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南韓能成為戰國七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與趙、魏都是三晉餘脈。晉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華夏主流文化的傳承者,相對更多東夷文化浸染的齊、南蠻的楚、與戎狄交往密切的秦以及遠在北方的燕國,三晉顯然更大程度上代表了西周以來的華夏正統文明。

    但南韓雖然成為七雄之一,他的問題也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是他的領地分散在山西、河南多個地域,難以匯聚力量;其次是他地處中原核心位置,可以擴張的空間並不大,所能吞併的諸侯國並不多,最大的成功便是公元前375年吞併鄭國。而後,南韓便遭遇魏、齊、楚、秦四大強國的包圍,再無擴張的可能。

    不過,初期的南韓還是有發展機遇的,這便是跟隨戰國早期霸主魏國,做魏的小夥伴。但魏國初期的霸主文侯、武侯相繼去世之後,魏國發生內亂,歷史便賜予了南韓和趙國一次瓦解魏國的機會。趙國主張讓魏國割地,南韓則主張將魏國兩分。實際上南韓的意見更有效,因為兩分的魏國便無法威脅趙韓,但最終卻是互不買賬,結果南韓退兵,魏國得以保全,但三晉趙韓魏的關係卻徹底破裂。事實上這也是南韓當時唯一的機會。但很可惜,如果說趙國此後還有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機會,南韓卻就此走上下坡路。隨後魏國便大舉攻韓,這便是所謂圍魏救韓,雖然由於齊國的出兵,魏國遭遇重挫,但南韓的困境已然很明顯。隨即西方的秦國崛起,南韓更陷入長期捱打的境地。

    (魏國武侯時期曾全力攻秦,南韓在當時若是能與魏合力,一起拿下秦國,加以兩分,南韓的歷史命運,就會大不同,然因為兩國國君的短視,終於使此事成為不可能)

    當然南韓也並非不思變革,韓昭侯八年,南韓曾起用申不害做相國,推行法家改革。但運氣不佳的是,此後秦國也起用商鞅變法。而申不害的改革又很有限,結果他死後兩年,秦兵便攻下了南韓的重鎮宜陽。隨後,南韓幾乎是年年被秦打,但南韓還是堅持了很長時間,這其中固然有合縱連橫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秦國直到嬴政登基之前,都沒有吞併六國、建立大帝國的野心。嬴政之前的秦君,還是比較傳統的霸主型國君,多佔點地是必須的,但滅掉韓魏這樣的大國,他們沒這個野心。(就好像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不會去滅掉荷蘭、比利時這樣的小國一般)

  • 2 # 忘記帶鑰匙阿濱

    韓氏士兵的怯懦在戰國時代是著名的。但韓氏的狗屎運卻讓列國君主想起來,就恨不得以頭撞破牆。 在晉國諸家族中,韓氏是軟弱的,但正因為他們的軟弱,韓氏跟各大家族關係都好真實的歷史中,智氏想攻擊趙氏,先想起來跟韓氏商量;而趙氏想抗擊智氏。在智氏包圍晉陽城三年的情況下,也先想起與韓氏溝通… 人緣好,沒辦法。在整個戰國時代,三晉的土地上,先是魏氏咄咄逼人,而後是趙氏奮力抗擊秦國”而韓氏,在戰國的歷史中,只屢屢記載著每當魏國與趙國缺糧時,不約而同地向韓氏借糧的記錄。 韓氏糧食足,在戰國是有名的,但韓氏士兵怯懦,在戰國時代也是知名的。原因在於韓氏糧足,百姓容易滿足,擴張**不強烈。反過來。因為他們糧足,想要誘惑他們放棄安逸而穩定的生活,走向戰場搏殺。所要付出的代價也要足夠大這也就是韓起之後,歷代韓氏宗主懦弱的原因。也因這樣各國想要打南韓的主意來救援的大多是魏趙。

  • 3 # 時說新語

    1.上黨高地的地理位置優勢。三家分晉時期,魏國得到了晉南之地,也就是晉文公時期的晉國最險要肥沃的領土,所謂的“表裡山河”。趙國得到了晉中、晉北、河北的大片土地,而南韓得到的最大利益,莫過於上黨高地。上黨高地:

    可以說是東俯視邯鄲,北危晉陽,南臨大梁城。邯鄲是趙國首都,大梁就是開封,也就是魏國首都。圖片來自百度搜索。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完畢後,魏國的領土大概分裂成東、西兩大塊,西邊領土以安邑為中心,東邊領土以大梁為中心。而連線兩塊領地的正是上黨高地。韓魏交好時期,也是魏國霸業昌盛的時期。有這塊土地,南韓很快就兼併了鄭國。上黨高地也是南韓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根本。別說後期南韓的上黨高地被奪了,到了那個時候,戰國七雄哪個國家都不怎麼樣。2.南韓的精良兵器、士兵的高素質。說“三晉之兵素悍勇”,那麼三晉之中,士兵最為悍勇的,不是胡狄之風的趙國士兵,也不是有魏武卒的魏國,而是南韓。《史記蘇秦列傳》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韓卒之勇,天下莫能當。《容齋續筆》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卒之勇,一人當百。不要說什麼《蘇秦列傳》不可信,不可信的是蘇秦的事蹟,而不是他的言論。他的言論很可能是戰國時人撰寫的,也是作為證據的史料。3.申不害變法申不害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後世常常將其和商鞅並稱。《史記 韓世家》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申不害變法讓南韓安定了很久。申不害本人以術治見稱,大概就是教給君主如何馭下改良政治的,但可能和商鞅那樣的嚴刑峻法還是有一定差距。南韓最出彩的戰績莫過於韓哀侯時期滅掉鄭國,而其他戰績,可能比較知名的是宜陽之戰和伊闕之戰。宜陽之戰讓秦國甘茂費時五個月拿下宜陽。伊闕之戰有南韓公孫喜帶領軍隊,被白起打的全軍覆沒。南韓自此也沒落了。南韓土地面積狹小,兵源短缺,縱使有上黨高地,國力也難以和趙、魏、齊抗衡,在戰國時期沒有被提前滅掉實屬不易,尤其是相比於中山、宋、燕等國家,南韓更是暴漏在秦、趙、魏、楚、齊五面夾攻之下。這也是實力的體現。南韓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很可能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但也比宋、中山等小國要強不少。

    從戰略物資來說,戰國時代最大的鐵礦山——宜陽鐵山就位於南韓。南韓的冶鐵技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之一。

  • 4 # 世界人文通史

    我來解答這個問題,南韓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因為其疆域狹小、地處中原腹地而被群雄包圍,一般被認為是七雄中最為弱小的國家。確實,南韓的國力與另外六國相比,並不見得強大,只能稱為‘‘小霸’’,但事實上戰國時期並不只有七雄並立,號稱“五千乘之勁宋”的宋國,遊牧民族鮮虞人建立的中山國,越人建立的越國屬於中等強國,而其他諸如衛、魯、巴、鄭等小國還要弱一些。也就是說南韓位列七雄之一,國力雖然弱於其他六雄,但要強於宋、越等國家,所以南韓並不弱。南韓地處中原腹地,人口密集,手工業和冶煉技術都十分發達,南韓以善於製造射程遠的勁弩而聞名。在七雄之中,南韓能夠延續下來,主要還是因為其對外政策的調整,也就是合理地站隊伍。

    公元前403年,韓虔成為諸侯,他就是南韓的開國之君韓景侯。趙魏韓因為分裂自晉國,所以號稱“三晉之國”。當時的中原列國中,以魏國最為強大,東破強齊,西掠關中(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趙韓兩國都供奉強大的魏國為盟主。三晉聯盟起來對抗齊、楚等大國,並擊破進犯的秦國,這段時間南韓是依靠“抱團取暖”的方式在圖存。

    在魏武侯魏擊時期,魏國的霸業雖然進一步發展,三晉的聯盟卻因為三國各自心懷鬼胎而瓦解,轉為各自為政。南韓由於不願意看到魏國繼續強大到威脅自己,於是與魏國反目成仇,開始謀求自強。在韓昭侯時期,南韓為了自強,放棄了過去三晉聯合起來抱團取暖的方式。南韓任用申不害變法,用“術治”強國,整個南韓國力開始出現崛起的勢態。當時南韓的周圍是趙、魏、秦、楚,它們無一不比南韓自身強大,所以為了獲取立足之地,南韓只能選擇吞併比自身弱小的鄭國,奪取了洛水地區。

    韓昭侯的舉動引起了魏國的不滿,魏國不允許自己的背後出現強敵,因此對身邊的趙、韓都進行了打壓(參看齊國救援趙、韓而攻魏的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在齊國介入之前,南韓已經與魏國爆發了長期的戰爭,雖然南韓崛起迅速,但終究不是老牌強魏的對手。因此在韓魏爭霸中,實力相對弱小的南韓受到重創,整個南韓曇花一現的霸業就此沒落,幾乎因此亡國。雖然魏國最終在齊、秦、楚的合力絞殺下而衰敗,但受到創傷的南韓國力也不能再恢復,由南韓幾代國君積累的國力一去不返,南韓的“自強”途徑宣告失敗。

    在戰國後期,中原霸權落入了秦、齊、楚、趙的激烈爭奪中。魏國衰敗以後,齊威王成為中原的霸主,齊與楚的競爭激烈。南韓自身無力介入強國的爭鬥,只能謀求自保。然而齊國的霸業只延續了三代,五國伐齊,齊閔王兵敗而死。在齊,楚等國先後因為自身的原因衰敗以後,中原的霸權就爭奪轉入了趙、秦之間,如何在強國間生存是南韓要考慮的問題。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後,趙國在北方擴地千里,成為三晉中新興的強國,趙是戰國後期裡繼齊、楚衰敗以後唯一有能力對抗秦國的大國。面對秦人的東擴,南韓被迫與衰落的魏國聯合起來抗秦,但在伊闕之戰中,秦軍一次斬首24萬,大破韓魏聯軍,南韓一敗塗地,國內對秦的政策開始左右搖擺。在秦國與南韓爆發的多次戰爭中,秦人以絕對的優勢取勝,掠奪了南韓西北部大量的土地,尤其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國擊破強敵趙國,奪取了南韓的上黨郡,南韓版圖只剩下一半,因此南韓開始尋找新的途徑尋求生存。韓魏趙當初的抱團取暖已經不可能再實現,而南韓自身的自強途徑也早已經宣告失敗,所以南韓國君選擇了屈辱的入朝覲見秦君,在名義上對秦稱臣納表,以確保國內日落西山的統治。

    在這種狀態下,南韓能夠延續到秦國發動統一戰爭之前。但毫無疑問,到了戰國末期,七雄之外的其他諸侯國已經基本被七雄肅清(齊滅宋,楚滅魯,楚滅越,韓滅鄭,秦滅巴,秦滅蜀,趙滅中山……),在歷史的程序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再也無法逃脫滅亡的命運。

  • 5 # 烙饃卷饊子

    南韓位列七雄,就軍事力量、國家版圖而言,它是七國中最弱的,但與宋,衛,中山等千乘之國相比卻是強了很多。

    第一,南韓實力不弱,為萬乘之國。“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

    第二,南韓出產的武器比較精良,“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

    第三,南韓與魏、趙並稱三晉,在戰國之世常常聯合行動,不容小視。

    第四,韓昭侯時期,用申不害為相,國治兵強。

    最主要的是:南韓擁有戰略要地上黨。南韓得到的最大利益,莫過於上黨高地。上黨高地可以說是東俯視邯鄲,北危晉陽,南臨大梁城。邯鄲是趙國首都,大梁就是開封,也就是魏國首都。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完畢後,有這塊土地,南韓很快就兼併了鄭國。上黨高地也是南韓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根本。

    秦國在完成變法之後,一直執行著東出戰略。巧合的是,南韓的領土正好堵在秦國東出之路上,南韓被秦國連續暴打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其實,秦國早就想直接吃掉南韓,但是礙於種種原因,才沒有下手,讓他苟延殘喘地夥到了後面。

  • 6 # 所以然者

    第一,南韓所在位置地形較為險峻,不容易用兵;

    第二,南韓士兵戰鬥力較強;

    第三,武器裝備好,強弓勁弩、神兵利器都出自南韓;

    第四,南韓有外交優勢,幾次即將亡國都被諸侯救了下來;

    第五,南韓地盤比較大,秦國一口吞不下,只能逐步蠶食;

    第六,老天爺幫忙,昭襄王攻下野王(野王基本是平原地域,東方已經無險可守),上黨道絕,南韓已經沒有反抗的能力了。偏偏趙國參與了進來,秦趙開戰4年,顧不上南韓。後來昭王死,孝文王繼位,一年就掛了,文王死,考烈王繼位,兩年掛了,後來秦始皇繼位,只有9歲,內部不穩顧不上外事,後來公子姣造反,嫪毐造反,又給南韓續了30年壽命

  • 7 # 澤安君

    前面看了大家的回答

    的確南韓在戰國中實力確實是比較弱的,那是否是最弱的呢?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戰國可不止“喊趙薇演齊秦”韓趙魏燕齊秦七個國家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生命力頑強,三次滅國三次復國的,少數民族狄族胡人建立的中山國,被魏樂羊滅復國後,實力一度十分強盛,號稱“九千乘”之國;中原商賈富甲天下,殷商後裔建立的的“戰車五千乘”的宋國;禮儀之邦,周旦先祖,孔子故鄉的魯國。。此外還有衛國,巴國,蜀國,越國。。。

    可以說在戰國早期,南韓的實力並不算弱的,甚至還可以說是小霸,跟在霸主大哥魏國的屁股後面,還可以經常欺負欺負其他國家。

    南韓實力得到提升,並躍居戰國七強,應該屬在韓哀候滅亡春秋小霸鄭國到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這三代時間,南韓滅鄭使得南韓國土大增,拓展了外部生存空間,也解決了心腹大患;申不害變法,使得南韓國富兵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使南韓國力大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當然申不害變法是不徹底的,同一時期的秦國商鞅變法後,南韓首當其衝成了其打擊目標,接連丟失城池。

    南韓夾在秦魏楚趙幾個國家中間,可以說地理位置十分糟糕,但是恰恰是這樣的地理位置,讓南韓能夠一直存活到戰國末期。

    由於在三家分晉時,南韓分贓拿了一塊晉國中央的戰略要地——上黨高地,這塊地方可以說是天下之脊,有居高臨下之勢,離趙國前首都晉陽,後首都邯鄲,魏國首都大梁距離都不遠,從上黨出發能隨時威脅到三晉兩個兄弟的政治中樞,而且易守難攻,這也是南韓立國的根本之地。

    由於南韓地處中原,出於地緣政治的需要,無論是合縱還是連橫,不帶上南韓玩是不行的。另外到了戰國,要想隨便滅掉一個國家,不是簡單的比拳頭大小那麼簡單,各個利害關係的國家都會干涉。如強齊滅宋,結果被五國群毆。

    南韓夾在幾個國家中間,充分當了了牆頭草的角色,戰國初期一直跟著魏老大屁股後面揍其他國家,戰國中期又成了齊國的小弟,在後面乾脆一頭倒向秦國,但是秦國可不買它的賬,你這麼會耍心眼,看我不揍你!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南韓人是徹底被打服了,連續的生力軍被秦軍殲滅。打到後期,南韓已經喪失對秦軍作戰的勇氣,心態就是如此:“哥,你別打了。你不就是要地嗎,我給你還不行嗎?”

    南韓相比戰國其他國家除了優越的地理優勢和地緣政治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略資源豐富,冶鐵先進,軍工發達。當時中國最大的鐵礦山-宜陽鐵礦就在南韓境內。

    蘇秦說韓宣惠王曰:“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當然蘇秦這段話有在捧韓王臭腳,忽悠他的意思。但是南韓的武器先進,弩箭天下聞名,卻是不爭的事實。

    就這些因素構成了,南韓為什麼能夠一直存活到戰國末期。

  • 8 # 謀士說

    南韓作為戰略緩衝帶,在戰國七雄並列的戰國,任何一個國家兼併南韓都會遭到南韓臨近國家的反對。原因好呢簡單,一旦吞併南韓,就會威脅其它國家的安全,那麼其他國家就會聯合起來攻擊,這樣就會被孤立。

    比如戰國初期的魏國,率先實行變法圖強,魏國經過三代人的發展,到了魏惠王時期國力達到鼎盛。當時,魏國就佔領了趙國的邯鄲,趙國向當時的齊國求救,用一塊地作為救援的條件。

    到了嘴邊的肥肉齊國自然不會錯過,當然更重要的一點,魏國的領土與齊國接壤。趙國這麼大,一旦滅亡,魏國統一三晉國,齊國自然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所以,只好出兵。

    齊國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圍攻魏國南方重鎮襄陵,二路由田忌和孫臏領導的齊軍,援救趙國邯鄲。結果二路齊軍俘獲了魏國將領龐涓,而一路由三國聯軍組成的盟軍,被魏國打敗。最後,大家坐下來談判,魏國與趙國議和。

    過了沒幾年,魏國又入侵南韓,南韓又向齊國求救。為什麼南韓只向齊國求救,不向趙國、楚國和秦國求救?因為秦國和趙國都被魏國打敗了,在公元前346年,南韓還幫助魏國一起攻擊楚國,所以楚國是不會幫助南韓的,只有齊國在當時可以和魏國一決高下。

    這一次,魏國在馬陵之戰中魏國的主力被齊國消滅殆盡。所以,從馬陵之戰後,魏國的霸權被齊國打垮。齊國打敗了魏國,為什麼不把魏國滅了呢?就是因為蛇在當時無法吞象,即便吞下去了。合縱連橫興起的年代,齊國必定遭到討伐。

    齊國在齊閔王時期吞併了宋國,開地千里,周邊國家人人自危。所以,非常忌憚齊國,害怕哪一天自己被吞併了。所以,齊國被燕國組成的五國聯軍打敗,從這件事來看, 中原六國,無論哪一個國家吞併南韓都會遭到討伐。

    秦國最後首先吞併的是南韓,他之所以這麼明目張膽的吞併,是因為六國沒有獨立抵抗他的力量。六國為了自保,都不願意得罪秦國。最重要的一點是齊國在東方,享受著太平日子,不想跟秦國正面接觸,齊王的權力在大臣手中,而那些大臣都被收買,齊王都被矇在鼓裡。所以,秦國才那麼肆無忌憚的兼併六國。

    秦國沒有兼併六國之前,東方國家都在相互牽制,秦國在函谷關內坐山觀虎鬥。等六國都筋疲力竭的時候,秦國才出手。足見秦國真的很高明,先發展經濟,所以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綜合國力都在六國之上,兼併六國自然水到渠成了。

  • 9 # 歷史風暴

    南韓在戰國時期確實非常的弱小,雖然貴為戰國七雄之一,整個戰國時期卻沒有主導過一次重大事件。下面看南韓到底有多弱:

    首先,南韓周邊環境惡劣,國土狹長缺少縱深。

    南韓地理位置是各國中最惡劣的,他的北方几乎要和匈奴接壤了,而南方又和楚國接壤,西面是強大的秦國,中間又被魏國隔開。這樣的國家缺少縱深在面對任何一個國家入侵的時候都難以集中兵力進行抵抗。

    其二,人口少。

    南韓是戰國時期人口最少的一個大國。三家分晉,各國分得的土地人口應該差不多。經過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國吞併了中山,打敗了林胡,人口、土地都有了很大的擴張,人口也不過300萬,南韓人口估計也就200來萬。

    其三,無名將。

    戰國七雄其他六國都不乏名將,他們指揮大軍攻城略地,震懾諸侯,比如廉頗曾經打敗韓、魏、齊無敵手,讓諸侯懼怕。而南韓歷史上卻沒出現過有名的名將。

    這麼一看,南韓確實弱小的很,是七雄中墊底。

    那麼,南韓為什麼生存這麼長時間呢?

    我認為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有好兄弟、挨著秦國、自己有上進心。

    有好兄弟

    南韓在三家分晉之後成為了獨立的一個諸侯國,不久之後,魏國的魏文侯繼位。他首先與同為三晉的趙國和南韓聯合起來一致對外。三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樣一來,保證了其他大國不敢欺負南韓。

    挨著秦國

    商鞅變法後秦國崛起!這時候三晉聯盟已經瓦解。蜀國內亂的時候,秦國決定先吞併南韓再出兵蜀國,但是司馬錯認為不能去吞併南韓,這容易引起土豪們的注意,反而應該先去佔領巴蜀等地。所以從那之後,秦國只是蠶食南韓而不滅亡他!

    自己有上進心

    南韓為了對付秦國計策頻出,比如著名的鄭國渠就是南韓弱秦想出的一招,可惜他低估了秦國的實力。秦國不僅沒有變弱,還變得更強大了。不管怎麼說,南韓的努力,也讓秦國推遲滅亡了自己的時間。

  • 10 # 鯤鵬國學

    根本原因,

    戰國各國征伐不斷,達成一種動態的平衡!

    但是沒有一國敢輕易滅掉另一國家,引起其他各國的高度危機感!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蘇秦費盡各種心思讓齊國滅掉宋國這塊肥肉,還要給趙國權臣李兌好處!才敢開動滅宋之戰!結果滅掉宋國之後,又不願意分好處給李兌了!

    最大的危機已經來到,滅宋的行動激起其他六國的憤恨與高度危機感!六國軍隊在樂毅的帶領下,一路攻滅齊國七十餘城!齊王被殺,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強大如戰國初期魏國,秦國者都不敢滅任何一個國家!秦國從張儀的蠶食戰略佔領了不少魏國楚國的土地!到了範睢的遠交近攻戰略,長平之戰幹掉趙國40多萬生力軍!一戰定天下,為統一奠定了最後的堅實基礎!

  • 11 # 赤手空拳向前走

    南韓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戰國七雄之一,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成戰國七雄。南韓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公元前1122年武王滅商後,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後改成晉,南韓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公元前455年-公元前453年,韓康子與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晉陽之戰中,討伐趙襄子。最後韓、魏倒戈,與趙合滅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從此韓、趙、魏三卿世族獨霸晉政。三卿再將晉的領地瓜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南韓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韓景侯韓虔,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公元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南韓滅亡,歷時173年。南韓先後13位君主,其中後五任稱王,王國曆時一百零四年。由於地處中原,南韓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南韓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公元前230年覆亡。那既然南韓如此弱小,為什麼能撐住將近200年呢?

    南韓雖然弱小,但還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使之能夠延續一段時期:

    1.變法

    韓氏立國之後多有徵戰,最大的戰績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遷都鄭城,定名為新鄭。此後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後迅速強大,成為戰國初期的天下霸主。三晉相鄰,魏國多攻趙韓兩國,三晉衝突驟然加劇。當此之時,南韓已經窮弱,在位的韓昭侯起用京人(京,戰國地名,故鄭國之地,今滎陽東南地帶)申不害發動了變法。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名士,是術治派的開創者。在韓非將“術治”正式歸併為法家三治(勢治、法治、術治)之前,術治派只是被天下士人看作法家而已。《史記·韓世家》記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2.兵器

    南韓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南韓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遠的射穿遮蔽物射中胸口),近者鏑弇心(近的箭頭可以射進心臟)”。除此之外,南韓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3.利用價值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南韓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南韓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國末期,南韓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南韓而起,充分體現了南韓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公元前230年,南韓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感染者持續上升,在未來一個月,會不會引起大範圍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