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埃洛依
-
2 # 崔崔—微變陪伴者
清明節是國家規定的掃墓緬懷親人的日子,是為了懷念逝去的親人們,祭奠給他們掃墓,送鮮花燒點紙錢,是悲痛的日子,不適宜說開心快樂的話語,早上好也是一天的祝福,所以也不宜說,清明日這天也是大家都在懷念先人和已故的親人,如果問好的話,人家心裡不高興,所以清明日不要向大家問好。
既然是緬懷先人,祭祀已故的祖宗,大家都是一種悲痛的心情,怎麼可以說這些開心的話語,說了那就是大不敬了,比如說家裡有逝去的人,還會打扮得衣著豔麗,珠光寶氣嗎?參加喪禮的人可以穿紅披彩,嬉笑打鬧嗎?於情於理,當然是不尊敬的。所謂風俗文化,除了一些是特殊緣由,大部分還是來自於情來自於理。所以節日期間,很多地方都是節日的前三與後四天都是禁止互相問好的,這正是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與尊重!清明節是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傳統,為了紀念先人在這一天都要祭祖,傳說這一天是活著的人向逝去的親人表示哀悼,所以這天早上不宜向別人問好。
-
3 # 虔誠徒步者3
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習俗日,已經存在幾百年了。但早上好、早安是現代文明用語,而且也只是在改革開放後,才逐步為華人所接受並使用的,最多也就四十多年。四十年與數百年相比,時間太短,那麼長的時期都沒有這個約束,怎麼現在就有了呢。所以,可以認為這種禁忌是現在某些人的臆想。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的日期,所以才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之懷念,悲痛是清明的主題,悼念是清明的內容。但如果生硬與說不說“早上好、早安”聯絡起來,小編覺得沒有什麼關聯。只要不是新亡人的家庭,見面後說一聲“早上好、早安”也不是不可以,可能大多數人不會在意。
而且,現在的很多所謂禁忌,是人為炒作而成的,並沒有科學的依據。在3月28日至清明期間,不能早上問好,並不是大多數曉知的。大家一樣說笑,一樣娛樂,就是同樣的道理。其實,中國祭祀的日子,七月半比清明更大,怎麼沒有人說在那個時期不能“早上好、早安”呢?
習俗的形成,須有一定的社會基礎。當大多數人並不在意一個習俗時,硬生生地把某一個行為納入禁忌,也是不恰當的。
-
4 # 愛耍金箍棒的猴子
這個說法沒聽說過,但是有一點道理。因為清明節是活人對逝者的紀念日,在這一天都不會舉行娛樂活動,一般就是上陵園或墓地給逝去的親人獻上白色或黃色的鮮花,燒些紙錢,以告慰親人。所以這一天應該沒人相互之間說“清明節”快樂,說早安、早上好的也許很少。
-
5 # 遙遠的波
如果有的人很在乎這個的話,我們就要尊重,在這個期間就不要問候他“早上好”或“早安”。如果有人不在意這個,我覺得我們就要正常問候。不能太教條,這要要因人而異。比如這期間有人想我問候“早上好”,我回答說:“根據民俗在3月28日至清明節不能問‘早上好’”,這顯然也是很不禮貌的。民俗不同於道德,當然也不同於法律,只要我們大家彼此之間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這就可以了!
-
6 # 漁舟唱晚64476702
首先說從來就沒有這個所謂的民俗,你可以考證。只是個別人的形而上學而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要被這種毫無意義的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所影響,清明不僅僅是祭祀,還有踏青,打鞦韆,放風箏,賞花等賞心悅目的民俗。從來就沒有不問好的說法。
回覆列表
沒有任何官方的文字根據。民俗就是民間約定俗成的習慣風氣,你不照著做別人就會說你沒有規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入鄉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