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鑫時空
-
2 # 造船廠掃地seng
很多詩詞都是千古一句,甚至所有都是。因為幾千年來也沒人去剽竊別人的詩。不像現在的大學生,寫論文都剽竊別人。
-
3 # 龍虎山健康風水研究所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當然是千古一句的。為什麼說它可以成為千古一句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探討一下:
其一:此詩的作者是唐代被稱為“詩聖”的大詩人杜甫所寫,他猶如浩瀚宇宙中的一道光芒,永照詩壇。他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影響力和貢獻力是深遠的、沉重的。他一生所寫古詩達3000多首,流傳至今的有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一書為證。
其二:他所寫的詩,都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反應了唐代的社會現象和社會矛盾,觀點鮮明,用詞精當,又充滿著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也正因此,他的詩被後世稱為“詩史”。
其三:杜甫寫此首登高之時,已年屆六十,孤苦伶仃、窮困潦倒、生活無依,更要命的是、還因年老體弱,而疾病纏身。可以說是已經到達了人生的最低谷,生活的最苦處。換做是一般的文人墨客,也許面對這滾滾而來的長江之水,早就投河自盡了…但是此刻的杜甫卻沒有這樣做,內心更沒有被這種孤獨與絕望的情緒壓垮,反而藉此秋意籠罩下的壯麗江景為背景,思緒敏捷,揮毫潑墨,一氣呵成的寫下了這首語句悲涼,但是蒼勁有力而磅礴的七言律詩。詩中的“無邊”對“不盡”、“落木”對“長江”、“蕭蕭”對“滾滾”。用詞精當工整,前後呼應,動靜結合,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描寫了秋天樹葉落下的窸窣之聲和長江波濤洶湧向東流去的恢宏氣勢,讓讀者有一種彷彿身臨其境的立體感覺。
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借景抒情,深刻表達了韶華易逝,在自己年過半百之時,仍然一事無成的無奈。以及這種居無定所,長年客居他鄉,漂泊不定的生活的極度厭倦。還有就是對未來生活的迷茫。
綜上所述: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千古一句,實則是實至名歸,名副其實的。
-
4 # 白馬侃詩文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出自杜工部的《登高》,全詩如下: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懷。
唐朝肅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應下管理公家屯田。其實自從去年來這以後生活的還行,老杜還僱傭了幾個工人幫忙打理。由於由於長期的顛沛流離(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他身體的病症每況愈下。回想大半生仕途和襟抱都不如意,思想也愈發沉重起來。這年秋天的重陽節,杜甫登上了比鄰長江的白帝城邊的最高臺上,舉目四望,獨自感慨,作下了這首被胡應麟稱作“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詩。
這首詩的前兩聯涵蓋了三峽附近天地間頗具特色的八種景象: 疾風,遠天,鳴猿,白沙,清渚,飛鳥,落葉,長江。首聯裡六個景物是按照由高遠到低近,依序組成的立體畫面,這組畫面動態感極強,繁而不亂,悲而不滯。六個意象雖然在眼前是一瞥一聞瞬間帶過,卻是在一瞥間戀環宇之遼闊,欲馳騁其間已不能;在一聞間戀生命之垂暮,哀時日不我待。這開頭一聯因此也是響噹噹的佳句,且不說上下聯對,句內自對,只就詩人生活在夔州時的特定時代背景和季節景象來說,已經造成深深的悲涼意境,令人慼慼不已。
接下來頷聯緊承首聯,把視野內的著重點放到落葉和長江上來: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首聯景比較繁,是從細緻處著眼;而這一聯景比較簡,則從宏大處落筆。
落木,就是落葉。曾經有詩友問為什麼用“落木”二字而不是“落葉”。這個問題很重要。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裡說,詩忌俗字。也就是說,詩歌有詩歌的傳承語言,當然也會因時創新。像王勃在五絕《山中》寫道: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王詩意境雖佳,意象卻單純,境界不夠沉厚,結句中的“黃葉飛”,氣度虛浮了一些。與杜工部在《登高》裡的“落木蕭蕭下”相比,杜詩顯得要沉重,這是用“木”和“葉”的意境區別之一。
杜詩裡的“落木”二字,繼承了屈原《九歌》中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中的詞句,“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化用在極繁雜的外界意象和內心思想間,讓詩意加上一層淒涼,痛楚感。“落木”也照應了首聯中的“風急”,惟有急風更可能造成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景象:大風一吹,葉子終究是從樹幹搖擺墜落的。這也是詩人的無邊苦痛如落葉蕭蕭而下: 沉痾衰體,無家漂泊,有才無處使,有心無人識,志憋屈,生維艱,林林總總。
不盡長江滾滾來。作為頷聯對句,更是氣象宏闊,激流不息,動人心魄。如果說前幾句詩意極令人沉鬱窒息的話,讀到這一句則氣勢如滾滾長江暢達直下,從而便於《登高》的最後兩聯淋漓盡致地抒發胸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滾滾而來的更有詩人那壯烈悲慟的情懷。這一句屬老杜獨創,人謂之“古今獨步”,“語中化境”,實在是不為過。
因此,“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一句,非一生愁苦的杜子美不能獨創。
-
5 # 夢紅樓藝術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不僅讓我們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在無形之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這首被稱作“七律之冠”的詩作是杜甫真情實感的體現,品讀中我們深受作者詩中的氣韻所感染,而產生共鳴,體會那情那景.....
因詩作感染力極強,亦深入人心,引發好奇心,愈加想深入瞭解,作者創作的背景,其身後的故事。
此詩創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當初入蜀本來投靠的是嚴武,但是嚴武不久病逝,詩人失去了依靠,只要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時年詩人已經五十六歲,病魔纏身,歷經千難萬險詩人抵達夔州,在當地都督的照顧下,他一待就是三年。這三年裡詩人依然久病多困,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望遠百感交集,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詩人身世飄零之感,特別是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登高》。
這首讀來便令人心生無限感慨,耳熟能詳的經典詩句,為古今人們所吟誦,不愧為千古一句!
-
6 # 李橢圓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杜甫《登高》一詩中的名句,首先來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時所寫。當時的詩人已經五十六歲了,可是生活依舊極端困窘。
那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在夔州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正因為詩人身世飄零,老病孤愁的悲傷,他才能寫出彷彿共情般蕭瑟的秋江景色,
而這一句之所以如此經典,在於詩人在寫景的同時,也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形象化,也使詩人的悲傷形象化,濃郁的彷彿能看到的悲傷混合著蕭瑟的秋景,形成了一個獨特玄妙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只有這個秋和詩人的愁。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似有情,似無情,情景交融之間,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以及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盡數噴薄。
這種以小見大,以無我見我的筆力,就是它成為古今獨步的理由。
-
7 # 杜裡茂森
《登高》是杜甫詩歌創作乃至整個唐詩的巔峰之作,是他“語不驚人死不休”藝術追求的結晶,也是七言律詩爐火純青的標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該詩的頷聯,可稱為“千古一句(聯)”。為什麼這麼說?茂森與各位朋友一起分析一下。
一、這一聯緊承首聯,描繪出悽美壯觀的深秋景象,將“萬里悲秋”形象化,是前無古人的創舉。《登高》是杜甫人生暮年之作,卻不見沉沉的暮氣。杜甫與家人本欲順江而下,然後取道襄陽洛陽回到中原。然而,因為新的戰亂,不得不滯留夔州,時間長達近兩年。大曆二年(767年)重陽節,杜甫登到夔州最高處。極目遠眺,油然生出“萬里悲秋”的感觸:往北遠望,大巴山、秦嶺萬山阻隔,不見長安;向東俯瞰,峽江奔騰,一瀉千里,一去不返。此刻肅穆莊嚴,杜甫百感交集,吟出千古佳作《登高》來。
《登高》的前兩聯是寫景,描繪登高所見;後兩聯是抒情議論,書寫杜甫人生感慨。前後兩部分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上下兩句對仗,句中也有對仗。杜甫如此刻意加工無非要將“萬里悲秋”形象化、具體化:天高雲淡,秋風呼嘯,清猿哀鳴;江水清泠,岸沙淡白,飛鳥徘徊——一片肅殺淒涼,卻不是黯淡,卻透著些許活力。
頷聯繼續生髮此意,多出“無邊”“不盡”兩個表現無限之意的形容詞,其中隱含著空間萬里、時間百年的寓意,足見杜甫胸懷之寬廣,心靈之深邃。它們分別修飾的物件是“落木”和“長江”,前者寫詩人眼見千山萬壑秋景時的視聽感覺,秋風鼓盪,木葉離開枝頭,簌簌作響,飄零而下,生命的隕落也如此壯觀,如此動人;後者寫詩人所見長江景象,大江東去,浪濤滾滾,送走了時光,送走了生命,波瀾壯闊之中,也讓人感受到氣勢和力量。這一聯服務於整首詩的主題,服務於上下聯的內在聯絡,將“萬里悲秋”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這一聯雖是景語,也是情語,寄寓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寬廣而深邃的情懷。律詩的章法通常是,前兩聯以寫景為主,為後兩聯做鋪墊。杜甫總是能在前兩聯中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登高》中也是如此。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登高,寄託鄉愁,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杜甫卻能推而廣之,展現自己寬廣博大的胸懷和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的景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之中,也是如此。“落木”與“長江”兩個意象耐人尋味,折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之心。落木,既可讓人聯絡到詩人自己,曾經風華正茂、志欲兼濟天下,而今卻風燭殘年、壯志未酬;也可引人聯絡大唐的國運,曾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令人驕傲自豪,而今卻夕陽西下,國運衰頹。不過,詩人並不因此消沉悲傷不能自拔,而是哀而不傷,有所期待。你看長江,自西向東,滾滾而來,勢不可當,不是帶有一種勇往直前、蓬勃向上的力量嗎?雖然一個“落”字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意,但是,一個“來”字又增添了繼往開來、生生不息的意蘊,讓後人讀來也略一振作,看到一絲希望,不至過度頹唐悲觀。
三、這一聯用字用詞精當,對仗工穩,體現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杜甫說自己特別專注於錘鍊語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在《登高》頷聯中我們可以充分領略。我們先看杜甫的遣詞用句:“無邊”一詞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體現出他“人在江海之生,心存魏闕之下”的心懷——夔州四望皆山,本是看不到無邊無際的景象,但是,詩人的心胸卻是無限的,所以他精準地選用了這個形容詞。“不盡”含有多重意味,包括不盡的鄉思、不盡的苦難、不盡的衷腸……言有盡而意無窮。再者,他運用疊字手法,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在景物描寫中開發出更多的意義和情感:“蕭蕭”疊字,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自然環境的更替變化,也聯想起日益走向緊張的大唐環境;“滾滾”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驚濤駭浪的聲勢,也會油然而生崇高莊嚴之感。上下聯不止是對仗嚴密,而且把杜詩風格也落到實處。雖然是景物描寫,我們也能在14個字當中體會到沉鬱頓挫的風格:意象之中,描寫之中,將杜甫憂國憂民的真摯之情沉澱下來,讓人聯想到杜甫一生所累積的對社稷民眾的情感,這情感厚重深沉地沉澱到頷聯的字裡行間;雖然場面宏大,奔流萬里,我們卻也不能一氣呵成,順暢地來讀,要有些哽咽感——裡面的情感要求我們一頓一挫地讀,以便把握杜甫委婉曲折的心路……
-
8 # 山水144903882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出自杜工部的《登高》,全詩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是杜甫公元767年(大曆二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透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於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回覆列表
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裡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麼“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麼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願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麼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3在《哀江南賦》裡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裡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並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木’‘葉’同物,但一個,‘木’字卻道出了世事淒涼,命運多舛,緣比‘葉’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