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廣說不想受刀筆吏的侮辱真的是這樣嗎?
3
回覆列表
  • 1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認為李廣自殺的原因很簡單:是對自己人生和前途的絕望。看官莫急,聽我慢慢分析。

    一、李廣名將之後,本人武藝超強,精於騎射,曾在文景二帝時立下赫赫戰功,但做事毫無原則,不懂政治。

    李廣將軍,隴西郡成紀縣人。先祖李信,秦將軍,曾追獲太子丹,就是僱用荊軻刺秦王的主兒,主傳的騎射工夫。孝文帝十四年,匈奴犯蕭關,李廣靠祖傳功夫殺死、俘虜很多敵人,任中郎,又任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作為文帝的侍衛,衝鋒陷陣、突破關隘、格殺猛獸,文帝贊曰:如在高祖時代,定封萬戶侯。

    景帝時,任隴西都尉,後升騎郎將,七王之亂時,隨周亞夫太尉奪取敵軍旗,在昌邑城立下大功,但私自接受梁王的將軍印,功過相抵,他不懂政治,私通藩王,沒得到封賞,活該。李廣一點不委屈,幸虧生在戰爭年代,用人之際,如果在和平年間,腦袋早被景帝擰下來當夜壺踢。

    後來李廣先後在上谷、上郡、隴西、雁門等地做太守,作戰努力。但他最擅長的還是單打獨鬥,還時不時暴露輕敵冒進、不守原則的缺點。我舉幾例。

    一次,李廣的搭擋中貴人率幾十騎出營,遇到三個匈奴人,結果匈奴人射傷中貴人,幾乎殺光隨從。李廣認定是好射手,帶百騎追趕(敵情不明啊!沒讀過《孫子兵法》呀!還是喜歡肉搏!),李廣射死兩人,活捉一人。他們得勝還營,遠遠遇到幾千名匈奴騎兵,匈奴人誤以為李廣是誘兵,李廣命百名部下解鞍、縱馬、躺下三個連貫動作一氣呵成,迷惑了匈奴人,李廣靠他的勇敢、機智加僥倖躲過一劫。

    武帝時,李廣鎮守右北平,曾把箭射進石頭中,還曾射死一隻真虎,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武帝時,李廣以邊郡太守身份攻打匈奴時,行軍沒有嚴格編制、佇列和行陣,有好水草之地就駐紮休息,人人自便。晚上也不敲刁斗來巡邏自衛,只在遠處佈置偵察哨,僥倖沒遇到危險。一張嘴,兩層皮:你可說李廣藝高人膽大、體貼士卒,也可以說李廣高度麻痺,治軍不嚴。

    後來,李廣兵出雁門關,寡不敵眾,又去作戰,被匈奴活捉。李廣又傷又病,被置於兩馬之間結成的網兜裡,李廣裝死,偷襲押送他的匈奴人好馬良弓,靠精湛的祖傳騎射,逃脫,按律當斬,後贖罪成平民。

    李廣閒居時,和灌強到南山打獵,醉酒後回到霸陵亭,被同樣喝醉的亭尉呵斥阻止透過,李廣無奈住在亭下。(這是漢朝規矩,亭尉沒錯。)但後來匈奴入侵,李廣任右北平太守,令霸陵尉從軍,藉故殺了他,沒天理了!

    李廣在任隴西太守,羌人經常反叛,李廣誘降了八百人,後用欺騙手段殺死了俘虜。

    二、如上文所說,李廣是一員猛將、智將,有萬人敵,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將,他不適宜指揮劉徹時代對匈奴的大型進攻作戰。

    終其一生,對匈奴作戰,幾無勝戰。將在謀,不在勇。他擅長的是防禦,是單打獨鬥,是充當敢死隊長。

    在元狩四年的衛青代表大漢與匈奴的大決戰時,衛青按照武帝的告誡,認為李廣老了,又多次吃過匈奴的苦頭,加之也有點私心想幫救命恩人、剛失去侯爵的公孫敖一把,沒讓李廣正面與單于對陣,李廣趙食其在行軍中又迷路,觸犯軍令,李廣不願受審,自殺。

    三、李廣只看到自己的匹夫之勇,從未認識到自身如以上筆者所說的自身嚴重缺陷,心高氣傲,又封建迷信。

    看到臨終對部下的遺言:“我從年輕時起與匈奴大大小小交戰七十多次,這次有幸隨大將軍迎戰單于,可大將軍又調我部走迂迴遙遠的路,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我李廣六十餘歲,絕不與辦案人員對簿公堂。說完憤而自殺。

    綜合上述:李廣是勇冠三軍的猛將,但不是名將,自身粗獷無忌、治軍為官缺乏原則,過於宿命,終於導致了他的個人悲劇。他是魯莽的民族英雄,令後人景仰,更令後人惋惜。他如生在唐初,遇李世民,定會成為尉遲恭、秦叔寶一樣的公爵。

    望斧正。

  • 2 # 飛常可樂

    李廣的自殺我覺得無論是從主觀原因或者客觀原因上來說都是李廣自身的缺陷造成的。

    在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自殺前有這樣一段話: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從司馬遷記載的這段話看得出李廣把自己沒能按時到達目的地的原因歸咎於衛青故意讓自己繞路從後面包抄匈奴和迷路。而且自己年齡大了不能面對“刀筆之吏”的責問,隨即便自殺了。

    本身來說迷路這本就是他自身能力的原因了,可是李廣把這些歸咎於天意。並且自殺,我想這也是李廣最後以死來表達自己對衛青的不滿。

    其實縱觀《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霸陵尉事件不難看出李廣的心胸狹窄。隨即在後面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認為衛青就是打擊報復自己不讓自己正面迎擊匈奴,殊不知衛青只是遵循漢武帝劉徹的意思而已,如果衛青違背劉徹的意願讓李廣正面迎擊匈奴,贏了還好說點,輸了呢?誰來承擔這個責任,第一責任人就是衛青,抗旨這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想一下,如果李廣包抄成功,那麼這一戰封侯就是肯定的了。但是李廣到死都不願意承認自己能力的不足,始終認為是天意、是別人的原因。可悲啊!當然衛青也是任人唯親的用了公孫敖正面迎戰匈奴,很多人拿這一點來打擊衛青,但是我覺得這一點無可厚非,人都是有私心的。但是衛青的私心不應該為李廣軍事能力的不足來買單。同樣太史公司馬遷也是人,也是有自己的私心,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李廣的這些功績,為李廣單獨立傳就已經是一種私心了,想一下戰功卓著的衛青和霍去病在史記中竟然只是合傳。

    綜合上面所述我覺得李廣自殺的主要原因還是自身軍事能力的不足以及自大的原因造成的。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提起“飛將軍”李廣無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李廣系名門之後。他的曾祖父李信是秦國大將,以勇猛剛強著稱。李家世代以騎射相傳,到了李廣時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已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界,被封為“射神”。

    李廣十多歲就開始闖江湖,後來選擇了從軍,因為他射術高明,在邊疆射殺入犯的匈奴士兵最多,所以名聲大震。

    然而,儘管李廣在邊疆上打出了響噹噹的名號,但他的一生也正如漢文帝所說的那樣——生不逢時。在“文景之治”的年代,漢文帝和漢景帝都主張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進行懷柔戰術,這使得飛將軍李廣空有一身武藝和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

    光陰如白駒過隙,李廣已過了知天命之年,他原本以為自己就將這樣在邊疆和匈奴“打打鬧鬧”地遊戲一生時,上天終於降給了他大任。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主戰,他得已有了上戰場的機會,但陰差陽錯之下,並沒有立下大的戰功。

    而渾邪王殺休屠王投降漢朝後,匈奴遭遇巨大打擊,伊稚斜單于惱羞成怒,再次率大軍侵犯漢朝的邊疆。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派出了霍去病和衛青這對雙驕出戰。

    年事已高的李廣覺得自己再不展示就沒機會了,於是站出來強烈要求去戰場。

    一陣唇槍舌劍,漢武帝最終妥協了,批准了李廣披掛上陣。只是在臨行前,他又轉身對衛青說了三句話,一是說李廣這人年老了,不中用了。二是說李廣的命天生就不好,是個註定失敗的人。三是你在用他時要特別注意,此番前去,讓他旅遊觀光一下倒是可以,但千萬不要讓他擔當對抗匈奴單于的大任,以免誤了你的大事。

    就是漢武帝最後這句警告的話,要了李廣的命。

    漢武帝給衛青和霍去病各分配五萬“千里馬”。霍去病從代郡出發,直接攻擊中部的伊稚斜單于。漢武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考慮到伊稚斜因聽信了趙信之言,採取遠遁沙漠、堅壁清野的政策,霍去病帶兵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派他去對付正合適。

    而衛青從定襄出發,目標直指東部左賢王的匈奴軍。考慮到衛青這一路打的是持久戰,漢武帝給他安排的四員部將分別是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

    結果伊稚斜聽說漢軍來後,馬上來了個“不羞遁走”,把輜重和部隊都撤移到漠北。

    面對伊稚斜的出招,衛青沒有退縮,相反,他決定陪伊稚斜玩這個貓捉老鼠的遊戲,進行破局表演。他兵分兩路,在伊稚斜的北逃路上對其進行兩面夾擊。一路從正面追擊匈奴,直搗其王廷;而另一路則繞到東面,行千重山,涉萬道水抵達漠北。

    衛青決定把漫漫的漠北征途交由老將軍李廣來執行。他把李廣和趙食其的軍隊合併,共同完成此行。當然,衛青之所以這樣不體恤老將李廣,讓他參加“長征”,是因為他的私心作怪。什麼私心呢?在戰場上自然是戰功了。

    取代李廣成為先鋒的是公孫敖。而李廣自知以後上戰場的機會不多了,而且又急於表現自己,所以對衛青的安排表示了最強烈的抗議。

    面對李廣的無限渴望,衛青表現得無限冷酷:“不成、不可、不行。”衛青輕描淡寫的六個字徹底扼殺了李廣心裡殘留的最後一點希望。

    李廣再三表示“抗拒”,衛青堅決強調“從嚴”。是啊,有漢武帝的金口玉言墊底,有自己對好朋友公孫敖的私心作怪,衛青選擇冷酷無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既然說話抗議無效,李廣最終只好選擇用行動反抗了。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

    李廣這一行為表達了兩層意思:不謝,不屑。

    這就是疾惡如仇、剛直不阿的李廣。他以這種無聲的方式表達了對衛青的不滿和憤慨。

    爾後,衛青帶領主力部隊以快馬加鞭之勢長驅直入,直抵漠北。兩軍對壘,一場大決戰即將上演。

    伊稚斜單于早就帶領主力部隊在這裡“恭候”漢軍多時了。衛青是個識時務的人,他看到匈奴士兵嚴陣以待,便決定採取誘敵出洞、分而殲之的戰略。

    衛青的部署如下:用頂上有帷布的“戰車”組成超級大陣營,將五千精銳騎兵藏於其中。這樣安排的好處是,五千騎兵進可攻退可守,來去自如。而其他主力都在超級大陣營的掩蓋和迷惑下,分左、右兩翼迂迴直抵匈奴的大本營。

    伊稚斜單于苦苦等了這麼長時間,終於等來了漢軍,自然按戰前的戰略安排,決定打漢軍一個立足不穩。他一聲令下,匈奴士兵便呼啦啦地向漢軍發動了大決戰。漢軍雖然只有五千騎兵,但因為是精銳騎兵,戰鬥力超強。因此,面對匈奴進攻,五千騎兵來了個頑強抵抗。於是乎,戰場上昏天又暗地,從早上戰到黃昏依然沒有分出個勝負來。

    這時突然起了沙塵暴,幫了五千漢軍的忙。因為到處都塵土飛揚,連人都看不清,更別說打仗了。於是雙方都開始憑著感覺亂砍亂殺,自相殘殺的情況自然難以避免。

    事實證明,老天幫的忙為衛青的兩翼繞到敵後突襲贏得了時間。當兩路漢軍從天而降出現在匈奴的大本營裡時,匈奴人驚呆之餘只能舉起雙手,先保住性命要緊。結果可想而知,佔了匈奴的老窩後,漢軍從後面對正在大決戰的伊稚斜單于的主力部隊發動了猛攻。

    結果在前後夾擊中,匈奴士兵大敗,最終,漢軍共斬殺和擒獲匈奴士兵近二萬餘人。

    就這樣,這場大決戰以衛青的出奇制勝而告終。衛青在漠北之戰中大獲全勝凱旋時,和李廣、趙食其的大軍才趕到。

    在軍法中,延誤行軍時間是要被處置的,於是衛青馬上派出長史向李廣問責。

    面對這樣赤裸裸地問責,李廣悲憤不已,一怒之下揮自自刎了,一代名將就此凋落,令人唏噓。

  • 4 # 周柃利

    “飛將軍”李廣驍勇善戰,一生為大漢朝打了很多仗,勞苦功高。

    可是他卻一生都沒能封侯,除此之外,最後還落到自刎而死的下場,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是因為他最後一次率軍打匈奴,在沙漠中迷了路,因為覺得年事已高不想面對審訊,覺得傷自尊,於是就自刎了。

    事情發生在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讓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自率領5萬人去打匈奴,跟隨的步兵和運送輜重的也有數十萬人。

    李廣請求出戰,但漢武帝覺得他老了,不想讓他去,可他特別執著,漢武帝過了很久才答應了他。

    當時霍去病正年輕氣盛,且年少有為,他帶精兵準備深入匈奴腹地。

    衛青是大將軍,軍中支柱,他準備帶兵正面對抗匈奴。

    而李廣年紀大了,自然得不到重用。

    漢武帝和衛青都沒想法讓他去正面對抗匈奴,怕他壞了好事,抓不到匈奴的單于。

    於是衛青讓他和趙食其的兵合在一起,讓他們從東路進軍。

    李廣覺得東路繞遠路,不願意,且他和匈奴打了一輩子的仗,本就抱著和匈奴決一死戰的想法來的,對衛青的決策頗有怨言。

    但軍命不可違,他還是帶著怨氣走了。

    之後,衛青率兵出塞一千餘里,橫穿大沙漠,和匈奴單于遇見,並展開正面交鋒。

    單于見打不過,逃走了,衛青派騎兵追出二百多里,還是沒有抓住單于。

    匈奴單于雖然沒抓住,但是衛青率兵到達了寘顏山趙信城,奪得了匈奴的存糧,供應軍隊,逗留一日後,燒光城裡的糧草,然後班師返回,也算是打了打退了匈奴。

    而李廣和趙食其率領的東路軍,因為沒有嚮導,居然在沙漠裡迷了路。

    衛青和匈奴單于打得那一仗,李廣和趙食其根本沒能趕得上,直到衛青率軍班師,經過沙漠南部,李廣和趙食其才和衛青遇上。

    衛青派長史責問兩人迷路的情況,並讓李廣聽候傳訊,李廣說:“校尉們沒有錯,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現在自己去聽候受審。”

    說完,他又對部下們說:“我從少年時就和匈奴作戰,這次有幸跟著大將軍一起打匈奴,可大將軍卻讓我走東路繞遠,而我又迷失了道路,這不是天意嗎?我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不能再去面對刀筆吏了。”

    說完,李廣就拔刀自刎而死。

    李廣是一個清廉的人,他做了四十多年兩千石的官,但家中卻沒有多餘的財產,他每次得到賞賜基本都會分給部下。

    在行軍打仗中,找到水,士兵們沒有喝他不先喝,士兵們沒吃過,他就不先吃,士兵因此很樂意跟著他打仗。

    李廣去世了,軍中戰士和百姓們聽了,不論老幼,都心痛地為他流下了淚水。

  • 5 # 史來想趣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言畢引拔刀自刎。

    難道說李廣真的是因為部隊因無嚮導,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太過於自責而自殺的嗎?

    首先李廣自殺之前有過幾次帶兵對抗匈奴的經歷,所帶兵隊雖然殺敵很多,但是損失更大的是自己計程車兵。

    回京之後李廣多次求皇上,讓其帶兵攻打匈奴,哪裡知道皇上不應允。三番四次的請求後,皇上終於又給了他一次機會,哪裡知道他卻在行軍途中迷了路,這迷路不要急,但是最不能原諒的是這次迷路會擔誤戰機,李廣找不到路羞愧自殺。

    就算他找到了路,戰後回到了京城,等待他的也是皇上的一句斬立決啊,而且到時候死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包括他的家人,他的部下。李廣雖然是好漢,但不得不說他帶兵確實差一點。

  • 6 # 月望與東山

    李廣之所以要自殺,原因相當複雜,這不僅跟他本人有關,還跟漢武帝及衛青等人有著莫大的關係。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準備再次攻擊匈奴。 那時,年過花甲的李廣聽說以後執意要參與戰鬥,並且要求當前鋒。 他為什麼要執意參戰呢,一是他是武將不能閒著,二是他奮鬥一生,運氣極不好,都沒有什麼大功績封侯,所以他必須在晚年時,趁這個最後機會完成自己的心願。

    可是漢武帝一聽說李廣要參戰,心裡就起了嘀咕。因為李廣太老了,都六十多歲的人了,這一戰可是行遠奔襲,他哪裡能受得了?不過,漢武帝也不好拒絕,想了好久,才允許他出戰。漢武帝儘管安排李廣當前將軍,但卻沒有安排他跟單于正面迎戰,而負責正面迎戰的人,是大將軍衛青。

    李廣的部隊負責跟隨衛青出發,出塞以後,衛青從捉到的敵兵那裡獲知匈奴單于居住所在地,竟然命令李廣臨時跟右將軍的隊伍合併,然後從東路出擊,而自己卻率著隊伍直奔 單于而去了。

    衛青為什麼這麼幹?難道他對李廣也有意見,不想讓李廣建功立業麼?

    對,衛青當時就是存著點私心的,不想把這些斬敵的機會留給李廣,而是留給自己的好朋友公孫敖。

    衛青為什麼這麼做?主要是兩點。一點是出行之前,漢武帝已經跟他交待,李廣命運不好,而且又老了,不讓他打前鋒,錯過斬敵機會。二是,當時衛青的好朋友公孫敖剛剛失侯, 衛青想給他機會,讓他重新獲得封侯的機會。因為公孫敖在衛青年輕的時候救過衛青,衛青必須把這個人情債還上。

    所以, 衛青讓李廣跟右將軍合併,從東路繞路合擊,卻讓公孫敖跟隨自己直接出擊匈奴。

    李廣的確命運不好。被皇帝和大將軍忽悠了不說,他跟右將軍合軍以後, 竟然還迷路了。因為迷路失期,沒有按時到達聚集地點, 讓匈奴單于跑了。 衛青很是惱火,將這件事怪到李廣頭上, 就命令李廣幕府的人前來受審。

    面對衛青的指責, 李廣卻悲壯地說:“各校尉沒有罪責,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

    回到自己的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磊大小小七十多次了。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作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道路,最後迷失了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我已經六十多歲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了。”

    於是當場自刎。

    李廣就此自殺謝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他似乎是以自殺,表示對漢武帝和衛青,甚至是對命運表達了強烈的抗議。千年以後,依然讓人唏噓不已!

  • 7 # 菁城子

    最近閱讀史記,讀《李將軍列傳》,有很多感慨。李廣將軍身上的某處細節,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李廣為什麼要自殺。

    李廣有一次出征匈奴,戰敗,被剝去軍職,賦閒在家。他和朋友外出打獵,歸來時天色已晚,走到霸陵亭。霸陵亭廷尉喝醉,沒有認出李將軍,禁止他們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廷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前任呢!”李廣只好在霸陵亭凍了一宿。

    李廣正值失意,這樣的輕慢被他視為侮辱。不久李廣被召到右北平擔任太守,他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軍中,就把這人給殺了。這位小吏沒有犯任何錯(最多是言語不尊重李將軍),李廣挾私怨,就把人給殺掉——實在是心胸狹窄,近乎惡毒。

    有些人說,李廣將軍小肚雞腸,品格低劣,難怪不能封侯。這個說法當然不成立。心胸品德和打仗實在沒什麼關係。不過,霸陵亭尉事件卻很能看出李廣性格的一些問題,這和他的死高度相關。霸陵廷尉不過說了一句:“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前任呢!”這句話戳中了李廣的自尊心。為什麼別人看不起的說法,李廣如此在乎,以至於行事極端呢?

    李廣出身名將世家,一出場就自帶主角光環,勢能滿滿。他少年得志,很早入選皇家禁軍,陪同漢文帝打獵。這樣的機遇不是一般人所有的。尤其漢文帝的那句話:“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何足道哉。”這句話給了年輕李廣很大的鼓舞,也給他早早種下了心魔。可惜的是,由於時代變遷,運氣不好,李廣人生的勢能不斷下降。

    作為將軍,李廣趕上建功立業時代,卻一次次錯失機會。人生走下坡路,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的心態就會失衡。這一點在李廣身上也有體現。比如說,李廣在上谷擔任邊關守將,以力戰出名。他總是等到敵人迫近,才發起攻擊,渴望多殺敵人,甚至把自己置於險境。(當時漢朝法律規定,殺敵過千才能封侯)。以至於典史公孫昆邪泣告皇帝:“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一個人自負,往往是他內心驕傲,同時格外焦慮。自負而且焦慮,很容易表現出敏感特徵,受不了挫折和羞辱。事實上,漢武帝可能知道他的性格弱點。報復殺死霸陵尉,這種事情是可以論罪的。漢武帝不想追究愛將,還特意安撫:“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應該用自己的名聲震懾四夷,用自己的威風來恐嚇鄰國。我希望將軍為國除去禍害,並放棄殘暴屠殺的行為。我難道希望看到你現在這樣免冠光腳向我請罪嗎?”可見漢武帝也不想刺激他敏感的內心。

    正是這樣敏感的心靈,使得李廣將軍面對別人質疑,反應顯得很過激。李廣最後一次出征迷路,觸犯軍法,要被問罪,這件事情本來很正常。衛青大將軍公事公辦,想要問罪於他,先派人帶乾糧酒肉前去慰問(當時李廣剛剛走出沙漠),並且一開始不是問罪,而只是調查情況。可想而知,衛青將軍也很知道李將軍的脾氣 。

    然而,即便受如此厚待,李廣還是受不了。李廣對麾下說:“我十幾歲起就和匈奴作戰,大小七十多戰。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大將軍讓我繞遠路,我自己又迷路,豈非天意?我已六十多歲,不想再面對刀筆吏羞辱。”(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李將軍臨終三句話,每一句都和他想捍衛的東西有關。一生征戰七十多次,這是李廣的榮耀,值得不厭其煩地再講一次;最後一戰卻迷路失期,他不認為是自己能力有問題,是衛青大將軍讓他繞遠路,而他的迷路只是天意,和自己無關。內心敏感的人總能找藉口捍衛自尊心;最後一句,他說自己不想面對刀筆吏的羞辱,以死捍衛自己,這就更直白了。

    由此可見,李廣將軍一生之中,最看重個人名譽,已經到玻璃心的地步。名譽傳承於家族祖上,在他這裡不能發揚光大,已經成為他的負擔。這是李廣一生的痛,並且最終死在自己捍衛的尊嚴上。這是李將軍的性格缺陷,讓後世唏噓不已。

  • 8 # 李麻花ing

    李廣自殺的原因是這樣的:,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武帝認為他年老未被啟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出塞,衛青得知單于的駐紮地,衛青決定自率精銳部隊襲擊單于。而命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擊。東路道遠,而且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李廣親自請求為先鋒,說:“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史記·李將軍列傳》)可是衛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囑咐,認為李廣年老又命數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正面對陣。這時候,衛青的好友公孫敖新失掉侯爵,擔任中將軍隨大將軍出征,衛青想給他立功機會,所以把李廣調開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與單于對陣。李廣當時知道這一內情,仍堅決拒絕調動。衛青不接受他的請求,命令長史下道文書,讓李廣趕快到所在部隊去,照文書說的辦。李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動身了,內心極其惱怒地回到營中,領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部隊因無嚮導,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衛青的部隊因單于逃跑也無收穫,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合。回師後,衛青派長史拿了乾糧酒食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李廣不予回答,衛青又派長史緊催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聽候審問。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史記·李將軍列傳》)言畢引拔刀自刎。李广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所以李廣自殺是因為不願意被漢武帝賜死而自己進行自殺的。

  • 9 # 船伕

    看到問題,不禁讓我想到一句話:“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有些感慨李廣的運氣差,但事實真的會是如此簡單嗎,或許從漢武大帝登基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李廣悲劇的命運。

    一朝天子一朝臣

    皇帝初登大寶,最需要的就是自己的班底。說直白點就是自己信得過的人,所以後來朝代會有太子建東宮,提前訓練磨合自己班底的現象出現,當然,漢武帝劉徹沒享受到這個待遇,所以班底只能一步一步搭建。這也就是所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老臣一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官職和名望,帝王很難再有大的封賞!另外如果情商地的還會有些執拗和跋扈。曾經的飛將軍也已經是英雄遲暮了。

    所以漢武帝啟用了出身馬伕的衛青,以及後來與衛青有叔侄關係的霍去病。一則這二人都是外戚,衛青更是武帝的“小舅子”,後來迎娶公主更是親上加親。二則衛霍二人出身太貧寒,衛青之前說過是馬伕出身,霍去病更是私生子。所以武帝的知遇之恩,對二人來說比天還大,豈不會效死,武帝用的也放心!

    飛將軍的生不逢時

    如圖,李廣發跡於文帝,在景帝時代也受到了重用,但不得不感慨其生不逢時,因為歷史上文景之治的核心理念就是休養生息,主動發動戰爭不在當時的基本國策裡。所以飛將軍空有一身本事,卻很少有用武之地。

    時勢造英雄,成不欺人也。沒有時代大潮的推動,再好的英雄史詩也出不來,所以李廣的自殺時感慨天意弄人,不得不說有幾分真實的成分在裡面。

    但透過歷史,後人的眼光還是雪亮的:

    司馬遷曾評價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論》:“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10 # 清水空流

    可以說,李家三代都很不幸。李廣一生征戰匈奴不得封侯。兒子李敢霍去病被射殺。孫子李陵被迫降敵,全家被薄恩寡義的漢武帝誅殺。尤其是李廣,終戰一生未曾封侯。確實有些不公和委屈。但“李廣為什麼這麼悲催”?而司馬遷卻為何如此同情李廣?李廣之所以一生坎坷未得封侯,首先就是“政治不堅定”就憑私下接受梁王將軍印綬一件事。他這一輩子就別想封侯,殺霸陵尉。李廣做出這樣睚眥必報之事。也足以說明其情商太低。第三就是點背了。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但點背不能怨社會,只能怨自己。他的自殺也是個人性情所致。

    我們也必須得說,李廣的今天的名聲一半是司馬遷吹出來的,司馬遷把一肚子對武帝的不滿,都化作在了對李廣同情上了,用以證明自己對李陵的辯解是正確的,也譏諷大漢三代皇帝的薄恩寡義,而李廣的自殺,首先是李廣的性格使然。性烈。無量是李廣特點。也就是說有點小心眼。將軍額前能跑馬,可惜李廣沒有這樣的度量。李廣被罷官二次起復的時候,和武帝說要讓霸陵尉隨軍,然後就出把這個忠於職守的人給殺了。武帝肯定知道原因,但武帝絕對不會認為李廣恩怨分明,嫉惡如仇。只能認為李廣太得意忘形,氣量狹小。大漢以軍功封侯,標準是斬首俘獲減去損失,對比以後如果符合標準就封侯。李廣始終沒能封侯,是他沒有抓住機會,李廣都領兵出擊,但不是迷路就是被匈奴大敗,自己甚至有被匈奴俘虜的經歷都有。李廣只適合當主將,不適合當主帥。

  • 11 # 楊柳青青春之聲

    李廣自殺的主要原因有二點,從外因促成了內因,然後又從內因促成了自己堅定的訣別,完全是自己倔犟與耿直的性格造成的結果,悔恨與惋惜都在這個老將軍和百姓中浮現,傳唱至今,唏噓不已。

    一、內因的原因:

    老將軍李廣一生命運多舛,波瀾起伏,將軍的性格耿直彪悍,其性格缺陷是致命的,他有好多人生的硬傷,比如把霸陵亭尉招到軍中殺掉;把誘騙投降的羌人800餘人誘殺;與匈奴作戰戰敗被俘而逃,有失軍人的尊嚴,私下接受梁王的印綬,這些都與他的李廣難封有著很大的關係。

    他一生征戰,尤其是對匈奴的戰鬥大小70餘戰,可謂身經百戰,未尚落後,使至花甲未能封爵。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青年統帥衛青率軍出擊匈奴,此時的老將軍李廣已是花甲之年,本來漢武帝沒有任命他參戰,老將軍自報奮勇,奮力前行,漢武帝無奈讓他跟隨衛青出擊匈奴,並且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數奇,特意暗中囑咐衛青,其衛青有意為之,結果在出擊匈奴的戰鬥中李廣迷道失期,按律問罪,老將軍在這樣的局面之下,思前斷後,老而悔恨一生:其志不能奪,其願不能展,老淚縱橫之中揮劍自刎。

    二、外因的原因:

    漢朝到了漢武帝這個時期是以大朝立世,加之漢武帝有雄才大略的偉略與國家構想,他要做非常之人中的非常之事,歷史的巧合,在這個時候漢朝就出現了帝國雙璧,青年將領,或曰青年統帥衛青、霍去病,漢武帝有了帝國雙璧,那樣的話以行伍一生的李廣,又是老而倔犟不知變通的花甲將軍李廣的用武之地機會就少之又少,甚至棄用,這樣的境地對於一生征戰的老將軍李廣來說未嘗不是滋味從心中湧起,失意與悔恨、境遇與淒涼都在老將軍的心中泛起,到了軍中戰場,迷道失期,下吏問責之下老將軍悔恨自己,飲恨與無奈之中揮劍自刎也是老將軍的出處,雖然不是好的結果,但是,也是老將軍自己內心的去處。嗚呼,惜哉!

  • 12 # 社會生活博覽

    漢代漢武帝征討匈奴,李廣英勇善戰,破敵無數,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可以說他已經有很多的功勞了,只是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被封侯。對此,李廣心有不甘。因此,當再次征討匈奴的時候,他請求做前將軍出征。漢武帝認為李廣年事已高,過了好久,才答應了這事,任他為前鋒。

    元狩4年,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出了關塞後,衛青捕到了一個俘虜,得知匈奴首領單于的位置,就親自率精兵出擊,東路稍繞遠,而衛青他們大部隊的道路上,水草很少,勢必不能屯兵宿營。

    李廣請求說:“我本來是前將軍,如今與匈奴作戰,今天才得到一個與單于對戰的機會,我願意擔當前鋒,先與單于拼一死戰。”而大將衛青暗授了皇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紀已老,不讓他與單于對戰,怕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李廣堅決地向衛青大將軍要求,衛青不聽,便命令長史寫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廣的軍部,並說趕快到右將軍的軍部去,照命令上所說的辦。

    可是,李廣沒向大將軍衛青辭別就起程了,而且,他心裡特別生氣地來到軍部,隨後便率領軍隊與右將軍趙食其會師從東道出發,但終因東道誤軍,而不得不拔劍自刎了。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這句話更是精闢地概括了為人處世之道。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中所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他運氣不好,而是在於他太看重名利地位了,而不知道,功成身退

  • 13 # 煮酒君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筆下的名句,其中,"飛將"指的漢初名將李廣,他驍勇善戰,被後人所尊重和景仰。

    然而,李廣雖然擁有出色的軍事才能,卻缺少戰功,所以初唐詩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閣序》中感嘆道:"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為國盡力盡忠,多次北上討伐匈奴,但在漠北之戰中迷路而錯過了戰鬥,羞憤之下竟拔刀自刎。後來,其子李敢打傷衛青而被霍去病射殺,其孫李陵更是被漢武帝滅族,史載:"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那麼,李廣"苦戰竟不侯"並自殺謝罪,子孫遭滅族之災,是因運氣不好嗎?

    李廣生於隴西成紀,也就是今甘肅天水的秦安縣人,他出身名門,其祖先是秦朝曾率軍征討燕太子丹的名將李信。李家在隴西世代為武將,精通射箭的技藝,漢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廣初次從軍,因為善於騎射,他擊殺了很多敵軍,因功被封為漢中郎。

    後來,李廣曾經和漢文帝一同出行,有過沖鋒陷陣和與猛獸搏鬥的經歷,當時文帝感嘆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如果李廣生活在漢高祖的時代,他的才能能夠在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戰役中展現出來,被封為萬戶侯都綽綽有餘,而漢文帝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在位期間戰事並不多。

    由此可見,李廣第一件時運不濟之事,便是生不逢時,和平年代無法展現他的軍事才能,也就沒辦法讓他積累軍功了。後來,漢景帝繼位,很快就因削藩一事引起了"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叛亂,並在戰爭中斬將奪旗,立下功勳,被梁王授予了將軍印,然而,朝廷便因為李廣已經在梁王那裡得到賞賜而不予嘉獎。

    後來,李廣被調到北方,在位於今河北省懷來縣的上谷擔任太守,抵抗匈奴。後來,他又轉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都因為作戰勇猛而知名。公元前141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他主張對匈奴主動出擊,似乎李廣的出頭之日終於到來了。

    元光二年(前133年),漢武帝採用王恢的計謀,在馬邑設下伏兵,引誘匈奴單于前來。漢軍在馬邑周邊的山谷中埋伏了三十萬大軍,又派機動性很強的李广部隊迂迴包抄,但單于從降兵處得知了漢朝的計劃,於是退兵,李廣與揚名立萬的機會擦肩而過。

    四年後,李廣從雁門出關,進攻匈奴,因為他喜好與敵搏命的作戰方式,漢軍部隊被擊破後,他本人也被生擒。不過,李廣先是裝死,然後趁匈奴士兵不備一躍而起,跳上戰馬,並用弓箭射殺數敵,逃回了漢軍陣營。朝廷認為李廣損失慘重,又戰敗被俘,應該被判死罪,不過,鑑於李廣的貢獻,他只是被貶為庶人。

    幾年後,朝廷徵召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史載:"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李廣的優異表現使得他重獲信任,於是得以和大將軍衛青一同北上討伐匈奴。然而,漢軍中許多將領都因功封侯,唯獨李廣的部隊沒有什麼戰功。

    此後,李廣又帶領四千騎兵北上,被十倍的匈奴敵人包圍,他力戰一天一夜,張騫才帶領一萬援軍趕到。匈奴雖被擊退,但李廣也幾乎全軍覆沒,於是他功過相抵,仍然沒有得到封賞。

    一次,李廣和一位懂得"望氣"的王朔閒聊,他詢問自己不能封侯,是否是命中註定的事情。王朔則問他是否有悔恨之事,他答道:"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王朔聽完恍然大悟道:"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按照王朔的說法,李廣斬殺已經投降計程車兵,是作孽,所以遲遲不能封侯,當然,這種說法玄之又玄。元狩四年(前119),李廣屢次請纓,於是被封前將軍,然而他在大漠中迷路,好不容易才被衛青找到,李廣不願衛青上報軍情後被刀筆吏所羞辱,便自刎而死。

    李廣死時,他的三個兒子中,只剩下了小兒子李敢。他認為父親的死要怪衛青,於是將衛青打傷。

    此後,霍去病大怒,趁狩獵時將其射殺。

    李廣的孫子李陵統兵有方,但被匈奴主力包圍後力戰而沒有援救,於是無奈投降。後來,武帝聽信李陵為敵練兵的假訊息,將其族滅。

    李廣及其家族的悲慘遭遇,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運氣不佳。

  • 14 # 歷史控

    據《史記》記載,李廣是自殺的! 李廣是因為迷路後,羞於受審,而把責任攬到自己頭上後自殺的

    李廣在漠北之戰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路,結果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走。衛青叫李廣前來問詢,李廣因羞憤難當,不忍受刀筆吏的侮辱,拔劍自刎。

    據聽聞李廣死前,流著眼淚對將士們說:“我自從投軍以來,跟匈奴打仗,大小七十多次,有進無退。這次大將軍不讓我跟他在一起,一定要我往東繞道兒。東路遠,迷了道兒,耽誤了日子。我還能說什麼?我已經六十多歲了,犯不著再上公堂。”說著,就自殺了。

  • 15 # 閒來聊聊歷史

    因為在漠北之戰中李廣迷路了,沒有參與到那次戰役,所以羞愧難當就自盡了。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幾次請求隨行,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後來經不起李廣請求,同意他出任前將軍。漢軍出塞後,衛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勢必不能並隊行進。

    李廣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衛青沒能活捉單于只好收兵。衛青南行渡過沙漠,才遇到李廣與趙食其的軍隊。李廣謁見大將軍後回自己軍中。 衛青派長史送給李廣乾糧和酒,順便向李廣、趙食其詢問迷路情況,衛青要給漢武帝上書報告軍情。李廣沒有回答。衛青派長史急令李廣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

    到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汙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 16 # 山野老人

    李廣為什麼要自殺?

    (李廣射虎)

    李廣的名氣很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詩句!

    對於這樣一位飛將軍的死,歷史也是抱有無限的同情!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是高適對李廣的懷念!

    如果飛將軍李廣還在,將士們征戰就不會如此艱苦!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這是嚴武對飛將軍李廣的懷念!

    如果飛將軍李廣還在,一定會殺得胡人片甲不留!

    名氣如此之大的飛將軍李廣,是什麼原因迫使他自殺呢?

    史書認為,飛將軍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征戰,衛青沒有讓飛將軍李廣擔任先鋒,而是讓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繞道而行,最後因迷失道路,貽誤戰機,由此擔心受審,被刀筆小吏侮辱,自殺身亡!

    李廣自殺,主要原因是對衛青的不滿。

    史書說,衛青臨出發時,漢武帝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擔任先鋒,因為李陵年齡太大,多次遭遇窘迫,再加上立功心切,恐怕難以實現他的願望。

    除此之外,衛青還有私心。

    當時跟著衛青的還有公孫敖。

    公孫敖對衛青有救命之恩,這個時候的公孫敖因某種原因失去了侯爵。

    衛青想公孫敖跟著自己立功,恢復侯爵。

    李廣對此非常不滿!

    李廣堅決請求擔任先鋒,是衛青強迫李廣回到軍部,與右將軍趙食其一道繞道而行的。

    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呢?

    一,李廣認為衛青剝奪了自己一次難得的立功機會。

    衛青讓李廣繞道而行,李廣曾哀求衛青說:“我是部隊前將軍,理應擔任先鋒。我自年輕的時候開始,便和匈奴作戰,今天才第一次得到與匈奴對敵的機會。我願意擔任先鋒,先與匈奴決一死戰。”

    這幾句話,表現了李廣渴望得到這次擔任先鋒的機會,以此立功封侯。

    可是衛青就是不同意讓李廣擔任先鋒,這本來就讓李廣很憤怒!

    當李廣聽說衛青讓公孫敖擔任先鋒,就是讓公孫敖立功封侯時,這讓李廣更加憤怒。

    李廣沒有想到衛青這樣一個令人信任的大將軍居然在大敵當前還徇私舞弊,由此讓李廣失望。

    李廣由此感到自己今生將不會有立功封侯的機會了,於是由此絕望而自殺!

    二,李廣認為漢武帝很重視他,是衛青刁難他。

    漢武帝叮囑衛青,不要讓李廣擔任先鋒,以免挫傷三軍銳氣。

    對此李廣不知道!

    李廣只知道漢武帝很重視他!

    漢武帝調李廣任右北平太守的時候,李廣趁機殺死了為難自己的霸陵尉,然後寫信漢武帝認罪。

    漢武帝回信說:“將軍以此激勵三軍士氣,鼓舞鬥志,這正是朕的旨意!”

    李廣收到漢武帝這樣的回覆,想象得出李廣是多麼的盛氣凌人!

    這樣一個盛氣凌人的李廣,遭遇衛青如此冷酷無情地拒絕,而且是帶有明顯的舞弊拒絕,可見李廣對衛青的怨恨是多麼的不可原諒,也由此可知李廣對自己立功封侯的夢想是多麼絕望!

    由絕望而自殺,也就是李廣必然的選擇了!

    (漢武帝)

    三,李陵對蘇武寫信曾談到過這方面的事情。

    李陵投降匈奴後,不願意回到漢朝,也與李廣自殺有一定的關係。

    李廣曾經寫信蘇武說:“我已故的祖父李廣,身任將軍,其功績略謀蓋天地,忠義勇氣冠於全軍,只是因為不屑迎合當朝權貴的心意,結果在邊遠的疆場自殺身亡。”

    李陵這幾句話揭露了李廣自殺的真相。

    說明白一點,在李陵看來,他的爺爺在邊遠的疆場自殺,就是不屑迎合當朝權貴的緣故。

    李廣是非常著名的將軍,卻一生難得封侯,在李陵看來是因為李廣不屑迎合當朝權貴。

    這個當朝權貴自然是衛青。

    這個時候的衛青,飛黃騰達,儘管是因為衛青軍功顯赫的緣故,但在旁人看來,也有其姐姐衛子夫的緣故。

    李廣自殺的時候,李廣的小兒子,李陵的父親李敢,當時正跟隨衛青征戰。

    史書記載,李敢怨恨衛青使得他父親含恨而死,當著漢武帝的面打傷了衛青。

    從這一細節來看,也證實了李廣的死與衛青有關!

    綜上所述,李廣的自殺,表面看是李廣害怕自己被刀筆小吏的侮辱,實際上是對衛青利用職權刁難自己的怨恨,對立功封侯感到絕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紙袋回收有什麼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