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怎樣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5
回覆列表
  • 1 # 平創醫療

    糖尿病是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同時這一疾病在嚴重的時候還會伴有併發症。那麼為什麼糖尿病會引發併發症呢?下面帶大家一起了解下相關的病因。

    糖尿病併發症病因

    感染因素

    神經病變則帶來最折磨人的便秘、瘙癢、失眠、手腳麻涼、肢端疼痛等併發症。代謝系統病變則導致乏力、“三多一少”、高血脂、脂肪肝等症狀。免疫力低下讓糖尿病人頻繁感冒、極易感染。而四大系統的綜合作用,又會帶來糖尿病足等嚴重併發症。

    血管損傷

    導致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原因,血管損傷是糖尿病併發症的根本原因。高血糖以及血糖波動造成血液粘稠,血管病變,糖尿病眼病、腎病、心腦血管類疾病也隨之出現。

    藥物因素

    多藥同服、頻繁換藥,損傷肝腎,是導致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的原因之一。出現併發症之後,有的糖尿病人單症單治,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或者急於求成,頻繁換藥,都導致肝腎負擔加重,並加劇血糖波動,結果併發症愈演愈烈。

    糖尿病足如何護理?

    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併發症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那麼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護理呢?下面給大家介紹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須知,供大家瞭解。

    定期檢查

    堅持足部檢查並及時到醫院治療,定期檢查足部在糖尿病足的護理很關鍵,一旦不小心傷了面板,不要自己擅自處理,一定要去醫院正確處理傷口。若有面板乾裂、溼冷、水腫、膚色變暗、感覺缺失、趾甲變形或區域性紅腫痛熱等,都可能提示已經出現了足部病變,必須儘早到醫院就診。

    學會洗腳

    患上糖尿病足要注意足部的衛生,所以每日洗腳很重要。洗腳前,一定要先用手或溫度計試水溫,因為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神經病變,對溫度的感覺能力下降。

    足部按摩

    中部按摩是糖尿病足護理的重要環節,不可缺少。檢查後以手掌的大小魚際肌從趾間開始向上按摩,雙側足部及小腿各按3-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動作輕柔。

    每日“溫水洗足”

    糖尿病足護理新進展在於對護理的細節抓的更加嚴格,例如洗腳的水溫。糖尿病足的護理一般要求用40攝氏度左右的溫水,可一邊泡腳,一邊加入溫水,泡腳的時間也不宜過長。洗完腳後要用軟乾的毛巾將腳擦乾,並一定要擦乾趾縫之間的水跡,必要時可用電吹風的小風吹乾。冬季足部面板易乾裂,可用潤膚霜均勻塗搽在足的表面,汗腳可撒些滑石粉。

    檢查足部

    洗完足後不是就沒事了,檢查足部也是糖尿病足的護理措施之一。洗淨足後仔細檢查雙足面板,尤其是足趾間、足底、易受擠壓部位有無異常,足背動脈搏動及面板感覺是否正常。

  • 2 # 蘭玉仙1

    糖尿病會出現併發症是因為自己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可以影響區域性或是周圍的血管,以及神經的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是有可能加速血管的硬化導致的一系列的疾病,影響到小的血管,如視網膜或是腎臟病等,大的血管,如冠脈等,導致心臟的問題。

    如果您的血糖一直控制很好,並且無傷痕等內在和外界環境的搭配,糖尿病併發症是可以控制住的,但這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籠統的說糖尿病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併發症。預防糖尿病併發症要趁早,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的與糖尿病抗戰,最後祝您生活更快樂。

    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

    1.運動。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來進行運動,可以根據具體的病情來選擇散步、健身或者太極拳和散步等。它們可以幫助舒展身體,達到放鬆的目的,很適合糖尿病患者進行鍛鍊。

    2.藥物。想要有效的預防糖尿病併發症,要做好心腦血管疾病的控制,除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外,還可以配合藥物治療,積極控制血糖,避免血糖過大的波動。

    3.飲食。糖尿病患者飲食要注意合理的飲食結構。50%的能力應來自主食,30%來自蛋白質,20%來之脂肪。如果脂肪量超過了30%,這樣的飲食結構就是不合理的了。

    4.每天喝一杯野蘭蕎茶。這個茶能夠輔助調理血糖。它含有一種叫做D-手性肌醇的物質,可以幫助提升胰島B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讓胰島素更好的發揮降糖作用。此外,野蘭蕎茶還有豐富的蘆丁,可以提升血管的通透性,輔助軟化血管,清潔血液垃圾。很適合糖尿病患者以及潛在的糖尿病患者平時飲用,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預防也是有很好的幫助。

  • 3 # 華絡健康

    關於糖尿病併發症怎麼來,涉及專業問題,一般人都搞不懂的,還是來認識糖尿病併發症來臨的訊號,並及時加以預防和治療吧!

    治療糖尿病併發症重在一個“早”字,早發現早治療。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當某一部分功能失調時,身體總會發出一些訊號。如果您經常被以下問題困擾,就得警惕了。

    糖尿病併發症出現的訊號

    1.來自眼的訊號

    眼部病變主要是由於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對血管和視神經造成損害導致的。

    當糖尿病患者出現以下症狀時就需要特別注意了:瞳孔變小而在眼底檢查時用擴瞳劑效果不佳,放大瞳孔的能力也較正常人差;視力下降、視物模糊、複視、近視、頭痛、頭暈等;青少年雙眼同時患上白內障,且發展迅速。

    2.來自耳的訊號

    臨床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耳垢異常增多,而且常常是糖尿病越重耳垢越多,在對1200名可疑糖尿病患者的耳垢進行葡萄糖含量檢測後發現,其耳垢中葡萄糖含量多在0.1微克以上,而健康人耳垢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甚微。

    因此,凡是感覺耳癢,且耳垢異常增多者,應考慮是否是由血糖控制不良引起的。

    3.來自口腔的訊號

    當糖尿病控制不佳時,也會容易引起口腔疾病。口腔燒灼感、口腔黏膜乾燥型患者可見牙齦紅腫、壓痛,牙周組織水腫,牙周袋形成,牙齒叩痛、鬆動、脫落等。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使牙周組織區域性微迴圈損害,修復能力差,感覺遲鈍,易受損傷,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如果有糖尿病性骨病,還會使牙槽骨骨質疏鬆,加重牙周病,可見牙齒脫落等。

    4.來自腎的訊號

    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是糖尿病腎病的先兆。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並沒有症狀,即使患糖尿病很多年,自己仍一無所知,而當發現糖尿病時可能已經有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現率可達到10%~30%;糖尿病病程20年的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現率為40%,且20年後有5%~10%的患者惡化成終末期腎病;青年期發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歲時,有40%的患者發展為嚴重的腎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腎移植。

    5.來自面板的訊號

    面板瘙癢,反覆出現毛囊炎、癤腫、癰及面板潰瘍、紅斑和面板破損等疾病,嚴重者甚至導致區域性組織壞死或壞疽,常見於肥胖和血糖過高的患者,也可見真菌感染,如股癬、手足癬和念珠菌感染導致的甲溝炎。

    真菌感染容易發生在身體溫暖和潮溼的部位,如外陰部、乳房下、腳趾間等。

    6.來自汗的訊號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汗,中醫透過辨汗,可以瞭解患者的病症虛實及患者處於糖尿病的哪一階段。

    糖尿病初期患者常在飯後、運動後出汗為實汗,患糖尿病時間較長後人體正氣虧虛,體質不熱,常見手足多汗,稱為虛汗。手腕部面板出汗常常是糖尿病進入中期的標誌。

    7.來自便秘的訊號

    便秘是指排便頻率減少,七天內排便次數少於2~3次,或者次數不少而排便時困難,糞便乾結。便秘可能為周圍自主神經病變、平滑肌變性所致,而且高血糖可直接抑制消化道運動。

    中醫認為便秘主要由氣虛以及陰津不足所致,雖有便意但無力將糞便排出,為氣虛便秘,多見於老年人或體質較虛者;陰津不足表現為大便乾結,腹中脹滿,口乾口臭,多伴有熱。

    8.來自夜尿多的訊號

    夜尿多是指夜間尿量或排尿次數的異常增多。一般來說,健康人每24小時排尿約1.6升,正常人排尿次數晝夜比值因年齡而異:青少年為3:1或4:1,中老年1:1,70歲以上的老年人1:3。

    如果夜尿量大於一天總尿量的1/2,或晝夜排尿次數比值減少都為夜尿多。其臨床表現除有夜間尿量或次數增多外,患者往往兼有睡眠不足、精力減退、食慾不振、焦慮煩躁、精神萎靡等症。

    9.來自自主神經的訊號

    患者心跳加快,安靜時心率可達90~100次/分鐘。正常人夜間心率比白天偏慢,而此類患者夜間和白天的心率變化不大。從臥位或蹲位起立時,常伴頭暈、軟弱無力、心慌、大汗、嚴重時暈倒。

    10.來自四肢的訊號

    感覺多是從足趾開始,經數月或數年逐漸向上發展,症狀從很輕的不適感、表淺的“皮痛”到難以忍受的疼或深度的“骨痛”。

    典型的疼痛可為針刺、火燒、壓榨或撕裂樣疼痛,還會有麻木、發冷感,常有蟻行感或麻木感,由於溫度感喪失、痛覺遲鈍而易發生下肢各種創傷和感染。

    糖尿病併發症如何篩查

    一、對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篩查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是包括高血糖在內的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僅僅控制好血糖,並不能完全解決併發症的問題,只有在各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全部控制達標時才能有效防止和消除併發症。

    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各種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篩查,這些專案包括:血糖(包括空腹血糖與餐後血糖)、血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LDL-C和HDL-C)、血壓、體重指數(BMI,正常不超過24 kg/m2 )及腹圍(男性<90cm;女性<80cm)、尿酸、電解質、血流變等等,明確是否有糖脂代謝紊亂、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血癥等等。

    二、糖尿病眼病的篩查

    檢測視力、晶狀體、擴瞳檢查眼底。 對於眼底病變可疑者或有增殖前期、增殖期視網膜病變者,應進一步做眼底熒光造影。

    三、糖尿病腎病的篩查

    可做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或隨機尿白蛋白與肌酐比值(UmAlb/Ucr)、尿常規、血肌酐和尿素氮測定、腎臟B超等檢查。

    在糖尿病腎病早期,患者通常只表現為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正常人<30mg/24h)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正常值<30mg/g)增高,而尿常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可以正常,隨著病情的進展,後者才開始出現異常。

    四、心血管併發症的篩查

    臨床常用的檢查有普通心電圖和心臟超聲。必要時可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和24小時動態血壓檢查,以明確是否合併心腦血管疾病、有無心功能不全。

    五、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篩查

    主要包括“植物神經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

    透過測量病人靜息狀態下的心率以及“立、臥位血壓”, 如果病人靜息狀態下心率超過90次/分鐘,或有體位性低血壓(立、臥位血壓差:收縮期≥30 mmHg,或者舒張期血壓差≥20 mmHg),說明病人存在心臟自主神經病變。

    透過檢查四肢腱反射、尼龍絲觸覺或音叉振動覺以及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痛覺閾值測定等方法,可以判斷病人是否存在周圍神經病變。

    六、糖尿病足病的篩查

    1、詢問患者有無手足麻木、疼痛、螞行感等感覺異常。

    2、檢查足部外觀和動脈搏動情況:有無足部畸形,面板色澤是否正常,面板有無胼胝、破損及潰瘍,有無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減弱等情況。

    3、疑有下肢缺血者,可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測定“踝肱指數”(英文縮寫:ABI,代表踝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正常值應大於0.9;若ABI小於0.9,則表示下肢動脈血管有硬化;若ABI小於0.6,則表示下肢血管病變比較嚴重)。

    七、口腔疾病的篩查

    檢查有無蛀牙、牙齦炎、牙周膿腫、牙槽骨吸收、牙齒鬆動脫落、口角炎、口腔黴菌感染、顎部炎症等等。

    八、抑鬱症的篩查

    對於那些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毫無興趣、整日無精打采、少言寡語、茶飯不思的糖尿病患者,要警惕是否患有抑鬱症,透過專門的心理測試,明確診斷。

    九、1型糖尿病的篩查

    對於青少年血糖高的和懷疑有1型糖尿病可能的患者,需檢查胰島細胞抗體、胰島素抗體和穀氨酸脫羧酶抗體以及血胰島素或C肽水平等。

    十、其它

    完善胸片、腹部B超等檢查,明確是否有肺部感染、肺結核、脂肪肝或其他伴隨疾病。

    另外,完成併發症篩查後,對於無併發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原則上建議每年篩查1次。1型糖尿病患者如首次篩查正常,3~5年後應每年篩查1次。對於已有併發症者,則視情況進一步檢查或決定其複查時間,同時更有針對性地加強治療。

  • 4 # 聶文濤營養干預

    糖尿病併發症是病因的放大。

    2015年8月,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R. Brandon Stacey等人公開對6814人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指出,未被識別的心肌梗塞或沉默型心肌梗塞在空腹血糖受損(IFG)時就已經發生。這一結果在持續發酵。人們因此更加關注< Conquer Diabetes Mellitus >一書中關於糖尿病併發症經常是病因放大的說明。< Conquer Diabetes Mellitus >是2011年美國出版的英文糖尿病圖書。書中總結了聶文濤糖尿病的系統理論和實踐。該書出版後,很多顛覆性的觀點不斷得到證明。

    很多血糖控制極好的糖尿病患者同樣患有各種併發症。所以血糖高並不是併發症的誘因。

  • 5 # 健康Tips

    糖尿病是代謝性疾病,糖的代謝紊亂,繼而會導致脂類以及蛋白質等代謝異常,從而累及全身,造成大血管以及細小血管的堵塞,以及血管內皮的損傷。凡是需要血液供應的臟器以及肢體末端,都會有發生併發症的危險!像糖尿病併發冠心病、腦梗屬於大血管病變。腎功能障礙,視網膜病變就屬於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還有常見的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都屬於常見併發症!

    那麼說到怎麼預防併發症,當然首要的就是控制血糖達標。達標不能只看空腹或者是餐後2小時血糖,還要看一個重要指標,那就是“糖化血紅蛋白”,它能反映一個人過去三個月內的血糖控制情況,一般建議糖尿病人三個月查一次。

    單純的血糖達標,並不能有效預防併發症,包括血壓、血脂、尿酸等也必須控制在理想範圍,方能有效預防併發症!

    很多併發症前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等到了有症狀的時候往往已經比較嚴重了。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併發症不易治療的原因!目前臨床上建議提前預防併發症,常用藥物有“通脈降糖膠囊”,“木丹顆粒”等,對各種併發症,尤其是聯合甲鈷胺,對周圍神經病變,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

  • 6 # PFNA和VSD

    天天都在說出現了糖尿病一定要積極治療,好好的控制血糖,避免糖尿病的併發症!那麼糖尿病控制不好為什麼會得併發症呢?糖尿病的併發症都有什麼?該怎麼預防?

    血糖升高,全身的血管都是浸泡在糖水裡面,長期這些病變,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血管的彈性差,脆性增加,血管這些病變導致機體血液迴圈供應變差了(比如說毛細血管堵塞,這樣的話會引起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這些病變),另外葡萄糖在血液迴圈,沒有辦法被身體吸收,導致身體各個器官需要的能量跟不上,提前老化……而常見的併發症就是糖尿病眼病(可以致盲),糖尿病腎病(可以導致腎衰竭),糖尿病周圍血管和神經病變(可導致截肢)……

    從預防上面來講,就是一定要嚴格的控制血糖,不管是口服藥物、增加運動量、嚴格控制飲食、還是皮下注射胰島素,並且與此同時,要定期監測血糖的變化,血糖有波動,要及時調整。

  • 7 # 營養百事通

    在綜合內科病房工作,接觸較多的疾病就是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也愈來愈多的年輕化,30歲左右的年輕人,就疾病診斷就排列了4-5條: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血癥。

    我常常一看診斷,這名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大概就會猜出個七八九,就像是算命先生一樣,透過患者基本的描述,不斷印證著我的判斷。

    其實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長期高血糖帶來併發症這一嚴重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結局。 現今比較傾向於認定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和一種名字為晚期糖化終產物(AGEs)物質有關。

    AGEs,是什麼物質?在人體內高糖環境下,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產生的過氧化物反應生成的一種有害物質。這種物質自產生後,就沒有起到一點好作用,它的危害有多大?

    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下肢血管病變,血脂異常,高血壓等)的罪魁禍首。使罹患各種慢病風險增加數倍。

    是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的發生危險因素之一。 其生來就如強盜般,結構特異,對酶穩定(不容易被降解清除)。 在人體內AGEs 的生成大概需要數週甚至數月。

    然而在生活中食品的特殊加工方式,也會產生AGEs,如油煎,油炸,燒烤,烘培等高溫加工方式,且生成僅僅只需要數分鐘。

    看組資料,常見食物中AGEs 含量(KU/100g)

    牛奶:5 ;米飯:9;麵包:100;炸薯條1522;巧克力曲奇:1683;煎牛排:10058;燒烤:18520;煎培根:92577

    這些數值可能會讓喜歡美食的你心生反感,但事實面前,無論採取鴕鳥政策或噴小編都不可取。我也喜歡吃煎牛排,燒烤,尤其婆婆是四川人,做的乾煸牛柳(四川名菜),更是屢吃不爽。但會掌控飲食的度和量,節假日偶爾吃一次,不會天天頓頓去吃,多吃蔬菜水果,減少AGEs對身體健康的傷害。

    只想提醒那些不良飲食習慣的年輕人,平時就好吃個零食薯片,曲奇。飯時又喜歡點個外賣,偏好乾煸,燒烤,油炸食品等,真得注意你的體內AGEs 的蓄積危害,很快就可能成為“三高”人群(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

    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降低體內AGEs 的含量:

    1、不論是透過藥物還是飲食鍛鍊,控制自己的血糖,是當務之急。

    2、增加粗糧和蔬菜的攝入

    3、適當補充維生素B6,維生素E,葉酸,類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等。

    4、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不要周圍總擺滿薯片,曲奇,泡麵,油炸食品等零食。

    5、改變自己的烹飪方式,清炒,蒸,煮,燉都是很好地減少AGEs 的方式。

    6、如果已經被確診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患者,請嚴格限制膳食中AGEs 的產生,預防疾病惡化,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延長自己的生命……

  • 8 # 路標醫生

    一、糖尿病併發症包括急性併發症和慢性併發症。二、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乳酸性酸中毒等,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胰島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適當升高,導致血糖過高,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以致機體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

    三、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目前普遍認為多元醇旁路、蛋白激酶C、己糖胺啟用、晚期糖基化產物(AGEs)的多寡,以及高血糖誘導的線粒體產生反應性氧化產物(ROS)生成增加導致。

  • 9 # 天天聽健康

    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根源是血管的病變,即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比如心腦血管病,顧名思義是心血管及腦血管堵塞及破裂所致;糖尿病腎病是由於腎臟血管受損,導致腎功能失常而引起;糖尿病眼病是由於眼底血管出血、纖維化導致視網膜血液供應缺失的結果。

    那麼,糖尿病是如何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呢?

    正常血管有很好的伸縮性,內表現非常柔軟與光滑,對血液流動的阻力很小。當血糖升高時,血管相當於沉浸在高深度的“糖水”中,長此以往,血管內皮就會受到損傷而產生微小的“傷口”。

    這些小的“傷口”一方面給血液的流動帶來了阻力,血液停留的時間加長,一方面給血血液中的脂肪等物質提供了沉積下來的機會;越來越多的脂肪沉積下來,就會引起一系列的炎性反應,就像傷口感染化膿一樣,局部發生潰爛而形成像“粥”一樣的物質。

    這些粥樣的物質替代了血管正常組織,使血管的內表面越來越不平整,管腔也越來越狹窄,血液流動起來阻力越來越大,周圍的組織器官就會因此而發生缺血,正常的功能受到影響。如果血管堵塞的比較嚴重,器官缺血嚴重就會發生壞死

    如果某處的粥樣物質發生破裂暴露在血液中,就會引來大量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使血管發生嚴重堵塞,如果發生了心腦血管,就會引起心梗、腦梗的發生。

    所以,糖尿病人首先一定要將血糖控制好,避免血管內皮受到損傷,從源頭上杜絕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其次要將血壓控制好,高血壓與高血糖對血管的損害是一樣的道理;第三就是要把血脂控制在目標範圍,減少脂肪在血管沉積的可能。一般來說,糖尿病人要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在血糖、血壓及血脂三個方面都要達到一定的控制目標:

    空腹血糖至少小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至少小於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至少小於7.5%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應控制在2.6mmol/L以下,如果已經有心腦血管併發症發生則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選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 10 # e醫路同行

    糖尿病併發症的形成,與血糖控制不達標直接相關。

    糖尿病已經演變成一個全民性健康問題,每個人周圍,都能見到或者聽到有糖尿病患者的存在。如何平穩的控制血糖,關乎每一位糖尿病人的遠期預後。糖尿病急慢性併發症有酮症酸中毒、休克、各種感染、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肌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樞及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等。所以,每一位患者,都要認真對待,主動參與到糖尿病治療中,因為糖尿病會不會影響患者壽命,真的和患者自身重視程度相關!糖尿病教育、醫學營養治療、運動治療、血糖監測和藥物治療,五位一體的模式,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糖尿病給患者帶來的危害!

    每一位患者要主動去了解糖尿病,做到根據熱量需求科學搭配飲食,加強有氧運動,建立血糖監測記錄,按時按量應用降糖藥、胰島素,力爭把血糖長期平穩的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可能很多人做不到,這也就是臨床上經常接診各型別糖尿病併發症患者的一個重要原因。糖尿病就是這個特點,你對它上心了,它一般不會給你造成多大危害,你若不對它上心,急慢性併發症,終會讓患者難以承受。其實高血壓病也是這個特點,患者一定一定要重視!

  • 11 # 生命召集令

    糖尿病是由於體內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或絕對缺乏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對於糖尿病的症狀大家都不會很陌生,但對於為什麼會得併發症,很多人都會有疑問,那麼首先我們就要知道糖尿病的併發症都有什麼。

    急性併發症包括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滲析狀態,乳酸性中毒,低血糖。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糖,酮體嚴重升高,導致急性代謝紊亂,引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總之,糖尿病急性併發症與胰島素分泌及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關。

    慢性併發症的產生想必是大家更加關注的問題,慢性併發症包括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血糖是指血液中的糖份,主要指葡萄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血管長期處於高糖狀態,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加速血管壁老化,降低血管彈性,造成動脈硬化,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血糖波動過大,也會增加對眼底及腎臟血管的危害;另外血糖升高,血液黏度變大,易於聚合,導致血液執行速度降低,同時增加大小血管堵塞風險;大部分葡萄糖都存在於血液迴圈中,無法正常輸送全身器官及末梢神經,加速器官老化,進而影響各個系統正常運轉,同時損傷末梢神經,使患者出現糖尿病足及肢端麻木,痛覺過敏或喪失等其他神經病變,這些都是糖尿病為什麼會得併發症的原因。

    綜上所述,血糖控制欠佳是併發症產生的主要原因,高糖狀態既是加速動脈硬化的催化劑又是損傷神經的劊子手,為此希望廣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醫囑用藥,保持血糖持續處於正常穩態,並且也要從生活方式上進行干預,牢記六字秘訣“管住嘴,邁開腿”,並身體力行,從而降低糖份攝入,增加糖份消耗,最終減少和延緩併發症的產生。

    本期答主:焦爽,醫學碩士

  • 12 # 醫聯媒體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會使其他的組織器官發生病變,這種病變是日積月累而形成的,幾乎遍及全身,從頭到腳無一倖免。糖尿病的併發症多而難以治療,最好的情況是從早期開始進行防治。

    糖尿病的併發症有心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下肢血管病變等,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這些病變有一下共通之處,就是都是由於血管病變引起的,血液攜帶各種營養物質,透過血管流通到全身各處,較高的血糖含量會改變血管的通透性,長期日久以致病變。糖尿病併發症中,神經病變發病率就佔到了六成,其它幾項病變如眼部病變、高血壓、腎臟病變的發病率之高也不容忽視。

    糖尿病本身很可怕,但更可怕的還是它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併發症,對於這些併發症來說,防患未然,儘早發現儘早治療為最佳。糖尿病患者首先要積極配合治療,堅持藥物與飲食相結合儘量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魚等就要少吃,高油高鹽的烹飪手段是不可取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少是體重過重的,平時適當的運動對降低血糖、減肥有很好的作用,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壓力過大,積極調整好心態,菸酒也要戒掉,才能對預防糖尿病併發症起到良好作用。

    指導專家:惠麗超,副主任醫師,錦州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

    從事內分泌臨床工作15年,擅長糖尿病等內分泌科常見疾病的診斷。

  • 13 # 優醫邦線上

    很多糖尿病患者感覺自己每天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為什麼醫生還要求自己要把血糖控制在目標範圍之內呢?又是吃藥,又是打針,還得經常監測血糖。這一過程確實讓很多患者感到麻煩,心中也會有疑問為什麼會得併發症?會有什麼危害呢?

    糖尿病損傷的是血管內皮,影響器官的供血,實際上也算是血管病,最終使患者的臟器受到不可逆的損傷。這是一個慢性的過程,血糖越高損傷的程度就會越大,這個慢性的過程也會越快。凡是有血管的地方都會受到損傷,也就是說糖尿病的併發症會累積到全身的每一個器官。

    糖尿病還可以導致全身代謝紊亂,不僅糖代謝紊亂,也會帶來蛋白質代謝,脂代謝的紊亂。血糖在短期內升得很高時,會帶來急性的代謝紊亂及水電解質失衡,這屬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及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糖尿病的血糖慢性增高會引起腦中風,眼底病變,面板瘙癢,牙齦炎,心肌梗死,肺結核,胃輕癱,糖尿病足及感染等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治療的目標就是防止併發症,也可以說預防併發症是每個糖尿病患者的終極目標。

  • 14 # 健康管理小仙人

    都知道糖尿病併發症很多,且每一個都是器官的損傷,糖尿病併發症是如何引起的?

    1.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病因 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乳酸性酸中毒等,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胰島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適當升高,導致血糖過高,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以致機體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

    2.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病因 慢性併發症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①大血管併發症,如腦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變等。②微血管併發症,如腎臟病變和眼底病變。③神經病變,包括負責感官的感覺神經,支配身體活動的運動神經,以及司理內臟、血管和內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經病變等等。

    目前普遍認為多元醇旁路、蛋白激酶C、己糖胺啟用、晚期糖基化產物(AGEs)的多寡,以及高血糖誘導的線粒體產生反應性氧化產物(ROS)生成增加,可能是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發生的發病機制和共同基礎。

    1.糖尿病腎病 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併症之一。由於其存在複雜的代謝紊亂,一旦發展到終末期腎臟病,往往比其他腎臟疾病的治療更加 艱難。

    2.糖尿病眼部併發症 (1)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中最重要的表現,是一種具有特異性改變的眼底病變,是糖尿病的嚴重併發症之一。(2)與糖尿病相關的葡萄膜炎 (3)糖尿病性白內障

    3.糖尿病足 足部是糖尿病這個多系統疾病的一個複雜的靶器官。

    4.糖尿病心血管併發症 包括心臟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變、心肌病變、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

    5.糖尿病性腦血管病 ,主要表現為腦動脈硬化、缺血性腦血管病、腦出血、腦萎縮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6.糖尿病神經病變

    預防併發症還要吃降糖入手

    日常用藥控制也不能因血糖指標或比較平穩就停藥,更不能因指標平穩了而大吃大喝。飲食治療主要依靠長期的自我管控。所以往往會把糖尿病健康管理列入糖尿病自我管控範圍內不停地說教。 葷素搭配,按照中國營養協會慢性疾病營養飲食建議中提出,糖尿病人每日的飲食中油脂類不超過30克,瘦肉(魚、蝦、雞鴨、豬瘦肉等)150克,新鮮蔬菜400克(最好三種),水果150克,全穀類和豆類250克到350克,奶250克,雞蛋50克。以此保證全天的營養供給的同時,不會產生過高的熱量,不會對血糖有波動。

    適當保養,對糖尿病人保養五臟是降低併發症和增強抗氧化能力的關鍵,人參,線油靈芝孢子粉等都可明顯刺激胰島素分泌,線油靈芝孢子粉經過破壁後提純,人體吸收率極高,對胰腺細胞有修復作用,刺激分泌胰島素分泌的同時可明顯降低併發症的發生。人參可增強心肌功能對血脂和血壓有控制作用,並提高身體抗癌功能。

    運動不能斷。在糖尿病患病前期,運動可像正常人一樣進行中強度運動,每天1個小時時間。運動可刺激神經細胞的活性,減緩神經性併發症的發生,並增強瘦體重,減脂肪,保持身體健康體重。

    最後要說的是,糖友們應該全面關注疾病本身,並不僅是血糖。綜合控制各項指標,對於眼底、肝腎功能、下肢血管、足部、心血管、骨密度等部位也要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每年的定期體檢很有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一把40米的大刀,需要多大的力量可以揮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