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微拉

    座標東莞。

    先說說目前的情況:截止2020年4月2日24時,東莞累計確診100例,含1例境外輸入病例,其中99例治癒,死亡1例,東莞市衛生局於2月13日通報了此例病例的發病和救治詳情。

    截至2月23日,東莞市的復工復產率已達七成以上,餐飲行業也於陸續恢復了生機。

    但我認為在我個人身上,與其說出現了“報復性消費”,倒不如說是出現了“補償型消費”,補償一下自己壓抑了比較久的需求。在這一個月內,我光顧了兩次喜茶,兩次西點鋪,還光顧了川菜館,泰國菜/南洋菜館,江浙菜館,及三五次粵菜館,到店看到的情況是:除去一些知名的全國連鎖品牌店生意已恢復到之前的8成客流量,地方特色餐飲企業的經營狀況還是令人不樂觀,可能只實現了高峰時期的3成營業額。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復工復產後,百姓的消費慾望並沒有迎來想象中的爆發,原因也很容易想明白:之前一個月喝10杯奶茶的妹子,並不會在疫情之後報復性地一個月喝20杯奶茶,成年人的消費習慣在沒有外力的敦促影響下是相對穩定的。加之這期間一部份人收入來源保守了許多,因此在復工後,在國民經濟努力復甦的環境裡,我們除了繼續注意自身保護,也要給予身邊的好企業良性的支援,共渡難關吧。

  • 2 # 絳悠唐

    座標甘肅蘭州。

    很遺憾,我們這裡沒有出現,開業的牛肉麵館都沒幾家。走在馬路上,你會看到餐館內就餐人員寥寥可數,期待的行業都沒有得到理想的復甦,更是沒有報復性消費的出現。

    沒錢,談何消費?

    說白了,不消費的主要原因就是沒錢!自疫情爆發,各行各業都處於停業狀態,大家都賦閒在家,根本就沒有收入。房貸、車貸、信用卡等等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上班了,工資都不夠抵貸的,哪裡來的錢去消費,在大家看來報復性消費就是不消費啊!

    手裡有糧,心底不慌!這次疫情讓許多企業倒閉,讓很多的人失業。隔離在家也讓大家認清了現實,月光族在突發事件面前根本就不適合,透支信用卡更不是長久之計。有一定的存款才能讓自己在面對任何困難的時候從容不迫,於是大家開始試著去攢錢,開始學會理性消費。

    所以大家看到了根本就沒有報復性消費,相信隨著疫情的慢慢管控,各行各業也會慢慢復甦。這次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理念,也會逐漸改變現在的消費格局。希望不論未來行業如何發展,大家都能活的開心,過的幸福!

  • 3 # 笑口常開一朵花

    謝謝邀請。現在餐館大部分營業了,但是還有一部分一直沒有營業,就是營業的餐館,經營情況也是遠不如以前,平常時候吃飯的很少,就是節假日就餐的人次都比以前差一大半。不過四月三號各餐館的狀況很好,因為四月四號是清明節,俗話說是正節,而三號是為近三年去世的家人掃墓,叫新墳紙,回家的人不少,餐館生意就很好。 其實沒出現報復性消費,也和幾方面的情況有關:一是疫情雖然控制的很好,但是國家並沒有說疫情防控工作可以停止,一直提著“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就是一個字“控”;二是雖然各地鼓勵消費,但是防控要求是“不聚集”,一張桌子上吃飯又和要求有衝突,這也影響了大家外出吃飯的念頭;三是透過本次疫情也對大家的觀念有一些影響,原先喜歡外出吃飯的,也感覺還是多在家裡吃飯好,既安全又能全家人圍坐一桌,增進家人感情,何樂而不為呢;四是許多人對疫情心有餘悸,尤其是看到外國的現狀,世界各國的疫情遍地開花,確診人多、死亡人多、防護用品缺乏、醫務人員少、政府防控能力低下,再對比我們國家的情況,心裡是充滿自豪驕傲,又願意主動防控,不給國家添麻煩,使得好多人願意聽從國家的號召,等疫情真正結束再外出活動、聚餐。其實大家不是不想出去就餐消費,只是感覺還不到時候!

  • 4 # 2分鐘看世界

    餐飲行業的報復性漲價,迎來了消費者的報復!

    近日,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曬出選單,“人均220+,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這份來自海底撈的高價賬單迅速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繼海底撈之後,“喜茶多款產品漲價2元”的訊息也登上了微博熱搜,除此之外,被爆出漲價的還有包括西貝在內的一些頭部餐飲企業。

    無疑,漲價正在成為消費需求釋放過程中扎入食客們心裡的一根刺,但這根刺還有可能反過來刺痛商家。北京青年報在微博上發起投票,超過8336人參與了投票,有近4000人表示,你可以漲價,我可以不去,也就說,“報復性不消費”佔了近一半。

    “哭窮”的最早漲價?

    在海底撈漲價一事引起網民瘋狂吐槽之時,4月7日,福布斯釋出了2020年第34期全球億萬富豪榜,其中,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仍然位列新加坡地區富豪榜榜首,而他的妻子舒萍在新加坡富豪榜上排名第六。

    其實早在去年8月份,張勇就以138億美元的身家,擊敗了位居榜首10年的遠東機構黃氏兄弟,成為新加坡首富。而根據最新的榜單,張勇、舒萍的身家分別為110億美元和27億美元,所以,當外界紛紛擔憂海底撈受疫情影響平均每天損失超8000萬時,張勇的財富實際上沒有縮水很多。

    關鍵是海底撈還剛剛得到了一筆可觀的貸款數額,從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獲得的21億元,第一筆放款資金已於2月19日到賬。

    一位餐廳老闆表示,“我們正在跟商場談退租,可商場非要求重新開店,我們害怕沒人流量不敢開,商場又說不開業就不退我們押金”。

    報復性漲價:網紅餐廳的溢價“災難”?

    海底撈報復性漲價,消費者怒其把損失轉嫁到自己身上,同時也隱隱擔心是否會引起整個餐飲行業跟風漲價的趨勢。但實際上,自餐飲企業逐漸復工後,很多人已經發現身邊常去的餐廳或飯店正在小幅漲價或變相漲價。

    北京一位市民田先生曾與家人前往金鼎軒總店就餐,可難得的一次外食卻沒得到很好的體驗,他點的一份雞蛋卷餅“不僅個頭比以前小一圈,而且原本里面應該夾的生菜也沒有了”

    疫情在無意中改變了不同代際的原有生活習慣:被迫待在家裡的50後開始養成了影片聊天和網購的習慣,而依賴外賣的80後和90後則在疫情之下養成了自己買菜做飯的習慣。

    其中80後自己做飯的習慣養成率和留存率均在65%左右,90後中則有56%的人養成了自己做飯的習慣,其中的66%表示會在疫情之後繼續自己做飯。

    一般來講,我們會認為疫情期間形成的習慣是短暫的,一旦生活恢復正常,這些習慣立刻會被原來的習慣取代,但事實或許不是。一方面,不少人會覺得自己做飯的感覺挺好的,健康且環保,另一方面,物價漲了、餐廳消費高了,可工資卻沒漲,生活成本的壓力迫使我們主動延長了習慣。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兩個月沒吃火鍋,兩個月沒喝奶茶,兩個月沒收快遞,突然感覺也沒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田古村落地下軍事基地值得一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