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又雙叒叕官方號
-
2 # 熱門反射弧
美國大蕭條時期,有過資本家把牛奶倒了也不給窮人喝的情況,這次疫情,歷史又輪迴。
寧肯扔了也不給別人喝,在一般人看來,不但浪費,也很冷酷。
但從牛奶廠家角度出發,這麼做有其合理性。
一,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他們有處置權利,除非公權力給剝奪,像這次很多國家對口罩和糧食進行管制一樣。
二,從市場經濟來說,有買有賣才正常。賣不出去,說明供大於求。要想供需平衡,就必須減少市場供應。牛奶賣不出去,就得想法減少產量和供應量。牛奶倒了,就是一種方式。
三,生產出來的牛奶有保質期,但捐贈給窮人,需要各種程式,成本也不低,還要擔風險。倒掉最經濟,最安全。
四,牛奶沒人買,就送給別人,但等人們能喝免費奶,就更不會花錢去買。這樣市場陷入死迴圈。最終牛奶廠倒閉,窮人喝不到免費奶,消費者花錢也買不到奶了。
-
3 # 盤面感知
經濟危不危機,牛奶都不會給窮人。
經濟之所以是經濟,利益是根本,而且逐利是資本家的本質。人類社會的發展依賴這種有序的經濟活動。
首先,窮人不會因為獲得牛奶而改變生活狀態。
其次,當你清楚知道資本家會牛奶過剩分給你,你還會去買牛奶嗎?
再者,倒掉牛奶是最省心省力的方法,節省運輸費和倉儲費。
最後,是資本的核心---物以稀為貴。產能過剩,必然會導致需求不足。大量的銷燬商品,會造成供應短缺,價格就會上漲。
綜上所述,資本家為了追逐利潤,做出這樣損人利己的事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老祖宗早就看的一清二楚。
-
4 # 大財優配
牛奶從奶廠到消費者手裡面,是有中間渠道和成本的。即使牛奶是免費的,消費者也不可能免費拿到牛奶。為什麼呢?牛奶消毒、儲存、包裝、運輸、販賣,都需要成本。這些成本,都是加到最後消費者要付的價格裡面去的。哪怕資本家免費提供牛奶,運輸工人免費運輸,售貨員甚至都不要工資,那包裝盒總要錢的吧?儲存總要錢的吧?運輸車的汽油總要錢的吧?當時大蕭條的時候,社會是怎樣的呢?工人普遍失業,沒錢;就算奶廠白送牛奶,經過消毒、儲存、包裝、運輸、販賣這一系列程式,牛奶到商店裡的價格,工人仍然買不起;工人買不起商店的牛奶,那麼商店就賣不出去(這是句廢話);商店賣不出去牛奶,就不會進貨;商店不進貨,奶廠的牛奶就賣不出去;奶廠的牛奶賣不出去,就只能存著;儲存需要電(低溫),需要消毒,需要僱傭工人操作,都要錢的(而且存著也賣不出去,只會越存越多)……所以,牛奶只能倒掉。
-
5 # 窮游到此一遊
在資本家眼中,一切都是為了收益,資本家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潤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嘛,他們就敢冒上絞刑架的危險。馬克思對資本家的評價放在今天依然有效。在經濟危機時,窮人都買不起牛奶,如果降價銷售等於降低了資本家利潤,如果銷售價低於成本價那麼資本家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還不如把牛奶倒掉還能減少供給,變相促進牛奶價格堅挺,所以在經濟危機時,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貢獻給窮人,說白了利益使然
-
6 # 抱朴守拙1993
如果把過剩牛奶貢獻給窮人,對生產企業來說,有許多不利。第一,相較直接倒掉,成本較高。第二,會給窮人造成一種依賴觀念,貢獻給窮人,違反救急不救窮的救濟原則,不利於窮人擺脫貧窮。第三,窮人也是一種潛在的市場需求者,如果直接貢獻給他們,等於直接把這些潛在需求者排除在需求端之外,不利於供求平衡,從而不利於經濟復甦。
總之,經濟危機時資本家寧願把成桶的牛奶倒掉,也不貢獻給窮人的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企業做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他既要考慮如何使其成本最小化實現其市場的供需平衡,又要考慮其長遠發展保持市場需求的持續增加。
-
7 # 商財小但
牛奶從牛奶廠再到消費者手裡,其中有很多工序,而且都不是免費的。比如說,牛奶從奶牛身上擠出來之後要拿到工廠去加工。然而,受疫情影響,工廠也沒有足夠的工人取加工這些牛奶。在運輸方面,也沒有足夠的人員去送這些產品。還有牛奶的包裝,檢測等等。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有專門的人員去負責的。然而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大量的人員都會失業,這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人員去負責這些事情。再加上平民老百姓手裡沒有錢,超市就不會繼續進貨。超市一旦不進貨,奶廠的牛奶將賣不出去,一般是要用低溫冷藏,而這一舉動又是要花錢的。農場主為了不支付這筆費用,只能選擇把牛奶倒掉。
以上是個人觀點,希望有幫助。
-
8 # 貞象大白
所謂的經濟危機指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產能過剩危機,意思是資本家為了追逐利潤生產了太多的產品。但是,因為社會財富大都集中在富人手中,窮人們根本沒有足夠的錢來消費這些產能過剩的商品。事實上,當時倒入密西西比河的不只是牛奶,還有咖啡、豬肉、棉花等。
為什麼資本家寧願銷燬這些產品也不願分給窮人呢?首先,無論是從經濟學的角度還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首先是利己的,先利己而後利他,這是所有人類行為的大前提。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分幾個方面來看:
我們假設資本家生產牛奶的成本是5毛錢,那直接銷燬這些牛奶的損失也大概是5毛錢。但是如果要把這些牛奶送給全國各地的窮人,倉儲、貨運、再加上人工等,最後送到窮人手裡的成本可能高達1塊錢!這明顯不利己!銷燬掉生產過剩的牛奶,留一小部分還可以賣給窮人,少賺點,總好過直接送給窮人的血本無歸!利己!經濟執行最怕什麼?怕人們不消費,大家都不消費,那誰都賺不到錢,經濟只會越來越低迷。假設把牛奶(包括棉花、豬肉等)直接送給窮人,窮人便會坐享其成,不勞動也不消費,這隻會加重經濟危機。所以免費送的行為無異於飲鴆止渴!再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現在很多面包店,晚上總會把臨期的麵包扔掉,為什麼不免費送呢?一是即使是白送的,吃出了問題還是要找麵包店;二是免費的東西送久了,掏錢買的人就一定會覺得吃虧,最後就沒人願意掏錢買麵包了。免費送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綜上,資本家們銷燬掉生產過剩的產品的行為便合情合理了。
-
9 # 農事小棉襖
牛奶很快就會變質,根本來不及送到窮人手裡,產業鏈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所以國家大力提倡復工復產,但並沒有達到預期。
-
10 # 河南人在北非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被稱作“經濟危機”。什麼是經濟危機?為什麼會出現經濟危機?簡單講,經濟危機就是生產過剩,但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而是“體制性過剩”和“結構性過剩”。
牛奶的過剩肯定不是絕對的過剩而是相對的過剩——需要喝牛奶而喝不起牛奶的群體比例很高,但是因為“買不起”而無法實現這種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牛奶倒掉,反映出的是牛奶的消費能力不足。
最主要原因是直接倒掉的成本比低價賣給窮人要低。牛奶不是擠出來就可以直接賣掉的,要加工、儲存、運輸、還要僱人來銷售,都需要成本。倒掉的話就沒那麼多事了,不需要什麼成本。
-
11 # 首席投資官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沉默成本,所謂沉默成本就是已經無法挽回的損失,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
關於沉沒成本有一個很經典的案例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大名鼎鼎的協和飛機,當年由法國和英國聯合研製的超音速客機。當時設想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後來由於研發投入巨大,英國在中途就推出了,而法國卻感覺可惜,認為已經在研發上投入了很多錢半途而廢就可惜了,所以後邊法國就繼續研製並使得最後飛機量產。其實在英國退出的時候就看到了這個專案是不賺錢的,後續也很難盈利,所以就把已經投入的這部分研發成本看做了沉默成本,不再往專案上投錢,最後減少了損失。但是法國則不然雖然最後完成了研發,但是最後也只是投入了更多的成本,最後在這個專案上虧的更多。
再回到倒牛奶的問題上,其實牛奶生產出來但是遇到經濟危機已經形成了沉默成本,如果往裡邊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再把牛奶銷售出去其實虧的更多。所以農場主就是因為知道既然幾經形成了沉默成本知道損失無法挽回那麼就少往裡邊投入可以少賠一些。這個和英國在研製協和科技一半退出是一樣的,已經投入的成本造成的損失已經無法挽回,但是減少投入就能避免虧的更多。
-
12 # 東方晨
資本主義國家是最大的資本家,資本家是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為目的,而不是以滿足最廣大人民利益為目的,所以它寧可倒掉也不分發給民眾。
-
13 # 琅琊榜首張大仙
這是一種供求關係。
因為在經濟危機的時候,需求本來就是出於一種下滑的趨勢,所以牛奶自然變得產量過盛。這個時候,如果給予窮人,不僅會讓自身的牛奶需求大幅減少,而且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那就是之前買的人會怎麼想?
為了維持市場和設定的價格體系,就需要消除掉過剩的產品,如果資本家把產品送給窮人喝,這部分人就等於0價格拿到了產品,也就不會再去購買產品,這當然是資本家不願意看到的!
況且,牛奶還是有保質期的東西,一旦過期,再給窮人喝,吃出了病,會有更麻煩的問題出現。所以在那個時期,美國出現了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的現象。
這個現象其實在如今都是存在的!
1、房地產。
前幾十年裡,許多開發商是寧願賣不出去,也不願意降價出售的,因為一旦出售賣出,會遭來前期高價買房人的鬧事,更加會讓供需產生變化。
記住,人性的弱點就是追漲殺跌,漲價了反而有許多人會跟風購買,而跌價了,大家則會選擇觀望。
2、餐飲行業。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餐飲行業依然在用這樣的策略,就是當一天的食物賣不出去了,他們就會全盤清理,全部扔掉,而不會再次賣給客人。
這樣的做法不僅是對消費者的負責,也是對於自身品牌的保證。
許多人會說,為什麼不給窮人,或者給那些乞丐呢?
其實,並不是沒人做過,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是效果不錯,但是後來出現了乞丐吃壞肚子,有人不適,有人鬧事的結果,大批的商家就會覺得“吃力不討好”,也就慢慢轉變為“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的思維。
其實,按照商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眼裡是“利益”,而不是“慈善”!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
14 # 莫水宏觀經濟
先說一下哈,這個不是因為資本主義是醜陋的,這跟什麼主義沒有關係,這是經濟社會的一個必然現象。
我們先來講一下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的經濟學原理。
在一個市場上牛奶的價格取決於它的供給和需求。牛奶價格非常低的時候是因為供給遠遠大於需求。假設在這種情況下,把多餘的把牛奶給窮人那麼實際上,牛奶的需求是不變的,只不過其中的一部分免費給了窮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供需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那牛奶的價格就不會漲上來。如果奶農選擇把牛奶倒掉,那馬實際上是消滅了牛奶的一部分供給,價格還會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因為因為供給減少了,所以新的供需平衡點的價格是高於原來的價格的。所以從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來看,牛奶選擇倒掉而不是給窮人,是一種正確的做法。
實際複雜因素下就更不會給窮人
當然了,現實情況比簡單的經濟學模型要複雜的多。奶農還要考慮運輸的成本。考慮儲存的成本。如果這些成本之和大於牛奶的價格,那奶農賣牛奶就沒有意義了,不如直接倒掉。
還有,奶農給窮人牛奶那其中的運輸成本儲存成本,誰來負擔呢?如果窮人喝了牛奶之後,生病了,那這個責任誰來負擔呢?如果是純做公益事業的話,奶農有病啊!
如果是某一個窮人跑到奶農那裡去,要幾桶牛奶,我想這是沒有問題的,奶農也會給他喝的。但是涉及到產業這個量就太大了。
-
15 # 臊子面
這個你看看日本農民為了市場農產品價的穩定,多餘的寧願倒地溝裡也不能爛在市場攤位上是一樣的道理,不過這必須是市場經濟與工資體系健全的基礎上。
-
16 # 鐵男春秋
1932年的時候,美國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把大量牛奶直接往密西西比河裡倒,寧願這樣浪費也不願意給那些窮人吃,導致水資源遭受了汙染,民眾也沒有解決飢餓貧窮的狀況。
直到今日,我們才瞭解到美國這麼做的原因:如果美國把這些食物分發給飢餓的民眾,很可能會導致美國的經濟再一次大蕭條,越來越多的民眾就不願意去購買這些食物,民眾們也會越來越懶散,同時經濟也流動不起來,也就無法解決經濟危機了。
-
17 # 可轉債投資之路
當時美國資本家把牛奶倒了也不給窮人,在當時情況下是合理的。
當時經濟蕭條,居民牛奶消費量較低,牛奶供大於求,牛奶商開始採用降低價格,薄利多銷的營銷手段,最終導致牛奶價格接近成本,奶農基本不賺錢。在這種情況下,常規的思路是,奶農要麼把牛奶儲存起來,等到牛奶漲價,要麼繼續降價促銷。
儲存牛奶等待牛奶價格上漲,首先牛奶保質期較短,在保質期內期待牛奶價格上漲不太實際,其次是儲存牛奶的成本也不低,這就間接提高了奶農的成本,因此儲存牛奶等待價格上漲的方式顯然不合適。
降價促銷保證牛奶不浪費這種方法呢?也不適合,因為如果繼續降價促銷,牛奶價格將低於成本,就相當於每生產一升牛奶,就要虧損一定的錢。這種情況下,奶農還不如把奶牛殺了呢,這種做法當然也不可取。
那麼如果把牛奶給窮人呢?牛奶給了窮人的話,市場上的牛奶需求就會進一步減少,不過經濟蕭條的時候窮人本來就不是牛奶的客戶,因此就算把牛奶給窮人對牛奶需求影響不大。
但是把牛奶給窮人這個動作是有成本的,包括運輸成本,人力成本等等,經濟蕭條之下奶農付出多餘的成本都有可能讓農場經營不下去。
綜上所述,在當時經濟蕭條的背景下,奶農倒掉牛奶是合理的選擇。
-
18 # 不執著財經
最近,有網友提問,1932年的時候,美國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於是,美國商人們卻把大量牛奶直接往密西西比河倒,寧願這樣浪費,也不願意給那些窮人吃,這直接導致了水源受到嚴重汙染,民眾也沒有解決飢餓貧窮的狀況。那麼,當年美國的資本家真的有這麼壞嗎?
第二,經濟危機開始暴發,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失業,這些人失去了工作,連吃飯都成問題,喝牛奶的次數早已大不如前了。如果把牛奶送給廣大失業窮人喝。這豈不是人人都可以免費喝到牛奶,這會導致美國的資本家的牛奶更加買不出價格了,屆時,美國的資本家肯定會會破產的。而把牛奶倒掉,人為製造了牛奶製品的市場短缺,價格又可以漲上去,商人們又可以從中牟利。
第三,在經濟危機的時代,資本家倒掉牛奶只是一個縮影,因為做得過於明顯,被社會各界詬病,這才會被曝光出來。而其他一些行業也是採取銷燬商品,保護價格,保證利潤。舉個例子,很多餐廳就是把當天賣不出去的食物給清理掉,並不會降價賣給客人。這種做法不僅是對消費者負責(萬一吃壞了肚子麻煩不斷),而且還是對自身品牌質量的保障。
“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的思維。如果按商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眼裡是利益,並不是慈善。從法律角度來看,牛奶的所有權屬於農場主,他是要倒掉,還是打廣告,還是分發給社會大眾是他的權利。不過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自從1932年這次經濟危機過後,就沒有農場主這麼幹了。因為牛場市場太大,僅是靠幾家農場主往河裡倒牛奶,牛奶價格也無法漲上去。不過,近期有OPEC組織聯手俄羅斯限制產能,來穩定國際油價,不過這樣的限產保價聯盟,是不牢固的,只要有國家違反約定,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同樣,國內鋼鐵、水泥、玻璃、汽車等都處於嚴重過剩狀態,你能指望企業免費供應市場嗎?顯然也不會。面地產能過剩,一些企業走“一帶一路”,把國內銷售不掉的庫存商品,到海外發展中國家去銷售,還能創外匯。此外,還有把庫存商品放在倉庫裡,等經濟復甦了,再拿出來銷售賣個好價錢。總之,資本主義國家當年的農場主倒牛奶,而不願意給窮人吃,主要是想維持牛奶正常的銷量和價格,不過就幾個農場主倒 牛奶恐怕也左右不了當地的牛奶價格,只能成為後世的笑柄。
-
19 # 凱恩斯財經
2014年,也就是三鹿那個事件發生前後,也有奶農倒奶。
前幾年歐洲奶農也傾倒過牛奶,只是規模不大。
奶農在供應過剩的時候倒奶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奶農不倒奶,在1929年美國那個情況下就意味著自己要捱餓。
經濟學是這麼一個東西,即使你是傻子,最後也會做出經濟學理性人假設下的決策:經濟學說加油站開在路邊能夠盈利,可是來了群傻子,有人將加油站開海邊,有人將加油站開樹林。偶爾開在路邊的加油站盈利了。經濟學家一看,呀,你看,理性人會將加油站開在路邊,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也就是說,奶農即使想要將牛奶給窮人,但是給窮人的話奶農自己的生活會更加窘迫,所以,給窮人的行為就不會發生。
密西西比倒奶事件
在1929以前,美國農產品早已變現為過剩。到1929年,經濟蕭條導致牛奶的需求進一步下降。而當時奶農並沒有長期儲存鮮奶的技術。牛奶無菌包裝是在20實際40年代,在當時牛奶行業的主要生產副產品是煉乳,或者你可以透過巴氏殺菌,低溫儲存7天。這兩種方式都需要高額的成本投入。鮮牛奶是不能直接飲用的(當年某小說家就鬧過這樣的笑話,直接喝生牛乳風險很大)。
而降價銷售,其實已經在實施了,1931年1月100磅(90斤)是2.25美元,到了1933年4月是0.99美元100磅(90斤)。這個價格,其實已經觸及到了奶農的養殖成本。而鮮奶要變為巴氏殺菌奶或者變為煉乳還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此時很多奶農連生活必需品都已經買不起,所以,倒奶對於奶農,一方面減少了過剩的牛奶供給,另一面降低了奶農的儲存成本。在財務上,這就是一筆壞賬。
不是資本家導致的奶農倒奶,當時保護奶農利益的奶農協會還要強制大家一起倒奶。這類似於歐佩克控制石油產量的做法。用減產讓奶價回升,因為這是過剩災難,而不是不足。如果奶價回升到奶牛不死,那麼就是一場奶農的勝利。
資源錯配,需要政府分配
資源分配,也是需要成本的。經濟危機的本質是資源錯配。如今的經濟學理論已經更多的普及,內容更多。如今的牛奶儲存技術也突飛猛進。倒奶已經很少了,牛奶可以被儲存,可以低成本做成乳酪和其他產品比如奶糖。這也構成了政府儲備再分配的可能性。
在1929年,政府即使想要實現牛奶給窮人的做法,他們反而需要支付大量金錢給牛奶加工廠。相比之下,直接發放救濟金和食物其實更加經濟實惠。我們經常看到那種代表性的老照片,一群人排隊等待發放免費食物或者救濟金。當時美國經濟危機期間農產品並不短缺。因為那是過剩和需求不足導致的經濟衰退,和我們中國當時民國的戰亂飢餓流民,性質天差地別。
-
20 # 菩提fei0598
經濟危機時,美國農場主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願給窮人,這是我們以前讀書時的內容,當時讀書看到這段話,對“萬惡的資本主義”有了深刻的認識。而隨著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書本里“萬惡的資本主義”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萬惡”。
那麼,再來看,牛奶的問題,是否就顯得合理了?牛奶產下後,需要特定的溫度環境,否則很快變質而不能食用。加上美國的農場主主要集中在遠郊和農村,而將牛奶運到城裡,既需要不菲的運輸費,也需要特定的冷藏裝置和車輛。而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既沒有額外的資金支援上述費用,且運到城裡也賣不掉——因為經濟危機影響就業和人們的收入。如果,城裡的人們願意自己到農場主所在地,請問,農場主願意揹負“不給窮人”的惡名,還是願意給自己走到農場的人們?——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人,奉行基督教,本身具備人性和良知,我不相信有如此“暴殄天物”的事情。
因此說,看問題,不能“斷章取義”和“過度妖魔化”,而要看具體的“語境”和“環境”,如果,我們以單純的“意識xingtai”去看待問題,那麼得出的結論和我們小時候讀書時一樣——萬惡的資本主義。而當我們發展到以市場經濟的角度去看問題,則成為“額外支出的費用到底是否合算的”問題。萬惡,究竟是“意識xingtai”看問題的結論更接近真實?還是以“市場經濟”看問題得出的結論更接近真實?相信大家心裡都自己會思考。
回覆列表
原因就是三個字 穩,公,利:
穩為了市場的穩定,市場環境下,商品的價格受供需關係的影響,如果想要保持商品價格的穩定,就必須保證商品的供需平衡,如果資本家把牛奶貢獻給窮人,勢必破壞市場的供需平衡,小點可能僅僅影響牛奶的價格,大點可能打亂整個市場秩序,造成牛奶,養牛,飼料產業。。。蝴蝶效應式的影響。
公為了市場的公平。不管窮人還是富人都是花了真金白銀買的牛奶,如果你把牛奶貢獻給窮人,就會對花錢者的不公,對資本家所屬的企業影響是一個致命打擊,讓花了錢買牛奶的怎麼想,怎麼看!
利資本都是逐利的,哪種方式有利可圖,就採用哪種方式。貢獻給窮人,就會影響他現有產品的售價,讓資本家的利益受損,同時影響資本家產品在其他人群中的形象。倒掉牛奶,只是損失了有點成本,換回了市場物價的穩定與客戶的忠誠度,為未來產品的銷售帶來更豐厚的利潤。
其實問題描述的,只是資本家在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時的一種極端設想,而在現實中資本家解決牛奶過剩問題顯然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如進行打折促銷,買一贈一等,既消化了庫存,也討好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