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怪傑傑

    最近宅家抗疫,完全沒搭理滿屏的新播劇,而是點開5年前的《琅琊榜》和兩年前的《如懿傳》,重溫了一遍。前者54集,後者87集。“這個時間段大家心情不好、有點浮躁,我覺得追新劇很累,看舊的反而舒服點”。

    刷老劇,是留學生芊芊的日常必備專案,而且她的“首選”劇,是距離首播已長達14年的《武林外傳》。“我想不到看什麼時就會開啟《武林外傳》,也不是覺得看了就能特別開心,而是為了讓屋子裡有點聲音,當成自己做事情時候的背景音樂。想家時看這部劇,就像有個人能和你說說話”。

    新的影視劇層出不窮,我們為什麼願意時不時回到老劇裡?

    優酷自2017年起啟動“高清修復計劃”,截至目前陸續修復了2000多部經典劇集和電影。資料顯示,去年6月至今,90後成為觀看高畫質經典影視劇的主力群體,人數超過6000萬,貢獻了42.7%的觀看時長;80後用戶超過4000萬,觀看時長佔比25%;此外,男性使用者更愛重溫經典,佔比達59.8%。

    根據優酷提供的資料,修復後與修復前對比,《北平無戰事》的使用者量增長178%,《鄉村愛情交響曲》的使用者量增長105.4%;而在“IP排名”中,電視劇品類裡,觀看時長第一的IP是胡歌,達到2735萬個小時,代表作品——《神話》《仙劍奇俠傳》《風中奇緣》《新聊齋志異》《劍蝶》;作品觀看時長第二的IP是金庸,達2373萬個小時,代表作品有《鹿鼎記》(陳小春版)、《天龍八部》(黃日華版)、《神鵰俠侶》(古天樂版)、《射鵰英雄傳》(黃日華版)、《笑傲江湖》(呂頌賢版)。

    從心理層面解讀,我們之所以愛頻頻刷老劇,是因為“回憶濾鏡”的天然存在。

    “在越來越快的生存節奏裡,有意識地‘逃’回過去變成很多當代人一種有效的心理代償機制。也是在如此情況下,回憶被覆上了一層又一層溫柔的高光,想象性地構造出了‘生活在別處’的紓解通道。”

    何天平指出,“回憶濾鏡”是一種群體性的情感和文化,那些老的影視劇,能充分闡述印跡在一代人身上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認同和精神世界,並且這種底色常談常新。

    同時,“回憶濾鏡”與新一代人的觀劇習慣息息相關。今天的家庭影視文化具有“伴隨式”的特點,年輕人習慣於開著影片做點其他事情。“我們開著《武林外傳》《甄嬛傳》,未必是懷舊,而是因為熟悉——這樣就不用集中注意力看,可以用伴隨式收看的方式讓它存在於生活中”。

    寧願反覆迴圈刷十遍老劇,也懶得開始追一部新劇,或者是覺得追新劇這件事“要作很大的心理建設”,除了“回憶濾鏡”,觀眾對品質的追求也是一個關鍵要素。

    “重嚼老劇更香,很可能是因為新劇真的不香,我一點都吃不下去。”90後媒體人王立自認為是一個“觀念很包容,很樂於接收新生事物”的觀眾,前兩年,每當影片網站上推出他喜歡的型別劇目,例如仙俠、懸疑、諜戰等,他一定會堅持親自下場“無偏見驗貨”。

    “我周圍人看看簡介、截圖、動圖就決定是否追新劇,我還是會給新劇很多機會,起碼會堅持完完整整、不快進地看完3集,實在‘吃不下’才會決定棄劇。”王立坦言,這兩年能吸引他持續追完的新劇數量下降,例如2020年開年的新劇,他也只勉強追完了一部(並不想再重溫),其他的或因演技差或因製作粗糙,“一集即棄”,那麼剩餘的大把空閒時間,王立只能二刷起了他內心的“高分經典劇”,例如《潛伏》《北平無戰事》。

    留學生芊芊也說自己很排斥當前一些都市言情劇裡“空泛、刻板的人設”。“越能體現複雜人性和生活溫度的故事,越值得一品再品”。

    當很多年輕觀眾無法認可新劇的品質,又依然想從影視劇“汲取營養和力量”時,他們自然毫不猶豫地扎進自己的“高分舊榜單”。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說,一些經典劇目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例如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視,是存在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和原因的。“那會兒拍電視劇是不計成本的,所以那一撥兒老劇質量都很高。而另一個問題也是在此基礎之上展開的——不計成本的電視劇是有限的,所以這個型別供給不足,導致這種少數的IP特別好”。

    “小時候這麼好的電視劇可能就看過幾部,長大後,他們有一份情感結構、情感記憶在這部劇裡。”孫佳山指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品的優質電視劇,數量有限,因而在連續幾代人的情感結構裡都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後來“四大名著”再度翻拍,令人不太滿意的原因,一是因為再難有當年極其集中的投入,二是因為國內電視劇供給日益富餘,開始“產生橫向對比”。

    每個型別的電視劇,都出現過“難以企及的巔峰”“難以複製的成功”,比如一提到喜劇作品,觀眾都會覺得當下的喜劇作品遠遠不如14年前的《武林外傳》,更是遠遠不及27年前的《我愛我家》。

    “巔峰時期已經過了。”何天平指出,這背後有諸多原因,包括創作心態、社會文化的土壤等因素。“對市場影響力的追求,導致大家可能在作品創作上產生工業化

  • 2 # 陳先生0818娛樂達人

    從心理層面解讀,我們之所以愛頻頻刷老劇,是因為“回憶濾鏡”的天然存在。

    每個型別的電視劇,都出現過“難以企及的巔峰”“難以複製的成功”,比如一提到喜劇作品,觀眾都會覺得當下的喜劇作品遠遠不如14年前的《武林外傳》,更是遠遠不及27年前的《我愛我家》。

    有些老劇很“耐刷”“好刷”,還和其文字的開放性相關。一部劇越具有二次創作、次生傳播的可能性,這些劇在觀眾心中的地位愈發穩固。

  • 3 # 迷你作坊

    其實說實話,如果你仔細去看,現在很多新的電視劇用的那些梗,而包括一些拍攝手法。其實都是在仿照以前電視劇。去拍攝的。因為說實話,以前的電視劇呀,他有技術啊,並不是特別全面和先進,所以他就需要人力去思考,我在不借助特效的情況下,怎麼能把這個效果拍攝的更加的傳神,更加的好,場面更加的宏偉。所以就要求咱們的導演也好哇,現場的一些舞美呀,設計呀,化妝啊,服裝啊,道具啊,場控啊。說費勁腦汁的去琢磨這些問題。可是現在呢?隨著電腦特效電腦技術的日益強大,就是我不再需要像以前讓我去打井啊,我去不僅啊,那繁瑣。我可能就掛個綠布不就好了。然後再利用電腦特效特技,那做出來效果一點兒不亞於就是說真實的那些場面。但是呢,他畢竟是託肖,他不是真的所以說演員相對比而言的話,它就不會眼傳神。會有那種感覺。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就是說咱們看現在的一些影視劇也好啊,電影電視劇也好,他並不像看老電視劇那麼的傳神,會有意思的這個原因。就是因為以前都影視作品他什麼都是真的,它的景色真的他的服裝啊,他的一些大的景和道具也騎的馬呀,拿著兵器也都是真的。可是現在他有些東西他就完全只依靠他的電腦特技就摳圖去偷笑。就是並不是一心一意打個井出來了,因為那樣的話更加繁瑣一些。

  • 4 # 人魚先生

    以前的老作家金庸 古龍 梁羽生 已經不在了,已經沒有人寫出更好的小說了,而且他們寫的小說也被翻拍遍了,現在的劇只為圈錢

  • 5 # 追逐夢想XV哥

    對於“新劇層出不窮,為什麼老劇卻更耐刷”這個問題,我來發表一下我的看法,我總結有以下幾點吧

    1.經典的影視劇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大眾都比較喜愛和欣賞的。一部電視劇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天時、地利、人和經典的結合。一部經典的電視劇一般都有一個不錯的故事情節,這是基礎,但一定要找對演員,同時導演、編劇對電視劇的把握或那個年代對於電視劇所該表達的精神都有關。從它的內容和演員表現都是大家認可的。比如亮劍,武林外傳,西遊記,三國演義,新白娘子傳奇等等。雖然看過無數次,但是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2.老劇在選角方面,第一點考慮的就是演員是否適合劇中人物形象。比如老版經典電視劇《西遊記》,導演楊潔為了找到白骨精的扮演者可謂費盡心思,最後找到著名演員楊春霞。然而楊春霞卻要求同時飾演女兒國國王,為了不耽誤進度,導演勉強答應。可是最後到了拍女兒國那一集時,導演卻毀約了,因為她覺得不能讓觀眾誤認為女兒國國王是白骨精變的。楊潔放了楊春霞的鴿子,這件事讓楊春霞恨了楊潔導演一輩子 ,至今不能釋懷,這件事也成了楊潔導演心中的愧疚。但是也正是由於導演的堅持才有了經典的女兒國國王,經典的西遊記。

    3.劇組經費的使用上,以前的電視劇投資也很大,但是大頭卻是投在了影視劇的佈景,特效上面。比如經典的《紅樓夢》,為了讓當時的演員們能夠體驗大觀園的氣氛,劇組特意在北京蓋了一座大觀園。

    張紀中版《天龍八部》至今被捧為武俠經典,除了人物形象經典之外,電視劇裡面實地取景的各種景色也是成功的原因,看到真實的風景,自然讓觀眾進入了真正的武俠世界。

    再來看看現在的電視劇經費用在哪兒,居然是用在演員的片酬上面,一個演員動不動就幾千萬片酬。為了支付演員的高額片酬,製片方只有在其他地方減少開支了,各種奇葩花招就來了,五毛特效,假到爆的綠幕,一系列噁心人的操作讓電視劇透漏出濃濃的廉價感!

    4.好多新劇不貼近觀眾生活,而且劇情比較俗套。縱觀近幾年的電視劇,劇情的俗套已然不能滿足現在觀眾日漸挑剔的口味,而想要創新的那部分人,呈現給觀眾的也是越來越弱智的劇情結構。

    現代的,就是妹妹辛苦養著重病的老爹,哥哥嫂嫂遊手好閒啃老還疑心重,妹妹不計前嫌改變了他們,最後嫁給了一直在身邊默默耕耘的第二春;民國的,妹妹被全城人孤立,但憑藉著編劇給的金手指,忍辱負重,被別人扇一耳光還去貼人家的冷屁股為別人著想,最後來個三百六十一度逆襲,成功上位變成人人羨慕的白富美。它們傳遞給觀眾的價值觀就是,尋求苦難,體驗苦難才能獲得超生!這樣的劇不僅弱智,而且傷身。

  • 6 # 精彩視角

    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成功播出,意味著我們在電視劇這個新興行業站住了腳,並且快速發展了起來,電視劇的拍攝越加順風順水,其型和題材越來越多了。

    就中國而言,大陸劇、港劇、臺灣劇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而且還有武俠、玄幻、愛情、歷史等各種體裁,但是就在新劇層出的時代,談起中國產耐看的電視劇,首先想起的還得是第一版《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

    還有《重案六組》系列、《濟公》、還有翻拍的金庸先生小說的武俠劇,再就是《潛伏》、《琅琊榜》、《甄嬛傳》等了。相比以前,近幾年拍的電視劇中,真正稱得上高評分、耐看、值得再看幾遍的越來越少了。

    就我看來,大致是因為這幾點:

    第一點:

    新劇商業化嚴重,過多的、過於直白的注入宣傳廣告,或多或少的降低了劇情的嚴謹性,多了幾分違和感。尤其是古裝劇,對觀眾而言,構造的古代社會背景注入太多現代商業廣告,太容易讓人跳戲了。

    相比之下,八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紀初期的電視劇,沒有過多的廣告,你不會在三國時期的街上看到掛著“百草味”旗子的門店,更不會看到掛著“999”的藥房,這種對於觀眾來說盡量還原真實的社會背景構造,才是一部耐刷的劇應有的。

    第一遍、第二遍的去刷這種劇,除了看主要的情節故事人物關係外,還可以瞭解體會到幾百年或者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生活狀態等。

    第二點:

    新媒體行業迅速發展,“人人皆可做導演”現象導致劇本質量低。網劇的迅速發展,讓一批青年看準了時機,進入了網劇拍攝行業,他們拍的網劇往往除了大量植入廣告來賺取廣告費以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劇本質量太低。

    這些網劇不是為了湊集數或者強行植入廣告導致劇情發展缺乏邏輯性,就是一集就可以講完的故事冗長到十幾集,臺詞語速和故事發生過程、人物衝突都太慢,甚是枯燥乏味,過於吊胃口。相比之下,老劇,尤其是翻拍名著的老劇,環環相扣,故事情節、人物臺詞、旁白等皆耐人尋味。

    第三點:

    演員的選取尤為重要。新劇的演員基本都是年輕人,所謂的“小鮮肉”,過多的消費面貌,而缺少了真才實幹。演戲並不是背背臺詞,瞪眼攥手跺跺腳就可以的,且不說吐字清不清楚,就憑臺詞中沒有感情,眼神裡空蕩蕩,尷尬的哭戲,這些怎麼能帶領觀眾來跟著你們的情節發展看劇?這也太“布萊希特”了,所以網友都調侃中國的第四大表演體系——“小鮮肉表演體系”。

    反觀老劇,能讓每個字都飽滿有感情的紮實的臺詞功底,哪怕用靜音看,主演的表情,甚至是配角的表情,都是耐人尋味的。為什麼說老劇、老電影中的有很多“失誤造就的經典”?那是因為演員真情流露,情感到了,自然而然的表現,雖然在劇本之外,卻更能表現人物特點,豐富電視劇劇情,現在看來,不知新劇何時也能有這種經典場面。

    老劇像一壺茶,越品越芳香。老劇也像一壺酒,令人回味無窮。老劇也像愛人優雅的舞步,雖已遠去。但,黯然,銷魂。

  • 7 # 天涯飄絮666

    酒越釀越醇,越喝越香。老劇經過歲月的洗禮和見證,會越品越有味。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必是精品,吹盡黃沙始見金,歷經歲月,方顯精品。現在新劇只是趕時間,走流量,一堆一堆皆成炮灰。有量無質,僅此而已。

    老劇精在於用時間去打磨,去推敲。從籌劃到拍攝,再到上映。是用心,再用心!只有用心,才有經典!

  • 8 # 小蟻剪輯

    現在的電視劇能不快進看完全劇的都是高手,能讓我看十集的都少。

    說來說去現在的電視劇和以前的電視劇相差太遠的地方太多,比如:導演現在好多都是演員轉職有那個功底嗎?當紅男女演員有演技的有幾個,劇情合不合理。

    經典的都不是無腦的賣萌、耍帥,而是靠各個方面都做到極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別人的生活如此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