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平軍史
-
2 # 度度狼gg
1935年6月,浙省保安處長俞濟時奉命率領三個最強的保安團(第3、第4、第7)入鄂,在宜昌接收被紅四方面軍打垮的雜牌軍第58師餘部,這也就是第74軍成軍時的兩個主力師之一。黃埔一期的嫡系再加上俞飛鵬主管軍需,所以重建後的第58師次年就被列為“調整師”名單中,裝備也非常精良,在1937年開赴淞滬戰場之前,所部擁有的擲彈筒數量高達243具。
(這個姿勢不準確,腳部錯了)
列位可能要問,還沒打上鬼子呢,怎麼就有了繳獲的擲彈筒呢?當然不是從日本人手裡奪來的,而是民國兵工廠1934年根據日式“大正十年式擲彈筒”仿造的,並且數量不多,第58師能夠一次性裝備200多具,顯然還是因為有通天的關係。那麼在抗日戰場上,為什麼鮮見我方的擲彈筒有較好的戰績呢?一言難盡,說來話長。
先說這個“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它是日本陸軍1921年定型和開始生產的,到全面抗戰爆發的1937年列裝了大約7000具,屬於早期型輕型擲彈筒,被盟軍武器專家稱為“膝蓋迫擊炮”。為啥這麼叫呢?因為這東西結構還不精良後坐力極大,如果錯誤地用大腿作為射擊支撐的話,大腿當時就算廢了,不養幾個月都走不了路。
(這個靠點譜)
這算是一個毛病,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十年式擲彈筒射程非常有限,發射九一式手榴彈最大射程是175米,在戰場上的威力自然大打折扣。最嚴重的缺點,則是十年式擲彈筒屬於“滑膛式”,也就是炮管裡面沒有膛線,懂行的自然明白,如此該炮的精度就不咋靠譜了,完全要憑射手的經驗和感覺,按民國時期中國軍隊的訓練水準和彈藥供應水平,打不準是正常,打得準才怪了。
許多人稱謂擲彈筒為“輕型迫擊炮”,也對也不對,它確實有跟迫擊炮一樣的特性:曲射、前裝、輕便,但是發射原理又有所部同,迫擊炮是利用炮彈的重量落到底座上擊發引信,炮彈裝進去後什麼也不用管,只需要捂耳朵聽響就可以了。而擲彈筒發射的榴彈重量小,是必須射手用手動控制用來擊發的“引鐵”,才能透過底火把榴彈打出去。
(大正十年式)
從1937年起,日軍全面換裝十年式的改進型“八九式擲彈筒”(1929年定型),並且一口氣生產了12萬具,成為二戰日本陸軍裝備數量最大的輕武器之一,對我方的機槍陣地、迫擊炮陣地和隱蔽工事威脅極大。“八九式擲彈筒”改為線膛,同時專門配套研發了“八九式榴彈”,不僅準頭提高了,射程和殺傷力也增大了,有效射程為500米,而最大射程則達到了670米。
兩者的口徑是相同的50毫米,那麼如何區分這兩種擲彈筒呢?首先是尺寸,“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全炮長413毫米,而“八九式擲彈筒”全長608毫米。另外八九式增加了底座(專業稱謂為“駐板”)的厚度和筒壁厚度,自然全炮重也就上去了,前者的重量僅為2.6公斤,而後者達到了4.7公斤,另外前者的方向照準線為紅色(在筒身上半部分),後者則為白色。
(引鐵和整度器)
擲彈筒的正確操作方式,以跪姿為例:射手左手持筒身,左臂伸直靠近左膝內側,將駐板前端據左腳的內側中心固定好(壓住),右手則用來控制引鐵。射擊時頭部要保持垂直,左眼和方線照準線與射擊目標要成直線,然後根據所需射程調節筒內的“整度器”和筒身仰角,完成上述動作後拉動引鐵擊發。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在戰場上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準備和射擊,並且能夠擊中目標,可並不容易。
因為擲彈筒沒有支架也沒有瞄準具,同時圓柱形的榴彈也沒有尾翼(迫擊炮彈是有的),還要考慮風速等情況,所以發射穩定性和射擊精度都實在難以保證,只有經驗非常豐富的射手才能做到首發必中,能夠在試射一發後隨後擊中目標的,都是高手。日軍中嚴格訓練過的老兵命中率能達到達95%,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水平。不過“八九式榴彈”的殺傷半徑有5到8米,再加上50毫米的口徑,即便彈著點有點誤差,威力也是不小的。
(臥姿射擊)
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大面積列裝後,大正十年式擲彈筒並未退出戰場,而是主要用來發射訊號彈、煙霧彈等特種彈種。中國軍隊直到全面抗戰爆發後,才發現八九式的厲害,早期吃了很大的虧,於是也開始仿製,於1938年仿製了出一款新式擲彈筒,被命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大約生產了40000多具和150萬枚榴彈,但是質量一般且訓練不足,所以戰場應用不及日軍。
八路軍也曾經仿製過“八九式擲彈筒”,單方面稱為“50小炮”,條件所限制造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在我方火力貧弱的敵後戰場上卻很有效果。小時候看《敵後武工隊》的連環畫,清楚地記得武工隊員在房頂上用“50小炮”打擊日偽,當時還不知道是個什麼東西,後來才明白,原來就是邊區兵工廠仿製的擲彈筒。
(美軍試用膝蓋迫擊炮)
-
3 # 無處可逃57985555
擲彈筒作為一種輕型武器曾被鬼子在二戰時發揚光大過。但是,作為一種偏門武器,有其偏門武功秘籍,偏門的用途,練不好,未傷人,先傷己。
擲彈筒有些像迫擊炮,都是曲射炮,結構都相對簡單,最重要的是,都很輕便,前堂進彈。
在很多影視劇裡,擲彈筒就是將迫擊炮輕量化,小一號的迫擊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很多電視電影的導演製作神劇時,都是和迫擊炮一樣的用法,一個鬼子握炮,一個鬼子把炮彈從炮口放進去後,趕緊捂耳朵,炮就打出去,和迫擊炮打法沒區別嘛。
鬼子之所以大量裝備擲彈筒,和其資源匱乏有關係,沒有那麼多的材料能供其使用,也和其工業水平有關係,當時設計能力有限,製造水平不高有關。但是鬼子的訓練水平絕對夠好,偏門功夫練到家,把這個偏門武器用得頂呱呱,中國軍隊和美英軍隊都吃過他們的虧。
擲彈筒和迫擊炮不同的地方是,擲彈筒口徑小,鬼子用的口徑是50的;擲彈筒沒有三腳架之類的固定炮管,調節角度的配件,使用時熟練程度很重要,功夫練好了,指哪打哪,有志願軍的功夫就練得很好,迫擊炮都沒有三腳架了,抱著炮筒,照樣指哪打哪;擲彈筒的開火方式和迫擊炮稍有不同,這一點,神劇家門要注意了,擲彈筒是有扳機的,扣動扳機,炮才打出去,不是像輕迫擊炮那樣,撞底火;瞄準方式,擲彈筒和迫擊炮也不一樣,鬼子用的擲彈筒筒體要求與水平面成45度角,遠近靠調節炮彈離炮口距離,當然也和彈種有關,炮彈離炮口近,行程短,火藥利用率低,打得近,炮彈離炮口遠,行程遠,火藥利用率高,打得遠,瞄準具擲彈筒比迫擊炮簡單,迫擊炮有簡單的瞄準具,對應數值參考書一對,會打的基本不差了,八九不離十,擲彈筒就靠一根線和手感了,功夫練不到家,是浪費炮彈,甚至未傷人先傷己,震碎大腿骨;我個人覺得,最大的區別在於用途上,迫擊炮進可攻,退可守,擲彈筒在快速推進時,更加輕便快捷,不用花太多時間架炮,拿起就衝,放下就打,提供其他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火力,就近了解戰場情況,及時提供火力,炮手炮彈用完了,就成為步兵,操起槍往前衝,這個別的炮兵種就不要想了,中國軍隊吃過虧,美國,英國,(袋)鼠國,東南亞國家都吃過虧,可是守,擲彈筒就不好發力了,迫擊炮這個時候比它強。
隨著火箭筒,無後坐力炮等武器的出現,擲彈筒威力小的毛病就讓人唾棄了,特別是榴彈發射器的出現,讓擲彈筒成為了歷史。
-
4 # 威史
這東西靠經驗瞄準,且走拋物線就導致兩個缺點,一,要打過很多發實彈的老兵才能駕馭。二,高低起伏的複雜地形比開闊地形要更難估算和命中。從這兩點看,太平洋戰場上擲彈筒效果打折扣也是可以理解的。
美軍的連級火力支援排有4門60迫擊炮,又有老乾媽,步兵排有噴火器,步兵班12人8支加蘭德2支湯姆遜2支勃朗寧而且還有巴祖卡,這樣豪華的裝備德軍都擋不住
美國也有槍榴彈,還有60迫擊炮!坦克當火力點。美軍我這個傷亡是用日軍幾倍的傷亡填出來的,這要是換國軍或是蘇軍!交換比可能就是1:1甚至2:1!
面對美軍勃朗寧重機槍1000米的射程和每分鐘幾千發子彈的射速,擲彈筒和九二式重機槍都成了渣渣
擲彈筒在山地作戰確實是好東西。體積小,重量輕,隱蔽性好。日本人最初是應對中國戰場設計的。因為當時的中國軍隊缺乏重灌備。不像美軍那麼充裕,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很容易被日軍鑽了空子。
當兩軍武器沒有代差時,那人的意志力人不怕死,戰略戰法的確會起決定性作用的。當武器有代差事,就是武器強大一方取勝。
-
5 # 奇葩歷史大觀
在槍支射程和迫擊炮射程之間有個火力空檔,擲彈筒正好彌補了,把國軍的機槍火力據點一個個轟掉,外科手術刀式打擊,沒機槍了,防守大打折扣。武器很重要。
擲彈筒射擊精度主要靠訓練和經驗,太平洋戰爭中後期缺乏射擊準確的擲彈兵,擲彈筒射程在輕武器射程之內,如果首兩發不中就成了目標,惡性迴圈,估計到後期剩不下幾個擲彈筒老兵了。這個東西的對士兵操作經驗熟練程度有很高要求,在初期訓練有素的日軍手中確實發揮很大優勢,相當於以後的單兵火箭筒
太平洋戰爭時候美軍人手一個迫擊炮。你說呢。打比你遠又比你準。威力還大。而且彈藥隨便用。
擲彈筒最大的優勢是輕便伴隨步兵進攻,遇到平射火力壓制的時候可以快速反制,不用等迫擊炮班組,目標小,不容易被發現。
跟中國打是進攻戰,跟美國打是防禦戰,戰役性質變了,擲彈筒的作用就不那麼明顯
這玩意打美國一直有用。後期整個島被美軍包圍了。吃飯都有問題哪來那麼多彈藥。
-
6 # 歷史思想家
擲彈筒可以理解成地攤版的迫擊炮,除了尺寸/射程/威力比較小,還缺乏先進瞄準裝置,因此需要非常熟練有經驗的老兵操作,太平洋戰爭初期的叢林作戰中擲彈筒還能發揮良好作用,但是初期日軍的戰略有問題,大打攤頭衝鋒,擲彈筒也難有作為。到了戰爭後期,日軍兵員素質下降,像擲彈筒這樣的裝備很難有效發揮了。二戰時期日軍擲彈筒的口徑約50毫米以下,通常拋射筒長260釐米左右,炮筒腳長17釐米左右,整個的重量約2.7公斤,還是很輕便的。
擲彈筒這個東西,日軍它的定位主要就是彌補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這段火力空白,面對國軍這種沒啥重火力,主要依靠重機槍的部隊是很好用,本身重機陣地移動困難,一般國軍重機槍一開火,用不了多久就被擲彈筒覆蓋了,而美軍對這一段的火力基本上靠槍榴彈,再加美軍步兵班自動火力密集,重火力更是日軍沒法比的,所以,太平洋戰場上擲彈筒成雞肋了,當然,有幾次,美軍失去火力支援後,也吃過擲彈筒的苦,這玩意,目標小,前期日軍兵員素質高,美軍也被打的找不著北,所以後期在奪島作戰時,美軍步兵班一般都加強兩到三具榴彈發射器或一支自動步槍(當輕機用的那種)。這些在太平洋啟示錄裡都有說過
美軍老兵說日軍擲彈筒還是很有威脅的,小規模的遭遇戰,美軍缺少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曲射武器,打的很艱難。
美軍認為一個92步兵炮,一個89擲彈筒,是日軍比較成功的兩款武器,三八大蓋也不錯,精度高殺傷效果好後座力小,只是對比M1伽藍德就被壓制了。
-
7 # 步斌納顏
簡單的說,會擊發就可以使用擲彈筒。但要使用熟練,射擊準確,非老兵長時間訓練作戰,積累經驗。其實說白了,這也是熟練工種。當年八路軍用無支撐架的60迫擊炮,也曾經打的日偽軍懷疑人生,漫天迫擊炮彈齊飛,而且離你只有幾十米,沒地躲沒地藏,你說氣人不!
-
8 # VIP8
擲彈筒是一個依靠高低壓原理髮射的擲雷器。擲彈筒所使用的榴彈,它的底部有個發射藥室,裡面裝著發射藥。榴彈底部的中間那個孔,安裝有擊發火帽。扣動扳機後,螺桿中間的擊針,擊發榴彈底部的火帽點燃發射藥。它的主要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主要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它的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隨由單兵攜帶隨一線步兵移動,對一線步兵進行支援。
射手透過調節右側的那個射程螺母,來調整螺桿在發射管內的長度。螺桿在發射管內的長度,決定了榴彈和發射管底部的空間距離。擲彈筒就是透過調節這段空間距離,來調整發射時的膛壓,膛壓的大小決定了擲彈筒的射程。 將擲彈筒朝目標斜向支好,透過水準器確定45度角,將身管上的瞄準線指向目標位置,然後塞入八九式榴彈或者加了發射座的10式手榴彈。測算目標距離,旋轉排程器至合適表尺。然後掰動引鐵,觸發擊針,點燃榴彈後端底火。
當然擲彈筒也有其缺點,就是因為其瞄準具非常簡單,使用時測距、瞄準全靠炮手的經驗,因此日軍裡的擲彈筒手大多是經驗豐富的老兵。
回覆列表
擲彈筒,二戰時期,曾經大量裝備侵華日軍,是日軍步兵的主要支援火力,經常被用來敲打對手的輕重機槍;在太平洋戰爭中,又讓美軍海軍陸戰的馬潤們吃足苦頭,對單兵這種戰場上的有生力量,殺傷力可謂非常大。其實,就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主要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可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射程因型號不同而有所區別,有效射程一般不會超過500米。炮重不超過3公斤,一個單兵即可自行操控,隨身攜帶8發50mm的榴彈,彈重每枚不過數百克,殺傷半徑約10米,射程因型號不同而有所區別,有效射程一般不會超過500米。至於擲彈筒的發射,也是非常簡單的,先拔掉榴彈上的保險銷,再將榴彈放入擲彈筒中,大致對準目標即可,用手拉擊發杆。當然,也可以將擲彈筒置於地面,用腳丫來踏擊,也可發射筒內的榴彈;關於擲彈筒的發射方式,兵器類雜誌、戰爭書籍、網路上都留存有圖片。擲彈筒的發射,全靠射手的經驗,能否順利擊中目標,射手個人技術水平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經驗豐富的擲彈手,才能準確地擊中目標;因此,就其射擊精準度來說,事實上只有天曉得。據戰後老兵寫的回憶錄來看,日軍的擲彈筒居然打得很準,抗戰軍人輕重機槍手中,其陣亡率非常高,大多死於89式擲彈筒包括92步兵炮的轟炸。儘管擲彈筒殺傷效果好,且操作方便,可由單兵攜帶隨一線步兵移動,對一線步兵進行支援,但畢竟非常簡陋,就被徹底淘汰了。戰後,步兵的支援武器就由RPG-7火箭筒、60mm等輕型迫擊炮、35/40mm榴彈發射器,包括同口徑的槍掛榴彈發射器,以及一次性發射就丟掉髮射管不佔編制的多功能火箭發射器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