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詩詞的古典形式,如唐詩宋詞,其形式非常的富有美感,而身處於現代的我們,對於情感的抒發更多的是基於現代的事物,而大多數人也沒有專門的古文功底,如何快速的寫出如唐詩七律,五絕之類的詩詞,有沒有相關資料或者經驗可供借鑑,謝謝啊。
6
回覆列表
  • 1 # 原卉詩詞

    詩詞創作基礎淺談

    一、 近體詩(格律詩):

    近體詩起源於南朝詩人沈約,他將同時人周顯發現的平、上、去、入四聲用於詩創作,使詩具有了嚴整的格律,最終在唐代發展定型。故人們把這之前的詩稱為古詩,把此後的詩稱為格律詩(近體詩)。

    近體詩包括律詩、排律、絕句三種。

    律詩的格律主要有三點:1、每句平仄相間,同聯兩句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平仄相黏;2、頷聯、頸聯必須對仗;3、一韻到底的平聲韻。

    近體詩平仄格式特點如下:1、入韻句末字肯定是平聲,不入韻句末字肯定是仄聲;2、開頭兩字平仄相同(不排除有條件的可平可仄);3、三字同平同仄只能出現在最中間的三、四、五字;4、單獨平仄字只能出現在末字。(五言詩的平仄格式特點相當於七言去掉每句首二字)。

    格律詩分平起、仄起,首句第二字平聲為平起,首句第二字仄聲為仄起。

    格律詩的所謂黏,是指聯與聯之間的平仄關係,即下聯出句的平仄和上聯對句的平仄要是相同的型別,平黏平,仄黏仄。所謂對,是指聯內出句和對句的關係,即每聯的對句和出句平仄上要相反或是相反的型別,如同對聯一般。(同上,五言格律詩相當於七言去掉首二字)。

    但在實際創作中,因為內容的原因或許不能達到格律的要求,可能出現犯孤平或三平調的情況。孤平是針對七言律詩1 1一一1 1一和五言一一1 1一這兩種入韻句而言,如將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改用仄聲,即犯孤平。三平調是指入韻句末三字都是平聲。犯了孤平就需要拗救,也就是說將七言犯句第五字和五言犯句第三字改用平聲,變成七言1 1 1一一1一,五言1一一1一。三平調和孤平是格律所忌,應避免出現。

    在無法完全依照格律的情況下,除入韻句的孤平拗救外,不入韻句也可變格。所謂變格,就是五言變成二、四字同平,即三、四字平仄對調;七言變成四、六字同平,即五、六字平仄對調。圖示:五言一一一1 1變成一一1一1,七言11一一一1 1變成11一一1一1.尾聯出句常見變格圖示:五言1 1 一 一1變成1 1 一 1 1,七言一 一1 1 一 一1變成一 一1 1 一 1 1。此變格必須滿足的條件是:變格後,五言對句第三字、七言對句第五字必須用平聲。

    另外,古入聲字雖然現已轉入平聲,但最好不用在律詩中押韻,尤其不能混押。當然,唐人也有專押入聲韻詩的。(多為五絕)

    律詩的對仗:所謂對仗,通俗的說法就是一聯中出句和對句要成對聯形式。要求詞性、詞類、句型都要相對,即名對名,動對動,虛對虛,形容對形容,偏正對偏正,動賓對動賓。律詩頷聯、頸聯必須對仗,長律除首尾聯外必須對仗。工對是律詩的基本對仗形式。當然,也允許詞類相同的寬對、借音借義的借對和流水對的使用。所謂流水對,是指兩句共為一句話,一般用在尾聯,但同樣要求詞類和結構上相對。

    二、詞

    詞是古時的歌詞,即曲子詞,故在關鍵處要嚴格分辨字聲,有時不僅平仄不能換,甚至去聲不能換上聲。雖說詞早已脫離了音樂,但有些千古沿用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詞之初始既然是合樂文學,所以,詞的文情必須與詞的聲情相一致,要根據自己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選擇詞調。例如豪壯如:六州歌頭、滿江紅、念奴嬌、賀新郎、金人捧玉盤;低抑如:阮郎歸、小重山、一剪梅、生查子、雨霖鈴、千秋歲、淒涼犯、壽樓春、賀新郎(上去韻);歡快如:南浦、洞仙歌;閒雅如:霓裳中序第一等。

    詞韻較詩韻為寬,但仍須注意:1、有些詞一韻到底,有規定平聲的,有規定仄聲的,不能隨意更改;2、在仄韻中,上、去韻常同押,但入聲字獨立,不能混用;3、有些詞平仄互押,但位置固定,不能更改;4、有些詞平仄換韻,換韻後韻部不同,必須按譜。

    詞的平仄大體沿於詩,包括律詩中的拗句有的已成了詞的律句。許多拗句是詞譜規定死了的,只能依靠詞譜。

    詞的對仗較詩寬鬆,可以平仄不相對,可以不避同字。

    另外須注意的是,詞中的領字運用。領一字如:正、但、甚、任、向、想、縱、探、嘆、奈、漸、算、悵、望等;領兩字如:莫是、還又、那堪等;領三字如:更能消、最無端、又卻是等。這些領字多用於詞的轉折處,在詞中都有固定位置,不可忽視。

    三、詩、詞從師

    要寫好律詩,填好詞,最重要的是從師。唐詩即是詩之師,宋詞即是詞之師。只有多讀,多誦,反覆讀,反覆誦,才能領會前人之方法、意境。工具不過準備詩、詞韻書、詞譜即可。(平水韻、白香詞譜即是最常用的工具書)至於笠翁對韻,司空圖詩品之類,不必拘泥。試想,人人皆按詩韻入詩,人人皆按詩品作詩,豈不千篇一律,不僅作者乏味,讀者更乏味,豈能開拓詩詞之境界?豈能隨處入詩?當然,在詩詞中避免粗俗、忿戾之辭是必須的,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謂的雅,或是現代人所說的正能量。總之,為詩詞者,全在一個勤字,恆字,只要多實踐,必然熟能生巧。

    詩詞作為中華古文學,應儘量避免使用純現代詞彙,(也包括網路語)以保持詩詞之古味。因為,自然是古體文學,古風還是要保留的。

    祝朋友們都能吟詩填詞。吟好詩,填好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李連杰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憑藉功夫成為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