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商第一課
-
2 # 農夫就是園丁
蔡倫改進造紙術:
中國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甘肅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紙。東漢蔡倫改造紙術、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造成便於書寫的紙,人稱“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變革。是中國古代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
造紙術的傳播和意義:
4世紀起,造紙術傳到北韓,7世界傳到了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後來經過了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歐洲人又帶著紙張傳進了新大陸美洲。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造紙術加速了世界文明的程序,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造紙術從中國傳播出去以前,北韓、日本用過簡和帛寫字,印度用白樹皮和棕櫚樹葉寫字,埃及用紙草的內皮壓成的“紙草紙”寫字,歐洲用羊皮作紙寫字。
在這些書寫材料中,有的很脆,有的很笨重。據說歐洲在沒有紙之前,抄寫一部《聖經》要用300張羊皮,因此,這些材料也都不適於大量使用。
中國造紙術傳播出去後,解決了上述困難,大大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時間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的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正如英國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過在評價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四大發明的時候所說的:“它們改變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狀態,又從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看來一個沒有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顯赫人物,對人類事業曾經比這些機械的發現施展過更大的威力和影響。”
-
3 # 黑嘿嘿不一樣的故事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自古書籍信件記錄,多以竹簡編織一起,或用絲帛,竹重絲貴,記錄攜帶很不方便。蔡倫在前有的基礎上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
蔡倫的紙越造越好,隨著紙張的質量提高 更便於書寫,原材料更容易獲得,紙的產量增大,成本更低。由於這些優點,紙的運用更加廣泛 逐漸取代了帛和竹簡。造紙術為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造紙術傳入世界各地, 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漢和帝的皇后鄧太后見蔡倫的紙有這些優點,真是利國利民,就在東漢元初年間的114年,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300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僕”。
-
4 # 沫沫影說評
蔡倫使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造了造紙術。他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
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白話翻譯為:自古以來書籍都是用竹簡串聯的;之後用布帛,稱呼為紙,布帛很貴但竹簡又很重,都不方便,蔡倫就想要重新創造,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材料造紙。)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裡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代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擴充套件資料:
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一、斬竹漂塘
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的青皮。
二、煮徨足火
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天八夜。
三、舂臼
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四、蕩料入簾
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的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入槽內。
五、覆簾壓紙
然後將簾反覆過去,使溼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複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溼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六、透火焙乾
將溼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裝置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溼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
5 # 浮生若夢n0
作為生長蔡倫故鄉的人,從小對蔡倫的造紙的相關故事耳濡目染,關於蔡倫造紙的原料和優勢可從古籍的描述中看: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由此可以看出,蔡倫紙的優勢不言而喻,它相對於以前的竹簡來說。紙張的質量提高了,更便於書寫,原材料相對來說更容易獲得,而且紙的產量增大,造紙的成本更低了。由於這些優勢,使得紙張被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蔡侯紙被傳入世界各國後,對各國文化的發展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是革命性的,比如歐洲在沒有紙之前,抄寫一部《聖經》要用300張羊皮,。中國造紙術傳播出去後,解決了上述困難,大大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時間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的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
由此觀之,蔡侯紙不愧於古代“四大發明”!
(下圖為家鄉的造紙作坊)
-
6 # 鋒在起時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最早傳到東鄰北韓,7世紀時又由北韓傳到日本。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造紙術透過西域傳到阿拉伯,12世紀以後再由阿拉伯傳到歐洲,至16世紀時,紙張已流行於全歐洲,取代了傳統的羊皮及埃及莎草等。16世紀後,造紙術又由歐洲傳到北美洲,此後逐步流傳到全世界。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終於傳遍了全世界,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歷史上,華人很早就有用紙的記載。《前漢書•趙皇后傳》說,趙皇后的手提袋裡藏有赫蹄書,可能就是一種薄紙。《三輔故事》記載:漢武帝生病時,衛太子去探視。可是衛太子鼻子很大,漢武帝素來討厭大鼻子,於是,江充就讓衛太子用紙遮住鼻子,進人內宮。但是,造紙的記載一直不太明確。
王充寫《論衡》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粗糙的麻紙,但是還不適宜用於寫字,他的書是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王充去世後不久,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出了適合寫字的紙。從此以後,紙、墨、筆 硯就成了華人寫字的主要文具用品,合稱為"文房四寶"。文房四寶不是同一個時期發明的 它們的出現有早有晚。筆和硯出現較早,墨和紙出現稍晚 按出現的順序排列,應該是筆、硯、墨、紙。文房四寶出現以前,人們最初把字鑿刻在龜甲獸骨上,這就是甲骨文。後來又把字鑄在青銅器上,這就是金文,或叫鐘鼎文。
春秋時候,筆出現了,刀筆並用,把字刻或寫在竹簡木牘上。據說秦朝守長城的大將蒙恬改進了筆,做成了現在我們常見的毛筆。隨後,墨出現了。用硯磨墨,毛筆蘸了墨寫字,就比用漆方便多了。但是用竹簡木牘寫字,不但體積龐大,佔地方,而且非常笨重。於是,人們又把字寫在絹帛上。秦漢時候,絹帛和簡牘並用。絹帛雖然輕便,但是價格昂貴。這促使人們尋找一種像絹帛那樣輕便而價錢又便宜的東西用來寫字。西漢時候,已經出現了用麻造的紙。這種麻紙很粗糙,還不適於寫字。在外國,則用埃及莎草、羊皮或貝多羅葉等。但這些材料沒有一種趕得上紙,范曄在《後漢書·蔡倫傳》記載,公元2世紀時,東漢宦官蔡倫於公元105年發明了紙。不過確切地說,可能是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蔡倫字敬仲,湖南耒陽人,是東漢和帝劉肇至安帝劉祜時候的一位宦官。他為人正直,而且很有才學,漢和帝很信任他。蔡倫又是善於發明創造的人。他看到寫字用的簡牘太笨重,絹帛太昂貴,而當時已有的麻紙又不適宜用於寫字,就下決心一定要造出一種既便宜又便於寫字的紙來。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蔡倫終於改進了造紙術。漢和帝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造紙術的試驗獲得成功了。蔡倫把自己改進造紙術的經過上奏和帝。
和帝聽了很高興,叫蔡倫繼續改進,擴大造紙的規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紙。蔡倫沒有辜負漢和帝的信任,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紙。在安帝的時候,蔡倫被封為龍亭侯,所以人們就把蔡倫造的紙叫作"蔡侯紙"。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得到推廣後,過了一二百年,紙就已在中國成為唯-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後來,造紙術又不斷更新,擴大到用各種木本韌皮造皮紙,用竹類造竹紙,用稻麥稈造草紙,出現了用活動的簾床紙模撈紙。在加工技術方面也有改進,出現了各種著名的加工紙。如塗布紙、色紙、蠟箋、冷金紙等。紙的質量、產量逐漸提高,紙的用途和產地也不斷擴大了。造紙術的改進,對筆、墨、硯的要求提高了,使得筆、墨、硯也不斷地有所改進,文房四寶之間形成了一種密切的關係。造紙術的改進,寫字容易了,著書寫文章的人越來越多,文化更加飛速地發展起來。造紙術的改進,對於中國的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東漢以前,中國已經有了一些書法家和畫家。東漢以後,有成就的書法家和畫家更多了。
-
7 # 吾乃零陵邢道榮
蔡倫造紙的說法出自南朝宋人范曄所著的《後漢書》:“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紙謂知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用現代語釋意:中國古代是靠龜甲、獸骨、竹簡、木牘、金石、縑帛來記錄事物的。以前寫書絕大多數是使用竹簡,少量使用“縑帛”即絲綢。用於寫書的絲綢稱為紙。竹簡沉重,絲綢價高,都不利於人們使用。蔡倫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及破衣服、爛漁網來造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給漢和帝獻上了這種紙。而且這種紙的優勢是物美價廉,成本低,容易大規模生產,當時連普通老百姓都爭相購買。從此告別了竹簡等文字記載工具,漢和帝高興地誇其能幹,從此以後就開始使用這種紙了。天下人都稱這種紙為“蔡侯紙”,把公元105年當作蔡倫發明紙的元年。
然而,據考證范曄所著的《後漢書》,多取於東漢官修史書《東觀漢記》。在公元58—75年成書的《東觀漢記》版本中,並沒有提到蔡倫。是公元151年延篤等人奉漢桓帝之命補寫《蔡倫傳》後加進去的,那時距蔡倫逝世不過三十年,因此史學家們認為,作者延篤等人和蔡倫基本上算同一時代的人,其中記述可以相信。
-
8 # 海學390
《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翻譯為白話為:自古以來書籍都是用竹簡串聯的;之後用布帛,稱呼為紙,布帛很貴但竹簡又很重,都不方便,蔡倫就想要重新創造,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材料造紙。
-
9 # 付貴寶1
東漢桂陽郡人——蔡倫(?一121年),又稱“紙神”,其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他總結以往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製成“蔡候紙”。漢和帝下令推廣此法。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書寫,便利了文化的儲存和交流。不僅推動中國文化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發展也是功不可磨。
紙張未出現之前,古人使用了多種書寫載體:
1甲骨——主要用龜甲與獸骨,以牛肩胛骨為主,面積大又平,方便刻劃。
2金——各種金屬器具,主要為青銅,也有鐵、金、銀。
3石——碣、碑、崖刻。
4竹、木——把竹或木頭製成竹片、木片,稱為竹簡或木簡。
5帛——由蠶絲製成的紡織品,質輕、柔軟而堅韌,產量少,價格昂貴。
自古以來,書籍文件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特別昂貴,不宜普及推廣。而竹簡又笨重,不方便攜帶,不利於交流。
蔡倫進行了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用紙做成的書籍,成本低、重量輕、利於儲存、方便攜帶,便於交流。
漢朝以後,紙張大大推進了書籍的抄寫和文化傳播事業。為後世的書法和繪畫發展奠定了基礎。
-
10 # 香洲謝霆鋒
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經過剪下、漚煮、打漿、懸浮、抄造、定型乾燥等基本操作製成“蔡侯紙”.
這種紙的好處有
1.紙張的質量提高 更便於書寫
2.原材料更容易獲得 紙的產量增大 成本更低
3.由於這些優點,紙的運用更加廣泛 逐漸取代了帛和竹簡
4.為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5.造紙術傳入世界各地 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
11 # 右都御史
蔡倫用常見的麻布、樹皮等製造紙張,此後紙的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便利了人們的書寫,從此紙張逐漸取代絲帛、竹木簡成為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
回覆列表
在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前,造紙術已經發明瞭,但是當時的紙質量較差,表面粗糙,難登大雅之堂,不少文人雅士都棄之不用。他們書寫所用的材料,仍然是竹簡和絲帛,但是蔡倫卻看到了,紙張取代簡帛的光明前景。
據說,蔡倫改進造紙術,與和帝的皇后鄧綏有很大關係,鄧皇后是光武帝時太傅鄧禹的孫女,她從小就喜好讀書,對於一般女子喜好的金銀珠寶,卻沒有什麼興趣!對筆墨紙硯這些東西,反而更感興趣,於是蔡倫就投其所好,精心改進造紙術。
蔡倫改進造紙技術之後,紙 憑藉質地優良,價錢合理,書寫流暢 攜帶方便等優點,很快便成為,竹簡、木牘、絲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東晉時期,就基本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
當時的蔡倫,兼任少府尚方令,尚方是皇家的手工工場,專門監督製造各種御用器物,於是,他利用職務之便,經常和工匠接觸,熟悉造紙的工藝流程,在認真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代替了以前造紙用的麻布、絲帛、線頭等原料。
同時,蔡倫在造紙工藝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據各種資料考證,蔡倫創造的造紙工藝程式,除了採用傳統的漂洗、碎切、浸漚、舂搗、打漿外,還可能採取了用石灰鹼液,進行烹煮的化學處理方法。
經過蔡倫改進技術後生產出來的紙張,具有體輕質薄,光滑潤澤,經久耐用等特點。
公元105年,蔡倫把他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試用後,對其大加讚賞,立即通令天下,採用這一技術來製造紙張,同時,由蔡倫改進的造紙方法很快就傳遍了各地。蔡倫不是造紙術的最初發明者,但他是造紙技術史上,傑出的革新家,尤其是他在原料中加入樹皮,這可以說是開創了近代木漿紙的先河,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蔡倫改進造紙技術之後,紙 憑藉質地優良,價錢合理,書寫流暢 攜帶方便等優點,很快便成為,竹簡、木牘、絲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東晉時期,就基本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