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拋開怪力亂神,歷史中的諸葛亮有可能達到三國演義裡的水平嗎?
13
回覆列表
  • 1 # 親也愛地理愛旅遊嗎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龐德公的好友,黃承彥妻子(蔡氏)的妹妹是劉表的小老婆,其弟弟就是蔡瑁,也即演義裡合力坑劉備的二位......荊州四大士族為蒯(蒯良蒯越)、蔡(蔡瑁)、黃(黃承彥)、龐(龐德公龐統),諸葛亮和其中三個外加劉表是親戚好友,又有孟公威石廣元崔州平徐元直等高人為友,根本就是假隱士之身觀天下之變,題主當人家真是窩在山裡純種地麼?另外,三分天下也不是什麼高新科技,魯肅有先取劉表,後等待時機成就霸業的策略(也可稱曹孫劉璋三分天下之策),甘寧、周瑜都有先取荊州再圖巴蜀的二分天下之策,天下就這麼大地兒,大家也都知道曹操不好惹,所以所謂三分大計應該也是荊州、東吳地區人士的主流意見。諸葛公成天和荊州這幫人中龍鳳高階論壇,想必也是就此交流過很多次,有這個思路不奇怪。只不過相比其他流傳出的“槍版”,他的版本表達的最完整最精闢,而且幾乎被當時完全不被人看好的劉備實現了,所以有點神話,如此而已。以上。

  • 2 # 陸麒麒

    在空間隔離、訊息閉塞的情況下,出山前的諸葛亮為什沒遇到“什麼,我大清亡了?”這種梗呢?他又是怎麼知道天下事的呢?

    其實很簡單。 當時官方的驛傳,外來戶諸葛亮是看不到的,因為他沒有任何官職,

    但官方有官方的張良計,民間有民間的過牆梯。

    1、熟人模式 諸葛亮與當地的徐庶、崔州平、司馬徽等人都有結交,這些人或者出仕或者有家族勢力,可以從官方獲得各地資訊,然後再口口相傳。 古代的資訊不像今天這麼煩雜,幾個人閒坐一塊,能聊的也就那麼幾件。這是做農夫的諸葛亮獲取資訊的第一種途徑。

    2、說、唱古代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娛樂活動匱乏,流轉各地的商賈、失地的流民、遊學計程車子等,就會把一地的訊息編成民謠或者歌謠,到了一地就傳唱,這樣另一個地方的百姓就知道發生了什麼。

    董卓專權時,從長安就流傳出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樣外地的百姓就會得知,原來朝廷出了個叫董卓的人,長安百姓恨他入骨。

    3、編口號、傳檄文、貼榜文告示 歷朝歷代起事或者交戰,都要起一個響亮而且好記的口號,這樣才能廣泛傳播出去,像陳勝的“大楚興陳勝王”,元朝末年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還有明末李自成的“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目的都是為了快速讓各地百姓知道,有人給你們送福利了,趕緊來參加。 此外,交戰雙方還會各發檄文,貼榜文告示,撒網式散播,爭取民眾支援。這個時候百姓就會很快知道,原來誰跟誰打起來了,誰的實力強把誰打敗了等等。

  • 3 # 白雲山水居

    諸葛亮住在荊州城外臥龍崗,是能夠知道天下大事的。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要分幾點:

    第一點,要從諸葛亮的家世來說明。

    諸葛亮字孔明,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諸葛圭,漢末為太山都承。

    他父母很早就去世了,跟隨乾爹袁術麾下豫章太守劉玄,後來劉玄被朱皓取代。於是劉玄就帶著諸葛亮投奔好友劉表,就這樣諸葛亮在荊州紮根。

    這說明諸葛亮也是官二代,還處於天下的中心荊州,對於天下的事情能夠掌握第一手資料。

    第二點,要從諸葛亮所受之教育說明。

    諸葛亮自幼好學,好為《梁父吟》。每次和朋友聚會,都要把自己拿來和管仲、樂毅相比較。

    況且,他的朋友俱是當世名士,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徐元直、司馬徽等人,他們都深信諸葛亮有很好的才能。

    我們知道,徐庶是非常有智謀的,劉備靠他數次打敗了曹操,穩固了徐州,而徐庶說諸葛亮比他強十倍不止。

    諸葛亮有這樣的朋友,天下事要知道不難。

    第三點,和他老婆的家世有關。

    他老婆黃月英是荊州牧劉表老婆的表姐妹,經常有來往,諸葛亮也得以經常去州牧府邸,參加各種各樣的宴會,接觸不少文臣武將,當然也能知道當下天下的大事。

    還有,漢朝那個年代,文士們多喜歡遊學,和各種各樣的人探討自己領域的問題。諸葛亮應該也不例外,早就在和別人辯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諸葛亮就是這樣知道天下大事的。

  • 4 # 堪輿之道

    荊州地處南北通衢、東西要衝,訊息傳播的途徑很多:

    1、佈告與露布它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主要傳播媒體。所謂“佈告”,即“佈告天下”的政府文告,以固定地方懸掛與張貼。露布則主要是帛或木板,“露面宣佈,欲四方速知”。這是官方手段。

    2、士大夫一般時不時會有聚會,孔明兄的婚姻已打入這個階層,多少可以透過荊州劉表方面,全面地瞭解一些。這是公關手段。

    3、潁川的徐庶、石韜,博陵是的崔州平,汝南孟建也都是博學的才子,有他們做同學,相互間交換些新聞要點也不是不可能。這是交際手段。

    4、行走江湖的俠士、小商小販也是訊息的重要傳播者,不要忽略了諸葛也是在隆中幹過農活的,對底層人民的生活了解頗深,與他們打交道正是他獨樹一幟的地方。這是私人手段。

  • 5 # 當代曹植

    諸葛亮被神化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但是,諸葛亮的隱居並非超然物外的隱居,而只是生活的落腳點。他的生活也並不封閉,不但人脈廣博,社交還很頻繁。資訊獲取渠道也比一般人多得多。

    諸葛亮生於官宦之家,先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父親諸葛珪也曾履職太山郡郡丞。諸葛珪死後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玄跟揚州刺史袁術和荊州牧劉表交情匪淺,他先被袁術推薦為豫章太守,而後又投靠劉表移居襄陽,這就是諸葛亮未來10年的居住地了。看出來了吧,無論家庭出身還是社會人脈,諸葛亮接受的都是省、市一級的薰染,早贏在起跑線上了。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龐德公的好友,黃承彥妻子(蔡氏)的妹妹是劉表的小老婆,其弟弟就是蔡瑁,荊州四大士族為蒯(蒯良蒯越)、蔡(蔡瑁)、黃(黃承彥)、龐(龐德公龐統),諸葛亮和其中三個外加劉表是親戚好友,又有孟公威石廣元崔州平徐元直等高人為友,根本就是假隱士之身觀天下之變。

    魯肅有先取劉表,等待時機成就霸業的策略(也可稱曹孫劉璋三分天下之策),甘寧、周瑜都有先取荊州再圖巴蜀的二分天下之策,天下就這麼大地兒,大家也都知道曹操不好惹,所以所謂三分大計應該也是荊州、東吳地區人士的主流意見。諸葛公成天和荊州這幫人中龍鳳高階論壇,想必也是就此交流過很多次,有這個思路不奇怪,而且幾乎被當時完全不被人看好的劉備實現了,所以有點神話,如此而已。

    諸葛亮住的地方其實也不算太偏,距離繁華的襄陽城僅20裡,步行的話一天也能打個來回。叔叔諸葛玄死時諸葛亮才17歲,弟弟諸葛均更小,再搬家也沒地方可去,就留在那裡繼續生活,給人一種隱居的假象。

    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是因為天下事都有共性,多思便能舉一反三。更何況諸葛亮還經常出門,“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主動去接觸和獲取社會資訊。

    社交網其實就是資訊網,諸葛亮的朋友圈和社交圈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石韜、徐庶和孟建,還有潁川的司馬徽、博陵的崔州平。襄陽本地還有荊襄名士龐德公——諸葛亮的二姐還嫁給了他的兒子龐山民、南州翹楚龐統、馬謖的哥哥馬良,以及沔南名士黃承彥等。劉表的長子劉琦欣賞他、巴結他,還老請他吃飯。

    綜上,諸葛亮是聰明,但也僅此而已!

  • 6 # 時時範

    不過一個分折,且鼓勵劉備去做劉邦漢中向東發展。可惜的是孔明有大略但量小,劉備大度有限,當世高人太多,只能三分局面。

  • 7 # 周朝文DMU

    諸葛亮的師傅是司馬微,這樣諸葛亮就是名師之後,不擔心沒人來請他出山,在家中已經把天下的大事打聽的清清楚楚,那麼他的訊息是從哪來的,山人自有妙計,這點小事是難不倒近乎妖智的諸葛亮的。

    當時的諸葛亮並沒有強大的情報組織,但是他有好朋友啊,而且他的朋友身份還不一般,在隆中對有這樣一句話:“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也就是說崔州平、徐庶與諸葛亮的關係非常好,幾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天下形勢,官府的資訊你說準不準,其次就是諸葛亮取得老婆,他老婆背景強大,黃承彥是襄陽有名的名士,每年來拜訪他的人數不勝數,其中就有很多官員。官員們向黃承彥請教時,那問的大多都是天下大事,所以他對天下事非常瞭解,而且黃承彥認為諸葛亮今後必定會出人頭地,所以也會告訴諸葛亮很多訊息,諸葛亮雖然未出山前雖只是農民,但卻擁有很多獲取訊息的渠道,但是這兩點就足以讓諸葛亮把天下大事瞭解的一清二楚。

    還有就是諸葛亮是個農民,市井中人各種小道訊息都能打聽的到,上至官府,下至百姓,就沒有他打聽不到的訊息,你說他能不知道天下事,而且諸葛亮肯定也是雄心壯志的,不然他能去學習天文地理,他早已做好了出山的準備了。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渠道:

    第一,兒歌、民謠。古時候的人們會把各種各樣的事編到兒歌、民謠裡來,當時技術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當權者也找不出編造的源頭,而這種傳播方式又會像瘟疫一樣勢不可擋。

    董卓當權時,全國就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十日卜,就是董卓二字;何青青,表示權力極盛;不得生,則反映了人們想讓董卓早點去死的願望。

    對於起事者來說,他們不掌握社會輿論工具,編造這種兒歌、民謠就更有作用了。陳勝吳廣的“大楚興,陳勝王”;黃巾軍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韓山童劉福通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李自成的“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等,大家看到應該很熟悉吧。

    當時的人們聽到這種歌謠是可以瞭解一些國家狀況的。

    第二,看檄文、貼榜告示。古時候起事、交戰之前,都是要分發檄文或貼榜告民的。最著名的檄文要數《代李敬業討武曌檄》了。

    人們看到檄文或貼榜告示,就會知道誰跟誰要交手了,哪跟哪要打仗了。

    諸葛亮就是透過以上途徑瞭解全國大事的,然後再透過自己的知識加以分析判斷,形成自己的理論。

  • 8 # 大妮談古今

    現代人講圈子文化古代何嘗不講圈子文化呢。劉禹錫著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詩句,雖有大分等級之意但無不是事實。諸葛亮於漢靈帝出生於琅琊一個官吏家中,前三輩都是官家出身,諸葛亮雖隱居隆中 但其家人朋友分居朝中和江東,曹氏,袁氏等地。諸葛亮平日飲茶會友好不自在,他所接收到的資訊也是普通百姓無從得知的。甚至於劉備等人也是不能夠獲悉。

    在就是諸葛亮飽讀各類書籍,管中窺豹也能推算出一二。各個地方的地理人文有些書籍是有詳細記載的,這對於後來出山的諸葛亮是有絕對的指導意義。

    再者劉備找到諸葛亮時所談論的包括後期的出師表都是有針對性的。

  • 9 # 市井小販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諸葛亮的父親生前是“太山郡丞”,相當於太山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的“秘書長”。俸祿為六百石,養家餬口是絕對沒問題的。諸葛亮的父親去世的早,他的叔叔諸葛玄把他養大,諸葛玄曾經在袁術手下當太守。諸葛亮和諸葛均當時也跟著諸葛玄一起去,從小可以說對政治耳濡目染。袁術敗亡之後,因為諸葛玄和劉表關係非常好,且他在荊州地區的名望也是小不,嚴格來說諸葛玄屬於劉表的下屬“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氏,他的老丈人就是黃承彥。黃承彥是沔南名士,認識很多當地上層士人。

    諸葛亮的丈母孃是蔡氏,這位蔡氏可了不起,他是襄陽大族蔡諷的閨女。這位蔡諷的姐姐可是東漢太尉張溫的媳婦兒。蔡諷的大女兒嫁給了黃承彥,兒子是東漢名將蔡瑁,小閨女嫁給了劉表。這個小閨女就是極力扶持劉琮的那個蔡夫人。蔡氏基本上控制了整個襄陽的各大政治圈兒,還和漢室太尉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第二,諸葛亮本來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他自己好學有智慧,在當時他應該是非常有學問的人,對各種書籍和知識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並且他本人善於學習精通天文易理。

    第三,他得到資訊後他自己善於分析和判斷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是一位智者。

  • 10 # 戰國曲士

    因為諸葛亮居住和活動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看下圖)。

    東漢末年北方戰亂不斷,討董卓、徵張繡、官渡之戰等等發生時,造成了大量百姓逃命,而南方相對安定,特別是益州和荊州少有戰亂,襄陽東邊還有袁術和東吳還偶有衝突,那麼益州和荊州就是流民主要的流向。

    襄陽作為東北方進入益州、荊州的必經之地,必然會有很多流民經過,會帶來各種訊息,而諸葛亮和他的小夥伴們經常搞聚會,會把從各地逃難百姓那裡聽到的訊息彙總分析,去偽存真。這樣他們就會掌握大量的資訊,做到了足不出戶天下知。

  • 11 # 孤罔炎史

    諸葛不出門,安知天下事?

    首先強調一個觀點:諸葛亮是隻是在南陽耕讀,而不是真正的隱居,否則他也不會自比管仲、樂毅這種出仕的大拿了。所以,諸葛亮首先就有很強的收集天下資訊的慾望,如果再配上良好的客觀條件,那他的資訊獲取就會極其容易,而且高效。很巧,諸葛亮的客觀條件也相當好。

    1、 兄在江東:身為兄長,諸葛瑾是知道弟弟的志向的。正好,從200年以後,諸葛瑾就已經在孫權帳下任職,能夠獲得為數不少的天下資訊。不管他是想把弟弟也弄到江東來,還是希望他在西邊大展身手,寄封家書去荊州的時候,給弟弟講講天下大事,和他一起討論交流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且,諸葛瑾能夠提供給弟弟的資訊,是最可信的。

    2、 姻親複雜:諸葛亮大姐是荊襄望族蒯家的媳婦,二姐是龐德公之子龐山民的妻子,諸葛亮本身則娶了襄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荊州名族蔡氏家族的蔡瑁大姐嫁給黃承彥做妻,二姐嫁給劉表為妻。所以,諸葛亮管劉表叫姨夫,管蔡瑁叫舅舅,管蒯越、蒯良叫哥。

    依靠諸葛家在荊州搭建的姻親人脈圈,諸葛亮有足夠多的渠道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對於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的諸葛亮而言,他不會浪費這麼好的資源。僅靠著逢年過節走親戚的機會,他就足以得知大量有用的天下大事了。

    況且,諸葛亮定居的隆中,離襄陽很近。兩地距離也就30裡左右,趕著牛車一天也能打好幾個來回了。不遠離政治核心區,諸葛亮獲取資訊實在是很容易。

    二、地處要道

    南陽,位於荊州的最北端,對內與襄陽、南郡接壤,對外則與豫州的潁川、汝南,司隸的河南、弘農接壤,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要道。而且,南陽長期是大漢人口最多的郡。人多的地方往往很繁華,所以袁術在割據的時候,首先盯上的就是南陽這個地方。

    作為連線荊州與中原的要道,南陽會有大量南來北方的客商從此路過。客商們帶來的資訊雖然駁雜,但往往也含著大量有用的資訊。以諸葛亮的才智,僅從往來客商對各種貨物的需求就足以判斷很多資訊了。謀天下的人,這應該是必修課。

    最後,稍微說一下諸葛亮的才華吧——“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陳壽的評價應該是相當客觀的,首先是因為陳壽的老師譙周是諸葛亮的鐵粉,五丈原武侯謝幕的時候,譙周是唯一前往奔喪的人,陳壽天然不會刻意貶損諸葛亮。其次,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給予諸葛亮理政方面極高的評價。比如說他刑罰雖然嚴峻,但沒人抱怨,堪稱治世良才、足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這幾乎是那個時代對於政治人物最高的評價了。

    當然,諸葛亮的將略不足,或多或少還與他謹慎的性格有關、與他兼顧內外的顧慮有關。這是客觀因素決定的,並不應該成為否定諸葛亮的依據。

  • 12 # 茶如荼

    雖說是小隱隱於野,但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幽居臥龍肯定是深層次原因的,但知曉資訊主要是靠他的高階親友關係了。

    諸葛亮的岳父叫黃承彥,蔡瑁想必都知道,雖然最後死的很冤但練水軍的確很有章法,蔡有兩個姐姐,一個嫁給了黃承彥,一個嫁給了劉表。

    而諸葛亮的姐姐也不少,一位大姐與蒯祺結婚,蒯祺大概是蒯越的兒侄輩,官至房陵太守,兩位都是智勇雙全之輩。另一位大姐嫁給了龐德公的侄兒龐山民, 而龐統之弟龐林,娶了襄陽城南、宗室富盛的習府習禎的妹妹。馬良、馬謖是親兄弟,馬良在寫給諸葛亮的書信裡稱諸葛亮為“尊兄”。

    那在襄陽一帶比較強大的豪門望族大致有蔡、蒯、龐、黃、馬、習等,蔡家的蔡瑁;蒯家的蒯越、蒯良、蒯祺;龐家的龐德公、龐統、龐心民;黃家的黃承彥;馬家的馬良、馬謖;習家的習珍、習禎等又均為各家的代表人物。劉表進駐至荊州,並在襄陽能開啟局面其實是靠著蔡、蒯兩家的勢力,所以蔡瑁、蒯越等都在劉表的政權中身居要職,劉表是荊州一帶最高軍政長官,蔡瑁為荊州第二號實際勢力集團人物;蒯越又是劉表的主要智囊,蔡、蒯是劉表政權的兩大支柱。

    龐、黃、馬、習等對劉表則較為冷淡,與劉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於是便形成了在野的勢力集團,但是能量絕對不容小覷,之所以不太甩劉,倒並不是因為其有多麼的清高,只是因為對劉表的為人看的很透徹,劉看似寬厚、實則奸詐,喜歡算計又優柔寡斷’,不識材不容善,在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戰亂不休人人可做帝皇的背景之下,劉表卻坐保江漢而胸無大志,因此這些豪門有識之士均不理睬劉。黃承彥和劉表、蔡瑁為至親,但即便如此也未在劉表政權中效力;龐德公也是如此。書中記載,荊州刺史劉表數次相請龐德公,不理,就在那乾等著以示誠意候,但還是請不動,劉表只得嘆息著離去。

    前面說到,這一勢力集團雖然在野,但有著很大的聲勢能量,他們相互讚譽、互通有無,把控著當時荊州一帶的輿論界、資訊界,他們經常聚會在這個集團的首要人物龐德公的鹿門,研討史集兼切磋學問,判斷形勢又商議時政,各抒己見又共成體系,所以是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與組織色彩,他們一直在等待有利時機,以期與其它勢力集團互通互聯,謀求符合其自身政治色彩的出路。

    憑藉著如此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憑藉著這樣能人輩出的勢力集團,諸葛亮與蒯、劉、黃、龐、習、馬都搭上了關係,閒來串門兒的同時,天下大勢就都盡入耳中了。再加上其又不是庸庸碌碌之輩,政治軍事方便嗅覺敏銳,自然不會因訊息閉塞而孤陋寡聞了。

  • 13 # 緣禦寒

    古代都沒有報紙,諸葛亮出山前是如何知道天下大事呢?原因很簡單

    諸葛亮一開始便沒覺得跟隨袁術能打下天下,袁術也不是他心中所向的明君,所以諸葛亮便回到隆中隱居。諸葛亮隱居隆中被稱臥龍先生,而眾所周知,在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後,才被請出山,諸葛亮出山之後,先是幫劉備取荊州,益州,還幫劉備創下蜀國。

    劉備要是沒有請到諸葛亮出山,那麼在一開始便被曹操除掉,諸葛亮出山不久,曹操就藉著要打劉備的名號前來征討江東,其實劉備不過人數數千,而曹操舉著百萬大軍前來征討江東。很明顯曹操的最終目的不是劉備,劉備只不過是曹操為討伐江東一個藉口而已,順路拿下劉備如同探囊取物。

    而這時江東孫權也很聰明,自然知道曹操在想什麼,所以在諸葛亮三寸不爛的舌下,孫權跟劉備結為同盟,諸葛亮便在此戰役一舉聞名,跟周瑜共同大破曹操百萬大軍,成為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做過最出名的幾件事情,無非就是草船借箭,還有借東風火燒赤壁。

    當時周瑜為了刁難諸葛亮便讓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依造當時諸葛亮的兵力,絕對是沒有那麼多人力能去造這十萬支箭支。而諸葛亮卻對周瑜說,不用十天,三天內我就幫你湊足十萬支箭,終於在第三天周瑜派魯肅來取箭的時候,諸葛亮說不急,便帶著魯肅一起坐上事先讓士兵做好的小船,前往曹操水寨軍營。

    諸葛亮先讓部下做了有二十隻船隻,上面放滿了稻草人還有稻草,然後就出發曹操水寨,而剛好碰到大霧天,在水上是一片茫然。所以諸葛亮這邊讓部下敲鑼打鼓,造出進攻的趨勢,而曹操生性多疑,看到大霧天,害怕中了孫權的計謀,所以便不敢出戰,只在軍中令全軍射擊這些船隻。

    很快鋪天蓋地的箭支就往諸葛亮射擊過來,等到把船隻都被箭支射成了刺蝟之後,諸葛亮便讓手下謝過曹操,然後回了軍營,就這樣借到十萬支箭支。而像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的軍師,劉備到底是怎麼請出山的呢?與其說是劉備看重諸葛亮,還不如說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早在劉備去請求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便知道劉備的大名和事蹟,而有人就想問古代都沒有報紙,諸葛亮出山前是如何知道天下大事呢?原因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通訊並不發達,所以連皇帝要收到訊息,都得經過緩慢的送信通報才能得知,而對於像諸葛亮這樣的平民就更不用說,幾乎是完全不知道國家正發生什麼事。

    而諸葛亮見到劉備時候,便知道如今天下都由誰掌控,還有各路訊息的來源,諸葛亮真的是神機妙算嗎?並不是,諸葛亮能知道亂世之中的軍事,完全歸功於諸葛亮的人脈,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因為徐庶的介紹,才得以被劉備請出山,而徐庶是諸葛亮的好朋友,兩個人也經常有來往。

    徐庶經常在天下大局之中勘察諸位明主和局勢,所以徐庶也會經常跟諸葛亮探討這些國家大事,加上既然把諸葛亮介紹給劉備,那麼徐庶事先就肯定跟諸葛亮已經透過氣。諸葛亮不僅有徐庶這樣的知己,還有崔州平等人,諸葛亮看似每天都在隱居,而也只有徐庶知道諸葛亮在想什麼。

    諸葛亮是在研究天下大勢,等待一個明君來尋找自己,所以諸葛亮自然也會依靠這些人脈來獲取外面大局的情勢,別忘了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也是荊襄地區的上流人士,幫諸葛亮多處打聽一些訊息還是易如反掌。

  • 14 # 魚論天下

    朋友多,我們都知道,古時候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都不是泛泛之輩,放在現在,那都是萬里挑一的人物。諸葛亮在沒有出山之前,因為自家的背景,與荊襄名士徐庶、崔州平、司馬徽等人都有結交。古代又沒有網路,也不能打遊戲。這些名士唯一能夠打發時間的東西,就是討論天下大事。諸葛亮在一旁聽者,於是對天下形勢也都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

  • 15 # 斜陽幾度

    在三國演義裡,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智多近妖。天文地理, 五行八卦。治國理政,統軍征戰無一不知,無所不能。隱居隆中不問世事還能與劉備暢談天下大事,一篇隆中對規劃三分天下。

    如果說天文地理等知識可以從書本里尋找答案,那隆中對裡面對於當前時局精準的判斷就不光是看書能知道的。還要與外界聯絡緊密,能不斷得到第一手的資訊資訊。然後再加以自己的理解。

    很多人也許感到好奇,一個隱居鄉野的人,竟然對天下局勢瞭然於胸? 能讓一個絕世梟雄三顧茅廬後對其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為啥?

    其實,自稱布衣,隱居隆中只是諸葛亮的表象而已,他真實的背景遠遠出乎我們的意料。在漢末那個世家大族,地方豪強把持朝政,壟斷文化的時代,家裡要是沒一點背景,沒靠山。不要說知道天下大事,你連書都讀不起。

    沒錯,諸葛亮就是妥妥的根正苗紅,官二代出身。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出任了朝廷的泰山郡丞。諸葛珪去世後,諸葛亮為躲避戰亂與叔父諸葛玄一起來到南陽,這位諸葛玄也不是尋常人,他曾經當過豫章太守。

    因此,諸葛亮的出身絕對不低,更不是他自我介紹的一介布衣。而正是憑藉這份官宦世家的出身。諸葛亮來到荊州後初步融入地方豪門,知識分子的圈子裡。

    隨後,諸葛亮及其家族又透過一系列的聯姻,把自己和荊州地方勢力進行了深度的融合:

    大姐嫁給了荊州五大家族之一蒯氏家族的蒯祺;

    二姐嫁給了還是五大家族之一龐氏家族的龐山民。

    諸葛亮自己也娶了荊州五大家族之一,當代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另外,諸葛亮岳父大人黃承彥還是荊州五大家族之首蔡瑁的妹夫,而蔡瑁的姐姐又是荊州牧劉表的夫人……  

    這些人物,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精英。要不就是在朝廷和地方為官,要不就是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諸葛亮有了如此廣闊的人脈資源,自然受益良多。

    首先這些人發達的資訊資源讓諸葛亮能夠不出茅廬便知天下大勢。而這些豪門貴族豐富的藏書也給他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養分。

    其次,這些知識分子的思維見解也讓諸葛亮受到了一定的啟發。正是有了這樣人脈的幫助,諸葛亮才能形成自己隆中對完整的戰略規劃。也才有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佳話。也讓後世的知識分子,熱血男兒推崇不已。

  • 16 # 古今中外多少事

    古代資訊其實很發達的,只不過資訊滯後很長。

    除了邊緣地帶,自秦朝開始,都有各郡縣之間的道路,相當於現在的省道。

    現在修路為了經濟發展,當時修路是為了政治控制,兵事,資訊。

    諸葛亮當時算是門閥裡的人,據說還在荊州做過官,天下大事倒是能知道的。

    但是諸葛亮能分析出天下大勢,主要是靠看書,士子集會,旅遊,政府公告。

    1.在紙張大規模用於書籍之前,古代都是用竹片,絹帛作書,所以並不是人人都能看到書的。

    書籍基本都是在門閥貴族手裡。

    諸葛亮的背景也很強的,所以能夠看到很多書籍,天天在家裡看書。

    古代書大體分為3類:傳記史書、志怪、論語類。諸葛亮博聞強識,能夠接觸到大部分書籍,所以知識面還是挺廣的;

    2. 當年北方大亂,很多北方士子逃亡南方。而且諸葛亮老家本來也是個門閥眾多的地方。

    加上哥哥在東吳為官,天下大事也可以從入世的哥哥嘴裡得知一二;

    3. 諸葛亮其實也是個旅遊狂人。劉備三顧茅廬,第一次諸葛亮就旅遊去啦,第二次被朋友叫去集會去啦。

    當年諸葛亮27歲,古代15左右就當年,所以諸葛亮其實已經浪了至少十年啦。

    如果不是當初沾花惹草,肯定是到處學習。所以天下大事盡收眼簾。

    4. 當然最重要一點,古代會有一些政府部門,專門傳遞資訊給各郡縣。

  • 17 # 小軍影視解說

    我們都知道,因為古時候沒有網路,所以各地的訊息傳播是很慢的。尤其在戰亂時期更是如此,北方發生了一場較大的戰役,那大概要半年的時間,南方的百姓才會聽說。並且,有時候流傳過來的訊息還真假難辨,比如說在明朝末期,洪承疇明明就是投降了滿清,但崇禎還以為他戰死了,甚至還為其哭喪。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諸葛亮出山之後,對全國各地的形勢瞭如指掌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個原因:朋友多,我們都知道,古時候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都不是泛泛之輩,放在現在,那都是萬里挑一的人物。諸葛亮在沒有出山之前,因為自家的背景,與荊襄名士徐庶、崔州平、司馬徽等人都有結交。

    第二個辦法,也就是所謂的自然傳播了,古代的資訊傳播雖然慢,但還是有一定的效果。因為在古代會有很多四處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商賈。這些商人通常都是自北方而來,在南方低價買了一些東西之後,再帶到北方去高價賣出。

    還有一些遊學計程車子,也會將一些重要訊息帶過來.

    第三個辦法,也就是檄文告示了,我們常常可以在歷史電視劇中看到,一方勢力在打下城池後,都會張榜安民。這樣一來的話,百姓就會知道此地,哪兩個勢力打起來,這樣一來的話,口口相傳,也方便傳播。

    筆者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可以在上帝視角為劉備講解天下大勢,原因還是他的背景不一般,獲取訊息的渠道也多

  • 18 # 微山秋水

    未出山前,諸葛亮居住在偏僻的臥龍崗,人以地名,自稱臥龍先生。

    雖自稱臥龍,但諸葛亮並不是天天臥在床上睡大覺。

    天下的大事不是做個夢能夢到的。

    這位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有志青年時刻為出山做著準備。

    說是出山,實際就是就業,20多歲的大小夥至今待崗在家,馬上奔三的人了,說是不著急是不可能的。如果一直在臥龍崗趴著的話,估計這臥龍二字就有諷刺的意味了。

    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這管仲是春秋時齊國的名相,樂毅是戰國時燕國的名將,可見諸葛亮這個小夥心很高。當然,臥龍崗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他的話,不過他有兩個好朋友相信他,一個叫崔州平,一個叫徐元直。

    既然你諸葛亮想出將入相,一旦有明主招募,你必須立即就能拿出乾貨來,幫他解決實際的問題,否則就是名不副實。怎麼辦?自己的才華是有的,天下大事也必須得洞察,理論結合實際,才能打動那些求賢若渴的雄主。

    天下大事怎樣才能知道?情報從哪裡來?

    其實這些完全不用擔心。

    諸葛亮的資訊渠道一直是非常暢通的,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他岳父黃承彥是當地名士,屬於荊襄地區的上層人物,朋友圈相當龐大,國內局勢瞭解的透透的。諸葛亮自己也有三五知己好友,經常搞個登山賽讀書會什麼的,像徐庶他們,見多識廣,資訊互通是自然的。

  • 19 # 夏宇坤

    諸葛亮如何知曉天下大事的?一是靠人脈,二是憑藉自己的博聞強識與分析能力!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知道一個確切的訊息是有多難吧,古代和我們現在不一樣,21世紀的網際網路這麼發達,還有人不知道真假訊息,更何況古代那種條件落後的交通,像如今這樣傳遞資訊應該說是難於上青天。所以諸葛亮能知道準確的政壇訊息就要靠他的圈子了。

    諸葛亮的圈子很高大上

    出生於官宦之家的孩子,圈子自然不一樣。

    1、叔父諸葛玄,識劉表,知荊州大事

    雖然8歲時父親離開了人世,但是還能跟著叔父諸葛玄一起闖蕩。而諸葛玄與劉表是舊識,後來投奔劉表,在平常的交際中自然知道一些政治軍事。

    2、岳父黃承彥,也有名流圈子

    黃承彥,漢末三國時期襄陽名士,諸葛亮岳父,與襄陽名士上層社會圈子:龐統(鳳雛)、龐德公、司馬徽、徐庶等人也是好朋友,當時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做躬耕之事。但是卻也有很多機會結交名流,瞭解有志之士對天下的各種見解。

    博覽群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諸葛亮融貫古今,把自己的思考與時代相結合,慢慢的也能逐漸還原一些家國大事。

    就比如我們很多的創業者一樣,若是知道一些大致訊息,很多人也是能推斷未來走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訊息來源的可靠性了。諸葛亮有機會與政治高層見面,自然也知道很多決策。當這個決策下來之時,一般也會按計劃執行。就像如今,如果市長一聲令下,是不是很多計劃上的策略便會實行,在那兒開發房產,哪兒保護環境。都有明確的資訊的。

    況且以諸葛亮的才智,大多都是能推斷出來的。可以看一下《隆中對》,諸葛亮與劉備促膝長談。展示了諸葛亮的才華,後面事態的發展基本和他的推斷相印證。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連別人的性格都給分析了一下,天下大事,諸多是領導人決定的,瞭解一些領導人,對於預知後事也是很大的。

    如今的時代,圈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圈子的好壞往往影響著一個人的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和伊朗若真發動戰爭,那麼對於黃金和原油市場會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