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婷爸爸的vlog
-
2 # 大唐河州
大宅門和紅樓夢同樣是描述了大到國家到家庭小到個人的生活道路和發展方向,大宅門更讓人接受和通俗易懂是因為大宅門整個場景表達了平常家庭和人在世俗社會里更接地氣的生活,也就是說平常百姓家或者說生意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經歷坎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國家有難時做為一個國家兒女,而努力奮鬥,渴望國家早日安寧人民安居樂業。
而紅樓夢不易懂的原因是,紅樓夢裡包含了天地人整個宏觀和微觀的體系,紅樓夢透過一個皇族貴室大觀園裡一群人,活靈活現的表達了人的悲歡離合透過每個人的悲歡離合呈現了很多的哲學層面的事情,說直白點就是道學,神學,作者透過紅樓夢來告訴人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告訴人們人就一個小宇宙與天地合其德,只是在世俗裡沾染後,人忘記本來的面目,什麼面目那。就是三字經裡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就《紅樓夢》全書而言,通觀其結體構造,前五回和第一百二十回,不僅是總括整體脈絡的綱領章回,也是最重要的、哲理的章回。儒家正統觀念、運氣學說與仕途的進取,道家超然哲思、無為玄學與紅塵的識破,佛家空幻意識、悲憫禪機與人生的頓悟,這三個層面的理念竟然矛盾統一的交融在一起。所以作者最終是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因此大宅門和紅樓夢區別就在這裡。
在紅樓夢裡作者寫了一首詩,而這首詩最終表達了紅樓夢的中心思想。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錢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至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在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
3 # 濟元生活
《大宅門》描述以同仁堂為原型的白家老字號從興到衰再到興旺的過程,整個故事主線脈絡清楚,。地點在北京城,有觀眾熟悉的“前門樓子大柵欄”“豆汁兒焦圈烤鴨店兒”,所以看著覺得親近,接地氣!
《紅樓夢》講述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由興到衰的過程,整個故事涵蓋各種文化。相對來說是豪門貴族而非下里巴人,不適合大眾的欣賞層次,覺得有距離感。
如果說《大宅門》是相聲,那麼《紅樓夢》就是京劇。
-
4 # 根芥微塵
類似這樣的比較問題,大多是見仁見智的情況。但若是說《大宅門》比《紅樓夢》更通俗,更接地氣,估計連郭寶昌老爺子也不敢這樣自許吧!
我的看法是,《大宅門》是近20年來為數不多的經典劇作之一,優點很多,主要在於它的歷史厚重感、現實反映力度、刻畫典型人物的功力以及主題上的家國情懷;《紅樓夢》(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的頂巔之作,以它為劇本拍成的電視連續劇有好多部,其中最為經典、廣受好評的還是1987年央視製作王扶林導演拍的版本,它的長處是吸收了當時“紅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忠實於原著,人物塑造高度個性化,文學文化意味濃厚。兩部劇作各有擅長的優點長處,實在不好說誰比誰好,誰比誰不好的。
除了兩者在塑造人物上都力求個性化、以家族興衰際遇反映時代社會本質的共同點,我們這裡暫且不提,下面分別說一下它們的各自的主要特點。
一、《大宅門》特點:
1.時代特色明顯,白家很自然地投進或者說被拉進時代的洪流,不免與世浮沉俯仰,身在其中又得以堅持自身品格,使白家的優秀品格如同其白家老號“百草廳”般堅守高揚。
話說清朝末年,白家醫術精深,醫德高尚,太醫出身,自然和皇家關係密切,地位顯赫。越接近權力中心,好處固然多多,但相應地,是非也不少。先是白家老二(白穎軒,白景琦之父)“無意”診出詹王府大格格喜脈,再有老大(白穎園,白景琦大伯)為光緒帝寵妃、詹王府二格格診病,不小心被摻和進當時敏感的“帝后之爭”——二格格好不意外地被誤診至死。白家大禍臨頭,老大被判斬監候,白家老號被查封,整個家族馬上處於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之中。幸得二奶奶(白文氏)左支右絀、苦苦支撐,慢慢恢復元氣,還收回了“百草廳”。
之後,白家老七(白景琦)經名師(清末翰林、章京行走出身季宗布)悉心教導,再加上外出磨鍊,逐漸能夠支撐門面,生意越做越好,一度遠邁祖上。之後,圍繞白景琦的幾段婚戀經歷(他與黃春、楊九紅、槐花、香秀),電視劇設定了八國聯軍殺進北京城、清朝滅亡、民國建立、日本入侵等重大歷史事件,著重表現了白景琦的豪爽仗義和護家愛國品格。
下圖:電視劇中白景琦和四位太太劇照
2.歷史跨度大,從清朝末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達半個世紀,跨越清朝、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
《大宅門》的可貴,不僅在於寫了宅門的變遷、人物的命運,還在於透過大宅門寫了歷史,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庚子事變、辛亥革命、張勳復辟、五四運動、革命軍北伐、盧溝橋事變等等,這些近現代的歷史事件都在戲裡或隱或顯的有反映,而且這些歷史事件也對大宅門的生活構成影響。國家興亡和家庭、個人是這麼直接地發生著關係,劇中人物的生活、思想不得不跟著時世的變化而調整,顯示了作者郭寶昌的歷史眼光。
3.從白家興衰寫時代風雲,張揚的依舊是家國情懷、人間正道。
從這一點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一部主旋律劇。
就說這位頗為邪性的白七爺吧,表面上雖說有些風流遊蕩,但敢愛敢恨、愛憎分明,尤其是他同情弱者,不時接濟救助窮人(如收留了無處安身、前來投奔自己的鄭老屁當車伕);難能可貴的是他深明大義,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為老師報仇時,他殺死了洋鬼子,在日本悍然入侵北平、向他示好拉攏,他斷然拒絕,絕不當漢奸;甚至在解放後,在最後一集,他即將撒手人寰,立下遺囑,告誡兒孫後輩將家產捐給國家,彰顯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堅貞節操。
二、《紅樓夢》(電視劇)特點:
1.基本忠實於原著,還能把當時“紅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近來,為我所用。
現在學術界比較統一的看法是曹雪芹原稿僅存七十八或八十回,後四十回乃是高鶚續寫的。高鶚水平雖也不低,但因其自身的經歷、學養、著述目的與曹雪芹相差還是甚遠,所以有人說讀《紅樓夢》後四十回,總是覺得“味同嚼蠟”“不忍卒讀”。
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假如當初導演要按程高本後四十回情節去拍攝,勢必造成劇作思想性和藝術性大打折扣。於是,聘請了紅學家周汝昌,著名作家王蒙、沈從文等人為文學顧問,拍攝時吸收了紅學研究的成果。
舉個例子,關於巧姐的下場,第五回判詞已經和《留餘慶》曲子已經暗示,被巧姐的狠舅(王仁)和姦兄(應為賈環)為了銀錢所賣:
幸虧因孃親鳳姐以前接濟過劉姥姥,劉姥姥出於報恩之心,救巧姐出苦海。這樣,劉姥姥反而又成為巧姐恩人。最終,巧姐和板兒結為夫婦,平凡倒也平安無憂。
電視劇本基本上還是遵循了上面的情節,但高鶚的續寫卻把賈芸也拉近了“奸兄”行列,還說王仁、賈環、賈芸的陰謀被平兒、劉姥姥、王夫人破壞,最終未得以實現,這就大大削弱了原著的悲劇氛圍和批判力度。
《紅樓夢》小說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中華傳統文化的頂巔之作,把作者之前的一切文學手法、文學樣式(如詩詞歌賦,諺語俗語,猜謎行令等等)都自然融入,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作為力爭忠實於原著的電視劇,自然會把傳遞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當成自己的任務之一。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為劇中任務編制的曲子,如《葬花詞》、《枉凝眉》,都和原詞、人物相互融合,收到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的絕妙效果:
[枉凝眉]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須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3.受原著影響,電視劇《紅樓夢》儘量不體現時代朝代,儘量避免讓人對號入座,重在表達作者對一干女子的深切同情(千紅一哭、萬豔同悲),表達其深沉廣大的感嘆(悲金悼玉)和對人間真情的追求!
作為作者的至親知己,在甲戍本脂評的開篇“凡例”中,脂硯齋(或雲就是作者自己)將作者的故作反語、閃爍其詞的手法和寄託的寫作目點批出來——“更有情痴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情痴”謂誰?,作者自謂也!
參考資料:《紅樓夢》脂評八十回彙編本
《紅樓夢》程高(一百二十回)本
電視劇《大宅門》
電視劇87版《紅樓夢》
回覆列表
如果說同是家族片,必由相似之處。 但說大宅門模仿,只能說是文筆和精神上模仿,說道劇情,差得挺多啊。我覺得沒有什麼可比性吧,相似處到是有很多啊,都是寫大家族的沒落,裡面管家的二奶奶很厲害……但是《大宅門》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紅樓夢》的啦。
以下是兩部優秀作品的簡介。
《大宅門》是中央電視臺影視部、無錫中視股份公司聯合出品的家族劇,由郭寶昌執導,斯琴高娃、陳寶國、劉佩琦、蔣雯麗、杜雨露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中國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興衰史以及醫藥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1987年首播的央視版《紅樓夢》是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攝製的一部古裝連續劇。由王扶林先生導演,周汝昌、王蒙、周嶺、曹禺、沈從文等多位紅學家參與制作。該劇前29集基本忠實於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後7集夏金桂撩漢、司棋之死、海棠花開、賈寶玉丟玉、林黛玉焚稿、薛寶釵出閨、惜春出家、獲罪抄家、雪地裡披著大紅猩猩氈斗篷出家等主體劇情仍採用程高本後四十回,另外拋棄了寶玉中舉、蘭桂齊芳、家復中興的小團圓結局,並根據脂批和紅學探佚學研究成果對香菱之死、探春遠嫁、賈母之死、巧姐獲救等情節進行了修改,又重新創作出獄神廟探監、鳳姐死於獄中、湘雲流落風塵、賈府家亡人散等劇情。該劇播出後,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重播千餘次,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