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官開明

    “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

    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蘇東坡的朋友王鞏被貶嶺南,王鞏的侍妾宇文柔奴對王鞏不離不棄始終跟隨。此事後來被蘇東坡知曉,感動於宇文柔奴對王鞏的愛情,提筆寫下了: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序: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因為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原詞大意:

    本來人間那些英俊的男子(調侃王定國)就已經令人羨慕了,上天還賜予美麗的女子與他作伴。美麗的女子輕啟皓齒,清脆透亮的歌聲響起,似清風徐來,飛起白雪將炎炎火海變得清涼。 你們從嶺南迴來,看起來似乎未經風霜反而更加年少,笑的時候,猶如帶著嶺南之梅的清香。疑問道:嶺南這個地方應該不好吧?她卻說:能令我心安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字面意思:

    只要是令我內心坦然、安寧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

    個人評析:

    寓娘富有才情,化用唐代類似的詩詞“身心安處是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作答:“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答案對於瀟灑曠達的蘇軾,可謂“深得我心”,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多次抒發過類似隨緣自適的情懷,如“安土忘懷,一如本是黃州人,元不出仕而已”(被貶黃州時期《與趙晦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被貶海南時期《別海南黎民表》),更還有“故山空復夢松楸。此心安處是菟裘(《浣溪沙·自適》)”。

    對於寓娘,是什麼使她心安呢,從故事裡面我們知道,就是和她心愛的人在一起。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一句平常的大白話,可又那麼令人心動,這句話引起了多少人心靈的共鳴!你愛著父母,遠離時你牽掛,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過年回到家,看到父母身體康健,你心安了;你愛著兒女,但是外出打拼無法陪伴,時常想念,開個影片看一看,孩子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很快樂,很健康,你心安了;你愛著丈夫,他去支援疫區,過年都無法在家,還要承擔巨大的感染風險,你無比擔心,直到他打回電話,告訴你,他安全,你心安了;甚至你愛著工作,即使在家裡也始終想著如何解決客戶的問題,等真正做到時,你心安了……

    當然,一千個觀眾心中有著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一句話,你可以有萬千的解讀。這樣一個直擊人心的千古名句,放在不同的情境裡面,就像一位面貌清秀的女子,穿上不同的衣服,化上不同的妝容,可清純,可嫵媚,可妖媚,而古詩詞,也將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活學活用中,不斷煥發新的光彩,不是嗎?

  • 2 # 晴空莽莽

    說起“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詩的背後故事,可以分作從兩方面來了解。

    首先說詩意的由來

    蘇軾對中唐大詩人白居易神交已久,“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這份景仰之心也顯得非常含蓄,常常在自己的詩作中化用白居易的典故,直接襲用詩意,反其意借用,沿用詩中意象的不甚列舉。題主所問的這句詩直接襲用了白居易的詩意,出自:

    白居易《初出城留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白居易認為,自己一生飄泊坎坷,沒有什麼地方稱得上是故鄉,只有心安之處才是歸宿,才是故鄉。蘇軾常常自比白居易,因為有著相似境遇,不免道出了白居易的心聲“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定風波》的由來

    詩句出自《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烏臺詩案”被貶的同時,牽連到好友王定國,被貶嶺南荒野賓州,王定國的歌妓(寓娘)柔奴不畏山高路遠依然跟隨而去。等到王定國回來兩人再飲酒時,柔奴隨侍在側,被問及嶺南風土人情時,柔奴答了句“在那裡心裡很安定,可以算是我的故鄉!”蘇軾深受感動,讚歎不已,方作此詩。

    蘇軾與友人的背後故事

    王定國即王鞏,北宋詩人、畫家,勤於寫作,人品正直。因“烏臺詩案”中御史舒亶奏曰:“(蘇軾)與王鞏往還,漏洩禁中語,陰同貨賂,密與宴遊。”王鞏是20多個人中被貶的最遠的一個,蘇軾非常愧疚不安,給他寫過很多書信交流書法繪畫心得,並且時常詩詞唱和《次韻和王鞏六首》,聊以慰藉。

    王鞏被貶後並未灰心喪氣,而是沉澱心思,靜靜磨礪己身“更刻苦讀諸經,頗立訓傳以示意”。而歌女柔奴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陪伴王鞏在荒僻之地生活了三年多的時間,溫柔安慰,催促上進。據說柔奴還身據一身醫術,時常親自上山採藥,救治嶺南眾多貧苦百姓。

    逆境可以使人沉淪,也可以讓人發憤圖強。蘇軾再見到王鞏之時,不見他有絲毫的抑鬱灰心喪志,反而更加的精神煥發更勝從前,樂觀豁達,越發年輕了。因此成王鞏為“人間琢玉郎”,柔奴為“天予點酥娘”,從萬里之外歸來不見風塵掩埋,笑容依舊,猶帶著嶺南花香。

    用詩詞來讚美友人樂觀豁達,隨遇而安,寵辱不驚的胸襟氣節,從中也可一窺蘇軾的豪邁曠達的心境。

  • 3 # 梵音心語

    蘇軾寫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並不是蘇軾的獨創,而是一位歌妓給蘇軾的啟示。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其好友王鞏(字定國)也受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柔奴在酒桌上為蘇軾勸酒。蘇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雖為一歌妓,但柔奴此句,言簡而意深,表達了高潔人人生態度。這句話,更給了蘇軾以啟動示,故作此詞以贊。

    詞中先以羨慕的口吻贊好友王定國,稱之為琢玉郎;然後盛讚美女柔奴之貌:天生麗質、晶瑩俊秀,柔膩如凝酥;再贊柔奴之歌: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如風起雪飛,炎暑之地亦成清涼之鄉;歌美人美,賞心悅目。

    詞的結尾,作者大讚美女萬里歸來,容顏不改,笑容裡透露出嶺南梅花的芳香。這笑容,不僅透露出人美,更有心美,意志品質之美,是一種無論艱難險阻都不能改變情義、不能改變心態的人性之美。

    此心安處是吾鄉!

    那時的嶺南,應是蠻夷之地,但好友之歌妓卻說出了共同的心聲——心安之處,即為家鄉!

    人生難免坎坷,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內心安靜,則心有所依。

  • 4 # 牧影計劃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詞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很明顯,這是一首贈詞。

    蘇軾的自喻

    我們先來讀懂這首詞: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上片主要寫了柔奴天生麗質、才藝卓絕、人美歌甜。

    下片寫了柔奴從嶺南歸來,不見滄桑,反而瞧著更加的容光煥發,愈發顯得年輕有活力。

    所以,蘇軾才追問:嶺南的生活應該很苦吧?

    只見,柔娘微笑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一個柔弱女子,竟有如此豁達的心境!

    蘇軾表示很吃驚,同時又很佩服。

    他不禁暗暗拿自己與柔娘做了比較,心想,一個小小的侍妾,在面對艱難和困苦的時候竟然能如此泰然處之,何況是他一個男兒呢?

    要知道,蘇軾在“烏臺詩案”中獲罪入獄,在被關押的一百多天裡,蘇軾身心承受著巨大的摧殘,雖然後來蘇軾被赦免了死罪,卻也被貶到黃州,擔任一個沒有俸祿的團練副使。

    在元豐六年,王鞏北上歸來,與蘇軾短暫相聚,把酒言歡之際,王鞏喚出柔奴唱曲,為蘇軾勸酒助興。

    蘇軾看到柔奴神采更勝從前,感慨萬千,便作了這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贈予柔奴。

    而在這首詞中,除了讚美柔奴不畏艱辛,有堅定不移的高貴品質的同時,蘇軾也藉著柔娘之口,抒發了他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怡然自得的曠達胸襟。

    很明顯,蘇軾受到了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這句詩的啟發,這其實是蘇軾的一種自我比喻,他將自己的心境與柔奴的心境作了類比。

    也就是說,蘇軾想表達的是:柔奴的豁達亦是“我”的豁達。

    並且,蘇軾在另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就表達過他這種曠達的心境: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禍起烏臺詩案

    其實,王鞏與柔孃的“禍”與蘇軾有關。

    烏臺詩案發生於宋元豐二年,也就是1079年,當時,由於王安石等變法派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援,所以“王安石變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但是,蘇軾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之一。

    因而,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在四月二十日到任後,例行寫了上奏文書《湖州謝上表》,其中就寫到: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什麼意思呢?

    在這裡,蘇軾表達了他不想與變法派們合作的態度,也暗戳戳表達了他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

    政治鬥爭總是伴隨著黨爭,而有黨爭就會有構陷。

    所以,御史何正臣等支援變法的朝臣們便上表彈劾蘇軾,上奏說蘇軾在謝恩的上表中,言語有暗藏譏刺朝政的意思,宋神宗果然大為惱怒,而隨後,在蘇軾的詩文中也擷取到了一些譏諷“青苗法”的詞句,蘇軾因此獲罪,並被打入大牢。

    而作為蘇軾的好朋友王鞏,也受到了牽連,他被貶謫到了嶺南賓州(廣西賓陽)。

    王鞏家裡面原本養有好幾個歌女,其中一個姓氏為宇文的姑娘,長得眉清目秀,又有一副好嗓音的,就是柔奴了。

    王鞏定案後,俸祿縮減了一大半,根本養不起那麼一大家子人,所以,家奴歌女紛紛散去,只有柔奴一人願意陪王鞏去賓州。

    勾欄瓦舍的興盛

    這裡有一個疑問,王鞏一個朝廷命官,為什麼會在家裡養歌女呢?

    其實,養歌女是宋朝官宦人家和商賈有錢人家的常態,或者說,這是宋朝的一種流行文化。

    要知道,宋朝的公務員們俸祿是很高的,而宋朝因打破了唐朝的坊市制度,城市商業空前繁榮,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商業富豪,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就指出:

    “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

    而這些豪門貴族、達官顯宦以及地主富商,都是擁有巨大購買力的消費者,物質上的富足,讓他們有更多的金錢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所以,勾欄瓦舍便應運而生了。

    在勾欄瓦舍,你能看到“奇能異術,歌舞百戲“,節目眾多,精彩紛呈,因而,這裡常常聚集了大量的客人,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市場。

    因此,歌女舞娘就尤為緊俏,甚至達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

    而柔奴因為父母的早亡,被買進了行院,在行院她學習了歌舞、唱曲和撫琴,以便在勾欄瓦舍進行表演。

    在機緣巧合下,柔奴認識了王鞏,並對其心生愛慕,芳心暗許,所以柔奴心甘情願地就跟在王鞏身邊,以一個歌女的身份被王鞏養在府裡。

    甚至,即使王鞏被貶到嶺南這種偏遠的地方,柔奴仍舊不離不棄。

    相傳,柔奴早年習得一手好醫術,在嶺南為百姓設診看病,深受當地百姓的敬重。

    宋朝的坊市制度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勾欄瓦舍的興盛得益於坊市制度的改革。

    那麼,什麼是坊市制度呢?

    如果你最近在追電視劇《清平樂》,那麼,你一定對坊市制度有所耳聞。

    梁懷吉家原本是做點心生意的,由於朝廷實施了坊市制度,所以他們家只能偷偷摸摸的在家裡做生意,因而遭到了惡霸的欺凌,韓琦為梁家打抱不平,當著少年仁宗的面批評坊市制度。

    宋朝沿用了唐朝的坊市制度,簡單來說,“坊”就是住宅區,“市”就是街市,在住宅區是禁止開店鋪做買賣的,這種制度對城市的治安管理有很大的助益。

    因為,商人逐利,有買賣的地方就容易引發紛爭,在市集,打架鬥毆就常有發生,把“坊”和“市”分離,就方便朝廷對居民和商人進行有針對性的集中管理,達到互不干擾,互不妨礙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朝的都城長安和洛陽都嚴格執行了宵禁制度,直到宋代,為了迎合和推動商品經濟發展,不再像唐朝那般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度,而是:推倒坊牆,打通街道,取消夜禁。

    所以,夜間經濟就才能繁榮起來,勾欄瓦舍才有了興盛的土壤。

    而夜市的繁華程度,正如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描寫的那般: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或許,在某個黃昏後,王鞏和柔奴曾在月下互訴衷情,開啟了他們浪漫的愛情之旅。

  • 5 # 帥帥171505697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軾之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北宋的王鞏被流放蠻荒嶺南賓州五年,北歸時反而黑髮如漆,面如紅玉,神采煥發,性情豁達。

    蘇軾寫下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蘇軾一生從政四十年,三十三年是在被貶謫的異鄉度過。

    宦海沉浮,蘇軾也曾掙扎彷徨孤寂,揀盡寒枝不肯棲,感嘆,何是忘卻營營。被貶黃州時,人生的順逆,在他看來,也無風雨也無晴,再貶惠州,他把所有的困厄愁苦都變成了甜蜜,

    口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三貶海南,他發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心志。

    蘇載一次比一次被貶滴的更偏遠,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被貶滴之地,最後竟二成了蘇軾引以功業的地方,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無倫海角於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一一白居易雲一一

    如果內心安定,即便困於傷心之地,也如同身在故鄉了。

    這就是蘇軾《此心安處是吾鄉》樂觀豁達的心態。

  • 6 # 謂之一

    這件事要講到的是比較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烏臺指御史臺,這麼講是因為御史臺園內有許多柏樹,柏樹上有許多烏鴉把鳥窩安在上頭,時間一長每當人們提起御史臺,索性就用烏臺的叫法代替了御史臺,也比較形象。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也就是歷史上1079年,當時御史何正臣上表皇帝彈劾蘇軾,原因是蘇軾到湖州走馬上任後謝皇帝恩的上表奏摺裡,用暗語諷刺當時的朝政,後面御史李定也提出過蘇軾四大可廢之罪,即:怙終不悔,其惡已著; 傲悖之語,日聞中外; 言偽而辯,行偽而堅; 皇上修明政事,怨己不用。這事先由監察御史告發,然後在御史臺大獄開始審問,蘇軾也吃了不少苦所謂,後來算是被王安石搭救,免於死刑,但這件案子不止蘇軾一人被罰,受牽連的還有他的朋友王定國,蘇軾被貶黃州,王定國被貶賓州,而且他的兒子還死在了那裡,他自己也生了病,人生很是崩潰。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人估計很難承受著打擊,但是在王定國迴歸後,蘇軾發現他和他的侍女柔奴的氣色根本沒有那種經歷人生波折的跡象,蘇軾有些驚訝就問柔奴,得知了王定國的心境後特別感慨,遂寫下了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7 # 星空下璀璨的亮光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北宋的王鞏被流放蠻荒(嶺南賓州)五年,北歸時反而"黑髮如漆"、"面如紅玉",卻是為何?

    王鞏與蘇軾是好友,字定國,是北宋的詩人、畫家,喜歡上書議論朝政。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大難臨頭,王鞏遣散家人,不願家眷隨己到蠻荒送死,但家中一位名叫柔奴的歌女,毅然陪伴他共赴嶺南,不離不棄。

    嶺南賓州就是今天的廣西賓陽,當時卻是極其蠻荒潮溼的地方,所謂"瘴癘之地",惡性瘧疾流行,很多被貶嶺南的人都是九死一生。

    五年之後,王鞏奉旨得以北還,帶著柔奴去黃州與老友蘇軾相聚。蘇軾見了他們,幾乎沒有認出,王鞏居然比五年前還年輕,面色紅潤,神采煥發,性情更為豁達,沒有一絲落魄的滄桑。而且,柔奴不僅沒有因為歲月而憔悴,反而更顯清麗,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

    蘇軾問柔奴,嶺南的生活一定很艱苦吧?柔奴淡然地笑說:"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大為歎賞,寫下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王鞏蠻荒歸來反而面如紅玉,此事並非虛傳,在當時文人的書中也有同樣記載。

    其實王鞏到了嶺南賓州,歷經九死一生,一個兒子死在那裡,另一個兒子死於家中。名為"監賓州鹽酒務",實際他就是個賣鹽賣酒的小商販,生活極其艱苦。情志不舒,物質匱乏,愁都愁死了,怎麼還會"黑髮如漆"、" 面如紅玉"? 王鞏有什麼保養的秘方?

    王鞏到了嶺南賓州,歷經九死一生。

    當時就有人說他是修行的結果;在給蘇軾的信中,王鞏確實也大談道家長生之術,說自己在賓州修行。《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中國古代養生家認為,防病治病的最佳良藥就是調養精神、保持好的心態。可見正是修行,使王鞏不怨天尤人,對患難安之若素,劫後才青春煥發,氣足神完。

    二十歲就成名的蘇軾,後半生屢遭貶謫,一生娶了三個妻子也都早逝,晚年又有喪子之痛。從政四十年,三十三年是在被貶謫的異鄉度過。

    宦海沉浮,蘇軾也曾掙扎彷徨孤寂,"揀盡寒枝不肯棲",也曾感嘆"何時忘卻營營"。 被貶黃州時,人生的順逆,在他看來,"也無風雨也無晴";再貶惠州,他把所有的困厄愁苦都變成了甜蜜,"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三貶海南,他發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心志。

    蘇軾一次比一次被貶謫的更偏遠,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被貶謫之地,最後竟成了蘇軾引以為功業的地方:"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白居易有詩云:"無論海角於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如果內心安定,即便困於傷心之地,也如同身在故鄉了。

  • 8 # 三悟軒

    “此心安處是吾鄉”句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其背後是大宋文字獄引發的一段故事。

    宋神宗元豐年間,蘇軾在湖州知州的任上,因烏臺詩案,自己差點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一眾交遊過密的朋友也受到牽連,王鞏便是其中之一。

    王鞏在當時的朝野可謂風光無限。雖然是承祖蔭入仕,但為人坦蕩、文采風流,是眾人爭相結交的官員。但坦蕩也是他致命的弱點,他經常寫文章、奏摺評論他人、議論朝政,仕途中也經常被朝中人借題發揮進行排擠,此次烏臺詩案便因他與蘇軾過密被小人藉機參奏得逞。

    被貶廣西賓州之前,王鞏家中養了眾多歌女,宇文柔奴就是其中之一。但因為被貶,只有柔奴願意陪王鞏前往賓州,在當時的賓州,屬於邊遠地區,生活條件艱苦,也正是柔奴不離不棄的陪伴,給了王鞏堅持的信心,增強了豁達的心態。

    其間,蘇軾也經常給王鞏寫信,一是表達給王鞏帶來牽連的愧疚,也說明自己的無辜,給王鞏以希望。二是談詩論道,所以王鞏被召回便馬上請蘇軾吃飯,喝酒作詩聽音樂,當然聽的是歌女柔奴的歌唱。

    蘇軾一見柔奴比去賓州前更顯得年輕漂亮,便婉轉的問她在嶺南荒蠻之地是否適應,柔奴淡定的回答他這麼一句“此心所安,便是吾鄉”,引蘇軾感慨,賦得《定風波》一闋: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雖然是借柔奴之口說出,但實際上也是蘇軾自己的內心體現,政治上的不得意,經歷過多次被貶黜,蘇軾早已形成了豁達釋然的心態,其內心深處更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9 # 三千河山

    蘇軾作為一代文豪,有大量詩詞文章留世,很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在其天縱之才的文采之下,是其坎坷流離的人生,屢次遭受政治迫害,成為了宋朝文人政治的犧牲品。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自名“東坡居士”。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海南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於北歸途中染病去世。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心似既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這首詩寫盡了這位曠世奇才坎坷的一生,而他的那些名篇,也大多是在流放之時寫出的,也許正是苦難催發了他的文才,但是在蘇軾的詩詞中,鮮少能看到他悲情的訴苦。大家看到的卻是他的豪放大度、苦中作樂、積極樂觀。也許一代大文豪早已心安,外界環境不會對他產生太大影響,“此心安處即吾鄉”,此中的智慧非常人所能理會。

  • 10 # 王代軍字畫詩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北宋詩詞名家蘇軾《定風波》。官員王鞏因"烏臺詩案"貶去嶺南,隨從有女僕柔奴。后王鞏和柔奴迴歸重逢蘇軾,蘇軾問柔奴"你可受苦受累了″,柔奴答:"此心安處,即是吾鄉″。蘇軾頗有同感,便寫了《定風波》,其中有句"此心安處是吾鄉″。

  • 11 # 易學點悟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一句詞,出自蘇軾的《定風坡》。”定風坡“是詞牌名,蘇軾用這個詞牌寫了20首詞,“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其中的《常羨人間琢玉郎》。全文如下: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創作這首詞的背景是這樣:

    1078年,蘇軾好友王鞏(字定國)因蘇軾“烏臺詩案”牽連,被貶到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現在的廣西賓陽)。王定國受貶時,他有一個歌妓叫柔奴也毅然隨他到賓陽。五年之後的1083年王定國才得以北歸。在回來的途中,王定國帶著他的歌妓到黃州去看望蘇軾。在飲酒品茶期間,蘇軾問及廣南風土人情是說“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奴(別名寓娘)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有感而發,於是就作了《常羨人間琢玉郎》這首詞。

    此句詞民間有“吾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此心安處即是吾鄉”等多個版本。其實,蘇軾的《定風坡》序已經說得很清楚,“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是柔奴的原話,“此心安處是吾鄉”才是蘇軾創作的正本。

    “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意思就是,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蘇軾看到王定國及柔奴從窮鄉避壤之地回來,依舊笑容滿面,回答問題還是那麼的坦然,羨慕之心油然而起。

    “此心安處是吾鄉”詮釋了蘇軾清高、孤傲的一生。

  • 12 # 萬方談人生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全詞內容如下: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標題中的王定國是指王鞏(字定國),蘇軾的好友;標題中的侍人寓娘是王鞏的侍女歌妓柔奴。這首詞蘇軾作於元豐六年(1083),王鞏自謫所賓州北歸,蘇軾與王鞏會宴,王鞏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即席創作了此詞。

    題主問這首詞背後有怎樣的故事,這個詞背後的故事即為“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由徐州知州調任湖州知州。按照例行公事他作了《湖州謝上表》,只因夾上了這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六月,監察御史裡行何正臣上奏,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後經監察御史臺裡行舒亶、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等從蘇軾詩中反覆研究,得出"臣叨預執法,職在糾察,罪有不容,豈敢苟止?伏望陛下斷自天衷,特行典憲,非特沮乖慝之氣,抑亦奮忠良之心,好惡既明,風俗自革。"

    蘇軾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進御史臺的監獄。二十日,被正式提訊。

    蘇軾坐牢103天,差點被殺。幸好太祖趙匡胤既定的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躲過一劫。

    十二月二十九日,蘇軾被貶往黃州,任團練副使。受到牽連有司馬光、範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王鞏也受到牽連,謫賓州(現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監督鹽酒稅。

    烏臺詩案名稱的由來:因為蘇軾是在御史臺的監獄坐牢。因御史臺官署內遍植柏樹,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

    蘇軾在黃州

    寫有《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一直到元豐七年。

  • 13 # 甜橙加油站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增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鞏,字定國,與蘇軾是好友 ,因為受到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被貶到嶺南荒蠻之地

    廣西賓州。為了保全家人,不願家眷一起到蠻荒之地送死,被貶之前王鞏遣散家人,但家中一位名叫柔奴的歌女,毅然決然要陪伴他共赴嶺南,不離不棄。

    五年之後,王鞏奉旨北還回朝,於是帶著柔奴去黃州與好友蘇軾相聚。蘇軾見了王鞏二人,竟然不敢相認,王鞏居然比五年前還年輕,面色紅潤,神采煥發,性格開朗豁達,沒有一絲落魄的滄桑。一起前去的歌女柔奴不僅沒有因為歲月而憔悴,反而更顯清麗。

    蘇軾問柔奴,嶺南的生活一定很艱苦吧?柔奴淡然地笑說:"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大為讚賞,於是寫下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14 # 謝小樓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詞《定風波》,全詞如下:

    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背後,是蘇軾與王鞏的深厚友誼,以及歌女柔奴的高潔情操。

    蘇軾《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1、蘇軾與王鞏

    烏臺詩案中,受蘇軾牽連的好友多達20多位。而王鞏是被貶得最遠、責罰最重的,被貶到了賓州(今廣西賓陽)去監督鹽酒稅。對此,蘇軾深感歉疚,他說:“每念至此,覺心肺間便有湯火芒刺。”

    王鞏本來生活奢華,被貶到窮鄉僻壤,自然十分難受,不過他對蘇軾依然“無絲髮蒂芥”。

    所以,蘇軾對王鞏十分關注,他寫信給王鞏說:

    須少儉嗇,勿輕用錢財,一是遠地,恐萬一闕乏不繼。二是災難中節用自貶,亦是消厄致福這一端。——《與王定國》(王鞏,字定國)

    蘇軾還鼓勵王鞏:

    如君美才多文,忠孝天稟,但不致死,必有用於時。——《與王定國》

    從兩人的書信中,可以看出蘇軾與王鞏的交情十分深厚。

    2、柔奴:此心安處是吾鄉

    北宋文人士大夫,有此家底的都喜歡養歌女,即家伎,一則他們喜歡歌舞藝術,二也是交際的需要,他們舉行宴會的時候,要歌舞助興。

    王鞏家裡也養了一些歌女,柔奴便是其中之一。

    王鞏被貶時,家國歌會盡皆散去,唯柔奴願守身邊,王鞏的家屬,也都留在了南都岳父的身邊,只有柔奴一人,隨他來到了萬里之外的蠻荒之地。

    元豐六年,王鞏終於得赦北歸,他特意繞道來到黃州與蘇軾相見。席間,柔術歌舞助興。

    蘇軾見柔奴三年與王鞏同甘共苦,便問道:“領南風土,應是不好?”

    柔奴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十分感動,並感激她地生活上、精神上給好友王鞏的照顧和慰藉,於是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送給她。

    此詞傳開後,“點酥娘”柔奴在京城的名聲大噪!王鞏與柔奴的賓州之戀也流傳開來,成了堅貞愛情的古典詮釋。《古今情海》就其載下來,流傳千古。

  • 15 # 笨本藝遊天

    既是對柔奴的肯定,也是詩人自己的人生態度:曠達樂觀,隨遇而安。

  • 16 # 劉恆易師

    透過歌頌柔奴的外表與內心統一的美好品性,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 17 # 陳康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宋代大文豪、養生學家蘇軾《定風波》詞中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說,天有災情,人有危難,從心理上忘卻憂患煩惱、進退得失,不使情緒有較大的起伏,心境得到淨化,就會安神於自然之中。

      人要生活,總得有所營求。這裡既有豐衣足食的物質生活的需求,也有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個人精神生活上的需求,這些都是人所渴望實現而不能捨棄的。然而,在營求的路上,不順心如意的事總是難免的,安危、禍福、苦樂、榮辱、利害、壽天等所謂“頻惱”的問題。像此起彼伏的波瀾衝擊著生命的堤岸,任何人休想避開。但是不是一說“人生多煩惱”,就表明對人生持悲觀態度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問題在於人生的價值取向

  • 18 # 石匠秦人

    幻海沉浮,幾多辛酸。只能四海為家,才有"此心安處是吾家"之感受,,,,

  • 19 # 陸小布同學

    幾度遠謫,離東京越來越遠,離初心越來越遠。他想對政事發表意見,如鯁在喉,卻再也不敢表明態度了,吃過管不住嘴的虧了。此心安處無非是坡公自我安慰的話罷了。

  • 20 # 郭前年

    蘇軾身經大難,但他和他的摯友保持時刻樂觀的精神。由於一顆種子,入土隨時生根發芽,唯美綠色,享受Sunny,沐浴春風。追求自我的意竟情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頻繁的相親中,感覺自己已經疲勞了,又該如何進行正確地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