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頭釣魚記
-
2 # 喂雲移雨
你好,答案是肯定的,可以!
我一直是這樣釣的,但是有不足的時候,就是靈敏度不高,魚
-
3 # 眼鏡哥說魚
在使用臺釣釣法進行垂釣時,調釣的目的就是控制子線彎曲的幅度大小,如果子線完全彎曲,也就是子線完全橫躺在水底,魚能夠很輕鬆的將鉤餌吃進嘴,但是釣魚人能否順利釣到魚卻不一定,這取決於魚的狀態以及吞餌後的行為。
子線完全橫躺在水底屬於一種極為遲鈍的狀態,如果魚在吞餌之後能夠拉動浮漂出現訊號,那麼釣魚人就能夠成功釣到魚,但是如果魚在吞餌之後不能講浮漂拉動出現訊號,釣魚人就釣不到魚了。所以,子線完全橫躺在水底其實是一種被動的釣法。
調釣的最靈敏魚最遲鈍極限透過設定浮漂的調目以及釣目能夠改變子線在水底彎曲的幅度,在釣底的範圍內,一餌輕觸底一餌懸浮被視為最靈敏的極限,此時兩根子線均完全繃直,沒有任何彎曲。當鉛墜的重量等於或大於浮漂吃鉛量時,鉛墜就會觸底,此時兩根子線完全躺底,彎曲幅度達到最大,這種狀態被視為最遲鈍的狀態。
口動漂與體動漂的概念由於釣魚人只能透過浮漂來判斷魚是否已經吞餌,所以浮漂出現訊號是能夠釣到魚的前提條件。總體來說,浮漂出現的訊號會傳遞出兩種不同的含義,如果調釣較為靈敏,魚將鉤餌吞進嘴的瞬間,浮漂會產生訊號,這樣的訊號被稱為“口動漂訊號”。如果調釣較為遲鈍,魚將鉤餌吞進嘴的瞬間,浮漂並不會產生訊號,只有等魚含著鉤餌在水中開始遊動時,浮漂才會出現訊號,這樣的訊號被稱為“體動漂訊號”。
顯然,口動漂訊號是一種主動、及時的訊號,能夠準確反映出魚把鉤餌吞進嘴的動作,體動漂訊號則是一種被動、滯後的訊號,浮漂出現體動漂訊號時,魚其實早已將鉤餌吞進嘴。
影響浮漂訊號的多種因素如果所有的魚在任何時候吞下鉤餌都會出現體動漂訊號,那麼也就意味著無論釣魚人的調釣是靈敏還是遲鈍,都能夠順利釣到魚,但事實上體動漂訊號並不是一定會出現的。如果魚的食慾不佳,或者對鉤餌產生了明顯的警惕,魚把鉤餌吞進嘴之後就不會含著鉤餌遊動,而是會停留在原地對將鉤餌含在嘴裡進行試探,然後將魚鉤吐出。這樣一來浮漂就不會出現體動漂訊號,如果調釣較為遲鈍連口動漂訊號也無法體現出來,那麼就不可能釣到魚了。
不同魚種對浮漂訊號的影響魚在吞餌之後是否會拉動浮漂出現體動漂訊號和魚種有很大的關係,性情較為兇猛的掠食性魚種通常都會出現體動漂訊號,例如鯰魚、黑魚、鯧魚、鱖魚等。但是性情較溫順的雜食性魚種就不一定會出現體動漂訊號,例如鯽魚、鯉魚、羅非等,這些魚種吞餌的力度比掠食性魚種更輕,有可能不會將鉤餌直接深吞。
魚的個體大小對浮漂訊號的影響魚的體型越大,吞餌之後產生體動漂的可能性也越大。根據我多年以來的觀察,只要魚的體重達到10斤以上,幾乎百分之百會出現體動漂訊號。所以在垂釣大魚時,完全可以採用較為遲鈍的調釣方法,但是在垂釣鯽魚等小體型魚種時,採用較為靈敏的調釣方法就更為有效。
天氣對浮漂訊號的影響天氣的好壞會對魚的狀態產生明顯的影響,當氣溫舒適時,水溫適宜,魚的活性較高,食慾也更加旺盛,因此更加容易出現體動漂訊號。但是在寒冷的冬季以及極為悶熱的夏季,水溫過低或者是水中的含氧量過低時,魚的食慾就會大打折扣,此時出現體動漂的可能性就很小。
魚的警惕心對浮漂訊號的影響任何生物都會產生條件反射,魚類也不例外。自然水域中的野生魚幾乎沒有被釣放的經歷,所以對鉤餌的認知不足,警惕心通常不會太高,因此吞餌之後出現體動漂的可能性更大。但是黑坑以及競技池中的養殖魚就完全不同了,這些魚經歷過魚鉤的傷害,對鉤餌會產生較高的警惕心,所以出現體動漂的可能性較低。
總結:判斷魚情選擇合適的調釣方法垂釣之前的準備工作尤為重要,釣魚人必須提前瞭解垂釣水域的基本情況,包括魚種、魚的狀態等等,同時還要結合天氣特點制定初步的垂釣策略。在開始垂釣之後更需要密切關注浮漂訊號的表現情況,明確判斷浮漂訊號是否正常之後再做出及時、正確的調整。
-
4 # 大別山小農人
非常高興來回答您的問題。
子線平躺在水底,可以說是一種比較鈍的釣法,它一般是新手比較常用的方法,那是因為不怎麼會調漂,但有的時候老手也是會使用到的,但是在應用場景上肯定是比較特殊的,比如:在有走水的情況下,或者是在魚口比較特殊的情況下使用的。至於能不能中魚,那就要看施釣者的釣法以及目的了,當然在資源非常好的時候,是肯定能釣到魚的,尤其是對於大魚來說,較鈍的釣法是一種安全的。但是在平時作釣的時候,子線平躺在水裡能不能中魚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一、由不同的魚種決定能中魚的情況:由於子線躺底,那麼鉤餌肯定也是躺底的,對於一些底棲類的魚,就能釣到,比如:鯉魚,黃尾鯝等嘴巴朝下,在水底拱泥覓食的魚類是非常合適的。而對於鯽魚這種多水層生活的魚類,其實也是能釣到的,但是要看情況,體型較大的鯽魚還是可以釣到的。
不能中魚的情況:對於一些生活在水域中上層的魚類,其實是很難吃到躺在水底的鉤餌的,比如:翹嘴,草魚,還有就是一些白條小魚,所以有的釣友就是利用這一點,來避小魚,過濾一些小魚鬧鉤的訊號,以求大魚的吃口。但是同樣的,我們的物件魚種就會少很多。
二、由魚的活性決定能中魚的情況:在溫度適宜的季節,氣溫,氣壓,水體溶氧量,食物來源比較充足的時候,魚的活性比較高,那麼它們的力氣就比較大,而且活動的範圍也大,即使釣的比較鈍,只要時間夠長,魚就會被鉤餌或者窩料所吸引過來。也是因為活性高,魚就能撿食起躺在水底的鉤餌,就能釣到魚。還有就是遇到滑口魚的時候,釣鈍也是有一定的優勢的,只要餌料禁得住涮,魚肯定是會吃進去的。
不能中魚的情況:當魚口比較輕,魚的活性比較低的時候,是不容易中魚的,因為天氣等原因導致魚的體溫或者能動性下降,就不願意活動,不能活動,面對躺底的鉤餌,其比重實在是過大,那麼魚就沒有那個吸力將其吸入嘴裡,就釣不到魚。
三、由水底情況決定能中魚的情況:一般水底比較平坦,地勢比較緩和,鉤餌躺在水底能被魚及時發現的情況,是能中魚的,這就要求水底的情況不能太複雜,對於一些新水域,或者是經常有人清理的水域,是可以使用此釣法的。
不能中魚的情況:但是野釣情況下,水底的複雜程度難以預料,尤其是在一些常年未乾的水域,其水底已經積攢了很多東西。比如:水底會有一些諸如水草,樹枝,雜物等障礙物,即使是在經常有人作釣的水域,水底沒有這些東西,但是會出現一些醬層類物質,甚至是過厚的淤泥也會影響到作釣。因為過鈍的情況下,鉤餌可能被埋在醬層裡,那麼魚即使想吃,也是難以發現的,那麼就釣不到魚。
四、由調釣決定能中魚的情況:從大致情況來看,子線躺底,鉤餌也躺底,在很多釣友看來是極鈍的狀態,但是這種鈍還是能追求相對靈敏的狀態的。那就是將鉛墜上面的太空豆開啟,往上拉一段距離,這樣主線就能在鉛皮座上面自由活動了,魚鉤一端只要有點動作,基本上是能體現在浮漂上的。就是魚能花很小的力氣就能直接打破浮漂原有的平衡狀態,這中間沒有了鉛墜重量的參與,就能釣到魚。
不能中魚的情況:對於一般的情況,就是太空豆緊緊的鎖住鉛墜的情況下,如果魚沒有太大的力氣拉動鉛墜的重量,就不能釣到魚,這也是釣魚人經常忽略的一點。但是即使把太空豆開啟,假如調目較高,而調目也比較高的情況下,那麼浮漂就會過濾掉很多的吃口訊號,即使魚能將鉤餌拉動,但是在浮漂過濾訊號的範圍之內,也是看不到浮漂的動作的,那麼就不會提竿,也就釣不到魚。
最後總結子線平躺在水裡,能否中魚,還是要看我們的物件魚種,要釣底層魚類才行;還要看魚口如何,就是魚的活性大小如何,活性高,善於涮餌的魚就適合;對於水底情況比較單一,地勢比較平坦的時候,就好釣一點;最後就是針對調釣,要將鉛墜上的太空豆開啟,並釣適當的目數,才能真實容易的反應出魚口。否則其它的情況下,基本上是很難釣到魚的。
-
5 # zhangwanhe
當然可以。不同的釣法,子線的長短、形式都有所不同。比如傳統釣法,“臺釣”中鉛墜觸底,短子線,都可以。這些也是常用的釣法。
-
6 # 巴蜀漁哥
雙鉤躺底,也就是當魚吸食餌料時反應到浮漂上訊號比較頓。因為這時兩條子線在水底的狀態都是彎曲的,必須是魚拖著鉤移動了一定的距離,或是魚吸食餌料後轉身離開時浮漂才會有所動作。可以過濾掉小魚嘬餌的訊號。這種狀態一般針對滑魚或是釣鯉魚時採用。
-
7 # 野釣手小孟
對於樓主問題子線平躺水底能否上魚。答案:可以
1:對於樓主所說的這種方法,可能說在傳統釣上應用的比較多,但是又區分於傳統釣。傳統釣最長使用的就是朝天鉤。而且多為長杆短線
2:子線完全躺底,這是在臺釣過程中比較頓的一種調釣方法,當然不能說這種方法不上魚,只能說這個方法上魚的機率會降低。在子線完全躺底的情況下可以玩小跑鉛可是不錯的選擇
3:當考慮到用到子線躺底的情況時,基本上做釣天氣肯定有點難度,要不大風,要不走水。我覺得臺釣單純就是釣這麼頓一般別使用,如果用也是進一步改良
-
8 # 漁躍龍門趙哥
子線躺在水底是能中魚的,而且大部分情況下子線都是躺底的。我們在調漂時,追求的是雙鉤帶餌,底鉤輕觸底上鉤懸浮,可是水底環境是複雜的,凹凸不平,當然無法保證拋投百分百的準確,結果是可能底鉤躺底或者雙鉤躺底。
底鉤輕觸底,上鉤懸浮是理論上的鉤餌狀態。但是子線躺底雖然靈敏度有所折扣,但是魚吸食餌料不會檔口,只不過漂像動作小了點。
有時候為了適應魚情和水體環境,不得不雙鉤躺底或者重鉛躺底:
一,對付老滑魚。
二,釣走水跑鉛。
三,大風天氣。
四,守大魚。
-
9 # 小趙學釣魚
子線躺底也能釣上魚,但是比較鈍,一般吃口輕的魚吃魚餌浮漂上反應不出來,只有吃死口的魚才能釣上來,一般魚吃餌感覺不舒服都會吐鉤,錯失機會提竿魚就跑了,子線躺底過一段時間就要提鉤看看魚餌是否還在,不然餌料沒了等半天也沒魚上鉤的,建議半躺底或只鉤躺底、離底!
-
10 # 海闊天空Star
當然可以的。
先舉個例子,這週五晚上和朋友去夜釣,水道型的大塘,原來是養魚塘,草魚居多,水深1米-1.5米之間,採用的是小漂跑鉛釣法,子線完全躺於水底,既可以避免水淺蹭線引起的假訊號過多,也不失靈敏度,因為漂小,吃鉛1.5克,自重2克,一般的魚吃餌都能拉動浮漂,且多為死口。
跑鉛釣核心是小漂重墜,且保證鉛座能在主線上自由滑動,如果要垂釣小型魚,如鯽魚等,子線宜短(10公分左右),釣大魚也不易過長(30公分左右),避免子線纏繞。
回覆列表
承解答問題,儘量細緻,明瞭的宗旨為釣友解惑。釣魚“留大放小”,“垃圾帶走,分類放置”。
子線平躺在水裡可以中魚嗎?我的答案是可以中魚的。
問題有一個關鍵的詞語:“子線”,既然有子線就說明是懸墜釣。子線平躺在水中,不禁讓人想起來傳統釣法。懸墜釣和傳統釣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就是鉛墜到底,子線平躺在水裡。既然傳統釣能中魚,懸墜釣中的子線平躺在水中釣法當然也是可以中魚的。
子線平躺在水中的優勢
子線平躺在水中的使用範圍
懸墜釣講究的是鉛墜懸浮在水中,讓鉤,墜,漂達到平衡。魚兒在咬食鉤餌時,魚口的力量會打破這種平衡,從而把魚兒吃口訊號傳送到浮漂上,以便於我們提竿刺魚。而子線平躺在水中這種釣法是在懸墜釣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釣法。這種釣法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鉛墜的重量是稍大於浮漂沒入水中產生的浮力的。我就基於這些來闡述下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
子線平躺在水中的優勢子線平躺在水中可以應對複雜的水底
水底的情況我們肉眼是觀看不到的。水底經過流水長時間的沖刷,很平坦的情況是不多的,一般都是呈現不同程度坑坑窪窪的現象。而子線平躺在水中,就可以應對這點。
只要釣點選擇的不是哪種程度很大的坑窪地段,在拋竿準的情況下,一般浮漂的目數相差不會很大的。另外,子線平躺在水底,只要不是哪種很大的坑窪地段(這樣的地段,調漂的時候就可以發現),一般情況下鉤餌都會露在外面的,便於魚兒發現並咬鉤的。
子線平躺在水中更能降低魚兒的警惕性
底層魚進食可分為“撿食”和“拱食”。較為常見的鯽魚屬於“撿食”,鯉魚屬於“拱食”。不管是何種進食方式,子線在水底平躺,更能使魚兒誤認為就是水中的自然食物。這樣就可以降低它們的警惕性,在面對餌料是,進食更大膽。
子線平躺在水中過濾掉雜亂訊號
訊號雜亂現象是釣魚人較為頭痛的問題,也就是說不是真正的魚兒吃口。特別是遇到雜魚鬧窩,有涮餌習性的魚種時。
而子線平躺在水中時,只有魚兒拖動了鉛墜,浮漂才會有訊號產生的(也俗稱為“死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過濾掉很多的雜亂訊號的。
小結:
子線平躺在水中釣法的上述三點優勢,在實際作釣中的效果是很明顯的,這也是很多釣魚人常使用這種釣法的原因所在。另外,這種釣法也為我們釣魚人在面對複雜多變的水情和魚情時的多了種選項。
子線平躺水中適宜的情況應對走水的情況下
走水現象是釣魚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現象。而在鉛墜到底,子線平躺在水中這種釣法,線組可以更好的固定在水中,從而達到應對走水現象的作用。
應對雜魚鬧窩的情況下
雜魚鬧窩同樣是釣魚人遇到的較為頭痛問題。而這種釣法因為鉛墜較重,線組在拋入水中後可以更快的透過雜魚所處的水層,最大程度上確保鉤上餌料的完整性,以便於水底魚兒咬鉤。
水底為“實底”無雜草,醬層等情況下
雖然子線平躺水底可以應對較為複雜的水底,但在面對有水草,醬層這些較為“軟”的情況下是很不利的。因為遇到這些情況下,鉤餌很有可能陷入其中,致使魚兒找不到餌料,沒有了餌料,還怎麼釣魚呢?如果水底是“實底”的話,就不會有這種情況產生。
應對老魚,滑魚的情況下
老魚和滑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警惕性高。它們在面多餌料的時候,不會像小魚那樣吃口乾脆,大膽,往往表現的較為謹慎,在不斷試探確認沒危險的情況下,才會更大膽的進食。而子線平躺水中就是可以做到這點。
小結:
以上四種情況下,使用這種釣法的優勢還是挺大的,也是這種釣法優點的具體體現。當然了,遇到上述四種情況下,應對的措施可能還有其它選項,但個人認為這種釣法是最為保險的一種選擇。
引申一點:
子線平躺在水中,雖然優點不少,但缺點也是同樣存在的。比如:在面對魚口輕(訊號看不出)的情況下,在面對“發窩”的情況下(影響魚獲),在水底“不乾淨”(有雜草,樹枝)的情況下等等。
另外,由於子線平躺在水中,存在著訊號延遲的情況,所以使用這種釣法子線不易過長。本人認為5-10公分較為適宜。
寫在最後:從嚴格意義來講,子線平躺在水中這種釣法已經脫離了懸墜釣的範疇。這種釣法是懸墜釣衍生出來的,是傳統釣和懸墜釣的結合體,我們比較常見的跑鉛和雙鉛釣法都是這種型別。
個人認為,不管是何種釣法,只有明白了這些釣法的優勢和適宜範圍,才能結合當時的具體水情和魚情來靈活的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