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
2 # 前進者A
這其實是一個海洋國家的思維決定的。第一,日本屬於海洋國家,國家周邊都是大海,航運主要靠輪船,從明治維新以來,對海軍的重視遠大於對陸軍的重視,海軍造艦水平很高,這也是必然的。第二,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來偷襲珍珠港,也是日海軍打的先鋒,海軍戰術技術水平明顯高於陸軍。第三,這三場戰爭中,清朝陸軍水平較低,戰勝相對比較容易。日俄戰爭面對的敵人是沙俄,武器先進,戰鬥力很強,看過《203高地》的網友都知道,日軍僅僅攻佔一個203高地就死亡了幾萬人,但日本武士道精神也很強,很多日軍高階將領都迷信這一精神武器,認為即便是武器稍差,靠武士道精神也能彌補。到二戰遇到美軍時,剛開始也是把美軍打得滿地找牙,但美國的綜合國力遠遠強於先前的清王朝和老毛子,海陸空綜合打擊,最終扭轉了頹勢。
-
3 # 咖哩咖哩醬
當時,被日本入侵的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戰鬥力很弱。日本步兵和大炮足以贏得戰場上的戰鬥。因此,日本對坦克的需求和動力不足。直到在Nomenhan戰役中,踢了蘇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鐵板。作為一個島國,日本一直把海軍建設放在首位。這也導致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逐漸成長為強大的海軍東亞國家。但是,在向海軍投入大量軍費之後,日本高階軍方逐漸發現了一個問題。事實證明,這個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一個主要弱點:除了中國戰場以外,日軍的武器和裝備都太落後了。在軍工體制薄弱的中國以外,日本軍隊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軍隊競爭時無法獲得太多優勢。在1989年日軍諾曼漢戰役中。20世紀初,日本在中國東北與沙皇俄國激戰。在這場日俄戰爭中,日本取得了“悲慘的勝利”。在意識到軍隊中的問題之後,日本加強了關東軍的訓練和培訓。的發展。然而,日俄戰爭後的30年,日本和蘇聯在蒙古哈拉哈河的諾蒙漢戰役中對蘇聯進行探測,這使日本軍方意識到自己軍隊的武器已經落後了很多。特別是在Nomonhan戰役中,蘇聯的BT-7和T-34使日本關東軍遭受了慘重損失,而日本89型中型坦克(稱為1989年中國戰爭)的17毫米裝甲處於蘇聯。坦克的76毫米L-11坦克炮與紙張幾乎沒有區別,而1989年中國戰爭的90毫米57毫米炮通常只用於支撐。如果用於防坦克,則穿透深度幾乎為零。日本軍方與三菱重工進行了談判,以加強1989年中國戰爭的火力。在1989年中國戰爭的初期,這門37毫米口徑的炮甚至更糟。諾曼納姆戰役中的蘇聯BT坦克在火力和機動性上均領先於日軍。日本軍方清楚地意識到,1994年的輕型戰車的“小豆戰車”和1989年和1997年的其他戰車即使在戰場上也無法獲得絲毫優勢。它看到了德國的第4名。除了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和蘇聯的T-34,日本認為日本還需要一種火力更高的中型坦克(與以前的日本汽車相比),至少不是太遠遠落後於上述車輛。 ,並具有機動性和保護性。該計劃是在一種中國戰爭的基礎上制定的。這是日軍的三種中國戰爭計劃。日本三式戰車但是,中國式的三場戰爭沒有達到日本軍方的期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它的效能只能與M4 Sherman的原始M4A1相同。 “宏”謝爾曼仍然遠遠落後於中國的三型戰爭,因此在1941年,日本提出了“決定性坦克”:提出了中國的四型戰爭計劃。重量只有三噸的日本“九四”豆戰車只能算作裝甲車而不是坦克。與三型中國戰爭相比,四型中國戰爭有了很大的飛躍。首先,裝甲厚度從50毫米增加到75毫米,這可以防止M4的75短程中程直接射擊,而早期的T-34-76型號則無法輕易穿越四型中國戰爭的裝甲。另一輛第四次中國大戰則配備了75毫米第五型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內穿透100毫米的深度。這種槍不是日本獨立開發的,而是模仿了在中國戰場上繳獲的瑞典M1929高射炮,但是無論怎麼說,日本都能夠將中國戰爭的四種風格融合在一起。日本的四式坦克原型,但原型已經丟失但是,並沒有大規模建設“中國四種戰爭”。從1942年到1945年的四年中,僅製造了兩個原型。到目前為止,這兩個原型的下落尚不清楚。有一度希望日本會與其盟國“表明優越性”。世界末日戰車結束了。德國“世界末日戰車”:8號滑鼠坦克,重188噸。建造了兩個原型。剩下的唯一一個存放在俄羅斯的庫賓卡博物館,另一個則被炸燬。但是,四式戰鬥真的值得被稱為“決定性戰鬥”坦克嗎?更不用說在美國軍方後期謝爾曼的大規模升級。蘇聯的T-34-85,KV-85和IS-1怪獸普遍存在。任何被趕出的人都比日本的四式中國戰爭更強大。德國的世界末日戰車是“老虎狩獵”,“鼠”,“ E-75”這數百噸的“鋼鐵怪獸”。另外,坦克的成功取決於它是否能夠生產。美國和蘇聯的坦克裝備有數千條用於大規模生產的裝配線。另一方面,在日本,只有兩次IV型中國戰爭只能使美國陷入困境,而蘇聯在看到它之後就“重影了”。
-
4 # 電信樂
日軍是典型的東方思維,節儉集約,有什麼樣的敵人用什麼武器針對,面對面黃肌瘦的中國陸軍,用虎式坦克和豆包坦克沒有什麼區別。如果他的目標是蘇聯,那集中力量造坦克,以日本的工業能力也沒什麼問題,戰後日本造的74式90式10式絕對能壓制蘇制坦克。這也說明了問題。
-
5 # 西府趙王爺
主要還是因為日本的戰場環境,不適合發展坦克。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二戰日軍豆丁坦克的外號,也就是這麼來的,其成為了二戰時期日軍裝甲部隊領域薄弱的最好例證。
事實上,日本在坦克研發領域的基礎並不算差。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問世之後,日本就在開始有意識往這方面下功夫。雖然日軍並沒有參與到歐洲的戰事中去,但是作為協約國的一份子,日本軍方派出了大量的軍事技術人才,到英法進行學習交流,他們不僅見證了坦克的誕生,更看到了這種新式陸戰裝備的無窮潛力。
早在1918年,日本就從坦克誕生地英國,購買了兩輛“馬克”Ⅳ型坦克回國,以供軍方參觀和學習。1919年,日本從英國引進了6輛英制“賽犬”A中型坦克,並以此為基礎正式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坦克裝甲部隊。
不過,由於當時坦克發展尚在起步階段,各方面設計都不成熟,所以日軍對於這支坦克部隊的印象並不好,尤其是英制坦克笨重的機動能力。於是,日本轉而將目光瞄準了當時號稱是世界最強大陸軍的法國。誰強就學誰,這是日本千年來所一直奉行的準則。從德國到法國,再到今天的美國,從未變過,所以這個很正常。
當時法國陸軍裝備的FT-17“雷諾”輕型坦克,可謂是同時代坦克中的佼佼者,其良好的越野能力以及可觀的裝甲防護能力,都得到了日軍的認可。
1919年,日軍一口氣購買了13輛FT-17坦克,並且準備以此為基礎,來發展自己的國產坦克。既然是購買的法國坦克,日本自然也就接受了法國的坦克思想。即摒棄坦克單獨作戰的思想,將其作為一種步兵輔助裝備來發展。比如運兵、偵查,以及一定的戰場生存能力。在今天的裝甲部隊發展定義中,這更像是在發展步兵裝甲車,而不是坦克。正是因為選擇了走法國坦克路線。導致了日本坦克普遍缺乏重火力,以及裝甲防護能力薄弱的情況。
1929年,在經歷試製一號坦克、試製二號坦克等一系列試驗產品之後,日本列裝了第一款自己研發製造的坦克——八九式中型坦克,其裝配57mm炮,重12噸。之所以被稱為八九式,乃是因為其研製時間為日本天皇紀年二五八九年,後續的日本二戰坦克型號,都是依據這樣的方式命名。
除了八九式中型坦克以外,日本還研發過諸如九一式這樣的重型坦克,不過日軍顯然不太喜歡重型坦克,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坦克過於笨重,機動性太差,容易被步兵當做定點排爆物炸掉。
所以,日軍多傾向於發展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中型坦克、輕型坦克,甚至於九四豆戰車這樣的超輕型坦克。
當然了,這樣的選擇在當時來講,並不算過時。更為重要的是,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講,這符合他們的戰場需求。畢竟當時日本面對的主要對手,就是咱們中國的軍隊。而咱們當時軍事發展相對落後,普遍缺少坦克與反坦克武器。哪怕日軍的坦克只是一個能防彈的鐵殼子,依然可以在戰場上橫行霸道。再還有一點就是,根據日軍多年的戰場實地偵查,他們發現中國當時的基建普遍落後,而且大部分地方地形複雜,不適合重型坦克的行動。尤其是在中國南方,水網密佈,坦克太重了,過去就得陷在泥裡。
所以,綜合戰場環境,以及自身需求等實際情況考慮,放棄重型坦克發展,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在二戰前期,日軍坦克在各項引數能力上的表現,其實並不算差。尤其是八九式中型坦克的改進版,九七式中型坦克,其完全不輸同時期的各國坦克。每分鐘15發的57毫米短身管火炮,配合兩挺7.7毫米重機槍,可以為其提供不俗的火力。而每小時38公里的突擊速度,以及15噸的車身重量,可以為其帶來良好的機動效能,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防護能力稍弱。但是總的說來,九七式中型坦克在當時是可以與德國二號坦克,蘇聯T-70坦克相媲美的產品。而放到缺乏反坦克火力的中國戰場,那更是如入無人之境。當年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河南會戰中,到處都有其罪惡的身影。
不過,二戰是坦克發展革新最快的時期,在戰爭需求的催化作用下,德國、美國以及蘇聯這些國家,都在利用自己強大的工業基礎,不斷髮展新型坦克。而生活在“溫柔鄉”的日本,則是因為相對較小的戰爭需求,以及相對薄弱的工業基礎,放緩了坦克的發展。
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在太平洋上遇到了美軍的坦克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被甩下了太遠。引以為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同為中型坦克的美軍M4“謝爾曼”面前,完全就像是一個小玩具,更不要說只有7噸重的九五式輕型坦克,以及更輕的九四豆戰車了。美軍的謝爾曼坦克雖然也是中型坦克,但是人家車身重量超過三十噸,相當於兩輛日軍九七式,而在火力方面,謝爾曼76毫米的主炮打在九七式中型坦克身上,基本上一炮一個,而日軍的坦克卻難以對M4坦克正面造成任何有效的傷害。塞班島戰役中,日軍44輛九七式坦克和九五式坦克,夜襲美軍陣地,結果反被僅有一個坦克排和一些反坦克火力的美軍,打了個落花流水。44輛坦克僅有12輛逃回,其餘全部被擊毀。
太平洋戰場上的被碾壓,讓日軍意識到有必要研發改進坦克了,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造坦克不是編草鞋,改進研發更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技術積累。匆忙上馬新專案,只會欲速則不達。期間日本雖然以九七式中坦開發出了不少新版本,但大都弊端明顯,不堪重用。比如三式中坦的戰鬥室完全沒有抽風裝置,火藥燃燒的毒氣使得操作人員無法在車內久坐,否則會出現流淚甚至流鼻血的問題。再比如新裝備的三式75毫米戰車炮,打十枚炮彈就沒法用了。
當然了,以當時的戰場形勢而言,這些弊端都是可以忽略的,畢竟新坦克在戰場上估計都堅持不到成員流鼻血,或者打出10發炮彈,就已經成了一堆廢鐵。最為關鍵的問題其實是量產。在與美軍開戰之後,日本的鋼鐵資源本就匱乏,然後還要優先供給海軍,所以日本缺乏足夠的資源來生產新研發的坦克。新坦克從1944年底開始投入量產,直到日本結束,也才生產了兩百輛不到。這個產量估計只能算是美軍的一個零頭。
總的來說,二戰日軍坦克後繼乏力,不是因為沒有技術,也不是沒有因為資源。而是發展思想跑偏了,導致沒有後續的準備。如果在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比如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爆發時,甚至於更早一點。日軍能夠有意識的去發展能夠獨立作戰的坦克,加強火力裝甲方面的改進,早一些做出改變,那麼也是有機會拿出具有代表性的產品的。
當然了,在美國強大到近乎變態的工業產能下,這些準備依然是杯水車薪,只是說會給二戰的日本坦克,留下一些顏面。不過話說回來,咱們是沒資格嘲笑人家了,畢竟當時我們連坦克都造不出來。
-
6 # 回憶屮
因為二戰日本陸軍的對手太弱,豆戰車已經足夠滿足使用要求,據說造1艘大和號的鋼材可以造8000輛虎式,雖然說日本坦克技術肯定離德國還有很大差距,不過如果除開海軍這個吞金巨獸的話,日本造箇中坦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
7 # 達o芬奇密碼
因為日本本土彈丸小國。導致必須靠海軍征服世界。所以海軍軍費多,力量強。而陸軍軍費相當低。其次是日本多地震,大量房屋和橋樑全是木頭做的。坦克做得過大會壓垮橋樑。所以蘇聯的40噸坦克遇到日本六噸坦克,就像遇到玩具一樣。還有一方面是日本本土不產鋼材,也導致了日本坦克做不大,不要小看坦克所費的鋼材,因為每一個國家的坦克數量非常多。
-
8 # 一點點歷史
在二戰中,日本海軍的實力確實非常強大,在甲午戰爭,和對馬海戰嚐到甜頭的日本人,更是偏執的發展海軍,在二戰期間其海軍戰鬥力甚至能和美國海軍一較高下。
相對於海軍,日本對坦克的熱度就要小很多,當坦克在歐洲和北非戰場大顯身手的時候,日軍坦克還在長期使用97式這種,重量輕,裝甲薄,火力弱的主戰坦克。
那麼日本為什麼能造出先進的航母,卻不發展坦克呢?主要有一下幾點
1、日本是海島國家,海軍本來就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而且日本在擴張初期基本上就是憑藉強大的海軍,所以發展海軍是日本軍事系統的一貫思想。
2、坦克沒用,日本的主要戰場為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地形複雜,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叢林密佈,坦克很難發揮作用,而且日本侵略的國家大多武器裝備比較落後,日本現有的坦克已經能稱霸戰場,沒必要再研製新型坦克。
3、資源限制,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尤其是到了戰爭後期,這一缺點更是顯露無疑,鋼產量明顯供不應求,海軍和坦克很難兼顧。其實日軍在後期也曾研製過“四式中型坦克”,但是由於資源受限,只製造了6輛樣車。
-
9 # 來自外界tcl
首先,日本是個島國,發展重視海軍,無可厚非,不管是甲午海戰還是日俄海戰,日本人都嚐到了甜頭,所以拼命壯大海軍。其次,日本人重視武士道精神,注重步兵建設,輕視了裝甲兵。最後,對手的能力,當時的中國,工業非常落後,沒有像樣的重型武器,好東西都在張作霖那裡,結果還讓他那個不孝子孫張學良拱手讓給了日本鬼子,中國軍隊大都是小米加步槍,沒有多少反坦克武器,所以就不需要重型坦克,而在太平洋戰場,日本人的對手是工業大國美國,要想與之抗衡,必須提高自身的武器裝備。綜上所述,對手不同所用的武器不同,如果反過來,日本也能造出像樣的重型坦克的。
-
10 # 影媒咖
主要是日本這個國家是島國,國家軍隊歷來是重海輕陸。
自從甲午戰爭日本聯合艦隊消滅了大清朝的北洋水師以後,海軍發展步入快車道,又利用清朝賠款發展國力,更是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全殲了俄遠東及波羅的海艦隊,一時間在東亞處於絕對的無敵狀態。
在這種發展思路下,日本海軍同歐美海軍強國的差距並不是太大,但是陸軍裝備及思想的差距卻很大。由於國土和資源的缺乏,陸軍裝備的自動武器很少,主要還是單發的步槍為主,坦克的火力及裝甲防護同歐美蘇德的相比更不是一個檔次,可以說形同玩具。同時期的最厲害的蘇德陸軍以步坦協同作戰為主,主要依託重型裝甲部隊,因為這兩個國家主要是陸軍為主,海軍為輔。當時陸海軍都厲害的要屬美軍,主要是技術和資源都有,這個其他國家沒法比。
日本的思路是海上擴張,海外掠奪,需要依託強大的海軍,陸軍在武士道精神指引下,生命被嚴重漠視,重視人不怕死的犧牲精神,加上週圍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裝備基本夠用夠先進,但相對西方比較落後。
-
11 # 向偉大的蘇聯國土進發
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非常注重海軍的能力,而且二戰時期日本的主要對手是中國,而當時的中國基本沒有像樣的公路非常不適合重型坦克。所以只能研發小豆坦克。而且自從1941年偷襲珍珠港後美國的衣阿華非常讓日本頭疼所以就注重海軍的發展。還有一點,日本是一個貧困的島國,注重海軍就不能注重陸軍,注重陸軍就不能注重海軍。而當時的美國的海軍實力很強所以就注重海軍,而當時的中國基本沒有幾個像樣的反坦克武器,所以就注重海軍。
-
12 # 歷史區總柴
因為無需大規模發展機械化部隊。
日本陸軍面對的大部分是東南亞和中國的落後軍隊,基本處於一戰水平的實力,本來就資源匱乏的日本無需建造大量坦克。
這裡有人會說了?抗戰中國軍隊怎麼就落後了?幾十個德械美械師吃乾飯的?
沒錯,軍閥割據,號令不一,搞山頭,軍隊素質差,不懂保養武器,後勤不足,內訌,儲存實力,讓軍隊很難強起來。
軍閥軍隊不是經過裝備更新就能成為現代化武裝的。
日本資源匱乏,不如把金屬武資去製造軍艦用來對抗美國。
日本二戰坦克產量只有數千,比起英美蘇德都是過萬甚至幾萬的產量是在不值一提,但是日本陸軍對坦克需求並非必須,海戰主要是制海制空權的爭奪,軍艦和飛機才是當務之急,坦克在島嶼爭奪戰中作用就被弱化了很多。
而且你把德國放在日本那個位置拿中國也沒轍。
德國在歐洲佔領的基本都是先進工業國,有現成的公路運輸線和完備工業區,而我們那時候工業落後,交通線不發達,一旦堅壁清野,德軍機械化部隊和兵力執行就非常困難,最後也會被拖成持久戰
-
13 # 國際趣多多
地理限制
日本是一個島國,這就註定了它優先而且是必須側重發展海軍,因為資源貧乏,有多山地,像樣的中型重型坦克很難成批次生產更別談展開大規模部署。在二戰中後期,資源完全消耗殆盡,及時出現類似四式戰車那樣可以媲美謝爾曼的設計也很難真正對戰場造成影響。畢竟,你剛醒悟人家那邊已經上千輛的規模和各種改進型號外加各種空海打擊,怎麼打?
日本當時統帥部應該是權衡之後,寧願把有限的鋼鐵用在海軍身上來的更實際。只能說曾經的東鄉平八郎的榮耀讓他們過度迷信海軍單兵作戰,陸戰思維仍處於一戰水平。
心理因素日本地處東亞,經過日清,日俄戰爭之後可以說基本上處於其在國內吹噓的無敵論一樣。外物強敵,本身就是對軍備發展的一種潛在制約。在一開始,陸軍的科技研發就已經落伍世界,一戰可以說大大加強了歐美列強對於新兵器尤其是裝甲軍團的認識,而日本在這裡就已經先天不足。再加上兩次所謂賭上國運的戰爭都是以海軍的大勝促成的,雖然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搶佔高地炮轟龜縮在港內的俄軍軍艦乃是最重要的一環,但當時由於傷亡太大,不久就被東鄉殲滅俄軍遠征艦隊的喜悅掩蓋了。
這體量,汽車都鄙視
別人家的孩子
二戰時期的日本過於迷信所謂精神力量,天皇制度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刻意貶低武器的作用。輕視世界軍事發展,尤其是陸軍在戰爭初期的勢如破竹,讓日本滿足與當前,不思進取。
而日本海軍的大步發展得益於大量戰爭賠款外,還有的就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時刻壓迫。讓日本人不得不持續點亮海軍科技樹,可以說日本海軍在前中期在世界上絕對算是一流的。
國貧,目空一切前面也說了,日本錯失一戰的學習機會,在心理上以及知識層面就先天不足。進而影響的就是上層決策,大幅度傾斜海軍。但是當時初期的歐美列強還都是三號坦克,Bt系列等小傢伙,並不比日本好多少。
日本由此沉浸在東南亞戰場節節勝利的喜悅中,當諾門坎戰鬥以及德國出現頹勢之後,其大本營或是有些醒悟,擴編了一些裝甲師團。但是日本所謂的20噸以上重坦克,呵呵,在美國那裡還是輕型坦克。
-
14 # 雙馬尾班長
二戰時期日本能夠製造出,瑞鶴,翔鶴,赤城,加賀等世界著名的航空母艦,但是卻沒有能力製造出一款合格的中型坦克,實在是令人惋惜。但是事實上日本的這種現狀其實僅僅是日本海陸矛盾的冰山一角罷了,日本軍隊長時間處在一個,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的尷尬階段,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所以說在資源的使用上面一定會對一方進行傾斜,而日本也明白自己可以沒有陸軍,但是一旦沒有海軍就只能被困死在海島上面,所以說日本才會全力發展海軍。
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製造的坦克都是一些噸位輕火力差的輕型坦克,和謝爾曼坦克戰鬥力接近的四式中戰直到日本投降都沒有批次生產,這個年日本陸軍接受的資源少有很大關係,反觀德國和蘇聯,這裡兩個國家都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坦克的研發生產上面,所以才會生產出數量眾多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在大平原上面馳騁。
更何況日本面對的是中國,一個幅員遼闊但是工業薄弱的國家,這個國家所有的坦克都依賴於進口,而中國也僅僅擁有數量不多的德國一號坦克、英國維克斯六噸半戰車和後來蘇聯援助的T-26坦克。所以說對付中國完全沒有必要生產坦克,也完全沒有必要研發坦克,這也是日本坦克技術薄弱的一個原因。
而且日本的所謂120噸實驗戰車(就是坦克世界裡面那個),從始至終都是海軍設計生產的產物,和陸軍沒有半毛錢關係,甚至膛線的纏繞方向都是和陸軍相反的。這樣一個海陸割裂的國家怎麼可能生產出優秀的坦克呢?
-
15 # 獨舌視界
圖為二戰時的日本“瑞鶴號”航母
作為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日本從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開始,到二戰結束時,日本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艦,可謂是聲勢滔天了。反觀日本陸軍武器系統,遠遠落後於美蘇英德等軍事強國,甚至不如義大利。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來簡單探討一下:
首先,作為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日本本身資源匱乏,底子薄弱。雖然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國力飛速增長,但仍然擺脫不了國小資源少的特性。在這一特定限制條件下,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資源儲備,日本都無法和歐美列強相比。因為,戰前的日本既沒有英法那樣遼闊分佈全球的殖民地,也沒有美蘇那樣自身擁有廣袤的本土,日本的資源尤其是鋼鐵、石油、橡膠這樣關乎軍工建設的戰略性資源幾乎全靠進口。
此外,日本是一個島國,欲侵略他國,必先跨越茫茫大海,因此海軍是日本優先發展的軍種。日本資源本來就少,又都給了海軍,陸軍能得到的非常有限,因此資源只能省著用。日本使用步槍和薄皮坦克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節省資源。如果日本像蘇聯和德國那樣大規模發展自動化武器和裝甲部隊,估計用不了一個月軍工生產就會出現無資源何用的尷尬局面,日本很可能就會不戰而敗,早就破產了。因此,日本國力的限制和自身國小資源少的尷尬國慶是日本陸軍武器落後甚至造不出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日本工業水平發展不如美英蘇等國。二戰前的日本雖號稱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但工業實力比歐美差了一大截。且不說日本和歐美工業產能的差距,單說技術水平,日本就沒法和歐美相比,甚至落後於義大利,義大利的很多武器裝備比日本要先進,所以二戰中日本進口了不少義大利武器。此外,很多德國先進技術義大利可以直接引進生產,而日本卻不能直接拿來生產,只能進行借鑑,因為日本科技發展相對滯後,根本造不出來德國的先進裝備。舉個例子,二戰時日本造的汽車和坦克就像拖拉機,只能說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假如德國把本國最新研究成果-虎式坦克的設計圖紙給日本,日本也造不出來,因為沒有精密度機床和加工製造工藝。因此,工業發展水平落後是日本的一個軟肋。
第三,二戰時日本軍事思維落後。明治維新後日本建立了現代化的軍隊,在多次對外作戰中,日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獨有的戰術。例如,日俄戰爭中,日本嚐到了拼刺刀的甜頭,所以非常迷信刺刀,把拼刺刀看成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日本比較看重個人的拼刺,而不是像德國、美國、蘇聯那樣,依靠裝甲部隊的叢集衝鋒。
縱觀整個二戰,日本陸軍的戰術基本就是先用大炮轟炸,然後步兵端著刺刀衝鋒,最後白刃戰定勝負,用德軍的話說就是日本陸軍水平仍然停留在一戰時期。二戰時期當各國都開始向機械化部隊發展的時候,日本仍然是步兵加刺刀,完全沒有現代化戰爭的意識。日本的坦克和裝甲車只是步兵支援武器,運輸仍然主要依靠騾馬而不是汽車,其陸軍現代化水準連一戰時期的德國都達不到。所以,在二戰後期,日軍陸軍與歐美強國遭遇很快被美蘇英打成了狗,即使換裝的中國遠征軍都在緬甸狠狠的教訓了日本人。武器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前提是沒有代差。如果讓日本人拿著木棍去對付美英的飛機大炮,日本再勇敢也沒用。
第四,日本作戰需要。日本是亞洲唯一也是第一工業強國。其作戰對手基本上都是落後的亞洲農業國,即使與英美開戰後,其依仗的也是海軍和航空兵部隊,因此,二戰時日本沒有必要大規模發展先進的陸軍裝備。就如日軍的薄皮坦克在中國戰場耀武揚威,中國拿他一點辦法沒有,但在二戰後期,中國軍隊接收了美蘇裝備後,不僅可以與日本裝甲部隊一戰,甚至可以在區域性取得勝利,因為日本薄皮坦克在美蘇裝備前就是一堆垃圾。再說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和擲彈筒在中國戰場已經算是先進的裝備,日本根本沒必要去製造虎式坦克生產複雜,且費錢費資源的新裝備。
二戰後期,日本本土遭遇盟軍特別是美軍轟炸
其實二戰後期,由於各戰場局勢危急,日本大本營科研單位也憋出了不少先進陸軍武器,不過已經為時已晚,因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轟炸機已經開始轟炸日本本土,許多兵工廠及資源儲備地均遭到轟炸,根本來不及造出與應美蘇等國相對應的自動火器,尤其是造不出重型坦克,因此,二戰結束時的日軍只能拿著三八大蓋繼續戰鬥。
-
16 # 嘯鷹評
日本為什麼能造出一流的航母,卻造不出一流的坦克?首先:根本原因是,日本沒有這個需求。打一群游擊隊用的著坦克?有錢燒的?裝甲車就夠了。
第二日本是一個島國身為島國,日本必須優先發展海空軍(陸航)至於陸軍,則處於最末。因為島國要和別人在自己的領土上打陸戰的,那已經涼了。
第三點,日本資源主要依賴進口優先供給的海軍了那陸軍之間只能是砸鍋賣鐵勉強活著了。
第四日本內部也有過南下還是北上的爭論,但是因為,被蘇聯打得臉疼。南下的海軍,那又是各種高歌猛進的,所以說日本打個毛的蘇聯啊,那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嘛。
第五點,海軍打向哪裡,至少能給日本本土帶來一些利益,但是日本陸軍佔領的地方,那就是各種的游擊隊,各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再加上日本陸軍那種愚蠢的屠殺政策,也導致了被佔領區民眾反抗非常激烈。
然後,日本陸軍不但無法為日本本土帶來利益,反而會讓日本本土大量輸血,那麼日本本土更偏向誰?結果不必明說。
回覆列表
有句活說的好“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相對坦克而言,是在一戰現身於戰場的。當時那種坦克既大又笨重,簡直就像是一輛悶罐車。但還沒來及發揮作用,真正在戰場上相互較量,大戰就嘎然而止。
雖然戰爭以經結束,但坦克這種現代化的重型進攻武器,給各國軍事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如果二軍在陣地前面對壘相持,面對密集的槍林彈雨,解決久攻不下的難題,就是研發坦克這種重灌備。
所以在一戰後期,許多先進的國家,開始著手研發四大戰略裝備:戰略轟炸機,艦艇航母,重型坦克,強力火炮。真正的戰機坦克,問世於希特勒的德國。德軍以此來橫掃了大半個歐洲國家。
英國是個島國,主要以飛機艦艇航母為主,而當時的法國還沒來得急研發,就被德國攻陷大門。蘇聯則在蘇德戰爭沒爆發以前,就相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發這種戰機坦克和重型火炮。
相對在遙遠後方的美國,也不甘落後。一面觀察歐洲戰事,一邊加緊研發生產各類,大中小型的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坦克真正的大戰始於蘇德戰場,這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坦克會戰。
蘇德戰場雙方坦克的較量,相對當時坦克提升而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也為以後各國對坦克的打造定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當時作為亞洲強國的日本來說,基本上和英國一樣都同屬島國。
日本主要發展的是戰機艦艇和航母,在坦克方面相對就弱一些。這基於以下二方面原因:一是財力和物力有限,日本沒有美國那麼大的物資和本錢,幾乎不可能在軍力上,進行全面的投入和發展。
第二個原因很明顯,在亞洲日本根本沒有對手。當時最強的中國,別說飛機坦克。就連好多軍隊士兵,都僅僅是靠步槍大刀來迎戰。其它國家則連像樣的軍隊都沒有,為此造重型坦克也就沒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