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妙萬千
-
2 # 丁冬筆記
三國,是一個群雄逐鹿、英雄迭起、人才輩出的時代。
留下大量經典成語及典故,每一個成語典故的背後,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太多了,簡單寫幾個成語。
望梅止渴,三顧茅廬,偃旗息鼓,單刀赴會,草船借箭,膽大如斗,味如雞肋,妄自菲薄,才高八斗,刮目相看,刮骨療傷,鞠躬盡瘁,堅壁清野,出言不遜,欲擒故縱,樂不思蜀,勢如破竹,火燒赤壁,火燒新野,火燒博望……
-
3 # 公子皇鋣
應該有很多吧,
成語有: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吳下阿蒙、刮目相看、望梅止渴、桃園結義、單騎救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等
典故有: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割席斷義、走麥城、孫權獵虎等等
-
4 # 滴淚成冰199393
單騎救主
《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記載“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一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此事還見於《雲別傳》。
單刀赴會
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那是藝術家的創造,並非歷史。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併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三氣周瑜
這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故事,小說虛構,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並無此事,並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宏,與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三氣周瑜”時諸葛亮在山上彈奏《長河吟》,自敘對周瑜《長河吟》之曲傾心思慕,所以重金求來,又分析天下鼎足三分之勢,言語中殷切勸導之意十分動人。而周瑜回答的則很簡單:“我既為東吳之臣,便與吳主謀事!”
六出祁山
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佈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佔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豫”。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儘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七擒孟獲
黃承宗認為,“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怪誕不稽。而實際上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既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使他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後方南中境內保持安定。
九伐中原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於五丈原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志》記載,西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刮骨療傷
有一次,關羽在戰鬥中右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掩面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等到敷上藥,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象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敗走麥城
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後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走麥城即此”。
舌戰群儒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其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寫諸葛亮隻身隨魯肅過江、遊說東吳群臣。時值劉備新敗,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在此情勢下,諸葛亮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並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皆成“口”下敗將,並最終說服了孫權,使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羽扇綸巾
羽扇綸巾所指乃是周瑜,非是諸葛亮。周瑜文韜武略,盡顯英雄氣概,之所以用羽扇綸巾來形容他就是要體現出他的儒將風采。儒,指文人雅士。將,指大將風範。周瑜在詩中盡顯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又不失戰火紛飛中的大將風範,實乃人中豪傑!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於音樂,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
木牛流馬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約1700年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麼,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馬的製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
火燒連營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
吳下阿蒙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草船借箭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讚歎不已。《三國演義》是小說,虛構成分極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孫權坐船親自去刺探曹操的軍情,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被射歪差點沉了,他便讓船掉個頭讓箭繼續射,這樣一來船就平衡了,孫權就把船開走了。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十分感嘆,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清塵濁水
釋源:曹植《七哀》詩。其詩曰:“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說解:這是一首思婦之怨詩,寫明月之夜,思婦登樓企盼夫歸的哀怨情懷。“清路塵”蓋喻征夫,“濁水泥”乃抒情主人公自喻。兩句比喻說明其“浮沉各異”之勢,無以相會。一說“清路塵”喻曹丕,“濁水泥”喻自己,說明“浮沉各異勢”的骨肉之親,不得會合。
後遂以“清塵濁水”比喻人的身份、處境不同,彼此隔絕而無法會臺。明李昌祺《剪燈餘話·田洙遇薛濤聯句記》:“歙漆阿膠忽紛解,清塵濁水何由逢?”
平視獲罪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劉幀傳》:“幀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幀獨平視。太祖聞之,乃收幀。”
說解:依封建禮制,臣面君自當伏拜,既賜平身乃敢平視。劉幀平眼正視曹丕夫人——後來的甄皇后,曹操故以不敬治其罪。
後以“平視獲罪”比喻對女子不敢公然相看。唐李商隱詩《天平公座中呈令狐相公》後兩句“雖然同是將軍容,不敢公然仔細看”,即暗中反用劉幀平視甄夫人而獲罪之事。
煮豆燃萁
釋源:《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說解:“煮豆燃萁”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殘殺。後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殘,如清浴日生《海國英雄記·投誠》“因此上蔑王章,殘百姓,煮豆燃萁,惹朝廷勞兵轉餉。”或稱曹植之才,以“七步成詩”或“七步成章”、“七步之才”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如《醒世恆言》:“從來寵貴起猜疑,七步成詩亦可為。堪嘆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盡誅夷。”明高明《琵琶記·春宴杏園》:“休道是七步成章。”《初刻拍案驚奇》:“適間鞦韆詞,雖是流麗……真個七步之才,也不過如此。”
窮途之哭
釋源:《魏氏春秋》。《世說新語·棲逸》:“阮步兵嘯聞數百步。”劉孝標註:《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反。”《晉書·阮籍傳》亦載其事,文字略同。
說解:阮籍不拘禮俗,行不由徑。“窮途之哭”本指他因車無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處困境而悲哀。如王勃《膝王閣序》:“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北周《庚子山集·擬詠懷詩(之四)》:“唯彼窮途哭,知餘行路難。”
-
5 # 楊大樹
三國時期好多成語和典故都不是很典型,我也一下說不來太多,說幾個印象比較深的吧。
桃園結義:劉關張三兄弟結拜。
三顧茅廬:劉備三次請諸葛亮的故事。
草船借箭:赤壁鏖兵中的故事。
舌戰群儒:諸葛亮耍帥的故事。
七擒七縱:諸葛亮平南的故事。
割須棄袍:曹操被追的很慘的故事。
俗語典故:馬中赤兔、人中呂布。既生瑜何生亮。過五關斬六將。扶不起的劉阿斗。淚斬馬謖。
-
6 # 使用者3740224613951
望梅止渴。得隴望蜀。周喻打黃蓋一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關公門前舞大刀。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7 # 遠上寒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的文化價值很高,為我們貢獻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和典故,讓我們看一下哪些成語出自《三國演義》:
一面之詞
解釋:爭執的雙方中一方所說的話。
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七步成章
解釋:稱人才思敏捷。
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
初出茅廬
解釋:茅廬:草房。 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出自:《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錦囊妙計
解釋: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對付敵方的計策寫在紙條上,放在錦囊裡,以便當事人在緊急時拆閱。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
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吳,當領此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依次而行。”
寶刀不老
解釋:比喻雖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並沒減退。
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忠(黃忠)怒曰:‘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
物傷其類
解釋: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
出自:《三國演義》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舌戰群儒
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 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像這樣的成語還有很多,不勝列舉:
兵精糧足、先禮後兵、氣宇軒昂、反覆無常、心懷叵測、徒有虛名、忘恩背義、搖搖欲墜、招兵買馬、推誠相見、橫行無忌、束手待斃、知遇之恩、老弱病殘、身不由己、養精蓄銳等等。
熟讀《三國演義》,你會發現更多三國不一樣的美。
-
8 # 大唐文苑
風起雲湧的三國時代,製造了諸多成語典故。現筆者收集整理如下,與讀者君分享。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桃園結義
寧讓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
封侯拜將
掛印封金
過五關斬六將
據水斷橋
說曹操曹操到
兵貴神速
髀肉復生
後患無窮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三顧茅廬
如魚得水
初出茅廬
一身是膽
顧曲周郎
巢毀卵破
堅壁清野
如嚼雞肋
老牛舐犢
勢如破竹
車載斗量
斷頭將軍
吳下阿蒙
刮目相看
想當然
出言不遜
大器晚成
捉刀
才佔八鬥
七步之才、
超群絕倫
負重致遠
虎踞龍盤
集思廣益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舌戰群儒
草船借箭
三足鼎立
三氣周瑜
賠了夫人又折兵
過目不忘
望梅上渴
赤膊上陣
單刀赴會
水淹七軍
刮骨療毒
得隴望蜀
走麥城
火燒連營
斬馬謖
空城計
二士爭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樂不思蜀
筆者抱庸淺見,收集不全,請讀者君接繼為盼。
回覆列表
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鞠躬盡瘁
《後出師表》:“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後出師表》最先見於《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引《漢晉春秋》之載,並說“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所以此篇,是否為諸葛亮所寫歷來有爭議,各人看法不一。
認為是的說,張儼與諸葛亮同時稍後,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蹟應是十分熟悉,如是偽作,他應不會明目
張膽地收入《默記》。
陳壽之所以不收此表,是因為不敢犯了司馬氏之諱,因為表裡面罵他們為魏賊。
東晉的習鑿都把它收入了《漢晉春秋》,當然是可靠的。
認為否的說,裡面的史實錯誤太多,所例舉曹操的幾次失利及趙雲死的年份,都是很好的例證。
再者諸葛亮的口氣不對,不僅對劉禪豪無尊君之心,就連對自己一直以來倡導的北伐喪失了信心。
但不管怎麼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是諸葛亮一生的最好寫照,為劉備的江山勤奮工作,就曾未有懈怡過。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第五》載: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扇火止沸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陶謙傳》:“初平四年,太祖徵謙,攻撥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數萬,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郯。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注:“《吳書》曰:曹公父於泰山被殺,歸咎於謙。欲伐謙而畏其強,乃表令州郡一時罷兵。詔日:‘今海內擾攘,州郡起兵,征夫勞瘁,寇難未弭,或將吏不良,因掾討捕,侵侮黎民,離害者眾;風聲流聞,震盪城邑,丘牆懼於橫暴,貞良化為群惡,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說解:沸,沸騰,指開水。原意是用扇風助火的辦法來阻止水的沸騰。比喻處事方法適得其反。
典故
六出祁山
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佈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佔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豫”。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儘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