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安之
-
2 # 柴克016
按照明朝大臣們的思維,太子的設立關係到國家的根本利益,神宗一再推託的目的無非是不想立長子而立三子為太子,而百官們當然是不能坐視不見的,他們不願自己只食俸祿而不為國家的根本大業做出應有的貢獻,否則後世肯定會覺得朝中無忠君愛國之人了。於是請求立皇長子為太子的大臣前赴後繼,一個接著一個。萬曆二十一年(1593)輔臣王錫爵歸省回朝,密疏請立太子。神宗命他起草了兩篇上諭,前者大意是立嫡不立庶,後者大意是先立庶子。神宗不聽王錫爵的勸阻,堅持採用前諭,廷臣聞訊後大驚失色,當即前去詰問王錫爵,工部郎中嶽元聲等言辭十分嚴厲,王錫爵只能默默無語,一邊搖頭一邊嘆氣。此後王錫爵多次極力主張立皇長子,神宗都未允准。
因為王氏出生低賤,神宗對其母子的態度近乎虐待。朱常洛長到十四歲,神宗還未給他指派老師。長到十九歲,也不為之成婚,又不立為太子。王恭妃被打入冷宮,神宗根本不見她一面。不久,有大臣發現了一個秘密,王皇后常常生病,神宗之所以一拖再拖,其實是在打算一旦王皇后病逝,就冊鄭貴妃為皇后,這樣根據立嫡不立長的原則,常洵就可成為太子了。給事中王德完聽說後,認為如果鄭貴妃遂願,寫進史冊,後人必定會嘲笑明朝無忠臣,當即寫了奏章送給皇帝,結果被廷杖一百後除名。尚書李戴等連疏力救,忤旨被責。
萬曆二十六年(1598)五月,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彈劾山西按察使呂坤所著《閨範圖志》逢迎鄭貴妃,於國本有礙。當時市面上流行一本諷刺國戚鄭承恩及呂坤的《憂危竑議》,於是有人告發此書與戴士衡等官員有關,這些人全部受牽連被貶。三年後,大學士沈一貫以“子孫無窮,天倫之樂”勸神宗冊立太子。
在深宮中頤養天年的慈聖太后對立儲問題一直密切關注著。這時,她覺得自己已到了非出面不可的地步了。當神宗前去請安時,她問:“為何遲遲不立常洛為太子?”神宗由於沒有想到其母也在關心這個問題,遂脫口而出:“彼宮女子也。”然而神宗最大的錯誤是她的母親其實當年也是宮女,這話一出口,太后大怒,馬上說:“你自己也是宮人的兒子。”神宗這才一下子醒悟,史書說他驚恐到“伏地不敢起”。講出的話難收,神宗只有認命的份了。
看來太子不立已不行了。無奈之下,萬曆二十九年(1601)十月,神宗十分勉強地立常洛為皇太子,鄭貴妃所生常洵封為福王。至此,爭吵了十五年之久,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而且使得神宗皇帝身心交瘁,整個帝國不得安寧的國本之爭終於告一段落。不過,這件事情還沒真正地完結。
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有人用假名撰寫《續憂危竑議》,指責神宗心在第三子,沈一貫有靖難之計。神宗大怒,命東廠、錦衣衛嚴密偵查搜捕著書之人,牽涉了許多官員被捕入獄。最後也在被捕之列的順天生員皦生光自己承認書是他寫的。皦生光說:“朝廷捉到我就能結案了,如果我不承認,各位先生何處逃生?”次年年初,皦生光被處死,事件逐漸平息下去。不過,書是否是皦生光所寫尚是一謎。
常洵封藩,應該離京住到自己的封國裡,非奉旨不得入京。但鄭貴妃卻讓兒子十多年住在京城不赴封國洛陽。大臣們屢次向神宗勸諫讓福王離京,但神宗一再強調客觀理由。神宗先是說福王府第沒有建成,迫使工部加緊修建。王府建成後,神宗又稱寒冬臘月,行動多有不便,等到來年春天再上路。可到了第二年春天,卻說如要去,非給他四萬畝田莊不可。大臣們上疏說,根據《大明會典》規定,親王祿米為一萬石,並且不能隨意增加。明朝土地有限,而聖子神孫不斷,如果每位都要數萬畝土地,朝廷是拿不出這麼多土地的。萬曆四十一年(1613)六月,錦衣衛王曰幹報告鄭貴妃的內侍與方士王子詔等謀害太子,又加上兩年後“梃擊案”的發生,神宗終於下令福王離京就藩。
王恭妃在常洛冊為皇太子時雙目已失明,漸漸臥床不起以至無翻身之力。此後神宗允許太子去看望她,但已是奄奄一息。萬曆四十八年(1620),枯瘦如柴的王氏淒涼地死去,舉朝為之震驚。首輔沈一貫和大學士葉向高上言神宗按照禮儀應厚葬,神宗反應十分漠然,沒有答應。在大臣們的一再要求下,才給王恭妃諡號為“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准許埋葬於天壽山東面左側的平崗地上。同年十月,才由她的孫子熹宗朱由校把她遷到神宗的定陵壽宮中。
國本之爭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明朝的皇帝和大臣們就是這樣爭論得難解難分。
-
3 # 密探零零發
萬曆寵幸鄭貴妃,一直想讓鄭貴妃的兒子繼承皇位,失敗原因大致有兩條:
第一 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執行的就是嫡長子的皇位繼承法,即使當年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死了也沒有讓他的其他兒子做皇帝,選擇了自己的嫡長孫,於是這就成了祖制度,可謂祖宗之法不可變,萬曆作為老朱家的子孫必須藥遵守,即使他不遵守,還有一大批以忠君愛國自居的大臣跳出來,維護這一制度,讓萬曆皇帝很蛋疼;
第二梃擊案,對於此案大多數人認為是鄭貴妃主使了此事,不管幕後主使是不是鄭貴妃,鄭貴妃的嫌疑是洗不掉的,一個梃擊案直接斷送了鄭貴妃的兒子當皇帝的可能。
關於梃擊案,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如果鄭貴妃想要殺死太子朱常洛,方法千千萬萬,不會如此魯莽草率,不會就派一個人手持木棍就想殺死太子,這是在搞笑嗎?因此認為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心機BOY朱常洛自己自編自演的一場“苦肉戲”,為的就是剷除鄭貴妃,鞏固自己的太子位置。只是,後來被老謀深算的老爸萬曆皇帝識破,在他的干預下,沒有得逞。
-
4 # pocket-JJ
爭國本事件本質上是萬曆皇帝與整個文官集團的權力鬥爭
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二十年左右時光裡風光無限,大明王朝作為中國前所未有的集權體制國家居然出現了名臣而不是明君為標誌的繁榮期,對整個文官集團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即便張四維等人極力熱衷於搞死張居正,但他們嚴格意義上是相同的,都是士族地主,是一種生物,追求目標都是一致的,張居正縱橫十年,後來者誰不想如張居正一般說出:吾非相,乃攝也。於是一個張攝政倒下了,千千萬萬的崇拜者(或者說模仿者)來到了萬曆的眼前。
萬曆不愧為張居正的學生,無論工作能力,政治鬥爭能力都是明代皇帝中相當優秀的,但是,朱翊鈞先生如同無數皇二代一樣,是個混子,然而他能力很強,所以升級成為了老油條。
所以當立儲一事擺上檯面的時候,一群刺頭碰到了一個老油條,故事就很有意思了,無數偉大的、奸詐的、滑稽的歷史人物紛紛登上了這個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的政治事件中。
失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文官集團整體不配合直接使得萬曆冊立福王為繼承人或者放棄皇長子的行政命令無法下達,皇帝在很短的時間罷免了多名官員也無濟於事,而李太后的表態則意味著皇族內部支援了皇長子,萬曆別無選擇,只能作罷,而梃擊案的發生則使得萬曆不得不放棄了最後一點幻想命令福王就藩,整個爭國本時間才算落下帷幕。
萬曆失敗的結果是皇權在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中敗在了文官集團的手上,對萬曆本人的威信名聲乃至政治資本有著極大的損耗,但究其根本,皇帝本人在制度上有著對文官集團的先天性壓制,君不見朱翊鈞的爺爺如何把玩朝臣於鼓掌之中,前車之鑑,明智如萬曆不會不懂其中的道理。回首嘉靖即位不久便鬧出了大議禮事件,其場面之大處理難度之高均非爭國本可比,然而嘉靖依舊解決的非常徹底並從此確立了自己在整個大明帝國至高無上的權威,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便是嘉靖找到了一個聽話的張璁去鬥倒了不聽話的楊廷和,哪怕代價是整個國家的前途。從這些角度去分析,萬曆的能力手腕確實不如爺爺。
於是乎,這場持續十餘載的政治運動落下了帷幕,士大夫們最終取得了勝利並將此寫下傳頌千古,認為自己捍衛了國家之根本。皇帝則對處理朝政失去了積極的態度,消極怠工開始成為常態,這場政治運動還誕生了一個副產品東林黨,以及一個失意的太監李進忠-------日後,他會改名叫魏忠賢。
這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較量,也是大明王朝為自己的墳墓所掘的第一鏟泥土
-
5 # 歷史春秋網
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也是明朝在位皇帝中最具爭議的一位皇帝。在他立嗣的問題也是常備後人爭議。
明神宗萬曆共育八子,其中有二子和四子早夭。 明神宗的王皇后沒有子嗣,由於一次寵幸了慈寧宮的宮女王氏,後來有孕。由於神宗嫌棄王氏的身份不肯承認這件事,但是在萬曆的起居錄中有記載,再加上神宗的母親李太后堅持,神宗才不得不承認這件事。明神宗萬曆十年,冊封了王氏為恭妃,王氏八月時就生子,也就是明神宗的長子,即明光宗朱常洛。 而由於朱常洛的生母身份低下的原因,朱常洛也不得明神宗的寵愛。而神宗非常寵愛鄭貴妃,鄭貴妃不僅長得美貌,而且通曉詩文。所以神宗對鄭貴妃非常喜愛。鄭貴妃又生下朱常漵,可惜二子夭折,雖然這般鄭貴妃寵愛不減。明萬曆十四年生下朱常洵,隨後就立鄭貴妃為皇貴妃。萬曆藉此想立朱常洵為太子,立萬貴妃為皇后。並且在當時流言傳神宗和鄭貴妃在大高玄殿盟誓。但是由於當時朝局影響,神宗也不敢輕下決斷。 由於受流言的影響,大臣們紛紛上奏,請立朱常洛為皇太子。但是神宗仍是對大臣的奏本都是置之不理。 明萬曆二十一年,出現了明朝歷史上比較尷尬的局面的“三王並立”的局面。 到了明萬曆二十九年,為了平息皇帝立朱常洵為太子的流言,以內閣首輔申時行為代表的群臣的堅持要立長子朱常洛,加上聖慈皇太后的堅持,朱常洛終於被冊封為皇太子。 雖然朱常洛被冊封為皇太子,但是冊封為福王的朱常洵,並未就藩洛陽。鄭貴妃在此期間也不斷謀取神宗改換太子。一直到發生挺擊案,挺擊案的發生牽扯出鄭貴妃,最後朱常洵不得不就藩洛陽。這樣明神宗想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的幻想全部破滅。 萬曆最後的失敗的根本原因筆者看來,是明朝以來的文官勢力的強大,甚至影響皇帝的廢立之事,而這些文官勢力又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在“國本之爭”中立長的思想和行為。 -
6 # 雲遮霧繞67089096
皇帝本身權利太大,所以不得不有能制約皇帝權利的工具,那就是祖訓和天相以及儒教,這是臣子制約皇帝最大法寶,還有禮教,並且皇帝是天下之表,所以說,萬曆想要破壞規矩的話,那麼皇權的正統性,以及民心都會變化,嫡長子繼承製,儘管不是很合理,但是這是解決家族矛盾的,最主要方法。
-
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因此想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引發了長達15年的國本之爭。國本之爭最終以皇帝的退讓而落幕,至此萬曆皇帝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卻被朝臣所左右,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
萬曆皇帝在國本之爭中失敗的根源還是自明英宗朱祁鎮土木之變後明朝的皇權衰微。
在土木之變之前的明朝皇帝,像朱元璋、朱棣從來都是大權獨攬,對於不聽話的朝臣動輒打罵、殺戮,幾乎無所顧忌,皇權極盛。但土木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大臣于謙私自擁立郕王為帝,開了明朝臣子廢立皇帝的先河。
從此以後明朝權臣輩出、左右朝政,臣權壓倒皇權成了常態,皇帝做任何事情必須和大臣們商議,乾綱獨斷已經不可能。
萬曆皇帝扳倒、清算過高拱、張居正等權臣,勵精圖治振興大明,自己覺得已經大權在握,威壓群臣了。但當萬曆皇帝的個人傾向和臣子的意見相左的時候,萬曆皇帝才發現自己決定不了任何事情。
-
8 # 楚邾
即萬曆年間的“爭國本”事件,具體的過程不詳述,但其失敗至少有兩個原因:
其一,明代的皇位繼承製度,明代皇位繼承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明代並不止萬曆一位皇帝想換掉繼承人,推翻侄子承繼皇位的朱棣就想這麼幹過,想廢掉嫡長子太子之位,改立嫡次子為太子,但終未成功。萬曆皇帝沒有嫡子,按照道該立長子為太子,所以立非嫡非長的庶三子為太子必然會遭來大臣的反對。而且,嫡長子繼承製原則不僅表現在皇位繼承上,在爵位繼承上也是如此,嚴格按照嫡長子孫、嫡次子孫、庶長子孫、弟侄的順序,之前說過周藩的親王爵位承繼情況也能很好的說明:周恭王朱睦㰂去世時,其嫡長子早已去世,但尚有嫡子六人,且均已成年,但最後承襲王位的仍然是嫡長子朱勤熄之嫡長子朱朝堈,也即朱睦㰂的嫡長孫,而非其他嫡子,且爵位始終由嫡長孫朱朝堈一支承襲。
其二,明朝文臣力量的強大。明代的文官似乎都有一股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狠勁,與皇帝對著幹最厲害的當然是嘉靖朝,雖然最終嘉靖取得了勝利,但也極大影響了他的政治信心。萬曆皇帝希望立庶三子朱常洵為太子的想法也遭到了大臣激烈的反對,以致萬曆皇帝發出“朕為人君,恥為臣下挾制”之語,並最後在大臣的反對、太后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妥協。
-
9 # 清水空流
如果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文官集團徹底綁架了萬曆皇帝,導致萬曆想法失敗。而後來的崇禎皇帝雖說剛愎自用,但到最後還得被文官集團徹底按在了北京,而沒有去南京。導致亡國。萬曆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所有起因就是“爭國本”,“爭國本”的禍根在萬曆寵幸鄭貴妃。希望她的兒子朱常洵即位,但這一點違背大明帝位繼承的原則“嫡長子繼承製”。
萬曆做夢都想不到,他一時的“性起”“臨幸”一個在親媽身邊工作年長的王姓的宮女,會引起如此大的波瀾。而且這位宮女肚皮爭氣 生下了萬曆的長子,得以晉封為恭妃。可以說這個晉封是萬萬歷被迫的,他根本不喜歡這個王恭妃。萬曆喜歡的是鄭貴妃。尤其是希望立其為皇后,再立其子為皇后,簡直是太圓滿了。所以萬曆不想按禮法立她的兒子朱常洛為太子,嫌棄他是宮女生的,群臣多次上不表,都被萬曆拒絕,萬曆的母親李太后問萬曆為何不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隨口說實話,他是宮女生的,這一句話就衝了李太后的肺管子,當面駁斥“你也是宮女生的”,嚇得都快五十歲的萬曆皇帝長跪不起,半晌無言,這才被迫立了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萬曆可真是寵愛了鄭貴妃一輩子,死後都想鄭貴妃合葬。可見是真愛。萬曆看中的是鄭貴妃的內在,還是外表?答案不言而喻。就是說二人三觀契合。二人是真心相愛。鄭貴妃給萬曆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即大名鼎鼎的福王朱常洵,萬曆就此晉封為皇貴妃,這時候群臣和清流覺得萬曆想立他而非長子朱常洵為太子,國本之爭就此展開。 應該說“無嫡立長”並非鐵律,“子以母貴”也可以。假如長子的繼承權是鐵律,在萬曆之前的皇帝都是長子繼承,萬曆和鄭貴妃也沒有辦法,但群臣和清流偏偏和萬曆過不去,讓萬曆氣惱和憤恨。鄭貴妃希望自己的兒子即位,萬曆也希望立她的兒子,母親和父親都想把最好的給自己最心愛的兒子人之常情,但就因為群臣清流們說它大逆不道?就大逆不道,後果很嚴重,所以就是責萬曆和鄭貴妃的不是。實際上這些禮法只是群臣和清流的武器和藉口,他們掌控了輿論和話語權,就必須讓萬曆按照他們的道路走,他們大概也是可看到萬曆脾氣好而已,如果換成嘉靖他們未必敢。萬曆立太子再嚴重也趕不上嘉靖換爹吧。
在清流的嘴裡他們靈活掌握解釋禮法和大明律的。他們說王恭妃生下長子勞苦功高,那鄭貴妃生了六個子女豈不是還不得功德蓋世,我實在理解清流們用同樣的標準評判是非。皇后沒兒子,長子並沒有法定的繼承權。立誰都一樣,所有的兒子有可能的時候。而群臣為何反對鄭貴妃,實在是難以理解,清流和言官強大的也就是文官集團的政治集團已經是空前強大了,硬是生生打斷了萬曆的想法。萬曆還是太嫩,狠不下心,要不然也不會失敗,三十年不上朝,他實在是煩透在這些啥事也不做。就會動嘴胡咧咧的清流。
在我們熟知的萬曆十五年前後,萬曆曾經很勤政,很發憤圖強。而後來萬曆究竟為何倦怠政務,酒色財氣,身體不好,對鄭貴妃迷戀。對大臣失望等等,萬曆是在大臣眼皮下長大的皇帝,他沒有挑戰一切的勇氣和決心。一生唯一一次勇氣還是在張居正死後對他的清算,此後萬曆就算他再彆扭再賭氣再反感再有能力,最終還是被迫採取了妥協。 群臣清流反對的理由就是朱常洵不是長子,而鄭貴妃得勢後必定為禍天下,他們的政治遇見性如此之強,咋不預計不到滿清入關,由此也可見。 在這件事情上,實際上就是群臣和清流與萬曆對政治權利爭奪,群臣和清流取得了勝利,但群臣和清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萬曆採取了最極端的方式來抗爭,你就是“罷工”這場無任何意義的政治博弈的最終失敗者是大明王朝,從這一點來說,大明亡於萬曆是對的,但責任卻不能夠由萬曆一個人承擔。
-
10 # 柳花夢裡
失敗的根源是萬曆從沒有說過要立鄭貴妃的兒子福王為太子。
其實說白了這只是一種流行於當時官僚中對於萬曆遲遲不立太子而做出的腦補和揣測而已,沒有任何直接證據可以證明萬曆想設法要傳位給福王,因為他根本沒有為此做過什麼實質的努力。萬曆拖延立儲,一方面是不喜歡宮女出身的王恭妃,恨屋及烏對光宗也沒有特殊感情;一方面可能是害怕早立太子會導致厄運,萬曆的祖父嘉靖晚年就有這種憂慮,於是產生了二龍不相見的迷信說法;另一方面萬曆與王皇后感情和諧,相敬如賓,在啟祥宮同住二十年,不排除真是在等王皇后生嫡子也能更好的拖延時間。
所以萬曆以待嫡為由始終不立光宗為太子,群臣則以聳人聽聞的皇帝欲廢長立幼為由請迅速立光宗早定名位,以此拉開了長達二十年的本質是君臣之間互相抬槓的國本之爭。另外萬曆也從未有過廢王皇后立鄭貴妃想法,他對鄭貴妃的定位始終的恭謹的妾室,從日常生活中萬曆對鄭貴妃時不時的斥責和刻意為難、對王皇后禮敬有加時不時的抬舉和加榮可以看出,萬曆並不是如有些小可愛想象的偏寵鄭貴妃,王皇后失寵抑鬱云云。
萬曆中年時期有個非常得寵的寵妃李敬妃,因生產而亡,萬曆非常悲痛追冊為皇貴妃,並想破制將她合葬帝陵之右穴,明朝以左為尊,左穴的位置是要留給原配王皇后,但群臣均以不合禮制而反對,萬曆作罷另外斥巨資為她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皇貴妃墓,後來崇禎為省錢省事又將庶奶奶鄭貴妃為李敬妃做陪葬。由此也可以看出萬曆並沒有與鄭貴妃合葬的念頭,對鄭貴妃也並沒有非常與眾不同的特殊感情。
所謂的遺詔封后,首先是原配王皇后與太子母王恭妃均已經去世,論資排輩輪到鄭貴妃的慣例;其次萬曆是在無人的時候偷偷摸摸交代光宗立鄭貴妃為皇后,後來在接見群臣,和群臣逐一握手告別時卻隻字不提。這種反常也使群臣格外懷疑事情真偽,頓時又掀起反對光宗立鄭貴妃為皇后的浪潮。
參考資料:《萬曆實錄》《萬曆起居注》
-
11 # 置身黑白的精彩
無論是天理還是人性,都不允許萬曆皇帝成功!
首先,是皇帝和文官集團的博弈,所謂立嫡不立長,無嫡則立長——這是天理!
其次,朱常洛同樣作為長皇子,明明可以繼承皇位,為何不能?——這是人性!
所以萬曆失敗了,敗的很徹底!可他不服輸,併為此奮鬥一生
可歷史有的時候就是這麼嚴肅中帶著戲謔
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撒手而去;朱常洵沒機會當皇帝,卻最後被人燉了湯
萬曆皇帝為了繼承的事,煩惱了大半輩子——落得個明朝之亡根源的罵名
而萬曆從年輕名君到墮落成明朝有名的宅男皇帝,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這個國本事件~!
耍流氓的萬曆,是多麼不喜歡朱常洛?
那一日,朗朗晴空、萬里無雲,閒來無事的朱翊鈞到處瞎逛,然後被一名宮女吸引
萬曆也不含糊,脫了自己的黃色工作服就......
(皇帝就是好,不需要見過雙方家長,甚至連尬聊搭訕都不需要,簡單粗暴!)
拍屁股走人的萬曆,根本沒把這當回事。而這個宮女也是難得的安靜,她沒有聲張也沒有炫耀,繼續默默的工作,就當這事從未發生過
只是,她懷孕了!一時間,宮內宮外都一片歡欣雀躍,因為這是龍種啊!是皇帝的孩子,還是長子,這可是國家之根本啊!
當所有人沉浸在喜悅之中無法自拔時,萬曆表現的很淡定,甚至說很無賴
首先他選擇抵賴——意思是,我記不得了啊?我什麼時候做過這事?這孩子不是我的!
這事氣的老太后不行,二話不說就要踹他——“這宮裡除了你,誰還能行?”
由此可見,萬曆也是個很有個性的人,分兩點
第一,他喜歡有感情的結晶,而非一夜情......
第二,他心裡有別人,所以希望跟她有愛的結晶
而這個人即將粉墨登場——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鄭貴妃~
明朝三大案——在爭國本的貫穿下輪番上陣,一片腥風血雨
結果也比較悲慘——被李自成抓了,不僅抄家、本人還被做成了福祿宴。。。
可是,有這麼一幫人選擇了拒絕!那就是明朝的文官集團
常洛、常洵弟兄倆出生的時候,權傾天下的張居正已經掛掉,但是朝中大臣卻空前一致的支援長子常洛,併為此付出了幾十年的時間和萬曆皇帝做鬥爭
君臣過招,可謂是血雨腥風、曠日持久
先後倒臺了4任首輔申時行,王家屏,王錫爵,趙志皐。其中申時行是比較出名的和稀泥高手,但也最終翻船。
這是一場刺頭對付一個老油條的戰爭,戰況空前慘烈,無數文臣因此流放革職,但是前赴後繼,死不鬆口!
伴隨著三王並封,朱常洵算是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認可,但遠遠還沒完。宮中大家對福王朱常洵前呼後擁,卻對這個太子不聞不問,這在常洛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陰影
不僅如此,好不容易有人理他了,還是來殺他的!
明宮三大案之梃擊案正式拉開序幕——蹩腳殺手(村頭二傻子型的)拎著棍子就去了太子所在的東宮,要拿棍子掄他!迅速被制服後,牽扯出了幕後主使者鄭貴妃
你說鄭貴妃智商也真是可以,謀殺麼,肯定是得快準狠,好歹給個兵器暗器毒藥什麼的,可偏偏就拿了根棍子就去了,難不成要給朱常洛打成智障?
再說了,拎著棍子大搖大擺的進了東宮?當那些太監、宮女都是擺設麼?
然後........太長,就不說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無數人頭因此落地!
天理自在人心——文官集團的執著
無數次上書、進諫,萬曆一次次的推脫、阻撓;可這一切並不能阻擋這群“執著”的人
罷官?可以接受;流放?可以接受。萬曆出離憤怒,卻無可奈何,因為連最後一招都不能阻擋這群人
性命,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但這群人卻願意為了這份天理,失去一切甚至性命!
有人說,對於政客來說,政治生涯高於生命,那這四任首輔全都是為了國本事件被迫告老還鄉,哪怕是不情願,也無可奈何
萬曆終究沒有像他爺爺(嘉靖)一樣,找到張璁這樣的幫手,以少勝多。這一次,所有人都站在了正義的一方
是為了政治鬥爭?是為了權力制衡?如果以性命做賭、或者以政治生命做賭注呢?
朱子理學和陽明心學在他們的心中種下種子,生根發芽——隨心而動,隨意而行;天理自在心中
心力交瘁的萬曆選擇逃避,不過問朝政、不見群臣,用自己的方式來抗爭,一直到死都沒有妥協
也就是說,直到萬曆死的那一天,都沒有選擇繼承人
賭氣的老萬曆,堅守信念的群臣,到底誰贏了呢?
答案是兩敗俱傷,沒有勝利者——因為朱常洛的悲慘下場
有人說,萬曆一朝雖然展現了明朝滅亡之頹勢,但如若光宗即位並勵精圖治,至少明朝不會陷入快速滅亡的境地
我們的準太子朱常洛遭遇了太多的腥風血雨,幾十年來活的戰戰兢兢、畏畏縮縮,終於在群臣的支援下登基,只是失望隨之而來
因為縱慾和誤食丹藥(紅丸案),光宗駕崩。此時距離他繼位僅有一個月,大明再次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
隨後,一個年輕的孩子成為了大明的主人——天才木匠朱由校
不久之後,一個落魄半老頭子登上了歷史舞臺——九千歲魏忠賢
這個老人妖一頓折騰之後,大明就傳到了崇禎的手裡,然後破產倒閉
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萬曆直到死去的那一刻都沒有妥協,他始終細化鄭貴妃生下的朱常洵,溺愛不止缺無計可施——大明是我的,我連選自己繼承人的權力都沒有嘛?
群臣歷經艱辛,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本”一事付出了時間、權力、乃至生命,卻只收獲了短暫的希望——天理自在人心,公道自有後人評,國本一事當仁不讓!
朱常洛很可憐,從小沒人疼沒人愛(典型的狗不理),書也沒得讀,吃穿也不好,好不容易熬到頭了,一飛沖天後一瀉千里——你死不要緊,大明的天下怎麼辦?
魏忠賢哈哈大笑,藉此機會拉著年幼的魯班傳人朱由校,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這場戰爭,沒有勝利者——萬曆、群臣、朱常洛都是大明的掘墓人
-
12 # 生說
萬曆皇帝拖著不立太子,意圖讓寵妃鄭貴妃所生的朱常洵做繼承人,雙方僵持多年,最終萬曆妥協,立了自己不喜歡的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然而立儲之事並沒有消停,朱常洛在太子位置上戰戰兢兢近二十年,在他的身上還發生針對他的梃擊案。而其父親因為立儲之事與朝臣長期對立,長期怠政,深居大內,不見大臣,任性的結果是朝政混亂,黨爭四起。
為何萬曆執意立自己喜愛的兒子為太子卻難以成功?這跟明朝朝堂環境和政治風尚密不可分。太子是國本,立太子是立國本,因此不只是皇帝家事,更是事關帝國興衰的大事。在朝臣看來,立嫡立長,是立太子不可打破的準則,這是他們觀念中的政治正確。
而且,明朝文官系統素以諫爭為榮,尤其是以言官為主的品級較低的文官更是以被廷杖博取名望。在面對立國本的鬥爭中,皇帝是非常孤立的,群臣以政治正確居於道德制高點,聲勢浩大,而皇帝形單影隻,並揹負違背祖宗之法的罵名,因此最終不得不妥協。
群臣還有以此為議題黨同伐異者,因為爭國本之事,內閣首輔連續替換。心灰意冷的萬曆帝最後任性到底,不再接見大臣,躲進深宮,長期留中不發,導致內閣凋零,黨爭愈演愈烈,而明朝也失去改革重新煥發生機的最佳時機。
回覆列表
萬曆帝失敗的根源在於這是一次皇權與文臣集團的對抗,最終面對文臣集團東林黨堅持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理由,萬曆帝以失敗告終。
表面上是一次文臣堅持祖訓抗皇命的正常現象,背後裡是皇帝與文臣集團的爭權奪利,文臣堅持的勝利代表著皇權進一步被壓制,而成功者是文臣集團中的東林黨,整合其他政黨,在其後的泰昌、天啟、崇禎三朝一黨獨大,權勢滔天,成為晚明的東林亂政現象。
在明朝的政治模式中,廢除了丞相制度以後,文臣根本威脅不到皇權穩固,但是自土木堡之變後,文臣集團徹底做大,開始威脅皇權,與皇權隱性對抗,爭權奪利,遇上明世宗這種聰明皇帝可以壓制文臣,取得大禮儀的勝利,而萬曆帝時期的立太子爭國本,對於文臣集團又是一次極好機會,以堅持祖訓為名,堅決與皇帝對抗,奪取更多權利,這才是萬曆帝失敗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