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雅學堂
-
2 # 書法有云
將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寫好行書?行書字型是行楷字型和行草字型的統稱,我們一般認為行楷字型是楷書的快寫字型,楷書的基礎紮實的確在學習行楷字型的時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於將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你若是以楷書字型當做是入門學習的字型,最好可以達到“入帖”的程度。
圖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行書字型簡述行書產生於後漢時期,其最初是從畫行簽押發展起來的,如我上面所說的,行書包含著行楷和行草,判斷行楷與行草主要看所書寫中是楷書的筆法多於草法還是草書的筆法多於楷法。
行書雖然產生於後漢,但是在東晉之前行書都未曾得到應用,直到“書聖”王羲之的出現,行書才發展起來,此後至今一直是人們最為喜歡的字型,其應用也最為廣泛。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王羲之成為“書聖”也是眾望所歸。
圖片:王羲之《蘭亭序》
楷書的“入帖”學習書法有一種客觀的規律:就是基礎越是紮實,書法的道路會走得更遠。
因此,當以楷書當做書法入門學習的時候,我們需要達到“入帖”的程度方可再旁涉諸家博採眾長進行融會貫通的學習。
所謂“入帖”,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的書寫與所學字帖上的字形神兼備。
因此,提問者所提出的問題“楷書學習到什麼程度”,就以達到“入帖”程度開始學習行楷字型。
綜上所述書法的入門學習若是以楷書為入門學習字型,需要將之學到“入帖”的程度再開始學習行書,基礎越是紮實,書法的道路將會走得更遠,這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
-
3 # 畫家唐思源
如題:
我說:帖是範本,也是囹圄,令吾 恪盡職守,也可能進的去出不來。
* 我覺得如果想到達原帖的程度,您就不必練什麼行書了,因為你已經是顏真卿柳公權了。直接出貼做範本讓別人臨。
(以下圖片中書畫,是我剛才為此答題所作。)
*書法的貼,好比油畫的素描。為創作打基礎的,素描不是目的,是準備。臨帖是為了各種行楷行書行草狂草做準備。
現代人,連和尚道姑都是電腦手機轎車。哪裡有心思臨池磨墨,閉門造車?就算顏真卿再世,估計也是刷屏。
所以,王顏柳禇歐趙們,正楷已經登峰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筆法墨法間架結構,不需要創新超越,後來者再想出其左右,難,就算你寫的和趙孟頫一模一樣,有什麼用?中國不需要兩個趙孟頫。又像舉重跳高,歷屆冠軍,差不了多少。即便偷吃興奮劑,也不過半斤八兩。
又過了兩百年了,你們天天吹牛文學大發展,除了四大名著,你那第五大呢?
因此,你說楷書練到什麼程度?
我覺得,臨帖背貼,然後試試行書,不行又回頭看看,再臨習一下,反反覆覆,來來往往。就怕你臨帖一輩子,在格子裡出不來了。
帖是範本,也是囹圄,令吾 恪盡職守,也可能進的去出不來。
我總是寫不好正楷字,怎麼辦?所以寫行書,我寫觀眾喜歡的字,畫觀眾喜歡的畫。所以我改學國畫。那樣可以賣幾個錢,你可能說我俗,我就俗不可耐,上有老下有小,我想裝高雅,常常是原形畢露。
我也想做顏真卿第二,可是,還有文學哲學國學色彩構成要學,還要學開車,做PS,玩電腦手機抖音……
-
4 # 杉石
首先我想說,並不是只有先把楷書練好,才可以練行書,不練楷書直接練行書也完全可以。
如果你堅持認為楷書是基礎,認為先從楷書入手,然後再練行書比較好,這也沒有問題。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條條大路通羅馬”,你完全可以選擇自已喜歡的學習方式,我們大可不必在這個問題上糾結。
但既然你問將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寫好行書,那我感覺就非常有必要把練楷書與練行書之間的聯絡和它們之間的順序關係捋一捋,搞清楚練好楷書和練好行書之間是否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不然沒辦法講清楚這個問題。從楷書和行書的源頭上來說,楷書和行書都是在漢代產生的,幾乎是在產生楷書的同時,也產生了楷書的快寫,也就是行書。雖然有說法說是漢代劉德升草創了行書,但這種說法不足以為信,行書就是人們在實用書寫時形成的一種楷書的簡便快捷的寫法,它不可能是由某個人創造出來的,它是人們在實用書寫中形成的一種書體。因此,從楷書和行書源頭的聯絡來看,先練楷書,再練行書似乎有道理可講。
因為楷書是漢字的最規範寫法,而行書是在楷書之上發展形成的快捷的寫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先練楷書順理成章。在學書實踐中人們也總結出,先練楷書確可在初學階段起到打基礎,立規矩的作用。透過楷書的練習,可以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結字的基本規律。所以先練好楷書,對進而學習行書會有一些幫助。
但是,在實踐中人們也發現,“先楷後行”這種方法在學習實踐中也有弊端。比如,很多人在學習書法時以唐楷入手,用歐陽詢、柳公權或顏真卿的楷書打基礎。歐體、柳體和顏體是唐楷講究法度的代表性楷書,它們在用筆上要求筆筆到位,一絲不苟,在結字上要求端正工整,整齊劃一,不允許有半點隨意之處。這就使學習者養成了拘謹、繁瑣的用筆習慣,在結字上他們也熟悉了那種略顯呆板、缺少變化的結構特點。
他們在練習行書時,往往將唐楷中用筆所講究的“起、頓、回、按”和“使、轉、折、返”的那套用筆方法帶入到行書中。在書寫時,時不時地頓一下筆,時不時地回一下鋒,對行書中所要求的連貫自然的書寫方式極不適應,同時對行書中那些俯仰顧盼,大小不一的結字特點也很難領悟到其精髓和美感。
有很多學習者,在由楷入行的轉化過程中,始終沒能從唐楷的那些束縛中走出來,他們往往在學習行書的過程中,照搬楷書的那套方法,有些人始終認識不到楷書和行書是二種不同的書法體系,它們雖在用筆和結字上有一些聯絡,但若用學楷書的那套方法去學寫行書,那永遠也學習不到行書的精髓,寫出的行書也不會具有自然連貫,率真寫意的神采氣質。
其實楷書和行書雖在筆法和結字上有一些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卻更多。首先是在楷書中強調要以中鋒行筆,但在行書中,為了增加筆畫線條的藝術表現力,中鋒、側鋒、拖筆等各種筆法無所不用其極,各種筆法的交替使用,使行書的線條平添了許多的情趣。
楷書和行書在運筆速度和書寫節奏的變化上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楷書要求筆筆送到位,用緩慢行筆以表現出筋骨力度,書寫節奏變化不大。而行書行筆則有快有慢,行書透過行筆快慢的變化使線條具有枯溼、潤燥、濃淡、虛實以及粗細的變化。行書中書寫節奏的變化還能表達出書者內心的情感,或激奮痛快如米芾《吳江舟中詩帖》、或感傷鬱悶如蘇軾《寒食帖》。楷書和行書運筆節奏上的不同,往往使“由楷入行”的轉化者感到無所適從。
在唐楷中,線條以橫平豎直的形式而存在,但在行書中,線條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或曲或直,或圓轉或向背。行書的線條變化多樣,這令寫慣了唐楷的初學者往往感到迷茫,感到沒有規律可循。
唐楷的書寫要求工整劃一,字字獨立,而行書的書寫則講究氣息連貫,筆斷意不斷。唐楷的筆畫都處於獨處的狀態,而行書的線條既相互呼應,之間又有牽絲連帶。行書中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傳承、連貫之勢,是最令“由楷入行”的學習者感到頭痛的事。
在唐代講究法度的楷書中,結字的安排極為嚴謹,嚴謹到了差一筆則失其形的極致程度,但在行書書寫中,字形卻以充滿奇趣的變化形式而存在,有時為了書寫的方便,甚至對筆順加以改變,對筆畫也做適當的刪減,這樣做,一來是為增加書寫速度,同時也使線條之間的連帶更加方便。
楷書和行書是書法中的兩種不同的書體,它們之間雖有一些聯絡,但由楷入行轉化時往往要面臨許多嶄新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先學習楷書,再練行書可以,但在練習一段時間的楷書後,就應該接觸行書,這個時間不用太長,最好在用筆習慣還沒形成時就開始適當練一練行書,而不必要求楷書非達到什麼程度,才可以練行書。我甚至覺得楷書和行書完全可以同時練,如果是成年人學書法,本身有一些基礎,那完全可以直接從行書練起。
如果學習書法是從唐楷入門的話,在向行書進行轉化之前,我建議先臨習一段時間褚遂良或智永的楷書,褚遂良和智永的楷書用筆靈動多變,筆畫之間有少許牽絲連帶,結字率性自然,他們的書法亦楷亦行,是向行書轉化過渡時期學習的最好範本。學習他們的楷書,可以去除唐楷中在用筆和結字方面對學書者的各種束縛,可以增添書者在用筆方面的靈動之氣,這對於接下來對行書的適應和學習會很有幫助。
我總認為,學習書法不必拘泥於某種固定方式,而應該選擇自已喜歡的方法。你用這個方法來學習,而我可以選擇另一種方法,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完全可以數車道並行,只要自已覺得適合,能達到修心養性的學習目的,能讓自已的書藝有所進步就是好方法。
回答完畢。
-
5 # 素里布衣楊半
你選擇從楷書到行書的學習路線是非常正確的,這種符合書法訓練規律,由易到難由慢到快的方式實際上是一條有效的途徑。至於想完成書體之間的過度,並沒有必要給自己設定過多的條件,經過幾個月的楷書學習後開始學習轉向行書完全可行。
書法訓練的歸根結底就是對線條的造型把握能力,學習楷書是為了增強這種能力,學習行書也是為了培養和增強這種能力,它們的目的完全一致,不僅楷書與行書是這樣,真草隸篆均是如此。
各種字型訓練的核心價值就是加強線條能力的提升。☘️☘️(金文千字文區域性)
經常看到一些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對字型轉換的時間比較糾結,猶豫不定。在傳統的書法教學中,是有一些相對嚴苛的模式,對楷書的訓練要求也比較看重,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不適合今天學習書法的形勢。
書法發展到今天,其內在的價值已經不同過去。真正能從事書法專業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練習書法的目的主要還是休閒娛樂,既然是以休閒娛樂為主,那有什麼必要給自己設定那麼多的障礙呢?
現在的業餘書法學習完全可以摒棄過去那些老的套路,以娛樂休閒為目的的學習應該表現出充分的自由度,我可以寫幾天楷書,也可以學幾天行書,明天高興就臨一下隸書,這樣既不枯燥乏味,也同樣有筆墨上的收穫,何樂不為呢?
書法是一場快樂的人生旅行,不要人為設定障礙太多。(金文千字文區域性)
古代受印刷和資訊等方面條件的限制,書法學習者手中能持有的碑貼數量相當有限,能進行選擇的機會不多,今天的狀況已經發生太大的變化,網際網路給我們打開了無限的經典碑貼世界,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當然要全力的去享受時代賦予我們的紅利,盡情地更廣泛地去探索和嘗試各種古碑貼,使得我們自己的業餘生活越來越充實,越來越豐富快樂。
網際網路讓我們與經典碑貼更緊密更廣泛相連,大家盡情享受其中的快樂吧!附圖照片作品均選自筆者【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先秦卷金文臨摹創作專輯)【金文千字文】
-
6 # 快樂書法
楷書練到什麼時候,也不可能寫好行書。即使你的楷書寫的和歐陽詢一模一樣。
回顧歷史,自唐人至民國,科舉時代的知識分子,寫不好楷書的,沒有吧。尤其是,比如縣官以上吧,近千年以來,總人數不下幾千萬吧,寫好行書的,都有誰?
自改革開放以來,寫楷書的人,不下幾百萬吧,寫了三四十年的,少數楷書寫的相當好的,題個行書款,那是要多吃力有多吃力,要多難看有多難看。懂行的題個窮款,還能遮掩一下,不懂行的整兩行束手束腳的行不行楷不楷的所謂行書,立馬就把整幅字拉低了水平。
練書法要從楷書開始,最有力的古訓,就是蘇東坡大爺在《書唐氏六家書後》一文中說“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這句一錘定音的偉大訓導。
這句話一搬出來,立馬就能罩住人的眼目,砸暈人的腦子,捂住他人的嘴。
但歷史的真相是:蘇軾大爺是北宋初人。那個時代,把篆隸楷都叫真書,正書,楷書。就是楷模規範的意思。一直到南宋的皇帝書法家趙構,才正式提出“篆,隸,楷,行,草”五體之說。楷書到這個時期才專指唐楷那種字型。
蘇軾大爺指的哪一體?我認為他所指是隸書,因為隸書的用筆和結構,有一定的自由度。並且行草書是和隸書同時期成熟的字型。
這也就是全國二百多所大中專院校的書法教學,都是從篆隸開始的原因。
所以說蘇大爺的話,對我們一般的書法愛好者來說,沒什麼指導意義。
再者說,五種書體,兼通之處並不多,各有各的特點和難點。寫好了楷書,能很快或者自然過渡,就能寫好行書,不過是想當然罷了,世上沒這麼便宜的事。
要寫行書,直接練行書。糾結個啥?你練半年行書,你寫出來象行書,與練不練楷書沒多大關係;他練半年楷書,不練行書,照樣不會寫行書。他練到什麼程度,練到和楷書原帖一模一樣的程度,也不會寫行書。前面所說的例子,想寫行書,最後不要走這個彎路。至於兩體兼修,那當然更好。
就這麼簡單。
-
7 # 楚陽天下1
關於楷書練習到什麼程度可以練習行書的問題我想應該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這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而定,因為每個人的悟性不一樣,審美觀不一樣,字型結構的特點不一樣等等諸多因素決定,所以沒有統一的模式,不能千篇一律。我個人認為:練什麼楷書就跟著練什麼樣的行書。比如你在練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就別急著去練二王的行書了。如果你在練歐體的話也可以先學歐陽詢的行書。當楷書的形體、結構及其特點掌握以後就可以開始練行書了。其實練行書的過程中還是要繼續練楷書的,當然也少不了要學一些隸書的基本知識。從書法的發展史來看,隸書才是書法練習的基礎。希望每個書法愛好者在練楷書的同時也兼顧一下隸書的練習,這兩者都是在練書法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練紮實了才能循序漸進去練行書了。初練行書的時候還是要繼續練楷書的,絕對不能練行書去了而忽略了楷書。總之,練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多臨摹臨帖,多練多學,功到自然成。這是我個人的一點觀點淺談,僅供參考!
-
8 # 周輝明心跡
有人認為把楷書寫快些就是行書!楷書是一筆一畫寫的,而行書既有連帶又可省略筆畫。所以不能把楷書快寫看作行書!當然了能把楷書寫快對寫行書來說是很好的幫助,能起到積極的作用。行書寫得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楷書功夫了得,為寫好行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寫好草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硬筆行書寫的好,為毛筆行書起到了極積作用。在這裡要說明的是行書既不能像楷書那樣嚴謹又不能像草書那樣狂放。所以較之楷書用筆和結字它似乎又少了一些“認真”,和草書比它的藝術價值又有天壤之別!故行書既沒有楷書那麼難寫也沒有草書那麼“無法無天”!因此寫行書人較多。最後發幾張圖片僅供參考!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
9 # 阿燚黃南開
寫揩書先寫大楷,大楷筆畫全面掌握,從用筆上達到了:力度、厚度、速度和質感後,並且在結體方面又達到了:點畫呼應,主次分明、重心平穩後,再追求形似逼真,不管是歐、顏、柳、趙哪家真書,都要求入帖:如歐體,要求點畫精確、結構謹嚴,達到了所謂“一畫不可移”的境界;練顏體,則要求遒勁高古有篆籀之氣,豐腴之外還極具陽剛之美;柳體,掌握其內緊外鬆,點畫頓挫規整,在書寫時要求筆法乾脆利落,引筋入骨;趙體,有評者多認其書失之柔弱,實乃是因後來者不善學之故,趙字其實深得晉韻唐法,兼承李邕筆法,線條流美便利,圓潤清秀,典雅雍容,線條是有力的,學他要求:寫好主筆,點畫讓就,收放得宜,參差有致,縱橫取勢,筆畫有時常連帶。至此程度,再寫中楷,中楷寫像樣了,最後再收斂為寫小楷。
然後學習行書,但要先練習較小的字,然後再練大些的行書。
因為“書畫同源”,初習書法者,首先把中鋒線條練習過關了,就是打好基礎了。
-
10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楷書與行書沒有任何關係!學書法不必從楷書入門,可直接從行書入手。至於有人說學行書之前必須要學楷書,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立得住的依據,自古以來都沒有。
上圖為田蘊章的楷書作品,落款用的是行書。
所以說,學書者該練楷書就練楷書,該練行書就練行書。關於楷書大概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寫好行書的說法,應該就此止步!
如果題主現在練的是楷書,若想學行書或其它書體,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臨帖達到六七分像;二是對學行書和其它書體有極大的興趣,有迫切的願望。
大多學書者學習楷書的目的是為了創作楷書作品,從作品落款的層面考慮,還是要學學行書或草書,這樣寫出來的楷書作品從章法上來講,叫有“靜”(書法作品正文)有“動”(書法作品落款)。正常情況下,楷書書法作品的落款要用行書或草書,而不用靜態書體(楷書、隸書)。
上圖為盧中南的楷書作品,落款為窮款,用的是行書。
-
11 # 就愛寫寫字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學習楷書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楷書也是一種字型,也有人專攻楷書。練習楷書就是練習基本功,能把楷書的每一個筆畫寫好以便以後組合所用。另外寫楷書能練習手和眼的功夫,首先要練習眼力,即為讀貼能力,楷書讀貼相比較行書要容易的多,而手上功夫則要做到能把筆畫特徵準確的寫出來。當你能做到行筆穩準,讀貼能知每個筆畫是毛筆怎樣執行產生的即可轉入行書練習了。以上為個人寫字型會。僅供參考。謝謝邀請。
-
12 # 千年蘭亭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白練習楷書的目的。
篆書純用中鋒圓筆,隸書出現側鋒方筆,而楷書則中側並用,方圓兼施,筆法豐富得多,而其學習難度又小於行草和草書,故千百年來,大多以楷書入門學習書法。
也就是說,學習楷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基本筆法,為學習其他書體打基礎,而並非是要首先成為一位出色的楷書家,然後才能學習行書。
所以說,只要你認為基本掌握了筆法,就可以學習行書了,再說,行書的筆法和結體與楷書並無較大的不同。
當然,以潘伯鷹為代表的書法家持另一種觀點,他們認為,在學習楷書的同時,可以學習行書或草書,這樣有助於對筆法的理解。我比較贊同這種觀點。
-
13 # 德緣墨海書法
楷書是書法練習中最重要的基礎,楷書的筆法較為嚴謹,筆法流暢後再練習行書會更容易掌握行書的筆法,會更快入門行書!
-
14 # 清揚有儀
對於我來說:隨時都可以學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的,基於自己是什麼階段。
基本筆畫的寫法掌握熟練,用筆熟練就可以開始,學習第二書體。
書法三要素是:筆法、字法、章法
書體三要素是:筆法、字法、章法
本質是學習三要素:筆法、字法、章法
至於歐體,顏體,趙體,那是風格,至於能學到怎麼樣只有天賦+勤學善思。
不懂行書也是寫不好楷書的,只學楷書會少靈動,楷行書一起學。
專一帖:每天兩小時大概一、二年的話,有老師指點的情況下,這樣的情況幾乎是可以楷行書一起學。
-
15 # 不二齋
雖然我們經常說楷書是行書的基礎,但是並不意味著楷書寫的越好,行書也能夠學的越好。
我們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主要是因為透過楷書可以訓練書法的基本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在5種書體裡面是比較完備的,又因為楷書的結構比較標準,可以同透過楷書訓練學習者對於書法結構的敏感性,訓練結構的把握能力。
但是,楷書和行書畢竟屬於兩種書體,它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學好了楷書並不意味著行書也能寫的很好。想要寫好行書,還需要進行專門的行書訓練。
那麼,以楷書入門,什麼時候練習行書比較好呢?如果楷書學習的時間越長,用筆上雖然功夫更深,但是很容易把字寫的太死板,寫的時間太短,基礎又不夠紮實。
根據以前的經驗,一般練習一年楷書,就可以寫行書了,不過這個時候並不能把楷書完全放棄,最好的方法是楷書和行書同時寫,這樣一方面可以把楷書寫的更加靈活,另一方面也有一個正書給行書以支援,避免寫的太飄。
你覺得呢?
-
16 # 李文志書法工作室
書法一般都是從楷書開始練起,歐柳趙都是初學很好的字帖,至於練到什麼程度可以寫行書沒有固定標準,從楷書練起我覺得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要把毛筆掌握熟練,能做到各筆畫收放自如,指哪打哪。其二,就是對字的結構認識。楷書是枕碗行書懸腕,兩者轉換難度不小,枕和懸用筆相差很大,所以楷書要有一定的基礎才能在寫行書的時候更加輕鬆一些。
-
17 # 儉以養德320
行書是隸變以後與楷書、草書幾乎同時產生的書體,王羲之的《蘭亭序》把行書推向巔峰。
行書寫起來比篆、隸、楷要快,比草書好認,因而實用性極強。可以說行書是一種大眾化的書體。行書是很難定義的書體,基本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偏楷一點叫行楷,偏草一點叫行草。
行書的基本架構還是以楷書為主,但是要寫好行書是否一定要先寫好楷書,那不好說,學界意見也不統一。保守一點的有"基礎"論,要求練童子功,從楷書學起。激進一點的要"解散楷法",擺脫楷書的束縛才能寫好行書。
行書能行起來,得益於借用了草書的筆法和結字規則,行書的相當數量的字或部首直接來自於草書,要寫好行書不練草書那是不行的,把楷書寫快了那不叫行書,是潦草書。
本人以為,楷書打基礎、立樑柱,草書砌牆、蓋瓦,行書的房子就差不多能造好。但是,行書並不是楷書與草書的混雜,行書大家、名帖很多,結字有出處是一條基本規則。
回覆列表
不管是寫字作畫“欲速則不達”,如同煮茶需平心靜氣,文火慢煮,湯色透潤,茶香漫溢,入口細滑,回甘清純者佳;又如做菜需搭配得當,色香味俱全,色者,賞心悅目;香者,沁人心脾;味者,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