軍猛烈進攻,莫德爾率領德軍撤退到魯爾工業區,莫德爾深知德軍陷入全面危機,難以扭轉戰局,他還解散了部隊,隨後選擇自殺,自殺前部下百般勸阻莫德爾不要自殺,莫德爾未聽從他們建議,選擇結束生命。
生命最後一刻他說了一句話:“我從來不相信我會這樣地失望,因為我只效忠於德國,從中能看出,莫德爾陷入絕望,可他內心依舊忠心德國,他不願意投降,只為效忠德國,從中能看出,一生忠於德國,這是他生存下來根本,可德國如今失敗,莫德爾對生已經無望,選擇自殺讓自己解脫。
保盧斯出生於德國黑森的布賴泰瑙,高中畢業後,本想去軍事學院學習,只因不是貴族血統,只能選擇去慕尼黑大學學習法律,二十歲時候開始軍旅生涯,參加一戰,獲得一定功勳,戰爭結束後,保盧斯留在軍隊。
希特勒執政後,保盧斯獲得重用,擔任第十集團軍參謀長,他和賴歇瑙配合十分不錯,讓第十集團軍獲得勝果。法國戰役結束後,保盧斯晉升為中將,之後又擔任德軍副總參謀長,負責德陸軍訓練和指揮,擔任副總參謀長期間,保盧斯主要任務便是制定入侵蘇聯作戰計劃,在其一系列策劃下,德軍順利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長驅直入蘇聯境內,獲得空前勝利。
這時候,保盧斯也獲得上戰場機會,他成為第六集團軍司令,這讓保盧斯十分興奮,一直以來他十分渴望能上前線指揮野戰部隊,擔任指揮官不久,他在哈爾科夫一帶包圍蘇軍二十萬,繳獲蘇軍大量戰俘及裝備,讓他獲得騎士十字勳章。
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保盧斯指揮第六集團軍在戰場立下不少戰功,能看出保盧斯是位出色將領。後來,保盧斯率領第六集團軍和蘇軍在莫斯科交鋒,本以為可以快速獲得勝利,只因燃料危機,讓他錯失戰果,讓蘇聯集中足夠優勢兵力,能在莫斯科城下打一下持久戰。
前期,保盧斯第六集團軍確實取得不錯戰果,本以為能迅速結束戰果。可在這時,勝利天平發生傾斜,氣溫下降,德軍陷入絕境,保盧斯為發動反擊戰,可依舊無法取得成功,保盧斯選擇堅守待援。這時候,德軍情況一日比一日遭,不少將領勸說保盧斯突圍,可保盧斯認為希特勒要求自己堅守待援,不能違抗命令,並且希特勒也提出會進行空中補給。
蘇軍見第六集團軍陷入絕境,立馬勸降,保盧斯將情況告知希特勒,可希特勒拒絕他投降命令,並給了他元帥軍銜,希望他以死謝國。一軍統帥保盧斯陷入絕望,他想過自殺,可他想到和自己長時間相處數萬名第六集團軍將士生存問題,他只能選擇投降為自己手下爭取利益。保盧斯成為了二戰中第一位被俘獲的德軍元帥。
莫德爾選擇投降,很大一部分有在於陷入絕望之中,深知自己無法拯救德國,絕望異常選擇以死謝國,莫德爾深知自己東線戰場,曾經犯下過一定錯誤,折磨過蘇軍戰俘,導致大量蘇軍戰俘死亡,必然要為蘇軍死亡負責人,莫德爾深知難逃一死,還不如一死了之。
保盧斯則不一樣,戰爭中所做一切,只是為了完成作戰任務,並未涉及到戰爭罪,他又率領第六集團軍抵抗到最後,才選擇投降,他是位合格軍人,之所以不選擇自殺,根本原因在於保盧斯想保全手下官兵,從而讓他活下去。另外,德軍這時候依舊存在優勢,保盧斯深信自己德軍能獲得最終勝利,才會選擇投降。
-
14 # 大貓貓耶耶耶
因為有的人要臉,有的人不要臉!保盧斯如果有擔當,第六集團軍和坦克第四集團軍是可以突破包圍圈和曼斯坦因會合的,當時距離只有20到40公里!
保盧斯最後還是自殺了,良心的責備讓他在戰後無法承受,13萬斯大林格勒俘虜只有不到5000人活著回到德國。
-
15 # 文舀
保盧斯在外無救兵,內無糧草情況下絕望投降的。面對蘇軍進攻,莫德爾臨危受命,打退蘇軍,殲滅楔入縱深的蘇軍第三裝甲軍,守住了防線,獲得元帥軍銜和櫟樹葉鐵十字勳章。面對盟軍攻勢他使出渾身解數,無奈突不出重圍,我已絕望,我只忠於德國。這是他留給部下的最後遺言。
-
16 # 歷代筆記擷英
莫德爾在蘇德戰場上大肆屠殺,從勒熱夫撤退時的水牛行動焚燒村莊,在水井投毒,殺害了無數蘇聯平民,因此被宣佈為乙級戰犯。
在戰爭末期,莫德爾害怕被蘇聯俘獲接受審判,因而畏罪自殺。
回覆列表
莫德爾元帥是什麼時候自斃的?已是1945年4月21日,比希特勒自殺僅僅提前了九天,他的“B集團軍群”當時已經全軍覆滅。而戰敗的地點是魯爾工業區,該區工廠裡生產的軍火,是德國維持戰爭最基本和最後的條件,魯爾失守,意味著距離德國戰敗剩下不了幾天了。
要了解納粹領導層在1945年初的戰略構想:打是肯定打不贏了,所以在東線儘量頂住蘇軍,爭取與西線盟軍溝和,這樣德國就還有一線生機。《春天裡的十七個瞬間》主要描述的就是這一段歷史,國防軍高層、乃至於希姆萊、舒倫堡這樣的黨衛隊頭目,都開始秘密與西方接觸,並在瑞士進行談判。
(莫德爾元帥)
但是這一切要建立在兩條戰線沒有崩潰的前提下,把蘇軍的一方拋開,莫德爾的部隊也必須守住“西部壁壘”,以便讓美英盟軍望而卻步來爭取時間和談。如果“B集團軍群”也土崩瓦解的話,美英軍完全可以橫掃柏林以西地區,憑啥還跟你談判?德國人乾脆就沒有和談的資本了。
所以對德國人來說,柏林保衛戰固然重要,魯爾戰役也是性命攸關,如果莫德爾守不住萊因河東岸的齊格菲防線,那就宣告著德國大勢已去,所以堪稱西線“最後一戰”。莫德爾麾下還有第5裝甲集團軍、第15集團軍和傘兵第1集團軍約29個師50萬兵力,硬剛美英五個半集團軍200萬大軍的進攻,只是各師普遍殘缺。
(保盧斯大將)
莫德爾這個“救火隊員”太難了,他的敵人有100個滿編師(其中25個裝甲師),數千輛坦克和9000架作戰飛機(德軍還能起飛1700架呢),從1945年3月下旬起,堪稱“鋪天蓋地”而來。戰至4月中旬,莫德爾的集團軍群基本全軍覆滅,被斃傷100000餘人,被俘虜375000人,至此德國西線空門大開。
1945年4月21日,兵敗後的莫德爾身邊只剩下幾個軍官和士兵,在美軍的封鎖和搜捕中逃到了杖易斯堡附近的一處森林裡,莫德爾決心自殺以免被俘,同時給自己選好了埋屍地點:一棵松樹下面。儘管隨行軍官竭力勸阻,仍然無法改變莫德爾的決定:“我從來不相信我會這樣的失望,因為我只效忠德國”,這位陸軍元帥遂舉槍自盡。
(莫德爾在戰場上)
一般而言,德國戰敗前黨衛軍成員自殺的較多,畢竟是那麼狂熱,以及曾經犯下了累累罪行。而國防軍高階軍官自斃的真心不多(720事件裡面死的不算),莫德爾屬於其中的另類,除去形勢絕望以外,筆者個人認為,莫德爾在東線嚴重殺傷過蘇軍,在“市場花園”裡打殘英軍,在阿登戰役中又幹掉大批美軍,戰爭罪也是逃不掉的,該惹的他都惹了。
保盧斯也在投降前獲授陸軍元帥,這個軍銜本來就是希特勒逼其自殺所用,因為“還沒有一位陸軍元帥戰場上被俘過”,這是希特勒一直唸叨的。但是保盧斯讓他很失望,最終選擇走進了蘇軍戰俘營,說明這個總參謀部下來的軍官性格確實不夠堅強,不是個軍事主官的材料。話又說回來,但凡他有殺伐決斷的勇氣,第6集團軍早就突出包圍圈了。
(保盧斯照片還沒掛上元帥肩牌)
另外保盧斯兵敗被俘的時間,還只是1943年初,在那個時間點還沒有人能夠做出德國必敗的結論,半年後希特勒還有能力發起庫爾斯克進攻戰役呢!既然戰爭前途未卜,保盧斯心裡肯定琢磨:萬一能活著回到德國呢?現在死了不是虧大了,事實上,德國後來真的透過中立國提出過建議,用斯大公子雅克夫交換保盧斯。
斯大林死活不幹,這就沒辦法了。
(莫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