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老師數學思維

    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是教育行為的一種,它與數學學習行為,教育管理行為共同構成數學教育行為;教師教學行為是教學觀念,教學物件和教學環境的函式,教學行為是一種角色行為,有其自身的特徵和規律性,因此研究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應該注重其發生的基礎研究。數學教師行為研究比數學教育心理研究更為重要,因為教師行為具有更高的實踐性品德,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是基於個人經驗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新手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具有示範性。具有生成性以及具有豐富性複雜性,同時作為實踐性知識的課堂教學行為有其特有的特徵。

    第一: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具有情境性。情境既可以被看作現象學研究和經驗研究的最小單位,也可以被看作若干人之間存在某種行為關係時的一種現象。

    第二:數學教學課堂教學行為具有可塑性,可塑性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斷的進行學習,課堂實踐反思,轉變了教育觀念,提升了教學行為能力,從而改變了課堂教學行為方式。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等的變革,教育觀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也因此發生變化。

    第三,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具有傳播性,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結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相互傳遞反饋資訊。從教師角度來看,教師透過各種教學行為傳播知識,而從傳播學視角來看,傳播本身就是一種行為。

    第四,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具有選擇性,我們發現優秀教師和新手教師的不同特徵是選擇性,選擇性是指教師能夠從顯著並偶然的資訊中分離出重要內容的能力。我們發現優秀教師和新手教師在急性處理問題的能力上是不同的,優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教學內容為中心,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 2 # 四人大是

    一、內容富有時代特色

    小學數學課程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內容地不斷更新和升級。教材的編排緊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社會中相應學科的變化都能在教材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版塊。

    首先,在編排體系上,小學數學課程的內容在不斷更新。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小學生的學習規律,以便於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構建自己的數學體系。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為了能夠讓學生把那些學習過的知識及時地聯絡起來,教師應該結合現在學習的內容來安排習題,並與之前學過的內容發生關聯。教材在內容的編排要以不讓學生感到難度的梯度為編排前提,這樣能讓小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能以一種螺旋式的進步上升。這種編排還有個好的地方,那就是知識的提前滲透,並伴隨著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數學知識點的分散出現化解了學科的難度,能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之外還能夠不斷地獲取各種數學方法和思想,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其次,課程改革之後的教材緊跟時代步伐。當今科技領域內的進展和變化都會在教材中有所體現。例如,作為小學數學最基礎的兩項基本內容,認數和計算在教材中的變化最大,它往往會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而發展,而學習方法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會有細微的調整。例如,在傳統的教材中,小學數學對學生的要求是掌握四則運算和簡單的分數小數的計算。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具技巧性和操作性的計數算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口算也從表內的四則運算逐步擴大到了表外的四則運算。

    再次,資訊化時代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地不斷普及和網路技術的成熟,傳統的計算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資訊以爆炸的方式擁擠而來。如何收集有用資訊,怎樣對其進行整理和分析以及怎樣從中得出結論,則成為一個現代人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數學教材逐漸滲透了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其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收集和整理資料,還要學會利用資料進行推理和分析。此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模糊數學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估算能力,如許多題目就要求學生對重量或者路程作出估計。

    二、教學的開放性

    小學數學教學其實就是學生的數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一起發展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課程的內容不再是例題和習題,學生也不再是為了證明已有的數學公式而做題的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他們成為了參與定理論證的參與者。在課堂上,教師更多地是採用“設定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教學模式,以幫助學生藉助生活情境對數學問題進行研討。

    從教師的教學目標來說,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不再是完成知識點的傳授,而是透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幫助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數學化”,以建立起必要的、有效的、基礎的和現實的數學知識體系。所以,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課程的內容時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要將生活實踐和教學密切地聯絡起來,以設計出大量的真實而生動的生活場景,藉此指導學生從日常概念出發去思考和探索問題。學習目的和內容的不同也決定了學生學習方式的不同,課堂教學不是教師告訴學生問題和定理的過程,而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切有利條件,方便學生主動探索發現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能夠讓他們發生興趣並能主動展開探究性學習的情境,要鼓勵小學生獨立地觀察和思考,鼓勵他們勇於探究敢於交流並能夠有根據地進行質疑。

    三、總結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要注意到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他們不同的學習方式,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的成長。

  • 3 # 運城爺們

    首先是讓學生閱讀課文;將學生分組,然後依次讓一組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後其他組回答,老師進行點評總結;針對題目,讓有答案的同學上去板書,讓有不同方法的同學也上去板書,並讓他們講解做題的思路、原因和優劣性,最後讓全體同學選擇性地整理到積累本上。最後,老師對一節課的內容作總結,點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老師都要求家長檢查孩子作業,全都對的話老師怎麼能知道孩子掌握知識的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